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其他 > 穿越知否,我成了韩章孙子? > 第209章 进展和大问题!!!

第209章 进展和大问题!!!

书名:穿越知否,我成了韩章孙子? 作者:哀花浅自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1-28 21:38:26

治平二年三月底,在衡量了国内外局势和各方势力后,英宗皇帝正式宣布进行全国改革变法。

推行的新政中包括:货币统一、清丈土地、一条鞭法、兴修水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农转商免息借贷等。

而在一条鞭法中,韩明在和旧派官员的‘交流’中,大致将其归纳为‘合并赋税’的意思,尽量减少其中包含的‘摊丁入亩’的部分。

这样也是为了缓解旧派官员对于新政的抨击和阻拦,至于一条鞭法落实后,未来会不会深入改革,那就是另说了。

在正式推进改革中,韩明为了给官员起一个标杆的作用,直接将陕西路和江西路作为首要的试点。

这两地,皆是韩明当初崛起的底子,就连当初的手下还在本地徘徊呢。

政令抵达的当日,陕西路下辖的永兴军路、秦凤路,以及江南西路,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

薛向、陈晗、蔡挺、曾奉先这些经历过韩明调教的官员,都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位曾经上司的想法。

不过短短一个月时间,至四月底,江南西路和陕西路共清查出近一倍的多余土地。

两地税制合并后,预计年中的大宋税收将会比治平元年的一整年都要多出两倍。

这个上报的计数奏报让朝廷上下彻底陷入了疯狂,没有人想到仅仅是陕西、江西两地的税收就能达成这个地步。

同时也让不少多年不曾外放地方的官员认识到大宋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南方为何叛乱不止的缘由。

大部分有识之士立马转换阵营,选择支持韩明的新政,甚至要求主动外迁地方推动新政。

如此一来,整个朝廷旧派又被分化团结一部分,使得对于新政的怨念深重的旧派一下子力量削弱不少。

英宗皇帝等人见到仅仅是两路的财政税收就抵得上大宋过去一年的总和,不由得坚定了韩明的新政路子。

随后展开的收缴货币中,除了个别嫌弃麻烦的埋怨声外并没有太多问题。

毕竟大宋流通的年号货币太多,收缴完毕后,按照各地的量需供求,再铸造相应的‘庆历重宝’,这也是一件于国于民方便的事情。

同一时间一起推进的‘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农转商免息借贷’等政策的出台,也让地方的各大士绅阶级骂起了娘。

前者的政策解析让他们不得不钻进韩明设下的陷阱,你要是不想执行可以,官府直接在当地将其列入所谓‘征信黑名单’。

告诉广大百姓你家的龌龊、不道德、不积善的真面目,使得士绅家族道德信誉崩塌、名望受损。

这样一来,表面笑嘻嘻,心里妈卖批的常态就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

后者对于‘农转商免息借贷’的政策,让不少失去土地的百姓农民看到了一丝曙光,当然也让久经战阵的士绅阶层看见了另一种利益大蛋糕。

朝廷的意思很明显,对于清丈土地多余的土地,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依旧归属于士绅阶层,但是这些土地必须上税。

土地多的多纳税,土地少的少纳税;没有土地的,不交税。

同时对于没有土地的流民,免费发放免息贷款,鼓励其进入市场进行创业买卖运营。

反正就是一句话,必须要让大宋每一个人的腰包里,能赚到几串铜板的同时,吃上一口饭。

为此,韩明特意要求江浙地区培育新的一批占城稻种子,然后在南方等适宜地区全面推广。

对于‘占城稻’这类农作物,可以看做是康乾盛世促进人口增长的红薯、土豆的同类。

它出产于中南半岛,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

其特性在于: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这就有效能够使得大宋百姓的肚子得到温饱,稳定社会阶层的矛盾,同时促进人口的增长。

韩明在清理出的大部分南方土地上都要求种植该产物,同时也在寻觅良机,看看能否组织船队出海跨洋,到美洲引进番薯、土豆等高产农作物。

只有这些高产农作物打底,大宋在未来各种天灾**的危机下,才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有效抗击各种问题。

但是对于出海的问题,韩明还是慎之又慎,毕竟现在还没有精力外派船队。

这样一来,只能从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寻找合适的农作物,提高大宋内部的粮食产量了。

当然这是后话,而当前在英宗皇帝的鼎力支持下,韩明等人日以继日,加工加点不断在全国推进新政。

到治平二年八月初,在大宋上下雷厉风行的动作下,第一批赶至出来的‘庆历重宝’正式进入市场。

加上原本市场流通的部分,朝廷填补了剩余,总算使得大宋各地的货币趋于统一。

在‘庆历重宝’统一后,英宗皇帝宣布在治平三年正月初一,开启推行‘一条鞭法’后的第一次收税。

旨意一下,各地官员简直是疯了一般,毕竟他们需要核算的土地数量、市场商户太庞大了。

得益于清丈土地和‘农转商’的政策要求,大宋的土地数量相较于嘉佑年间,完全翻了近一倍,税收数量也达到了建国以来历史新高,增长了近三倍。

而破产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一口吃的,也是尝试接受官府‘农转商免息借贷’的政策,投身市场。

这样一来,导致全国各地的商业市场愈发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起来。

而在这样的数据支持下,朝廷统计出全国接近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口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也就是说,基本地方除了卖身与士绅地主家的佃农、奴仆外,大部分都是流民。

这样的一条计算把朝廷从上到下的各级官员都吓得魂不附体,只觉得自己第一次离死亡如此之近。

全国近一半的流民,这可是要命的事情,怪不得南方的叛乱总是屡平不止。

要是任由事态发展,遍地流民的情况加剧,大宋就是迎来天翻地覆的结局。

因此在这种恐怖数据出来后的大朝会上,英宗皇帝罕见的发起了脾气,对着满朝官员和地方官员痛骂不止。

“这就是你们给朕,给先帝说的天下承平,顺遂安定——?!”

英宗皇帝气的把手中的统计文书摔在朝堂地上,吓得所有人都不敢吭声。

尤其是台谏为首的唐介、赵拚等人,脸色煞白,他们毕竟是旧派主力,这个锅很可能就落在他们身上。

至于英宗皇帝,现在是又气又怕,甚至觉得有一把明晃晃的长剑横亘在头顶,让他气都不顺。

想想大宋当前的情况,别说开创盛世,就是能不能挺过百年都是问题。

这种烂摊子,让英宗皇帝感觉头风病要犯了,随即语气更是第一次狠厉起来。

“韩侯!”

“臣在!”韩明立马端着玉笏从队列中走出。

“你之前上书提议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朕准了。”

“即日起,由你牵头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指导全国变法改革的实施,统筹财政。”

“桓王、王介甫、司马君实、包繶、范纯仁、庞元鲁、吕好卿、盛长柏、梁晗、盛长枫......”

“这些人全部归属‘制置三司条例司’,由你统管,原三司衙门也隶属其下,给朕好好的推行新政!”

“若是有人质疑和反对,就让他外判地方,去流民最多的地方给百姓们解释为什么——!”

英宗皇帝森冷的语气把所有人都震得说不出话。

毕竟这些问题确实在场的官员没一个跑得掉,他们代表大宋的统治阶级,自然而然是加剧了土地兼并、社会矛盾的罪魁祸首。

无非像韩明、王介甫这些人,是想要通过变法改革让大宋变得更好、能够走得更远。

而唐介、赵拚这些旧派,只想安于现下,不思进取,过好自己的日子罢了。

今日看到大宋的情况如此严峻后,没有人再说什么不关自己的事,置之度外之类的话。

“是,臣领旨——!”

韩明躬身一拜,低下的嘴角不经意间勾起一丝弧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