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那些往事并不如烟 > 第129章 年10月16日 台北“国防部情报局”局长室

第一百二十九章

1964年10月16日

台北 “国防部情报局”局长室

让叶翔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他出席“神斧行动”第一期学员结业式的半个月后,在中国西部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震惊了全世界。这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用自豪而铿锵的语调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平地一声雷,不仅让叶翔和台湾当局,连华盛顿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全都为之目瞪口呆。

本来,台湾经过努力好容易才得到美国人的许诺,可以就U-2拍摄回来的情报资料进行分享,但自己并没有判读能力,要知道U-2飞机出一趟侦察任务,冲洗出来的胶卷足以装满一间屋子,只能完全仰赖于美国中情局判读和分析。据美方的研判:预计中国要用一年以上的时间才会实现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因此台美共同策划了所谓“神斧行动”,其内容就是直接派员进入大陆,对原子弹研制计划进行毁灭性打击,将还未呱呱坠地的婴儿直接扼杀在母腹之中。至于说是暗杀主要科学家或工程师、直接袭击核试验基地还是破坏关键核心部件生产厂,因为准确情报欠缺,都还没来得及具体筹划呢。

罗布泊上空出乎意料的巨响让台北高层陷入一片恐慌,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大陆与台湾军事实力的完全翻转,也同时意味着“国光计划”彻底破产,国民党多年来灌输的迷梦和宣传一下被戳穿。

台湾紧急召开了“安全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应对**的原子弹“冲击波”。会上,叶翔为了化被动为主动,提出立即实施“神斧专案”,算是一个亡羊补牢的措施,得到与会各情报单位和军方高层的一致赞同,会议责成情报局迅速拿出实施方案。

叶翔回到局里,立刻找来一、二、三处的处长,携带着所有与大陆原子弹工程有关的情报资料,到他办公室开会。

“上峰已经同意立即实施神斧专案,并责成我们立刻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你们分别负责布建、情报、行动业务,你们说说,这个方案怎么定?”说罢,便翻看着手中的汇总资料,不再说话。

三个处长互相望望,俱面露难色,谁也不主动发表意见。

叶翔翻完资料,往桌上一扔,望着情报处长:“怎么?就这么点资料?”

情报处长忙解释到:“弄到这些材料已经很不容易了,有许多还是从公开发表的外电中编译的。核弹工程涉及到**的核心机密,保密级别属于最高级,连一般的**高干都不知晓。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报告……”

叶翔摆摆手:“那就以这些情报资料为基础和依托来设计行动方案。”他瞟了一眼行动处郭处长,“你们三处有什么想法?”

郭处长轻咳一声,挺直身体说到:“神斧的第一期学员已经结业,第二批学员也快了,人手上没问题。关键在于目标的选择,**的原子弹研制成功比原先友邦的估算提前了不少时间,这让我们很被动……”

“废话就别说了,说说当下打算吧。”

“是,局长。”郭处长显然做了一番准备,开始侃侃而谈:

“大陆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接下来会怎么走,值得好好分析研判。我认为,接下来无非有三个方向:一是巩固成果,加大爆炸当量研制;二是实现核弹的小型化;三是加紧研发运载工具,也就是弹道导弹,不能远程投射则不可能形成核威慑。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应该往这三个方向去找。”

叶翔眼睛一亮:“有道理,郭处长看来是下了点苦功的,说下去。”

得到局长肯定,郭处长的声音愈发高亢起来: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把目标锁定在人和试验场这两处关键。所谓人,指的是项目的主要科学家,这些人有一多半是留洋的专家博士,五十年代陆续返回北京,都在中国科学院的各研究所或者着名高校工作,后来转入**国防部所属的研究院。他们的家多半安在北京西面一个叫中关村的地方,自己长期在西北荒原上搞研发,此次原子弹试爆成功,**定会论功行赏,接他们回北京与家人团聚。居民区安保设施薄弱,如果我们选准关键目标予以突袭或绑架,一定会造成核子工程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并对项目其他参与人员形成内心强烈的震慑,从而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工作进展。局长,这是从国外留学后返回大陆的一部分核物理学家和导弹专家名单,有理由相信,他们应该都参加了**的核武器工程。”

叶翔拿过郭处长递过的名单轻声念出声音:

“核物理学家:于敏、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彭桓武、程开甲;材料专家:姚桐斌、陈能宽;火箭和导弹专家:钱学森、黄纬禄、屠守锷、任新民;气象专家:赵九章…。唉,这些人多半是留洋博士,最终都投了共,教训惨痛啊!有他们的详细住址吗?”

郭处长为难地说:“还没有掌握,**一定会把这项计划列为顶级机密。据研判,即使他们参与核武器工程研制,也多半都会使用化名。”他很快又补充道:“不过,我们掌握了其中一些人在国外留学时的照片,按照片辨认,应该能跟踪出家庭住址。”

叶翔之又说:“你继续说另一个关键。”

郭处长接着说:“至于其二,我建议选择核试验场。那里远在西部的戈壁荒滩,各种实验器材和人员密集,如果能突袭成功,定能事半功倍,一举捣毁**的试验基地。有人可能觉得核试验基地一定戒备森严,易守难攻,我倒觉得,那里四周大都是无人区,警备主要是防止外人误入,没有什么重武器,而且他们万万想不到会神兵天降。只需要一支精锐的突击队,携带美式精锐武器进行突防,一定能出奇制胜。”

叶翔频频点头:“想法大胆,有创意,也有实施的基础。我去参加了神斧一期学员的结业式,深受感动和震撼,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情报处长幽幽说了句:“想法倒是很大胆,可是郭兄如何把突击队运送到核基地上空呢?U-2能把照片拍回来,那是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飞得最高、最远的高空侦察机,即便如此,还让对手打下来两架。运送突击队及其装备,只能使用运输机或p-2v,从台湾出发直达西北,先不说油量够不够飞回来,你又如何躲开共军的萨姆导弹呢?何况,共军的地空导弹部队装备了多少?部署在什么位置?我们一无所知啊!”

郭处长显然有所准备,他从资料中找出一张大幅照片:“你们看,这是高空侦察机拍回的照片,这里属于青海省藏区,张掖以南,西宁以东的一片草原。U-2飞机拍到这里突然建了一片工厂,据研读,建设区域分为两片,有发电厂和一些其它建筑,周围还新修了道路,甚至有一条专用铁路。请看:这边是建好的电厂,这边放大后勉强可以看到有许多小黑点和线条,应该是驻军搭建的帐篷和新修的道路,科研人员还有研究器材、资料、试验仪器应该都在这个区域里。这里有一条黑线,应该是专用铁路,这几条浅色的应该是新修的道路。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么荒凉偏远而又缺水缺电的地方大兴土木,甚至不惜花巨资专门建条铁路专线并建个电厂呢?答案就是该项工程极为机密且危险,必须远离城市,而这一大片草原便是天然的试验场所。据美国中情局的照片判读专家分析判断,这片区域极有可能就是**的核基地所在。”

他用手指指向照片外面:“如果队伍在张掖附近人烟稀少之处集结,在夜间接受空投补给,然后由潜伏人员指示目标,化装成解放军,就有可能混入基地,一举捣毁它。哪怕只有两名队员冲进去,只需几颗燃烧弹,借助风势便是火烧连营。至于空投嘛,以前有过先例,有一定把握。50年代我们就曾经多次给四川藏族聚居区黑水的反叛力量以及青、康、藏地区空投过人员和武器。”

在场的几个人一时都没吱声,这没法表示意见:赞成吧,这个计划太过异想天开,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反对吧,自己又提不出更可行的方案;而且他们同时都想到一个问题:郭处长压根没提突击队员怎么撤出。

叶翔回头问一处处长:“你们布建处在兰州、西宁一带有多少可以使用的熟悉当地情况的潜伏人员?”

布建处长为难地摇摇头:“局长,您知道,西北过去是军阀马步芳、马鸿逵的地盘,又相对落后荒凉,军统很难布置长期的潜伏人员;有几个经过这么多年早就失去联系了,恐怕早已被共军查获了。二十年前,陈明远当西北区区长和兰州训练班主任时,倒是培训了大批人员,可那都是为了对付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

叶翔摆摆手:“好了,不用说那么远了。就按照郭处长设计的两套方案做准备,抓紧细化,明确突袭目标,从香港分散化装潜入,身份掩护由香港站负责设计。行动处牵头,尽快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三天内交我,上报安全会议批准后,争取早日进入实施。”

情报处处长又插了句:“局长,我有个想法。11月2日,**外贸部将在广州举办秋季出口商品交易会,到时将有上万名海内外客商前往广州参会。我觉得这是个契机,可以让神斧行动人员做好身份掩护以客商的身份从香港分别入境,抵达广州后再借用其它身份,分头抵达方案实施地点。那么多海内外客商云集广州,共党的安保力量再严密,一定想不到我们另有所指。”

郭处长赞同道:“还可以命令香港站派员在广交会上制造混乱,让共党顾此失彼!”

叶翔大喜赞道:“好!这个契机好!你们看,这就叫做困难没有办法多,大家分头准备吧。”

五天后,“神斧行动”实施方案得到“安全会议”批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