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离石游记 > 第455章 从建筑看发展!

第455章 从建筑看发展!

书名:离石游记 作者:半边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6:25:58

离石和刘浚沿着街道慢慢溜达,离石发现永嘉城里的人都戴了纱帽,最少也是用纶巾包住头上发髻。

离石也就入乡随俗,随便找个沿街的屋子,闯进去摘下头上发髻束发金冠上的冕苏尾羽,本来想换个纱帽戴上,可惜他没有,戴别人的他又不习惯。

换完头型,离石扔下一枚金币,就与刘浚一起扬长而去。

他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还向刘浚讲解起了建筑史的变迁,要向离石讲解永嘉城内有名建筑的刘浚反而成了听客。

离石边走指着路两边的建筑说:

刘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你看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继承和运用秦汉的成就。

然后又指着一个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的高塔说:

这应该是佛教的佛塔,佛教在东汉初期时传入我华夏。

刘浚忙问离石:

紧弟,你说的华夏有什么特别含义和讲究吗?

离石依稀记得“华夏”一词的来源,便对刘浚发劳骚说:

没想到,南朝乃汉人文化精粹聚集之地,对自己的来龙去脉也有所缺失。

这到底是人为的?

还是传承遗失了?

然后离石一本正经的说:

华夏,源于中国古代对于中原地区及其文化的称谓,最初用来指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一些史前部落或部落联合体,合称为华夏族群。

这些族群被认为是汉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就是被南方汉人抛弃的北方之地。

没想到吧?

“华夏”一词最早始见于《尚书.武成》,根据《尚书》的记载,武王伐纣时“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无论是中原的华夏诸族还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族群,没有不跟随武王一同伐纣的。

由夏朝而至周朝,具有丰富悠久的礼仪传统,因此被称为“夏”,而“华”则是因其服饰之美得名。

汉朝建立后,华夏逐渐演变成中国的代称。

魏晋以后,“华夏”逐渐被“中华”一词取代。

而“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个王朝——商朝。

刘兄难道在南朝的史书中读到过夏、商、周三个古老王朝?

离石见刘浚惘然的摇头,又接着问:

那夏王朝呢?

见刘浚还是惘然的摇头,离石不再继续追问,而是接着说:

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

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

他们所说的“中国”,仅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刘浚说:

贤弟,没想到你真正的治学是治史,为兄知道华夏、中国、中华这些词语的意思,却从没有往更深的层次上去想。

受教了!受教了!

贤弟,请继续,为兄洗耳恭听。

离石让刘浚一打岔,就开始见到什么就说什么。

看见前面最高的佛塔,便说: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其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就是佛教建筑,特别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层的佛塔。

随之而来的是“身毒”、西域一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涌入中原,渐渐向南方辐射。

刘兄,你看佛塔周围的建筑是否与刚进城时建筑有所不同?

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秦、汉时比较质朴实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这也是汉人的建筑风格第一次被动的融合,也丧失了秦、汉时的建筑风格。

佛教在东汉时就已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的缓慢发展,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以致兴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并使其成为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

现在大梁王朝更是崇信佛教,梁朝萧衍现在就开始大兴土木,在建康修建佛寺已达三百多所,僧尼五万多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这是刚刚开始,南朝地方各郡县也都在兴建佛寺,而这一切的负担都需要黎民百姓去承担。

听说退缩到东北方的大赵石勒也开始崇信佛教,他不敢与北朝大秦作对,也不敢与南燕鲜卑奴为敌,只能崇信佛教,麻痹自己,在王城里兴建寺塔。

北燕慕容氏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

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大秦把羯胡、鲜卑奴驱赶到东北边时,据说北方天柱山里,大山里佛寺达三百多座,其中洛阳有一千余所,可见佛教建筑之盛。

而那些地方只是他没有去过,也没有在他的大秦境内发现佛教的踪影。

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既然他在攻略胡虏之初,没有见到佛教帮忙出战的影子,那他就当佛教并不存在,也不会给他们在大秦享有任何特权和扶持,将新冒出来的佛教边缘化任其自生自灭。

不像拜火教,好坏准许他们完全汉化以后,就可以在华夏境内传播宗教。

他们提前下注大秦的未来,大秦不介意将它改造融合后,带着他一起去征服世界。

南朝佛寺以建康的永宁寺为最大,按《建康伽蓝记》所记,中间置塔,四面有门,塔后为佛殿。

这些资料就是盖世太保、国土安全局、军事统计调查局、猎人公会、宣传部联合起共同搜集、整理、汇总后的资料,内容很详实、很细致。

离石说:

据资料记载:

初期的佛寺布局与“身毒”相仿佛,仍以塔为主要建筑物,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

关于“身毒”的资料介绍,董夫子私藏下来的史书中大略记载,因为这些书籍里的内容,才促使董夫子树立了天下本应“大一统”的观念。

离石歇口气,接着说:

现在建康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

所谓“舍宅为寺”,就是把前厅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

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木架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融合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这在《建康伽蓝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佛塔本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建造,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了塔刹,并与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离石感叹的说:

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只要能与中国本土文明能融合,就可以试着让他们传播,看他们到底有没有用,要是光会修建筑,那就去当建筑工人。

想到这里,离石就想笑,要是大秦以后的建筑工队,管事头领是光头的大和尚。

永宁寺塔是该时期最着名的木塔,方形、九层。

这种塔与楼阁式木塔不同,采取密檐式,仅作为礼拜的对象,而不供信徒、游人登临游眺。

当时还存在第三种塔——单层塔,这是荒原猎人在北方天柱山里采药时发现的。

天柱山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

汉代已掌握了开凿岩洞的施工技术,佛教传入中土后,开凿石窟寺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

用的是无地可种的农夫、征发的是度日如年的匠人。

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

从建筑功能布局来看,石窟可分为三种:

一是塔院型,与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相同;

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体,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三是僧院型,这种寺院在“身毒”称“毘诃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

兄长呀!你可否想过羌胡、鲜卑奴境内佛寺怎么建出来的?

这些佛寺都是我汉家儿郎用累累白骨所建,北方汉人从刚开始时的二千多万人口,变成现在四百多万出头。

那消失的一千五百多万汉人人口去哪里了?

兄长所说的“仁”包括那消失的一千五百多万北方汉人吗?

而同时期,南方汉人在做什么?

他们什么都没有做,一心扑在建筑和穿衣吃饭的享受上面,世家豪门生怕住的不够舒适,吃的不够丰富,穿的不够奢华。

南方贵族、世家豪门的住宅后面都往往建有园林。

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假山等等。

同时,还让叠石造山的假山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如建康的华林园、萧蒹宅及梁江陵湘东苑,或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

魏晋以来,一些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爱好自然野致,在造园修建方面,聚石引泉,植林开涧,企图创造一种比较朴素自然的意境。

时间来到南朝后,他们耗费民脂民膏,去满足个人的私欲,集体有意识的忘记正在北方胡虏屠杀刀苦苦挣扎的汉人。

离石忍不住又叹了口气,唉!

由于民族的强制大融合,这时期室内家具陈设发生了若干变化。

一方面,席坐的习惯仍然未改,但传统家具有了新的发展。

如睡床增高,上部加床顶,周围施以可拆卸的矮屏,这种习惯在北方改变的更明显。

起居用的床加高、加大,下部以壶门作装饰,人们既可以坐于床上,又可垂足坐于床沿;

床上出现了倚靠用的长几、隐囊和半圆形凭几(又称曲几);

两折四牒可以移动的屏风发展为多折多牒式。

另一方面,西北匈人杂胡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不仅东汉末年传入的胡床逐渐普及到民间,还输入了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椅子、方凳、圆凳、束腰形圆凳等。

这些新家具改变了北方汉人的起居习惯与室内的空间布置习俗,成为以后逐步废止床榻和席地而坐习俗的前奏。

刘浚听的目瞪口呆,又觉得理所当然,只有这位贤弟,才有这样的能力也有这样的权力,让各地的官员将这些无聊的情报汇总上报上来。

他嗫嚅的说:

贤弟,你所说的这些,为兄能否借来一观,等日后有机会去看看。

唉!为兄也知道这只是一种妄想,为兄年龄摆在这里,连多走几步路都有些气喘,怎能到你说的地方去看看呢?

离石自信的说:

兄长,若是听小弟安排,戒除了寒食散的毒瘾,让黄神医给你调理理身体,再修习道家养身锻体之术,定能让你再年轻二十岁。

那时,你乘坐大秦的火车,去东南西北四处转转,领略山河风光之峻美,岂不美哉?

刘浚迟疑的问道:

当真?

离石肯定的说:

吾以先皇启誓,绝无虚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