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武侠 > 剑破诸天 > 第249章 昙鸾

第249章 昙鸾

书名:剑破诸天 作者:大阡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09-06 19:44:01

二寇听到是昙鸾来了,都大惊失色。怎么昙鸾的名气如此之高呢?甚至惠嶷法师、智藏方丈都对他极为尊敬呢?原来说起他的来历,颇有神奇。

昙鸾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开始学习儒道佛的经书。他家住在五台山附近,小时候经常到五台山瞻仰佛教佛像和道教的金像,耳濡目染佛道的神奇法事,自幼便与佛法道术有缘。稍微大点,他开始与士人僧众道士习修武术气功,加上他勤学苦练,天资聪颖,很快他超出普通人。佛法和道术相比,昙鸾更对佛法感兴趣。

尤其这个时候,五台山因为汉明帝主持的一场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的赛法中,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开始视佛教为正统开始,到现在已经佛事兴盛。佛教的人才很多,昙鸾遇到的高人也不少,因此他对佛法越来越喜欢。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诸佛之中昙鸾从小开始最崇敬文殊,对他的事迹极其崇拜。

其实文殊菩萨在佛法十界中,仅排在六凡四圣的四圣第二界,即菩萨果位,不算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因此不是最顶级的大觉金仙。

佛法果位中,六凡指六道轮回的凡夫迷界,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等六界。前段时间孙云随隐士赵逸进入的地狱密境中,看到的六个门就是指这些。这些轮回的六界,是低等的法界,生灵天生可以到达,不用修炼。

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圣者的果位。按佛教的层次,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即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妙觉菩萨就是准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像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左右胁侍。这些果位需要修行才能达到。

昙鸾之所以崇敬文殊菩萨,一方面因为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四大愿心,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觉有情,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昙鸾从小心地善良,愿意帮助别人解脱苦海,这和他幼小心灵的憧憬相一致。

另一方面,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的佛像庄严一直普照着他,许多文殊施展异能与智慧的传说一直感染着他,另他无限向往。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冬日冰封,春日风沙,夏日酷热,秋日绝收。本地的百姓饱受折磨,不少人流离失所,远走他乡。

有一天,文殊菩萨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慈悲心起,决心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他一打听,知道离此不远东海的海底有一个歇龙石可以改变此地的气候,于是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重达万斤,清凉异常,是青龙歇息的地方。龙王本不愿意借,不过料想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假意放心地答应。结果文殊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使巨石变成了弹丸,然后塞进袖筒,飘然而回。

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五峰山立刻变成清凉山并依此改名,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后又建一寺院,起名叫清凉寺。此后龙女白灵公主也来此布施甘露,使清凉山万物萌生,百畜繁衍。龙王本来窝火,但不敢奈何文殊,便迁怒公主,尽烧万物。为护性灵,白灵血液遂化作甘露抵火殒身,后被文殊点化入佛成为文殊弟子。文殊菩萨又用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共五**宝镇住五峰山顶,驱魔护山,形成后来的五顶平台,也就成为后来的五台山。

昙鸾在这种熏陶和浸润中,不觉一晃儿长到十四岁。这期间他不仅学了不少佛经道法,同时四书五经无所不学,尤其他对乐律很有天赋,喜欢听禅音圣歌。

这一天,天空格外晴朗,艳阳高照。他又早早的上山问佛朝圣。他和许多僧众弟子部众来到佛光寺,一起听经。主讲的是佛光寺的方丈,讲禅的内容为华严经法。昙鸾听的如醉如痴,感觉完全投入进去,进入妙不可言的境地。接着众人又跟着维那唱经,佛殿之中庄严之声环绕,天籁之音充盈,昙鸾更觉得神圣无比,仿佛置身超脱之中,不再有一切烦恼。

唱诗之中,昙鸾偶然抬头,随着禅声绕梁,赞美不绝的和声,忽觉正殿文殊法相面带微笑、圆觉相好。昙鸾不觉心动,他的思绪一下被带到虚空神圣之中,觉得只有遁入佛门普渡众生,才是自己一生的夙愿,只有皈依佛门才是自己的归宿。

不知不觉,讲禅完毕,昙鸾依然陶醉在憧憬之中。这时一个老和尚打扫地面,看见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依然静坐冥想。便走到他身边提醒说:“小施主,讲经已经结束,快回家吧。”

昙鸾还没回过神儿,说道:“此处不就是我的家么?”

老和尚看小孩子虔诚,便继续说道:“此处佛门出家之所,你还是未成年,尚不可入空门。”

这时昙鸾才醒悟,说道:“老师傅,我不可以归依我佛么?”

老和尚说:“大魏律法,大州只许50人入佛门,小州名额只有四十,要沙门统批准才行。”

昙鸾也多少知道一点这事儿,怏怏不乐的走出殿外,随信众来到大院。他十分惆怅,不禁仰天叹息。此刻天空白云朵朵,在一块比较大的白云之中,似乎突然现出文殊菩萨八臂法相,含笑向他点头致意。两次看见菩萨向他召唤点化,昙鸾当即跪倒朝拜,口诵菩萨法号。周围的人看见一个孩子如此虔诚,望空礼拜,不解其意,近处的人听见他口念菩萨之名,都跟着望天辨认,不过他们没有看出来,有的人不觉好笑。这时方丈从大殿出来,见此情景,仔细辨认,果然是菩萨法相惊现。他问明缘由,当即收昙鸾在佛光寺出家,成为华严弟子。

出家之后,昙鸾依然不执着佛教一家之言,兼采众长,通读儒、道、佛各家的经典,尤对鸠摩罗什译的龙树菩萨所着之《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译的《百论》这四论有精深的研究,成为当时四论的名僧。

研究之中,昙鸾发现龙树是以初地菩萨、即圣人第一阶的身份往生净土,这一下激励了昙鸾大师对弥陀净土思想的追求和信仰。他想,在菩萨的五十二阶中,自己虽然达不到妙觉、等觉、十地,但十地之下的十回向、十行、十住和十信中,至少能修行得到。那么自己就会以低阶圣人的身份往生净土。不但如此,自己度己度人,六道众生都可被接往西方净土佛国,这对于众生来说带来了净土法门的福音。

于是,他开始对龙树菩萨的难行、易行二道有所证悟,引申出与二道相应的是二力,即自力和他力,因龙树菩萨在十二礼赞叹观音顶戴阿弥陀佛,种种妙相庄严,能伏外道魔憍,因此他以此学说为基础,开始着手对净土佛法注释,筹划《往生论注》,引用龙树的《大智度论》作为比喻来阐释文义。

他在《论注》大胆提出尊崇阿弥陀佛,即“教宗般若,行在弥陀”,并将儒、道、释三学融会于净土之中。这期间,他不仅以博学多闻而着称,同时在武功、医术、音乐等独树一帜,在五台山以至山西一带,百姓慕名求医,他在济世救人之余,宣传净土思想,得到百姓拥戴,信众广博。终南论剑,他正四十出头,功力达到五重,被誉为五台山大侠。

因为昙鸾法师一直致力于把晦涩难懂的佛经通俗化和简单化,所以他看到昙无谶译的《大乘方等大觉经》词义深密,难以开悟,便开始为此经作注。

有一天昙鸾大师正在注经,突然浑身奇痒无比,仔细一看竟然长有鳞斑。同时因长时间劳作,气喘的老毛病同时病发。这些身体疾病,让他坐卧不宁,寝食不安。把他折磨的不能工作,也不能入睡,让他十分苦恼。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昙鸾或是静坐或是祈祷,希望病情改善哪怕缓解,不过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不见好转。他本身虽然对医学也很精通,可对自己的病情也无可奈何,干脆连病因都找不到,有时候他自己都觉得是一种讽刺。

有一天,他要好的一个师弟清凉寺住持灵辩法师对他说:“昙鸾师兄,自从你潜心研究龙树菩萨的二道二力以来,身体就发生异样,虽然你功法与日俱进,可是气疾也越来越深,终于酿成今日的危害。贫僧以为,是因为师兄所建树的土壤根基并不在清凉山这里,师兄应该走出一片天地,另创一家,才能不辜负你的一片雄心壮志。而且也许你会得到机缘,把疾病治好。”灵辩大师也很了不起,只可惜三年前已经圆寂。他幼年出家于悬瓮山,专研《华严经》。十多年前来五台山苦修,日顶《华严经》,行道五顶之间,足破血流,一连三年,精勤如一,终于悟通“华严法界七处九会”, 并完成百卷华严经论,从此誉满魏境,名震一时。他当时的话让昙鸾听了,幡然醒悟。他在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毅然带领几个弟子离开五台山,开始出门寻访名医,并寻求新的突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