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1618:燎原 > 第十二章 御前会议

第十二章 御前会议

书名:1618:燎原 作者:闪烁的云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51:05

一个月后京师御前内阁会议

乾清宫内,皇帝静静地坐在御座之上,他下颌上胡须稀疏,脸色有些发白,他穿着红色的皇帝便服,仿佛是没睡好一样。

“皇上传旨,着内阁诸臣与总统事务府共议吕宋长老王全并渤泥国王子苏米遮请讨吕宋西国红夷之事。”

负责宣旨的王安高声宣旨完毕之后,便静静地退到了皇帝的身旁,一旁的小太监送了一碗茶过来,王安便小心翼翼地将茶递到了皇帝的御案之前。

“臣遵旨,”孙承宗立刻点头,紧接着便招呼内阁成员熊廷弼、冯君晨、杨涟、左光斗、孙慎行等阁臣以及奉命参会的总统事务府的陆军次务大臣徐光启就坐。

“诸位,王全和苏米遮上给朝廷的请讨西国红夷折里说的很清楚,西国侵夺吕宋之土,吕宋乃大明藩属,如此侵夺吕宋之土已经是对大明大为不敬了,更兼在吕宋大肆杀掠大明百姓,兵部和总统事务府以为,不讨不足以振天朝之威,故而希望请皇上下诏,讨伐西国红夷。”孙承宗先站起来,他先向御座上的皇帝躬身行了一礼,紧接着介绍了基本情况。

“陆军部已经会同兵部商讨了基本作战方案,此战将由吴王坐镇广州,骠骑将军、定远伯张子云于南京协调诸军,司礼监秉笔严玉监军,调动帝国陆军第三军、第四军并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在南海舰队以及东海舰队的掩护下登陆吕宋,并攻下西国在吕宋的堡垒马城。”一旁的陆军部次务大臣徐光启立刻接口。

“西国暴虐无道,杀伤天朝百姓,罪该万死,臣以为务必要严惩西国,使得西国知道我国之民不可随意欺压。”熊廷弼也立刻接口,他看了一眼孙承宗,“若是朝廷坐视不理,被天下百姓知道,我等这些人怎么还有脸忝居于这内阁之中。”

杨涟和左光斗对视了一眼,也都不说话,等熊廷弼说完坐下之后,杨涟便站了起来,他先是朝皇帝躬身行了一礼,紧接着又向孙承宗行了一礼,因为杨涟在移宫的时候有大功,所以一直以来,朱由校和孙承宗都对他礼待有加。

“西国红夷暴虐,杀伤大明百姓,固然需要严厉训斥,”杨涟看了眼坐在对面的冯君晨、熊廷弼和徐光启,“但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之所以不得已而用之,就是要告诫天下,国家大事,唯兵最有大害,西国红夷,蛮横无道,本就是不懂教化的蛮夷禽兽,就该用教化使其归化,如果横加屠戮,只会使兵祸连接,就算是教训了那些西国禽兽,伤的是天朝的军士,花的是天朝的银子,征之无用,讨之无益。”

“那杨公的意思该如何处理此事?”一听这话,熊廷弼便气不打一处来,立刻冷笑地问了一句。

杨涟看了一眼熊廷弼,便朝着孙承宗和皇上躬身行礼,接着道:“臣以为,应该请皇上下一道旨意,先询问吕宋之事,严加训斥,命他们立刻停止侵夺渤泥国以及在吕宋诸国百姓。”

“然后再遣几艘船,将吕宋的大明百姓接回国,”杨涟看了一眼孙承宗,“这在神宗皇帝时候就有过这样的先例,如今便可照旧例办理就可以了。”

熊廷弼立刻“腾”地站起来道:“杨公说的倒是轻巧,我倒是有句话想问,那些大明百姓久居海外,田地产业,都在当地,人带的走,这田地产业能够带走吗?到时候,那些百姓只会对朝廷大感失望,而朝廷的所作所为,也只会让百姓们感到失望。”

杨涟便道:“熊大人,海外乃蛮荒野地,让这些百姓落叶归根,回归大明,难道还比不上在海外漂泊流浪?”

“杨公,”徐光启也跟着站起来,“神宗皇帝在时,朝廷之所以不对吕宋的西夷用兵,其主要原因就是海外偏远,国家用度不足以支撑讨伐,如今内外祥和,陆海两军军威壮大,正可以扬我国之威于海外,皇上下诏开海,我国便应该扫清所有不服我大明调度的番邦外夷,使得他们能够遵从我大明定下的规矩,否则的话,让那些外夷以为我大明随意可欺,那开海之事就无法顺利了。”

朱由校听到这里,稍稍点头,一见皇帝点头,杨涟便急道:“徐大人,关于开海的事情,臣已经说过,是有百弊而无一利,自天启元年皇上下诏革新以来,总统事务府所拟定的政令多次无视内阁诸臣的意见,如今东南沿海各地很多百姓都不事农耕而转投工商之业,省内省外,以锦衣金银为荣,为此可以贪鄙苟且,忘却父母忠孝,人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民风**,全没有纲常礼法,还有的地方,侵暴酷烈,以致于很多百姓失业丢产,不得不铤而走险,啸聚山林,还有的则是逃往海外,如此酷烈之政,总统事务府非但没有惊醒,反而还要开海,臣以为这是乱国之政。”

他这一段话不但皇帝有些动容,就连孙承宗也有些动容。

“杨公,开海的事情咱们已经讨论过了,”冯君晨是受到了朱由桢的消息,和张子云商量之后回到京师主持局面的,“朝廷的赋税,无论田赋还是商税,这几年收入极大,比如去年的税赋,比之万历四十八年,多收了近六七百万两,朝廷的赋税也因此多有缓和,至于杨公所说的事情,改革的行省的确也有出现,但总统事务府难道没有安抚赈济吗?至于哪些啸聚山林的,有的是受了蛊惑的无知之民,有的则是别有图谋的叛乱之行,陆军部已经将之镇压,若是因为这种事情而废除改革,岂不是因噎废食?”

“就是因为要国富兵强,就要让这些百姓流离失所吗?”杨涟也不甘示弱地喝道。

“杨公,”冯君晨也不退缩,朗声问道:“杨公,冒昧问一句,足下自登科以后,可曾去过山东、南直隶?”

杨涟愣住了,他和绝大多数朝廷的臣子一样,自登科以后就一直待在京城,如果没有外放,别说京城了,就连郊外都没有去过。

“自万历三十七年登科之后,曾经外放常熟,后来便在朝廷任职。”

冯君晨点点头,便道:“杨公在常熟的时候,可曾去过乡野,亲见百姓耕种?百姓努力辛苦,耕种一年,不过期望风调雨顺,朝廷少收一些田赋,那些贪官酷吏以及乡里的豪绅都能少收几斗,如此对于这些百姓来说,便是一年最大的幸事,倘若那一年水涝干旱,田地之中少收了三五斗,而朝廷与地方盘剥多一些,对于他们来说,便就是家破人亡。”

杨涟愣了一下。

冯君晨站在大殿中央,慷慨道:“自皇上颁布革新之后,这三四年间,山东与南直隶的那些百姓直接受总务府管理,总务府一直以朝廷的田赋标准收取赋税,而那些从商之人所缴纳的税赋则被总务府用于开山修桥,一时之间,产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虽免不了恶行,但对于那些贪恶之商,也有相关惩处,这对于国家百姓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杨涟本来无话可说,但一听到好事二字,立刻就像是被踩了一下一样,冷笑道:“说的这么慷慨,倒是好听,可是据我所知,这大开商路,得益的除了那些商人以外,还有诸如像凌家,像杨泉这样的人,他们利用与朝廷以及与某些人的关系,大开方便之门,杨泉制作钢铁的工厂从天启元年的登州一家到如今,四年之间,竟然已经有二十家之多,遍布登州、南京、松江、山西诸地,这些钢铁厂破坏当地的风水,烟尘蔽日,百姓惶恐,除此之外,凌家的登州银行,登州商会更是遍布全国,如此下去,这些人虽然不是朝官,但是他们却是庞大的巨富之家,到时候这国家,这朝廷又如何监督这些人,莫非这些贪利好财之人天生就有良善之心?”

“我可以以我的名声担保,杨泉的良善为国之心,不会输给杨公的。”

杨涟冷笑了一声,接着道:“就算是杨泉是良善之人,他的后代也能够代代都是良善之人,自古以来,酒色财气,最是杀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要读圣贤之书,加以拘束,如今商道横行,天下紊乱,人不知礼义廉耻,不知三纲五常,却只知道贪利夺财,如此下去,国家百姓当往何方?”

这一下,就连冯君晨都愣住了,一时之间竟然有些语塞。

“开海的事情,”就在这个档口,朱由校开口,“之前已经说过了,朕也说过,开海自有利弊,正是有利弊,所以才要内阁和总务府都要小心谨慎,利则发挥,弊则除之,此事,冯相、杨相二位就不要争了,老师,今天是讨论是否征讨西夷,其他的事情就留以后再说吧。”

皇帝亲自裁定,孙承宗便立刻应声。

“开海的事情就先不要讨论了,”孙承宗看了眼杨涟和冯君晨,“关于西夷的事情还需要赶紧定下,兵部和陆军部也好赶紧准备。”

“说起此事,”冯君晨从一旁取出了一封奏折,“臣这里有一封吴王殿下转来的,澳门葡国使臣送来的一封绝密信件。”

他说完,便将那封信递给了孙承宗,一共八份。

“臣已经派人抄录了八份,请皇上和诸位大人先看看然后再说。”

孙承宗将其中一份递给了走到近前的王安,王安双手拿着,紧接这递给了坐在御座之上的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接过信,然后拆开仔细看了一遍,其余大臣们也都展开细看。

“混蛋!小小红夷,竟然敢效螳臂当车之事!”朱由校几乎是立刻从御座上站了起来,苍白的脸上因为激动布满了红晕。

已经看过了那封红夷转过来的信件的杨链自然是知道出兵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因为那封信里竟然记录着那些西国意图征讨大明的计划,上面甚至还有西国国王的印章。

“皇上!”杨链站起身来,看着满脸怒容的朱由校。

“孙相、冯相,立刻拟旨,命陆军部、海军部、兵部以及张子云、吴王即刻组成征讨军,准渤泥国内附之请,发兵,破海斩浪,讨平西夷!”

“万岁万岁万万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