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那些往事并不如烟 > 第169章 年11月10日 安徽九华山松柘寺

第169章 年11月10日 安徽九华山松柘寺

书名:那些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以德服人915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8 22:32:50

第169章 1966年11月10日 安徽九华山松柘寺

第一百六十九章

1966年11月10日

安徽九华山松柘寺

残夜三更,皖南的山里寒气逼人。昏暗惨淡的月光被云絮揉碎,斑驳地洒在寺庙的青瓦飞檐上。钟立元坐在寺庙后边的山石上静静地抽烟,黝黑中看不清面目,只看到烟头一明一灭,四周的山峰在星空映衬下显出奇崛的轮廓,远处佛寺中传来的隐约木鱼声和草丛里的虫鸣,更加凸显夜的宁静。

几个月前他随慧坚和尚上了九华山的松柘寺。松柘寺很小,连住持在内师徒六人。因正殿前各有一棵古松树和古柘树而得名,进了寺门,经过一个青石铺就的小广场,便是还算宝相庄严的正殿,两边各有三间厢房,穿过正殿后的云纹影壁,还有个小后院。四周残破山墙的下半部生满了铜绿色的地衣,裂缝里蜷着枯死的爬山虎,厢房的廊柱暗红漆皮斑驳,看上去颇有些年头了。正殿里香火寥寥,经幡褪色,除了地藏菩萨的塑像外,还供奉着一尊明末的高僧肉身佛像,面敷金粉,披着红黄两色袈裟,旁边钉着一块“重点文物”保护铭牌,据称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起初,住持并不太想收留自称“陶旺财”的钟立元。松柘寺是九华山上众多寺庙中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寺庙,历史上也没出过什么高僧大德,名声不彰,香火不旺,少有香众供奉。虽然庙中供奉有一座高僧肉身菩萨,但这样的肉身菩萨在九华山上有十几座,并不罕见。平日里,只能靠着山后的几十亩茶园和十来亩蔬菜维持生计,勉强度日,现有的几个和尚也多是因为家境贫寒才剃度出家求个温饱的,谈不上潜心佛法,道心稳固。多一个和尚就多一张嘴,何况这个陶旺财从未礼佛,来路不明。

架不住本为堂侄的慧坚和尚再三请求,住持又见这个人面相老实,还算勤快,刚来就帮着干些农活,加上一进门便掏了几十元伙食费以示诚意,便答应让他先呆下来看看,又拿了几本佛经给他,并告诉他,要想留在寺里,就要有一心礼佛的意志,遵循佛经庙规,需护持佛、法、僧“三宝”,每日持斋,奉行“五戒”,还要提供原籍证明、解除婚姻关系、并做个身体检查,再经县里宗教局和佛教协会批准,就可办理皈依仪式,正式剃度落籍皈依出家。

钟立元进了寺,十分满意,心道:这还真是个世外桃源,人烟稀少,管吃管住,便于隐藏,公安局做梦也想不到他机缘巧合躲到这儿当了和尚。等过了风头,他再想别的办法。可一听住持的话,他脑子就大了,敢情当个和尚还要提供这么多手续证明啊!他上哪儿去弄呢?

于是,他就心情沉重地把曾给慧坚讲过的凄惨故事又对住持讲了一遍,并苦苦哀求先在寺里做几个月义工,领悟佛法,等风平浪静了,就下山去办理证明文件,正式出家。

住持见他意志坚决,便松了口,把寺里的一应杂务交代给他。

几个月来,他早起晚睡,勤勉肯干,跟着和尚们一起上早课,诵佛经;到后厨帮着生火、摘菜、洗碗、刷锅;每天拿着大扫帚清扫庭院;闲时与众人谈天说地,很快与众僧打成一片,心也渐渐安定下来。

看着陶旺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很快融入寺庙的生活,慧坚很高兴,前些天抽空带着钟立元下山照相,办理暂住人员登记。起初钟立元有些抵触,担心露出痕迹,可是没有登记照便办不了暂住手续,又没法跟慧坚解释不敢照相的原因,就心一横,剃了个光头,勉强照了张相,心里头存了侥幸:没了头发,面容大改,祈祷着山高皇帝远,但愿查不到这里。

山里消息闭塞,和尚们也难得下趟山,只是住持被县佛教协会召去开了个会,回来传达说,山下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要大家谨言慎行,少惹是非。和尚们原本都是文化不高的农民,又常年身居深山,超然物外,以为运动不过是干部们围在一起开开会,讨论讨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都不以为意。钟立元起先有些紧张,可认真听了听广播,觉得好像也跟他没啥关系,便放下了心。

空闲时间,大家依旧聚在一堆晒着太阳,听见多识广的“陶旺财”吹牛。

可没过多久,形势起了变化。

今天快中午的时候,寺里来了一大帮来自北京各院校的学生,个个精神抖擞,袖子挽到胳膊上。先是在寺内山墙上、正殿旁、两边厢房贴上许多标语,然后命令住持站在正殿前的小广场低头接受批判。

为首的一个女孩子,模样稚气未脱,左手叉腰,挥舞着右手,对众僧大声说道:“我们今天上九华山,就是帮助你们打倒剥削压迫你们的住持、方丈,去除你们心中的藩篱,彻底扫除毒害人民心灵的精神鸦片。”说罢解下武装带,义正辞严地指着住持的鼻子厉声喝道:“从今往后,只准你老老实实,不准你乱说乱动,必须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不准再传播封建迷信。”

众人站成一排,厚厚的棉袍也掩饰不住瑟瑟发抖,钟立元也站在他们之间,茫然不知所措。

慧坚不忍看到他的堂叔受辱,站出来说道:“同学们误会了,我们庙又小又穷,靠种茶、种菜为生,我们也是劳动人民啊,住持跟我们吃一样的饭,念一样的经,没有什么特殊的,也没有压迫过我们。”

为首的女孩子大怒:“你就是他的狗腿子!还敢跳出来,好,很好,好得很!你也站过来!”

一个高个子的男生在殿里高喊:“快来看,里面还有一座大家伙,把它搬出去!”情绪激昂的众人应声就要进殿,陪着他们来的那个县里干部,本来一直默不作声,这时慌忙站到殿前拦住大家。钟立元见过他,是县文物局的干部,以前来过寺里。

那干部看来见多识广,上来先送了顶大帽子:“同学们,同学们,你们都来自伟大首都北京的大专院校,革命精神最坚决,革命意志最坚定,我们地方上的革命干部坚决支持你们的革命行动!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随后,话锋一转:”你们都是大学生,都是有学问的人,都知道,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殿里的那尊佛像,其实是500多年前一位高僧的肉身像,是国家挂了名的重点文物,也是我们珍贵文化的象征,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男女学生们打断他的话,七嘴八舌地喊着:

“什么文物,烧了它!”

“不许你包庇!”

那位干部陪着笑道:“北京的同学们,我们基层的同志学习还不够深入,具体工作中难免犯些错误,欢迎同学们批评指正,指导我们的工作。但大家也许不知道,这座肉身佛像历经500多年真身不腐,那是世上罕有的奇迹啊!非常有科学研究价值。这样的高僧肉身佛像在九华山还有多座,我们在此之前犯了错误,让他们成了封建势力的宣传工具。你们看这样好不好,我们即刻把他们都封存起来,进行科学研究;或者送到市里的博物馆去,不让庙里用它再荼毒人们的思想。”

年轻的小将们听到“500多年真身不腐”,又是国家挂了号的“重点保护文物”,多少有些敬畏,加上之前与那干部相处一直不错,便应了请求,只是再三强调必须封存。

文物局的那个干部满口应承,背地里明显地舒了口气。

为首的女将对着众僧慷慨陈词:“你们也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要认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自食其力,不要再被封建迷信所欺骗,不要想着好逸恶劳,不要再当逍遥派,要立即站到革命人民的立场上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决推翻长期在你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剥削阶级,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见众僧面面相觑,默不作声,俱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模样,她有些气馁,又有些痛心疾首,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最后,她索性武断勒令大家限期还俗,回到原籍参加人民公社的生产劳动去,不当寄生虫。说罢,便率众人一阵风地出了寺门,去往下一个寺庙。

钟立元帮着住持和慧坚和尚取下脖子上的大牌子,洗了脸,服侍唉声叹气的住持回房间躺下,又忙乎了一个下午,和众僧一起,把弄得一塌糊涂的寺庙正殿大致收拾停当,又用大扫帚将院子打扫干净。夜深了,便一个人溜到寺后的山坡,偷偷抽起了闷烟,心里乱七八糟的,像是被人突然塞进了一团稻草,理不清头绪还扎得慌,脑子里一直回响着白天小将们限期还俗的勒令。“好容易找到个安全隐秘的落脚处,这下恐怕又要踏上逃亡之路了。”

慧坚悄无声息走过来,坐在他身旁,手里快速地捻着一串念珠。

钟立元递给他一支烟,划亮火柴,慧坚拿过便抽,毫无顾忌。没抽两口,就猛烈咳嗽起来,显然他不会抽烟。两人默不作声,并坐良久。

慧坚木呆呆地看着远方山峰的轮廓,全然没有了几个月前在长途车上口吐莲花的风采。远处的竹林簌簌作响,一阵风吹过,檐角的锈蚀铜铃蓦地轻颤,发出一串清脆声,在冷清的深夜令人更觉惊心。他站起身踩灭烟头,幽幽说了句:“这山上快要待不下去了。”说罢,转身回寺。

钟立元还没有剃度出家,在寺中顶多算个杂工,慧坚是他上山入寺的引路人,慧坚走了,他在山上将无立足之地,这一点他非常清楚。他必须立即做打算,可是这天寒地冻的,能去哪儿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