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清明上河图史记 > 第55 集传世之宝

第55 集传世之宝

书名:清明上河图史记 作者:竹晴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4 23:48:22

第55集:传世之宝

张择端在金兵的追捕下,怀里紧紧抱着那卷凝聚着自己无数心血的《清明上河图》,在汴京的街巷中拼命奔逃。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凌乱地贴在后背,可此刻他哪顾得上这些,眼中只有那如影随形的金兵,以及要护住画作的坚定信念。

街巷里百姓们的惊呼声、金兵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混乱不堪。张择端喘着粗气,拐进了一条狭窄的胡同,却发现竟是个死胡同,他的心瞬间沉入了谷底。就在这时,身后金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那沉重的靴子踩踏地面的声音仿佛一下下敲在他的心头。

“难道这画就要落入金兵之手,我多年的心血、这见证汴京繁华的画作就要毁了吗?”张择端绝望地想着,后背紧紧贴着墙壁,手不自觉地把画抱得更紧了些。

然而,就在金兵即将出现在胡同口的千钧一发之际,一道黑影从旁边的屋顶飞掠而下。那人身形矫健,一袭黑衣劲装,手中的长剑在月色下闪着寒光。只见他几个起落,便来到了金兵面前,手中长剑挽出几个漂亮的剑花,瞬间就与金兵交上了手。

金兵们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先是一愣,随后仗着人多便围了上去。可这位江湖义士却丝毫不惧,剑法凌厉,招招狠辣,每一剑挥出都带着破风之声。不多时,金兵们便倒下了好几个,剩下的见势不妙,也不敢再纠缠,喊了几声便四散而逃了。

张择端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一幕,直到义士收剑转身,他才回过神来,赶忙上前躬身行礼:“多谢壮士救命之恩,若不是您及时出现,我和这《清明上河图》今日怕是都要遭了毒手啊。”

义士摆了摆手,看着张择端怀里的画,好奇地问道:“先生如此拼命护着这画,想必它定非凡物,不知是何画作?”

张择端轻轻展开画卷一角,露出那精美的画面,眼中满是深情:“壮士有所不知,此乃我耗费多年时光所绘的《清明上河图》,画中描绘的是我大宋汴京的繁华盛景,本想留予后世,让后人知晓我大宋曾经的昌盛,可如今遭逢战乱,险些毁于一旦啊。”

义士听闻,不禁动容,他深知这画作承载的意义重大,当下便说道:“先生放心,我虽只是江湖一介草莽,但也知晓这等宝贝绝不能落入金兵之手,我定当护它周全。”

张择端感激涕零,思索片刻后,双手捧着《清明上河图》递到义士面前:“壮士既有此心,我便将这画托付于您了。我如今四处逃难,自身难保,恐难以护住它,只望您能找个安全的地方妥善保存,让后人有朝一日还能看到这画中曾经的汴京啊。”

义士见张择端如此信任自己,也不再推辞,郑重地接过画,说道:“先生大义,我必不负所托,定竭尽所能护好此画。”

说罢,义士带着《清明上河图》,趁着夜色离开了汴京。他一路往南,避开金兵的搜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有时为了躲过金兵的巡逻队伍,要在荒郊野外的山洞中藏上几日,干粮吃完了就摘野果、挖野菜充饥。

历经数月的艰难跋涉,义士终于来到了一处偏僻的山村。这山村四周环山,交通不便,却也因此躲过了战乱的硝烟。义士看着这个宁静的小村,心想此处倒是个藏画的好地方。

他在村中寻了一户善良淳朴的人家,这家人姓陈,世代务农,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为人忠厚老实。义士向陈家人说明了来意,又拿出一些钱财作为酬谢,陈家人被义士的真诚和那画作背后的故事所打动,便答应帮忙将画藏在自家的地窖之中。

义士将《清明上河图》仔细包裹好,放入一个特制的木箱,又在地窖中找了个隐秘的角落埋了起来,还做了些巧妙的记号,只有他和陈家人知晓。此后,义士便时常乔装打扮,悄悄来这山村查看画作是否安好。

时光荏苒,多年过去,南宋王朝建立,天下逐渐安定下来。曾经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也慢慢回归正常的生活,各地的文化艺术又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

而在那山村中,陈家的后人偶然间翻到了先辈留下的关于那幅画的记载,知晓自家地窖中藏着一件意义非凡的宝物。可他们谨记先辈的嘱托,并未声张,依旧小心地守护着。

有一日,一位游历四方的文人墨客路过这个山村,因天色渐晚,便在村中借宿。这位文人姓林,学识渊博,对书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与陈家后人闲聊时,听闻了家中藏有一幅神秘画作的事,心中好奇不已。

林先生好说歹说,陈家后人这才带着他来到地窖,小心翼翼地挖出了那个木箱。当打开木箱,展开《清明上河图》的那一刻,林先生整个人都惊呆了。他看着那画卷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热闹的街市、繁忙的汴河,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

林先生激动地说道:“这……这竟是失传已久的《清明上河图》啊!我曾在古籍中读到过它的记载,没想到今日竟能有幸得见。”

陈家后人这才知晓自家守护的画作竟是如此珍贵的宝物,林先生赶忙劝说他们,这幅画应当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对于传承大宋文化、铭记那段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家后人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听从林先生的建议。林先生带着《清明上河图》离开了山村,先是找到了当地一些有名望的文人雅士、书画大家一同鉴赏。众人无不为之惊叹,消息也渐渐传开了。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想要一睹这幅传奇画作的风采。随着知晓的人增多,此事也传到了南宋朝廷的耳中。朝廷派人前来查看,确认是真迹后,便想将其收入宫中收藏。

可这一回,与北宋时不同,有许多文人志士站了出来,他们认为《清明上河图》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让天下百姓都能欣赏到,让大家铭记北宋的繁华与那段惨痛的战乱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传承文化。

朝廷经过一番商讨,最终采纳了众人的建议,决定在一些重要的文化场合展出《清明上河图》。每一次展出,都会吸引无数人前来观看,人们围在画作前,指指点点,惊叹于画中展现的高超技艺和曾经的盛世景象。

许多画师更是将《清明上河图》当作临摹学习的范本,研究其中的绘画技法、构图布局。文人墨客们也纷纷以它为题材,作诗写文,传颂它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更迭,《清明上河图》却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历经无数次的辗转收藏,它躲过了战火、躲过了岁月的侵蚀,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总能在关键时刻被人保护下来。

到了明清时期,它更是成为了无数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以能拥有《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本为荣。而那些关于张择端创作它的艰辛历程,以及那位江湖义士守护它的传奇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佳话。

后世的史学家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细致研究,从画中的建筑、人物服饰、商业活动等诸多细节中,还原出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民俗文化,为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如今,《清明上河图》已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它不仅是一幅艺术价值极高的绘画作品,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那段辉煌的过去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让民族的精神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延续、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