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穿越知否,我成了韩章孙子? > 第291章 治世初现

第291章 治世初现

书名:穿越知否,我成了韩章孙子? 作者:哀花浅自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1 05:21:12

公元1066年,大宋治平三年,这是一个在华夏历史上平平无奇的一年。

却也是自大宋建立至今,最为安静祥和,没有任何纷争的一年。

得益于三月份的这场‘平型关大捷’,大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内到外,没有任何势力和国家试图寻衅滋事,或是挑战大宋。

外加二月‘龙抬头’的祭天活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谓风调雨顺,没有在发生如同治平元年的特大水患。

朝廷借助战争大势推进的‘深化改革变法’,每一天都有傲人成绩呈报。

各地的百姓在官府的帮助下,逐渐有了生存下去的资格,‘衣食住行’基本保障也开始缓慢而坚定的落实下去。

得益于‘农转商’政策的推行,百姓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投身商业领域。

大宋自南向北,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一时间的各大州府主城都人头攒动,繁荣的景象让人梦回大唐。

在多项利民政策和约束士大夫阶级的法条之下,大宋被人诟病的‘阶级矛盾’和‘土地兼并’等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

虽然想要根除属于不可能的行列,但是这样的趋势,让‘积贫积弱’的大宋开始有了好转和康复的曙光。

另外还是得益于‘平型关大捷’的后续影响,这两年大辽需要的‘岁币’赔款也停止了缴纳。

这让大宋的财政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有了更多的余力投资国家的基础建设。

治平三年六月初的大朝会上,英宗皇帝对于自己在位近三年的理政,做出了总结。

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想法。

其中在政治方面,英宗皇帝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章、欧阳文忠、富彦国等人,以及被誉为本朝的新政变法派的韩明、王介甫、司马君实、苏子瞻等人。

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英宗皇帝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同时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皇帝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这一定程度赋予了宰执更大的察举权,扩大了中书门下在两府三司制度下的权重比例。

经济上,由于先仁宗皇帝在位时留下的过于庞大的赤字,英宗即位执政后,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甚至达到糜烂的地步。

原本的历史上,治平二年(1065年)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可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完全入不敷出。

而经过韩明与王介甫等人不断‘开源节流’,将冗余的官僚与禁军、厢军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后。

治平二年秋,困扰大宋近百年的‘三冗两积’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经济上的不断复苏繁荣,让朝廷赋税也来到了历史新高,并且开始出现留存的情况。

这部分留存原本按照宋初‘强干弱枝’的国策,是要上交中央,不允许地方截留。

但为了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地方官府的行政效率,英宗皇帝大笔一挥,将其作为地方官府奖惩和投入民生的费用,拨给了地方自行使用。

如此一来,更加刺激了地方的民生和经济,同时也给英宗皇帝带来了不小的威望。

而在文化上,英宗皇帝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君实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治平三年初(1066年),英宗皇帝命司马君实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并且同意司马君实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

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英宗皇帝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君实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司马君实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着的编纂上。

这一刻,历史似乎形成了闭环,除了在新政改革中风生水起的韩明、王介甫外,司马君实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开启了一段并不平静的人生。

最后在军事方面,英宗皇帝同意了韩明提交的‘裁减军队部分番号,组建新式军队’的建议。

由此拉开了大宋新军的组建、磨合、训练以及征战的历史进程。

多年之后,在面对曾经历史中的无数强敌:辽、夏、金、蒙古等势力时,这支初创于英宗年间的新军,成为了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人们回忆大宋治世的标志之一。

‘治平’,语出《抱朴子》:“又于治世隆平,则谓之有道,危国乱主,则谓之无道。”寓意国家安和需要用道来治理。

英宗皇帝自继位以来,兢兢业业,一刻不敢耽误。

在有了先仁宗皇帝和太后曹氏的背书后,他与一干臣属殚精竭虑,夙夜兴寐,一步步走在开创治世的艰辛道路上。

也许现在没有人理解他,但是千百年后,会有人记得曾经有一位短暂开启治世的封建君主,为了这个大宋付出了他的一生。

大宋治平三年(1066)十一月初八,英宗皇帝再次生病,晕倒在文德殿中。

据当时值守的内侍回忆,当时英宗皇帝先是批复各地的奏疏,然后突然头风发作,疼痛难忍,随即让人去取热巾敷头。

未时三刻,在文德殿短暂休息的英宗皇帝狂疾大作,不断嘶吼着摔打文德殿内的器物。

甚至开始隔空与看不见的东西对话,说了什么,没有人听见,但是言语中浓浓的悔恨之意,殿外宫女太监都能感受到。

未时四刻,英宗皇帝平静下来,召集了皇后与皇长子,在与二人短暂欢快的交谈声后,脸色由红变白,一口鲜血喷出,跌倒在文德殿。

同年十二月初,在宰相韩章的建议下,英宗皇帝正式立长子赵策英为太子,依旧担任‘监国’之职。

十二月十一日,英宗皇帝在福宁殿召集了前禹州旧部嫡系,双方说了什么没有人知,只知道国舅沈从兴是被骂出来殿外跪着。

即便是皇后沈从英都没有为这个亲弟弟求情,并且拦住了想要进宫求情的大邹氏。

十五日,英宗皇帝宣召了以韩章为首的中书门下、以王介甫为首的三司衙门,以张昇为首的枢密院,以及富彦国为首的台谏大佬入宫面圣。

一番固有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陈词滥调,说的这些深受皇恩和儒家思想熏陶的老爷子们,掩面直哭,不住安慰英宗皇帝保重身体。

十九日,英宗皇帝病情愈加严重,恍惚间,总是不断呓语,言及他看到先仁宗皇帝来接他了,并且表扬了他的政绩。

太后曹氏闻言,于寝宫之中失声痛哭,甚至亲往城外大相国寺等佛寺道观,为英宗皇帝祈福。

二十六日,恢复神智的英宗皇帝宣召了太子赵策英,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的安阳侯韩明,殿前司指挥使的宁远侯顾廷烨三人觐见。

四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关起门来好好的闲聊,故此恢复稍许身体英宗皇帝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冬日西瓜宴。

他们将宫女太监全部遣出到侧殿,然后四人美滋滋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玩意儿可是好东西啊!”

顾廷烨抿着嘴,扯出一个很难看的笑意,夸奖着西瓜。

“确实,能在冬天吃到这些,可不容易啊!”

韩明知道顾廷烨心里有些哀愁,接过话头继续评价起来。

“不容易就多吃点,往后事情越来越多,你们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多吃点,大家才有力气和精神干活嘛!”

脸色苍白的英宗皇帝呵呵一笑,拿起切好的西瓜,挨个分了起来。

这一刻,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如同一个平易近人的中年大叔,招呼着邻里乡亲的孩子吃着瓜,聊着天,谈起对未来的期望。

不知不觉中,月上中天,嘴里的瓜越吃越不对味,原本甘甜可口的瓜肉开始变得苦涩咸起来。

韩明抬起埋在西瓜上的头颅,眼前似有一层迷雾擦不干净。

“孩子...要不要再吃一块...”

这一刻,他似乎看到先仁宗皇帝和英宗皇帝的身影不断重合贴近,用力的咧咧嘴,韩明想要回一个干净的笑容......

治平四年正月丁巳日(1067年1月25日),赵宗全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

八月二十七日,葬其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千百年的后世,当人们谈起这位皇帝的时候,多数认为‘治平之治’虽然短暂,但是却掀开了大宋治世的序章。

其重要程度比拟‘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大治世,可谓开创盛世的基础。

其奠定了后续的‘熙宁之治’与‘元丰中兴’,同理也对更之后的‘绍圣盛世’起到了一个开头的作用。

大宋由此而兴的言论横行网上,众多专家学者都认同在宋英宗治平年间,治世之相初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