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1618:燎原 > 第三卷附录一:明帝国的晚期政治形势与天启革新

第三卷附录一:明帝国的晚期政治形势与天启革新

书名:1618:燎原 作者:闪烁的云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51:05

明朝的政府到神宗皇帝驾崩的时候,已经趋于总破产的地位,国家财政因为税收制度的不健全和帝国庞大的开支已经危如累卵,几乎所有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帝国必须发起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神宗去世了,在接下来一个月,政治形势如走马灯一般发展,神宗皇帝的儿子,光宗皇帝因为听信了方士的胡言乱语最终服用了一副至今也不能明确的丹药而去世,继承皇位的是他年轻的儿子——朱由校,亦即明睿宗天启皇帝。

在经历了一系列帝国宫廷斗争之后,在自己的堂弟,当时颇有声望的吴王朱由桢的支持之下,朱由校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宫廷,并且驱逐了极有野心的女人李选侍,成为了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张子云、冯君晨这些在日后改革起到极为关键作用的年轻人逐渐登上了帝国舞台。

朱由校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父亲突然去世的事件,在这件事上,帝国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们因为未能以死抗争,阻止光宗皇帝服药而受到了朝野内外强烈的批评和弹劾,身为文官首领的方从哲被迫致仕归家【并且亲自撰写了《归居录》,这本书也是研究红丸案最直接的资料】,受到牵连的还有内阁,首辅刘一璟感受到了皇帝的威胁,因此试图以自己的牺牲来挽救整个东林党在这件事上的不利局面,至少保住东林党在内阁当中的位置,但最终换来的是以他为首的内阁的解散。

解散全部内阁成员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上,自从明太祖皇帝之后,这还是头一次,皇帝的这一行为无意是在履行皇帝在继位诏书中所承诺的全面更化的政治主张,对于当时朝廷里的保守派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政治信号,这位皇帝并不像自己的祖父一样善于玩弄政治平衡,通过一些手段来平衡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政治平衡,这位年轻而果敢的皇帝在自己的堂弟吴王的支持下发起了后世称为“天启革新”的庞大政治改革。

这次改革的最终方案实际上是由吴王、张子云、冯君晨等人制定的,他们在之后的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策略试图改变整个明朝的征服。

改革的第一步便就是改组了中央政府,建立领导改革的权力机构,在这一点上,原先的内阁是不能承担其责任的,因为内阁原则上并不能领导朝廷的具体办事机构六部,而六部,则充斥着对改革并不十分满意,甚至抱有敌意的文官们,明朝之前的张居正改革已经给这些年轻的改革者提供了一个极为沉痛的教训,如果不培养出一批极为忠诚和有效的办事官吏,那么任何改革都会因为受到明面上和暗地里的抵抗而最终失败,因此建立起强大而有力的权力机构便势在必行。

泰昌元年十月初一,在继位一个月之后,皇帝下诏重建内阁,以孙承宗为少保、武英殿殿大学士,担任内阁首辅,冯君晨为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担任内阁次辅,在这两个人的支持之下,天启革新正式拉开了序幕。

十月初三,皇帝下诏正式组建总统事务府府,这个总统事务府是在吴王行营时期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其办事机构就设置在距离皇城不远的一个四合院内,由张子云统辖全局,冯君晨、严玉、杨泉、柳依依等人具体管理各部,这些部门基本分割了六部的权力,自然是引起了六部的强烈反应,但最终在激烈的争吵之后,总统事务府获得了和内阁几乎同等的权力,而六部的一些具体办事官员也同时兼任着总统事务府的一些职务。

天启元年十月十日,天启皇帝正式下《定国策诏》,诏书历数当下帝国政府所面临的各种政治以及经济问题,决心改革,这一诏书引起了朝廷内部保守派的恐慌,一时之间,群起反对,包括在皇帝继位中出力极多的杨涟,他以“变祖宗之法,夺天下之利,与国家法度不利”(杨涟《以国策诏上皇帝言大不利疏》)的理由强烈反对,但最终遭到了皇帝的留中处置。

为了避免过度刺激保守派,在孙承宗等改革支持派官员的协调下,天启革新首先在南直隶、山东两省开始,然后逐步向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山西、湖南诸省扩大。

改革的内容复杂而庞大,其主要措施依然集中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其意图就是要将明帝国改变成一个现代国家,其改革的内容就是到了现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天启革新对于中央政府的改革,主要集中在逐步削弱六部的权力,并且以新式的部门来代替,新的部门分工更加明确、民政部、陆军部、海军部、商业以及技术发展部、工部、刑部、外务部、大理寺等,初步将民政、军事、外交、商业等区分开来。地方政府的组成也是依照着中央政府的经验,以总务府和三司相互合并,形成省、府(州)、县的三级行政单位,并且逐步将权力集中于省、府、县的常设机构,以省为例,民政长官、军政长官,监察官员以及**官掌握着全省的民政、军政、监察、司法权力。

这样的改革自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但是改革依然在帝国继续推行着,到了天启四年左右,完成地方政府的改革的省主要有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诸省,这些帝国行省基本完成了改制,改制后的行省政府,民政长官基本上仍然是巡抚担任,军政、监察和司法官员则基本都是由总统事务府方面派出的人员担任,这些行省的改革也为帝国之后的全面改革总结了一些教训。

天启四年五月份,总统事务府提出了一项建立帝国议会的备案,备案中计划在未来五到十年之间建立一个具有议政权力的帝国议会,由皇帝直接授予帝国议会权力,议会对皇帝负责,用以扩大议事权力,这一提案极为罕见地受到了不少当时官员的支持,他们似乎意识到可以利用帝国议会这个机构来威胁改革,这也为未来帝国议会的内部斗争埋下了种子。

到了天启四年的时候,改革在几个行省都在有效的推行着,但与之相对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尖锐冲突也愈发激烈,当时《皇明时报》(也就是《联合帝国时报》)就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如今的问题,亦摆在了广大的百姓面前,我国的未来,是在于张子云等人的继续革新,而这种革新势必会遭到许许多多心怀叵测的人的反对,如此,则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流血或者不流血的问题了。”

到了天启四年,以孙承宗为首的内阁和六部以及以张子云、冯君晨等人为首的总统事务府,双方是否能够继续之前的合作也就成了能否继续改革的关键之一,历史学家们一向对这个时代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很多帝国的历史学家们甚至认识到,如果天启革新没有展开的话,那么那个时候的大明帝国以及中国,在未来的数百年内会走向如何的态势,没有人能够猜到,甚至有人觉得如果没有天启革新,中国的历史必定会走向另外一个繁荣,但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冯羽禅所说的:

“没有天启革新,就不会有帝国的复兴,如果没有帝国的复兴,那么也许欧洲的殖民者或者是来自辽东的建州政权都有可能对于帝国产生巨大的威胁,我个人是相信,即使当时很多人并不愿意进行变革,但是变革是正确的。”

——节选自澳新国立大学《中华帝国史*明帝国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