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清明上河图史记 > 第155 集:真假之辩

第155 集:真假之辩

书名:清明上河图史记 作者:竹晴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4 23:48:22

《清明上河图之真假风云》

在汴京这座繁华的都城,近来因为寻找《清明上河图》的行动,整个城市仿佛被卷入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风暴之中。大街小巷,茶肆酒楼,人们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那幅神秘且极具魅力的传世画作。而李老夫子所住的幽静宅院,也从往日的清净,变得门庭若市,喧闹非常。

李老夫子本是个喜爱在宅院里静心钻研画艺、品鉴古画的人,可如今每日都有人携着画卷,满脸期待又带着几分急切地登门拜访,盼着他能慧眼识珠,断定手中的画是否就是那众人梦寐以求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李老夫子起初还能耐着性子,可日子一长,着实不堪其扰,可他又明白,自己在这汴京画界的威望,让他肩负着不容推脱的责任,所以面对每一幅送来的画,都不敢随意给出结论。

这日,阳光透过庭院里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一位身着锦缎华服,周身透着富贵之气的富商,在几个仆从的簇拥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幅画卷踏入了李老夫子的宅院。那富商满脸堆笑,眼神中却难掩急切与期待,见到李老夫子后,赶忙行礼说道:“李老夫子,久仰大名啊,今日我特地带了这幅寻觅许久得来的宝贝,据说这便是那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原作,还望夫子您帮忙给掌掌眼呐。”

李老夫子听闻,微微皱眉,却也不好推辞,便让富商将画卷置于案几之上,缓缓展开。只见那画卷刚一铺开,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纸张泛着岁月沉淀的微黄,颜料的色泽也透着陈旧之感,从这些表象来看,确实极像是北宋时期的作品。李老夫子的目光变得专注起来,他一寸一寸地审视着画卷上的内容,手指轻轻摩挲着纸张,似是想要通过触感感受它的年代。

可看着看着,李老夫子的眉头却越皱越紧,他发现画卷中的一些细节与自己心中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有了出入。比如那汴河上的一座桥,原本画作中桥上行人的姿态、服饰有着独特的韵味,可眼前这幅画里,虽乍一看相似,却少了几分生动自然;再看街边的店铺招牌,字体的写法和布局也和记忆中的真品有细微差别。李老夫子心中犯起了嘀咕,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时之间,宅院里安静得只剩下众人的呼吸声。

就在李老夫子犹豫不决之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和年轻人们的交谈声。原来是陈宇等一群年轻画师听闻了有富商携《清明上河图》原作来此鉴定的消息,按捺不住好奇,结伴赶了过来。陈宇一进屋子,目光便被案几上的画卷吸引住了,他赶忙凑上前去,仔细端详起来。

其他年轻画师们也围在周围,眼中满是惊叹与好奇,毕竟《清明上河图》对他们来说,那可是如同神作一般的存在,如今有机会见到可能是原作的画,怎能不激动。陈宇看着看着,心中也渐渐升起了疑惑,他转头看向李老夫子,说道:“夫子,这幅画虽然乍一看很像原作,可我越看越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呀,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似的。”李老夫子听了,缓缓点头,说道:“我也是这般想法,只是这《清明上河图》历经这么多年的沧桑变迁,也许有些地方确实会因为岁月侵蚀、辗转流传而有所磨损或改变,所以我实在不敢轻易下结论呐。”

众人听了,都觉得有理,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李老夫子思索片刻后,觉得此事干系重大,仅凭自己一人的判断太过单薄,便决定邀请几位在汴京同样精通画艺、对古画品鉴颇有心得的老友前来一同鉴定。他当即差人去给几位老友送了口信,邀请他们尽快前来。

不多时,几位老友陆续赶到,众人先是一番寒暄,随后便围坐在案几旁,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那幅画卷上。他们有的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颜料的质地和晕染情况;有的则轻声讨论着画面上人物、建筑的比例和形态;还有的翻看着以往记录《清明上河图》细节的典籍,一一对照着。整个宅院的气氛变得凝重而严肃,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经过一番漫长且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几位老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由李老夫子开口说道:“诸位,经过咱们这一番查看,我等认为这幅画卷虽说确实是一幅北宋时期的古画,从它的用料、画风等方面能看出有着不凡的底蕴,可遗憾的是,它并非《清明上河图》的原作,而是一幅技艺高超的摹本啊。”其他几位老者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这个结论。

那富商原本还满心期待,听到这话,顿时脸色变得煞白,眼中的光彩瞬间黯淡下去,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争辩几句,可看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那笃定的神情,又把话咽了回去,只得灰溜溜地带着仆从和那幅画离开了。

李老夫子等人看着富商离去的背影,心中也是一阵感慨,本以为此事就此画上句号,可没想到,这不过是个开端罢了。

没过几日,汴京的市面上又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原来又有一幅声称是《清明上河图》原作的画卷出现了。这一回,消息传得更快更广,不仅是画界人士,就连那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甚至是江湖上的一些势力都纷纷关注起来。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这幅新出现的画,有人说这次肯定是真的,有人则嗤之以鼻,觉得又是一场闹剧。

李老夫子和陈宇等人听闻这个消息后,心中皆是无奈又无奈,可他们深知自己与这幅画已然有了牵扯,躲是躲不过去了,便只能再次被卷入了这场真假之辩的漩涡之中。

这新出现的画卷现世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皇宫之中。当今圣上本就对《清明上河图》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前听闻民间寻找的热潮,就一直盼着能早日见到真品纳入宫中珍藏,如今听说又有一幅自称原作的画出现,当即下令让身边的侍从去打听情况,若真是有几分可能,便要将画带入宫中,让宫廷画师们以及一众懂画的大臣们共同品鉴一番。

而在民间,各方势力也都开始行动起来。那些想要靠着这幅画讨好皇帝,谋求仕途高升的官员们,纷纷派人去打听这幅画的下落,想着要是能抢先将画呈到皇帝面前,那可是大功一件;那些富商们则想着若是能得到真品,一来可以满足自己的收藏喜好,二来日后转手说不定能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些江湖上的帮派,虽说平日里对字画不太懂行,可也听闻了这幅画的价值连城,打起了歪主意,想着若是能夺来,拿去和那些达官贵人做交易,也能换来不少好处。

一时间,整个汴京暗流涌动,人人都在为这幅画各怀心思,四处奔走。

李老夫子的宅院再次被围得水泄不通,不少人都想从他这儿探听到关于这幅新画的看法,毕竟之前他已经鉴定过一幅,在众人眼中,他的话还是颇有分量的。李老夫子看着满院子的人,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诸位,我还未曾见到那幅画,实在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啊,待我有机会看了,再做论断吧。”众人却不肯轻易散去,依旧在宅院外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陈宇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心中满是担忧,他对李老夫子说道:“夫子,这事儿如今越闹越大了,感觉已经不是单纯的鉴定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各方势力掺和进来,恐怕后面会生出许多事端啊。”李老夫子一脸凝重地点点头,说道:“是啊,我也料到会如此,只是这画的魅力实在太大,引得众人都失了理智,咱们且先看看情况,只盼着别闹出什么大乱子才好。”

终于,在众人的翘首以盼和各方势力的角逐下,那幅新出现的声称是《清明上河图》原作的画卷辗转来到了李老夫子的面前。这次,前来送画的是一位朝中官员,他满脸谄媚地对李老夫子说道:“夫子啊,这次这幅画可不同寻常,我可是费了好大劲儿才寻来的,圣上也极为关注此事,还望夫子您仔细品鉴,若是真品,那可是大功一件呐。”

李老夫子无奈地接过画卷,轻轻展开。这一回,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全神贯注地查看起来。这幅画的纸张同样透着古朴之意,颜料的运用也极为精妙,画面上的内容乍一看,和传闻中的《清明上河图》相似度极高,人物栩栩如生,建筑错落有致,汴河上舟楫往来,仿佛将那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重现于眼前。

陈宇等年轻画师也在一旁仔细看着,他们同样被这幅画的精妙所震撼。可越是仔细端详,李老夫子心中的疑虑却越重。他发现这幅画中一些人物的服饰细节虽然精致,却不符合北宋当时特定场合的规制;还有那画中几处建筑的结构,若是按照汴京当时的营造法式来看,存在着些许不合理之处。

李老夫子眉头紧锁,心中思忖着,难道这又是一幅摹本?可它的水平比起之前那幅又高了许多,若是摹本,那摹画之人的技艺当真是出神入化了。陈宇看着李老夫子的神情,小声说道:“夫子,我瞧着这画好是好,可就是感觉有些地方透着股刻意模仿的劲儿,不那么自然呢。”李老夫子微微点头,说道:“你说得不无道理,只是这画太过精妙,要想断定真假,还得再细细研究一番啊。”

于是,李老夫子再次邀请之前的几位老友前来,众人又是一番废寝忘食的研究。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对比以往见过的《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以及相关记载,还请来了几位对北宋民俗、建筑颇有研究的学者一同探讨。

在这期间,各方势力等得心急如焚,不断派人来催促,可李老夫子等人一心扑在鉴定上,全然不顾外界的压力。经过数日的仔细甄别、反复论证,李老夫子等人终于得出了结论。

李老夫子把众人召集到一起,面色凝重地说道:“诸位,经过咱们这一番竭尽全力的探究,虽然这幅画堪称精妙绝伦,可依旧能发现诸多与真品不符之处,它应当还是一幅摹本,只是摹画之人技艺高超,几可乱真啊。”众人听了,皆是一阵唏嘘,那送画来的官员听闻这个结果,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他本想着靠着这幅画在皇帝面前邀功,如今希望落空,心中满是懊恼,却也不好发作,只得带着画怏怏而去。

然而,事情远没有就此平息。那些对这幅画觊觎已久的江湖势力,听闻画被判定为摹本后,竟起了歹心,想着既然得不到真品,把这幅技艺高超的摹本抢来,日后也能当作真品去糊弄一些不懂行的人,换取钱财。

一天夜里,月黑风高,李老夫子的宅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声响,一群黑衣人蒙着脸,手持利刃,翻墙而入。李老夫子和陈宇等人正在屋内商讨着这几日鉴定画的后续事宜,听到动静,皆是一惊。陈宇赶忙说道:“夫子,不好了,怕是有贼人来袭,想必是冲着那幅画来的。”李老夫子心中一紧,说道:“这可如何是好,那幅画虽说判定是摹本,可也不能落入这些歹人之手啊。”

就在众人慌乱之时,黑衣人已经冲进了屋子,他们二话不说,便开始四处搜寻那幅画。陈宇见状,鼓起勇气,抄起身边的凳子就朝黑衣人砸去,其他年轻画师们也纷纷拿起身边能当作武器的物件,与黑衣人搏斗起来。李老夫子虽年事已高,可也不肯退缩,大声呼喊着让仆人去报官。

一时间,宅院里喊杀声、打斗声交织在一起,混乱不堪。年轻画师们毕竟平日里只是钻研画艺,哪有什么打斗的本事,没几下就被黑衣人打得节节败退,有几个还受了伤。好在这时,附近巡逻的官兵听到动静赶了过来,黑衣人见势不妙,不敢恋战,丢下几句狠话,便趁着夜色逃窜而去。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老夫子等人惊魂未定,看着受伤的年轻画师们,李老夫子心中满是愧疚,觉得都是因为这幅画,才让大家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陈宇却安慰道:“夫子,这不怪您,都是那些歹人贪心作祟,咱们做的本就是为了守护画艺的纯正,问心无愧就好。”

可经过这一遭,汴京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了。各方势力得知有江湖人去抢夺那幅摹本后,有的担心自身安危,加强了防备;有的则想着趁机浑水摸鱼,谋取私利。而皇宫之中,皇帝听闻此事后,龙颜大怒,觉得这小小的一幅画竟然搅得汴京如此不安宁,下令彻查此事,务必将那些妄图扰乱治安、抢夺名画的势力一网打尽。

李老夫子和陈宇等人在经历了这场风波后,本想就此远离这是非之地,可他们深知,只要《清明上河图》的真品一日未现世,这围绕着它的真假纷争就不会停止,而他们作为画界之人,又怎能眼睁睁看着这乱象继续下去呢。于是,他们决定继续探寻《清明上河图》的下落,同时也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让这因画而起的风波早日平息,还汴京一个安宁的画艺环境。

在后续的日子里,李老夫子和陈宇等人一边继续留意着市面上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消息,一边整理着之前鉴定过程中的种种发现,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分辨出真品与摹本之间那些细微却关键的差别,以便日后若是再遇到声称是原作的画,能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他们走访了汴京的许多画坊、古玩店,向那些老掌柜、老师傅们打听多年来关于《清明上河图》流传的蛛丝马迹。有的老掌柜回忆起曾经见过一幅画,那画的神韵似乎与传闻中的真品极为相似,可当时没太在意,也不知道那画如今流落到了何处;还有的老师傅说起早年听闻有人曾在城郊的一处老宅子里见过类似的画,只是那宅子后来荒废了,也不知道那画还在不在。

李老夫子等人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仔细分析、排查,试图拼凑出一个有用的线索链。陈宇更是不辞辛劳,每日穿梭在大街小巷,只要听闻一点和《清明上河图》有关的事儿,就赶忙跑去查看。

而在这探寻的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不少声称手中有真品的人,有的是普通百姓,偶然间得到一幅古画,觉得可能是《清明上河图》;有的则是别有用心之人,拿着摹本想鱼目混珠,谋取不义之财。李老夫子等人只能一次次耐心地鉴定,向人们解释真品与摹本的区别,可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人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依旧坚信自己手中的就是真品,不肯相信鉴定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围绕着《清明上河图》的真假之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汴京了,周边的一些城池也听闻了此事,陆续有消息传来,说在他们那儿也出现了自称是《清明上河图》原作的画。李老夫子等人无奈,只能扩大探寻的范围,踏上了去往周边城池的路途。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历经艰辛,可心中对于找到真品、平息纷争的信念却从未动摇。每到一处城池,他们便先去拜访当地的画界名人、古玩行家,了解情况后再去查看那些声称是真品的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摹本,有的摹本粗糙不堪,一眼就能看出是假;有的却仿得极为精妙,若不是仔细甄别,很容易就被蒙骗过去。

就这样,李老夫子和陈宇等人在这漫长的寻找与鉴定之路上不断前行着,他们不知道最终能否找到那幅真正的《清明上河图》,也不知道这场因画而起的风波何时才能彻底结束,但他们始终怀揣着对画艺的敬畏之心,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为那一份艺术的纯粹努力着,期盼着有朝一日,真相能大白于天下,《清明上河图》能以它原本的模样,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人们领略到它真正的魅力,不再被那些虚假的摹本所迷惑,也让这因它而起的动荡,彻底归于平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