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 后记一百一十·新式律度量衡颁布

后记一百一十·新式律度量衡颁布

书名:北宋穿越指南 作者:王梓钧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21 03:50:53

对于科学界要求更改计量单位的奏请,朝廷君臣答应得非常痛快。

因为谢衍给出的方案,非常符合自然。

穿过洛阳的子午线的两千万分之一为1米。

以此为标准,再划出分米、厘米、毫米。

又以1立方分米的水,确定其重量为1千克。从而划分出克、毫克。

多么的天人合一啊!

虽然太祖太宗反复强调不要搞天人感应,但人们依旧追求着“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思想。

御前会议上,阁部院重臣踊跃发言。

“自古以来,积黍为尺。秦汉的七尺男儿,放到现在也就五尺。地球的子午线长度却不会变。”

“是极。此等长度、重量单位定下,我大明的度量衡,可千秋万载而不易也。”

“子午线长度测出了吗?”

“哈哈,张相公是文科进士,不知道这个很正常。唐代的高僧一行,就已测过子午线长度。我大明开国之初,太宗派人绘制天下舆图时,又在全国27个观测点测算了一回。”

“大明和唐朝的测量结果可相同?”

“不同。唐朝测算出的经线,每一度跟大明相差40多里。”

“想必是我大明的更准确。”

“正因两朝测量差异颇大,太宗晚年又派人测了一回。那次的观测点,增加到了50处。最北边到了北海,最南边到了占城。最东边的观测点,设在日本平安京。最西边的观测点,设在七河的碎叶城。”

“前后两次,结果一致?”

“都不同。既跟唐代的不同,也跟大明初次测量不同。”

“啊?怎会如此?”

“测量总有误差的。大明的两次测量每度子午线相差不到10里。此后数十年间,又大规模测量了两次。现在选定的子午线长度,是取最相近的两组数据的平均值。”

“也就是说,并不完全精确?”

“已经非常精确了。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经线,约有四万里。每度几里的差异算什么?再除两千万作为长度单位,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谢驸马为何用米、克来作为新科学单位?”

“是为了跟传统度量衡的称谓相区别吧。毕竟以前的度量衡,民间还得继续使用。”

“克有限定之意。驸马取名,当出于此。”

“自古累黍为尺。哈哈,驸马干脆用米来表长度。”

“……”

有了十二平均律那档子事,大臣们现在谈论度量衡都非常轻松。

反正都是两套单位并行不悖。

律吕变了,度量衡也可以变嘛。

因为中国古代度量衡,最初就是根据律吕而得出。

先通过音乐,制作出标准的律管。

又因为宫音是君主,所以选择宫所属的中央黄钟律管为标准器。

选90粒中等大小的黍米,摆放连接起来排列,大概就是黄钟律管的长度。

按照这种黍米的长度,一粒黍米就是1分,十粒黍米就是1寸,百粒黍米就是1尺。

容积和重量单位也差不多。

一黄钟律管的容积为1合,十合等于1升,十升等于1斗。

一黄钟律管的黍米(1200粒),其重量为12铢。再乘以2就是1两。

这里的90粒和1200粒黍米,是汉代时候的标准。

历代的黄钟律管,虽然音始终没有变,但长度和直径比例可变。朝廷在制定度量衡的时候,长度、重量、容积单位大小,也跟着黄钟律管而改变。

音乐的律吕,是中国度量衡之母。

律度量衡,“律”始终排在“度量衡”的前面。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啥叶太后要采用十二平均律,有些大臣的反应会那么大了吧?

律吕那边已经定下来,不需要谁来担责背锅。那么现在就无所谓了,反而一个个都有政绩,说不定还能因此青史留名。

……

转眼到了夏天,全国公立学校开始放暑假。

学者们陆陆续续来到洛阳,参加几年一次的科学大会,并评选皇家学会的金银铜大奖——去年的大会,是临时发起的,今年的大会属于定期举办。

讨论修改科学计量单位,只用了一天时间就通过。

几乎是全票通过。

这玩意儿太好用了,大家又不是傻子。

紧接着,一群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通过大明测量的本初子午线长度,很快就制作出长度、重量、容积标准器。

为此,叶太后临时召开大朝会。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一件件标准器摆放出来。

礼官指着十二根律管说:“此套律管,依十二平均律所制。从今往后,传统十二律,与那十二平均律并行不悖。登极、大婚、祭祀、朝会、誓师、献俘、传胪等仪式,依旧延用传统十二律。其余场合,不加限制。”

另一个礼官,用垫有黄布的托盘,捧着十二根新造律管,从文武百官面前缓慢走过。

随即,礼官又指着一套标准尺:“此套部尺,取本初子午线整除而得。从今往后,大明科学研究、实验、记录、教学、运用,皆须采用此套部尺。”

又有礼官,捧着尺子从文武百官面前走过。

接着是一套砝码和量杯:“此套铜则(砝码),以新部尺与水计算而得。从今往后,大明科学研究……”

全部展示完毕,群臣山呼万岁。

叶太后面带微笑,心中颇为自得。

群臣虽然对着小皇帝山呼万岁,但这些新式的律度量衡,都是她拍板弄出来的。

一个不怎么反对内阁意见的太后,必须时不时的显示存在感。

否则的话人们只知有内阁,会渐渐忘记还有太后。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殿内百官看向太后,被她视线一扫,又连忙低头避开。

他们对叶太后的观感还不错,毕竟这位从来不瞎搞,非常尊重官员的意见。偶尔使点小性子,大家也都表示理解。

这次颁布新式律度量衡,即便有很多大臣并不支持,但只要不废除原有的那套,众人也就当太后又在耍小性子了。

女人嘛,闹点脾气很正常,顺着哄一哄就好。

不过也有一些刚直大臣,把目光投向参加大朝会的谢衍。

这位谢驸马,很不消停啊。

不管是制作十二平均律的律管,还是搞出这一套科学度量衡,全都跟谢驸马有关。

虽然没有参政议政,却拍对了叶太后的马屁。

标准的佞臣!

必须随时盯着此人,今后如果他敢干涉朝政,就当在第一时间进行弹劾。否则长此以往,指不定还要怂恿太后干什么荒唐事。

既然是大朝会,那么藩国使臣也要来参加,此刻他们全站在殿外广场。

那些属国使臣,皆被礼官告之,即将领到一套新的律度量衡标准器。

因为宗主国这边做出改变,藩属国也必须跟着改变。

比如大明每年都会制作次年的历书,一般提前半年发给属国样本。属国拿到样本,再印刷出来等着第二年使用。

客串使者的日本留学生看着礼官手捧律管过去,下定决心要学习十二平均律及其乐器。

然后快速回国,立即就能成为日本新乐宗师。

玛雅暂时不是大明属国,但可可·卡巴非常好奇。

他已经学会了汉语,而且一直在学习大明的数学和天文学,还要在等两三个月才登船回美洲。

这家伙站在广场的最后面,礼官走到他面前就算完成任务。

可可·卡巴把礼官喊住,仔细询问了什么情况,随即就惊讶道:“地球南北长度,大明学者也能测出来吗?”

礼官笑道:“你居然还知道地球。”

可可·卡巴说:“我已在四方馆,学了半年的大明天文学。”

礼官说道:“数百年前经线长度就测出来了,只不过那时的误差还比较大。”

“明人真有智慧啊。”可可·卡巴感叹。

等他回到玛雅,也要传播这套更先进的天文学。

当然,玛雅神话也要跟着微调,否则日心说和地球论容易出事儿。

又过一阵,大朝会结束。

群臣依次排队退朝,只有谢衍被留下,跟着叶太后前往垂拱殿。

来到垂拱殿坐下,叶太后说道:“这是我让巧匠打造的平安锁,你且拿回去给孩子戴上。”

一个女官捧着平安锁,走到谢衍面前。

谢衍连忙行礼致谢。

此平安锁,由金玉打造,模样煞是好看。

叶太后对谢衍越来越看好,拉着家常一通闲聊,突然问道:“老会长说,你让他补上药玉学士,放弃这次的学士晋升?”

谢衍现在已经不怕太后了,嬉皮笑脸道:“学士制度改革之后,会有多个种类的五级学士。臣打算把理科各种类、各等级的学士都拿一遍。等把理科学士头衔拿完,再去试着拿文科学士头衔。”

叶太后哭笑不得:“果真有志气,想法异于常人。”

起居郎刚刚坐下,还在摆弄自己的文具盒,听闻此言也诧异的看向谢衍。

他有些佩服。

同时也觉得谢衍是个神经病。

而且,他开始有些喜欢这个神经病了,打算今后给谢驸马写一篇传记。

史官留下的私人传记,是修正史的重要材料。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