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残明,山海乱 > 第138章 杀俘

第138章 杀俘

书名:残明,山海乱 作者:松烟入墨书流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21 20:33:00

山寨,操练场

火堆旁,须发喷张、**上身的王恩祖,举起手中的厚背大砍刀,仰天长啸:“慧娘!今天你可以瞑目了!”(慧娘,王恩祖死去浑家的小名)

在他的身后,三十多个被绑成粽子一般的俘虏被人摁着,跪成一排。

这些俘虏,原本是流窜于太平府、南宁府周边的山贼,两个月前,被铁窑窑主吴庆贵,许下的高额酬金吸引,投到了他身边。

数日前,听闻大批官军,前来围剿国兴军,睚眦必报的铁窑三少爷,顿时觉得天赐良机,即刻找到了他爹吴庆贵,提出要带人前来助战,以泄之前渠黎镇上他贴身护卫被杀之愤。

于是,在得到吴家父子另一笔酬金的允诺之下,三十多个山贼,伙同铁窑上的其他人,赶到了马家庄子,顺利的跟着官军上了战场。

在山贼的算计中,跟着装备精良的官军围剿暴民,绝对是一笔好买卖。此番前来,不但没有风险,还能多得一份报酬。更主要的是,如能借着这个机会,跟官军中的军爷们搭上关系,说不准就能摇身一变,成了吃军粮的军汉,从此彻底洗白身份。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山贼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占尽优势的官军,会在最后时刻翻船,所有人莫名其妙的成了俘虏。

此刻,跪成一排的山贼们,心中都惶恐不安,他们不知道王恩祖有什么打算,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看到原本就外形凶狠的王恩祖,此刻如疯如魔的举动,好几个胆子稍小的山贼,恐惧之下,已经大小便失禁,随时都会瘫倒在地。

提着厚背大砍刀的王恩祖,一步一步走向跪地的山贼,披散的头发和浓密的胡须,遮挡了他狰狞的表情,但是,布满的双眼、以及脸上充血的疤痕,无一不在昭示他的内心。

在一个山贼面前站定,举起砍刀,深吸一口气,王恩祖大声喊道:“慧娘,我给你报仇了!”

这时的他,眼中浮现出的是,慧娘躺在粮仓中,一动不动的尸体……

“咔嚓!”一声,雪白的刀光闪过,山贼的脑袋,连同半边肩膀,掉落在地,跪着的身子,直直向前的扑倒,暗红色的血液喷涌而出。无头的尸体,只抽搐几下,便没了动静。

“慧娘,我送一些小鬼下去给你做牛马!”说罢,王恩祖又举起大砍刀,向第二个山贼劈下!

而他的脑海中,幻化出的是,几个面目猥琐的帮闲,正围着慧娘,不断撕扯着她的衣衫……

手起刀落,第二颗头颅,向上弹起了半尺高,随后便无声无息的落在了泥地上。尸体的脖颈处,一股血箭冲天而起,几息之后,跪着的身躯才缓缓倒下。

“慧娘,别怕,我来救你了!”在满眼鲜血和浓浓血腥味的刺激之下,王恩祖已经陷入癫狂,举起刀,劈向第三个山贼。

这时,他看到慧娘,双手抓着绳索,正准备往脖子上套,而她的双眼满是泪水,脸上写满了不舍……

“慧娘~~~!”王恩祖挪动脚步,走向下一个山贼。

“住手!”

“狗毛住手!”

不远处,两个声音几乎同时响起。与此同时,两个身影从黑暗中窜出,一先一后的撞向王恩祖。

接连被两个身影撞击,毫无防备的王恩祖,连着向后退了七八步,最终还是没有稳住身形,仰面倒在地上,手中的砍刀也掉落一旁。

随即,两个身影,一翻身从地上爬起,直接朝地上的王恩祖扑去,把他死死的压在身下。

一番挣扎,好不容易推开压在身上的人,王恩祖刚起身,差一点就撞上了身前另外两个人影。

稍微清醒过来的他,定睛一看,原来,挡在身前的是很少露面的李应全、何一手二人。

而被王恩祖掀翻的江波、罗桐,此时也爬了起来,站在李、何二人身旁。

“狗毛,你疯了不成?”平日里话不多,待人和善的李应全,厉声问道。

“秃子,不关你事!我要把这帮山贼都杀了,给慧娘报仇!”王恩祖嘴上依旧蛮横,可手底下却没有任何动作。

“报仇?夜袭村子的山贼,你们当晚就杀了,害死慧娘的那些人,早也被你们一个不留的都杀了,就连那个捕快,也被小先生一箭射死,你还要报什么仇?”李应全双眼一瞪,死死的盯着王恩祖。

“我不管!如果没有山贼夜袭,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慧娘也就不会死,所以,我要杀尽天下贼人!”李应全的话,句句在理,可此时的王恩祖根本听不进去,脖子一梗,蛮横到底。

“王叔,大家都知道婶子不在了,你很难过,我那几个弟弟也很可怜,可是,你也想想,我叔走之前托付了你,看好这些俘虏。”一直以晚辈自居,对所有人都恭敬有加的江波,此时毫无征兆的开口了。

白天,许山海出发前,交待过,自己不在的时候,让江波、罗桐以及他们的人,听王恩祖的号令行事,二人便各自带着手下,在操练场协助他看守俘虏。

听闻王恩祖下令,要把俘虏中的山贼挑出来,江波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妙,尤其是王恩祖那句“我要借他们的人头”,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虽然,预感有事要发生,但是,二人又不便出面阻拦,一番合计之下,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搬救兵。

可是,此时的山寨中,林宗泽、徐子晋、赵立群几人都不在,许山海、楚文勇、郑伟义等人又带人去了铁窑,吕耀辉、吴立峰也不知为了何事,匆匆的出了山寨。

情急之下,江波、罗桐只能分头去找,此时还在寨中的李应全、何一手。寄希望他们二人,能够阻止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不测。

“狗毛,我知道慧娘不在了,你一直都没缓过来,可是,人死不能复生,你杀再多人,慧娘也不能活过来。”李应全走到王恩祖面前,伸出手,搭在他的肩头,缓缓的说道。

“狗毛,我知道你心中有恨,可是,这份恨意,光靠杀人就能宣泄吗?我们要做的是,跟着三哥,和弟兄们一起,解救更多的人,让天下再无慧娘般含恨而去的人!”搂着王恩祖的肩膀,李应全语气低沉。

这时的王恩祖终于绷不住,一把抱着李应全,放声大哭,一边哭还一边喃喃自语:“秃子~~~,我难过啊!我经常在梦里,看到慧娘在喊我救他!”。

“好了好了,不哭了!跟我走,我那里还有几坛酒,哥哥陪你喝几碗。”红了眼眶的李应全,用劲搂了搂哭得像个孩子似的王恩祖。

铁窑

夜已很深,喧闹了一宿的铁窑,这会儿已经一片静悄悄。

除了两队来回巡查的兵丁,整个铁窑几乎不再有人走动,无论是草棚内的窑工,还是牢笼里的囚犯,都安静了下来。

只有正对着窑口的几间木屋,依旧透着灯光,那是吕耀辉带人在继续询问俘虏。

与此相邻的另一栋木屋外,两个土兵守在门口,黑夜中,他们警惕的眼神闪闪发光,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周遭的一切。

木屋内,许山海依旧坐在椅子上,在他的身后,两个土兵的身影,隐匿在黑暗的角落中。

之前蜷缩在墙角的太监冯敬和,此刻,坐在一个低矮的树墩上。眼下的冯敬和,神色依旧拘谨、小心,但是与两个时辰前,许山海刚进门时,他惊恐、害怕的样子相比,已经好了许多。

原本许山海只是想满足一下心中的好奇,看一看真实的太监是何种模样,才跟着吕耀辉来到木屋。

谁知,看到冯敬的模样,与他心中固有的太监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冯敬和瘦弱的身形,除了嗓音尖细,不如其他男子浑厚,其他皆与常人无异。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的身份,许山海只会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根本不会把他与“太监”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冯敬和,原名冯七(家中排行第七),北直隶保定府人,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

因连年遭灾,实在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他的父母无奈之下,在七岁时,把他送入宫中,成了一个宦官侍童。

由于年幼无知,且对宫中规矩不甚了解,入宫不足三月,冯敬和就因无意中惊扰,万历的宠妃郑贵妃,杖责之后,被送去了景福宫(冷宫)。跟随一个老太监,负责看管王恭妃(朱常洛的生母,朱由校的亲生奶奶)。

由于年纪尚小,加之整个景福宫都没几个人,老太监非但没有为难冯敬和,几个月的相处下来,反倒对他视如亲人。

一老一小两个太监,除了每日给王恭妃送两餐饭,剩下的时间几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下,还是老太监想出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办法,那就是教冯敬和识字。

老太监从小进宫,在宫中待了一辈子,少年时,有幸被选中,进到宫中内书堂1读了好几年书。中年后,又被调去文华殿,侍奉太子读书。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冯敬和不但跟着老太监读书识字,间中还从他嘴里听到了许多,宫中流传的秘闻。

在那些秘闻当中,最吸引冯敬和的不是宫中各种权力争斗,而是“三宝太监”郑和的传奇。

尤其是郑和以太监之身,随燕王朱棣起兵,屡立战功,并擢升为内官监太监,后又亲率船队,七下西洋,给朝廷带回来无数奇珍异宝。

郑和传奇的一生,从老太监嘴里说出来,令冯敬和听得如痴如醉,直至某一天,他郑重的给自己改名“冯敬和”,意为——敬仰郑和!

以期,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如郑和一般,有一个传奇的人生,百年之后,依旧被人传颂。

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年后,王恭妃离世,景福宫不再有人居住,冯敬和则被调往惜薪司,整日里做一些搬柴码炭的杂活。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一个新的身份突然降临到冯敬和的身上——矿监。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万历帝朱翊钧以“内库空虚”为名,把“矿税”和“榷税”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矿税,并派遣大批太监出宫,奔赴全国各地采矿、收税。

这些被派出宫的太监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矿监税使”,然而,顶着“矿监税使”名头的太监,对矿业一无所知,却以各种名义在地方上疯狂敛财,作威作福。

发展到后来,有些矿监开始编造理由,敲诈勒索钱财,更有甚者,如当时出任山东矿监税使的陈增,便曾公开持械抢劫,暴征税银十五万两,而所收矿税则大部分被其私吞。

如此一来,矿监税使成了当时宫中的肥差,宦官们纷纷上书皇帝,请求出任矿监,为朝廷征税。

据史料记载,仅万历征收新矿税的二十多年里,从京师派往各地的矿监税使,总人数超过了一万六千多人。

久而久之,太监们摸出了门道,像南直隶、江南等富庶之地,为了争夺矿监之职,太监们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然而,像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因地处偏僻,荒芜贫瘠,加之民风彪悍,太监们自然兴趣缺缺,几乎无人愿意前往。

无奈之下,司礼监大太监马荣,只能在宫中挑选一些没有倚仗,且不被重视的太监,强行给他们按上“矿监税使”的名头,发往偏远布政司。

时年十七岁的冯敬和,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莫名其妙的成了广西矿监税使瞿成的四个助手之一,于万历四十六年,来到了广西。

来到广西之后,由于冯敬和年纪最小,又无任何攀附,瞿成二话不说,便把距离桂林府(布政司驻所)最远,矿产资源最少的南宁府、太平府划归与他。

所以,这才出现了,连岜盆这么小的铁窑,每年春秋两季冯敬和也要带人过来搜刮一番的情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