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耽美同人 > 知否从蒙童开始 > 关于上一章的疑问

关于上一章的疑问

书名:知否从蒙童开始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3-02-01 19:40:50

1)糊名的问题。

糊名是肯定的,但是在定下五经魁之后,所有的糊名就都拆开了,接下来就是前五名的排序,当然最主要就是第一名的归属。

真实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具体操作肯定不一样,反正本文就是这么理解并且设定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往回翻一翻,前面写乡试的时候也是定下经魁就拆开了糊名。

2)徐穆剧情问题。

首先要明确几个前提。

一是徐穆与徐麟表面上谈不上亲朋好友,但往前倒个五六代或者七八代确实扯得上关系。

二是行卷干谒。

也就是在考前带着文章私下拜见主考官,这种行为唐宋元明清都有。从有科举制度以来,一直到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自始至终都没有杜绝过。

三是科举舞弊屡禁不止。

唐代礼部侍郎钱徽舞弊案,北宋陈尧咨、刘师道舞弊案,南宋秦桧舞弊,明朝甲辰科场案,清朝顺治丁酉北闱科场案,光绪年间,周树人的爷爷还搞过贿赂乡试考官的事情。

四是科举舞弊被检举揭发的代价并没有一些读者想象中那么大。

前面提到的北宋陈尧咨、刘师道舞弊案中,礼部试主考官陈尧咨因为伙同刘师道替他弟弟舞弊,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但很快就被起复,甚至后来又再次担任过科举考官。

当然,这只是北宋的情况。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科举舞弊一旦被抓到,动不动就是杀头,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五是科举考试并不公平。

朝中大员有很多方法对科举结果施加影响力,而且还不会被定性为舞弊,各种“内定状元”、“后门状元”、“权得状元”层出不穷。

比如大诗人王维能考中状元,走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妹妹的门路。

又比如嘉靖年间靠着巴结严嵩父子才考中的状元唐汝楫。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儿子里,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一个进士,而且张居正还当过自己二儿子的主考官……

———————

明确了以上几点,再来看本文中主考官徐穆。

徐穆肯定是有私心的,他希望徐麟成为会元,但他的所作所为根本谈不上舞弊,也谈不上徇私枉法。

首先,徐穆和徐麟一个是桐庐徐氏,一个是清江徐氏,表面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亲属关系,这一点文中已经交代过。

其次,徐穆自始至终都没有旗帜鲜明地亮出过自己的态度,还摆出避嫌的姿态,不干预同考官们的讨论。

或许王文清点明徐麟出身后,同考官们已经对徐穆的态度有所猜测,可徐穆表面上和徐麟并没有任何关系,从始至终也没替徐麟说过一句好话。

即便有人上书弹劾,但无凭无据地弹劾一位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龙图阁大学士,恐怕得做好自己的官帽先不保的打算。

猜测仅仅是猜测,并不能给徐穆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可是一旦生出这种猜测,却反而会让同考官们投鼠忌器。

同考官们会在心里权衡万一这猜测是真的,自己如何和徐穆站在对立面,那又会有什么后果?

有了这一层顾虑,他们就算不直接反对徐穆,也不敢随便发言,然后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考官们讨论前期,仅凭张茂修和邱钟意两个人,就轻易主导了场中的局势。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那位年轻翰林出来仗义执言,张茂修和邱钟意这少数人的观点是不是就会变成“公论”。

到时候,徐穆只需像乡试时王文清取卫辰为解元那样,半推半就,秉持“公论”行事,就可以名正言顺取徐麟为会元,谁也挑不出什么错来。

和卫辰那一次比,徐麟差的可能就是一点点硬实力了,而张茂修和邱钟意就负责用舆论声势补上这一环。

要知道,在讨论会试人选之前,徐麟就已经是考官们商定好的诗经房经魁了,这也就意味着,徐麟的文章就算比卫辰差,也差不了多少。

还是那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当文章水平好到一定程度时,哪一个更好都只是主观的评判而已。

你翰林院说卫辰的文章更胜一筹,可我张茂修和邱钟意就是喜欢徐麟这种文风,这也是我的自由啊。

虽然有点儿无理取闹,但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

他们两个只是在履行同考官的职责,作为同考官,推荐自己喜欢的卷子而已,有错吗?

当然没错。

说到底,整件事就是徐穆的地位和权势在起作用。

即便徐穆一句话不说,其他人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权力带来的无形的压力,而后不自觉地遵照徐穆的意愿行动。

这算舞弊吗?

当然不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