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穿越知否,我成了韩章孙子? > 第292章 新时代

第292章 新时代

书名:穿越知否,我成了韩章孙子? 作者:哀花浅自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1 05:21:12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驾崩,太子赵策英继位,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后世上庙号‘神宗’。

一时间整个朝野陷入了英宗皇帝离世的难过,和神宗皇帝即位的喜悦之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充斥着每一个人内心。

由于从仁宗末年开始小规模试点改革,再到英宗皇帝在位四年的正式推行新政,整个大宋的‘三冗两积’问题得到抑制和缓和。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财政节余,民生渐稳,军事增强......

此刻的大宋可谓建国百余年来形势最为大好的时候,对内对外,隐隐有了治世揭幕的征兆。

这让上台的神宗皇帝可谓精神振奋,大加感叹新时代即将到来,大宋将会以势不可挡的最强姿态君临天下,威压四方。

治平四年二月,神宗皇帝尊(仁宗)皇太后曹氏为太皇太后,(英宗)皇后沈氏为皇太后,命宰相韩章为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

同月,以韩章为司空兼侍中,曾明仲为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进封兖国公,文宽夫为尚书左仆射、检校司徒兼中书令。

富彦国为枢密使兼户部尚书,加授武宁军节度使、进封郑国公,曹佾改授为昭庆军节度使、检校太傅。

原枢密使张昪改授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赵宗谔(英宗堂兄)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授为集庆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欧阳文忠、赵概并加尚书左丞,仍为参知政事之职,陈升之为户部侍郎,吕宝臣为刑部侍郎,允弼、允良并加守太保。

王介甫为同制置三司条例,加封参知政事,正式进入中枢,成为宰执之一。

之前虽然其统领三司衙门,但是并没有正式授予三司使或三司副使的职责。

包括这一次封赏,也没有给予王介甫衙门正官的身份,只不过在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后边加了个参知政事,能够更好插手三司衙门。

随后神宗皇帝册封其弟东阳郡王赵颢为昌王,鄠国公赵頵进封乐安郡王。

韩明为枢密副使兼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加授永兴军节度使、进封金紫光禄大夫、冠军大将军、上护军。

可以说这里边加封加的最全的就是韩某人,与仁宗朝、英宗朝相同,每逢加官进爵,必须文武勋三样,样样不落。

可惜爵位这东西在大宋过于严谨,韩某人虽然有资格捞一个公爵,但是身为文官的这种公爵,纯粹就是个人的表彰。

与那种能够传下去的还是有些不一样,人没了之后,后代根本不能继承。

韩某人虽然不想让自家孩子躺在先辈的功劳簿上活着,但也不能啥也不留吧。

至少尝试尝试能不能捞一个可以传家的爵位,保底能让孩子吃喝不愁是吧。

不过现在这些说的太早,韩某人才二十六岁,后边的时间还长,总是有机会的。

如此想法的韩明喜滋滋的接过封赏自己的诏书,然后放在书房的一面墙上。

这上边都是从自己踏入官途后的各种封赏圣旨,看着小半面墙的明黄绢帛,韩某人感叹一声:“前世贴奖状,今生挂圣旨,这种待遇可就我一人了...”

随着初步定下神宗朝的第一届权力中枢,大宋因为英宗去世后小动荡也消弭于无。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暗涌悄然滋生。

同年三月,神宗皇帝象征性的派遣冯行己,向北方这个已经名存实亡的‘兄弟之邦’辽朝告哀。

如此动作无非是大宋高层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缓和两国方面,并且暂时稳住辽朝。

可在遥远的北境,辽国的旧部却不这么想,他们一方面不甘心失去岁币这笔庞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是看中如今大宋改朝换代的机会。

于是乎,作为曾经被歼灭的萧易旧部,暗中勾结西夏的一些激进势力,尤其是从嘉佑七年开始,一直被大宋和李谅祚联合压制的没藏讹庞。

他一直期待着寻求机会,一举推翻夏毅宗李谅祚,掌控全国政权,然后与辽朝合作,攻伐大宋。

治平四年五月,辽朝西京道朔州所属神武方向驻军,西夏鸣沙一带驻军,开始尝试在宁化军(宋)和韦州(宋)寻衅滋事。

很明显,辽夏两国意图制造一些小规模的冲突,试探大宋的底线。

朝堂之上,新一届的权力中枢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不安的气息。

以富彦国为首的枢密院官员向神宗皇帝进言,需加强边境的防范力量来消除辽夏两国蠢蠢欲动的野心。

神宗皇帝听取了枢密院的建议,随即从军改后的中央禁军中派遣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将领前往边境巡视。

试图采用强有力的做法来回应辽夏的挑衅,这番强硬态度倒是让不少人摸透了神宗皇帝对外关系的处理。

与此同时,借助英宗皇帝驾崩一事儿,民间一些之前受到新政冲击的保守士大夫也开始私下串联。

他们认为当前局势不稳,正好可以借机生事,冲击一波新政,看能不能让新帝废除新政。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人死政息这种事历朝历代都有,说不定神宗皇帝就没有他爹那么坚持呢?

于是乎,这帮子文人士大夫脑子一热,开始散布谣言称新政破坏祖宗成法,导致英宗皇帝受到了天谴,早早驾崩离世。

并企图煽动民众反对新政,掀起一波抵制运动,但大多数百姓受惠于新政,有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落到他们头上,因此并未轻信文人士大夫的这些话。

这些事儿被各地官员收集后呈交了中书门下,大相公们一看这问题大了,诋毁先帝,这不要完犊子吗?

最后没办法压下这事儿的韩章等人,只能悻悻把奏疏转呈给了刚即位三四个月,正在积极思索下一步的神宗皇帝手里。

这一下惹恼了孝顺的神宗皇帝,虽然大宋有不杀士大夫的规矩,但是不代表不能惩罚他们。

神宗皇帝二话不说,直接来了个九族流放套餐,外加琼州钓鱼终身券。

看着哭爹喊娘,又是托关系,又是求饶的这帮文人士大夫,执行命令的衙役一个个嘴角抽搐,没眼看。

你说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和朝廷唱反调,你说唱反调就唱反调,偏偏不知死活的拉着先帝说事。

英宗皇帝再有毛病和不是,人家一来扭转了宋辽形势,二来新政变法惠及了百姓,三来使得国力复苏。

在讨论赵宗全庙号的时候,韩明压根不做他想,原本历史上就他那样都捞了个‘英宗’,现在比起同时期的他更牛逼,‘英宗’二字还能跑了。

因此韩某人的提议给赵宗全上‘英宗’庙号的时候,好家伙,好悬没把神宗皇帝感动哭。

拉着韩明的手就不放开,言语间全是表扬和感谢韩某人如此大气,不愧是自己人贴心。

结果导致朝廷内部不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都暗中嘲讽韩某人奸诈之徒,阿谀奉承之辈,不屑与他为伍之类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英宗皇帝的功绩还算实打实的,有朝廷和百姓背书,你说说,你怎么敢顶风诋毁先帝,这不是要老命的事情。

因此治平四年的上半年大半时间,都是清除内部这帮被韩某人冠上所谓‘不法之徒’名号的文人士大夫。

而随着时间推移,七月初,边境传来了局势稳定的消息,宋军成功击退了小股来犯的敌军。

至于朝廷内部针对新政在民间的谣言和风声,围绕变法,展开了一场正式且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诸多革新派大臣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列举新政成果一一反驳,打的那些保守士族抱头鼠窜。

看到如今的大宋依然沿着治世之路稳步前行,向着更繁荣昌盛的未来进发,韩某人不由得感叹:“新时代的帷幕终于要拉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