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1618:燎原 > 第二百四十六章 诸臣之议

第二百四十六章 诸臣之议

书名:1618:燎原 作者:闪烁的云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51:05

内阁首辅刘一燝坐在府宅的大堂之中,一旁的是内阁的韩爌以及礼部尚书朱国柞,剩下的则多是六部的官员,包括吏部的侍郎、言官等,可以说是半个朝廷,他们大多是东林党人。

“那个冯君晨托名改革,实在是想借机独揽大权,他和那个张子云一向奸猾奸诈,怂恿吴王在南直隶和山东搞什么总务府,以致于整个南直隶深受其害,这件事南直隶地方的官员以及士绅已经多次上书朝廷,大行皇帝还未驾崩以前,就已经有许多奏折了,如今皇上登基,正是要废除榷税、矿税的时候,却被这冯君晨一语抵挡,就这么抵消了,实在是可恨。”

“阁老,咱们这些人已经想好了,等到下次朝会,咱们各部的言官清流们就一并上书,弹劾冯君晨欺君罔上,蒙蔽圣君。”

众臣们都是纷纷点头,刘一燝也不说话,等众人说完,便将手一摇,道:“冯文荀反对废止榷税、商税,说起来也是为国分忧,正如他所说,如今朝廷的府库空虚,各个地方都要用银子,再不想想办法,国家危难。”

“那也不能只想着盘剥百姓!”座中一位官员立刻站了起来,“冯君晨在南直隶,假借吴王的名字,大肆征收商税,还在清丈各地的土地,搞得民怨沸腾,这些事情,哪一件不是极大的恶事?如今,南直隶的百姓民不聊生,对朝廷,对吴王一直恶语相向,这样的人,却还能留在吴王身边,简直匪夷所思。”

“许主事说的是,这样的人留在朝廷,只是有弊无益,阁老,您应该上奏皇上,早日处置冯君晨才对。”坐在一旁的礼部侍郎也接口道,“若是留着他在朝廷里,那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何以自处?”

众人纷纷点头。

“那日暖阁里诸位还没看清楚吗?冯文荀不过是江南总督,在朝廷里人微言轻的,废除两税,是皇上的圣裁,若不是方太师和孙阁部两个人在背后支持,冯文荀是断不敢在内阁会议中大放厥词的。”

“这就奇怪了,”座中的一个年轻人突然从座位中站了起来,他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的模样,却穿着一身官服,在一众的官员中显得极为惹眼,“孙阁部本是清流,这个时候怎么会突然站在了那个冯文荀面前?”

“宪之,”坐在他一旁的另外一个朝廷官员立刻出声,示意他赶紧坐下,那个年轻人虽然不情愿,但老师的吩咐他也不敢不从,便立刻坐了下来。

“共之兄,这位是什么人?”

“这是我的学生,姓史,名可法,字宪之。”说话的正是吏部文选清吏司的主事左光斗,他指着一旁的年轻人道,“宪之,这里是诸位大臣们说话议事的地方,你别说话,阁部,还请您多多谅解。”

“莫非是开封府的孝子史宪之?”一旁的礼部尚书朱国柞立刻拍手,接着冲着一旁的首辅刘一燝道:“阁老,这位便是开封府的孝子史宪之,他事母至孝,天下闻名,礼部曾经多次下文表扬。”

“东林后继有人啊,”刘一燝点点头,他看着左光斗,“共之,你可收了个好徒弟啊。”

左光斗微微一笑,接着对一旁的史可法道:“宪之,还不谢过阁老对你的赏识。”

史可法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依照老师的吩咐,向刘一燝行礼,刘一燝自然不会与他这样的小辈计较,接着又看了眼诸臣道:“如今皇上的登基大典也已经结束,朝廷里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诸位大臣们一同商议处置,这开朝的第一件事恐怕还是榷税与商税的废止事宜,如今孙阁部和冯总督反对完废止,而是提议改革,这其中的利弊还是需要各位好好思量清楚,然后才好上奏皇上。”

“刘阁老,这还商议个什么?”众臣中一个老先生立刻站起来,“废止两税是先皇的遗诏,难道还能抗旨不遵?”

“说的是,”另外一个老先生也立刻站起来响应,“这个冯文荀,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结果却成了咱们儒门的逆徒,依着我看,不能再让这个冯文荀再待在吴王身边,咱们应该集合咱们这些同僚,写弹章弹劾他,一个不行就两个,两个不行就三个,众人合力,自然就可以把他从位子上拉下来,就算是当年他帮过皇上,我相信咱们同心协力,一定可以达成咱们的目的。”

“现在最要紧的,”就在这个时候,一旁一直都没说话的兵部武选司主事杨涟突然开口,他看着坐在上首的诸位内阁重臣,缓了口气,“应该是废止吴王行营,恢复朝廷对于南直隶和山东的控制,否则的话,纵容吴王行营,只会酿成吴藩的独立,恐怕只会重蹈前汉七国之乱的祸事,尤其是现在那个张子云的模范军,事事独立于兵部之外,模范军的规模如今已经有两三万人,可其军队的兵员、军官、武备都是独立于兵部之外,张子云也只是将武官的姓名、职位报备兵部,但兵员军官的晋级完不明,而且本官还调查过,张子云下属的水军也已经非常庞大了,这个张子云居心叵测,不得不防。”

“杨主事说的是,如今闻香教之乱已经平定,吴王行营也不该继续存在,应该及早裁撤,至于那个张子云,他现在在山东的所作所为,比当年李成梁在辽东,有过之而不及,应该及早将之调到京师,严加看管约束。”

“杨主事为国分忧,这是好事,但是吴王行营是先皇下诏,如今皇上刚登基,就裁撤吴王行营,难免会背上不忠不孝的名声,这件事朝廷应该仔细慎重才是,至于这个张子云,本官倒是清楚其中一二,说他是李成梁,倒不如说是戚少保,也算是一员良将,只要稍加指引便可以了,日后有用得着的地方。”

刘一燝对于张子云的印象不错,尤其是辽东之战,若不是他在前线浴血奋战,光凭辽东那些二愣子,怕是就要被建奴大败了,这样的人,还是可以使用的。

“阁老,当初建立吴王行营,我是一直反对的,吴王行营违背祖制不说,而且行营权力极大,甚至可以绕过兵部和吏部处置地方,这是为国家取祸之道,可是当时各位阁臣却不敢违逆先皇,言官们更是三缄其口,朝廷养士三百年,诸位却满脑子都是权衡利弊、保权护位,而不是为朝廷尽力,为皇上尽忠,实在是可羞可耻。”

刘一燝缓了口气,他看着杨涟,这位兵部武选司的主事是个硬骨头,他是言官出身,说话从不避权贵利害,颇有些当年杨忠愍(继盛)、海忠介(瑞)的遗风。

“阁老,冯文荀是不是儒门的叛逆我不知道,但他背后的那个张子云日后可能成为国家大敌,”杨链站了起来,环顾四周的诸臣,“去年他在萨尔浒几乎是以一当十抵挡了建奴,而如今的他可不是只有一两千人,而是两三万人,这两三万人隐隐都是他的私军,如果朝廷再去纵容此人,只怕有一天朝廷也会深受其害。”

“杨主事危言耸听了吧,”座中一个官员冷笑了一声,“这个张子云不过是个读了几年书的军户,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横行,一是靠着当初先皇对他的垂青,二是因为他结交了冯文荀,这个冯文荀才是一切的主使。”

杨涟也不搭理这个官员,双拳一抱道:“诸位,下官是兵部武选司的主事,这事情我最为清楚,诸位若是不信,便就可以自己去兵部看看,那个张子云在兵部虽然名声好,孙阁部也好,熊部院也好,都是偏袒他的,说他能带兵打仗,但是本朝以文制武,才得了这数百年的太平盛世,如今却让一个张子云私自扩军,就是要把国家置于险地。”

“这件事暂且不要议论了,那个张子云的事情,等废除了两税,再由杨主事提议,咱们再议一议,还有吴王行营的事情,这些可都是大事情,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更何况,吴王行营的事情,孙阁部也好,方太师也好,可都在前面了,这两位可是朝廷的元老,他们不点头,这事还是要议论很多时日的。”

刘一燝慢条斯理地理了理自己的衣服,安抚着杨涟。

杨涟却不避讳,立刻昂然而立。

“孙阁部也好,方太师也好,就算是吴王,杨涟也不会避讳,这件事臣一定要奏明皇上,撤销行营一事事关国家朝廷大事,怎么可以有半分懈怠?”

一旁的左光斗被杨涟这一句话说得连连点头,便立刻站起来道:“文孺兄说得在理,若是文孺兄首倡,光斗必定誓死相随。”

刘一燝看着两个慷慨激昂的主事,点点头道:“两位都是肱股之臣,如果两位执意在开朝的时候议论此事,那老夫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诸位同僚也不会袖手旁观的。”

既然是首辅发话,诸臣也都是立刻点头,他们脑筋转得也很快,裁撤了吴王行营,那冯君晨的江南总督自然也就没有了依仗,到时候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冯君晨了。

众人正打着如意算盘,便看见刘一燝的管家慌慌张张地从门外跨过门槛走了进来,他弯腰施礼道:“老爷,宫里传话,请老爷即刻进宫。”

刘一燝愣了一下,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传话的人呢?”

“已经走了,说是奉了口谕,还要向孙阁部和其他阁部传谕,让诸位老爷一并进宫。”

看起来是皇上要召集内阁,那就一定是有大事发生,他立刻对坐在府中的其他内阁成员道:“诸位赶紧回去,看来皇上是要召集内阁了。”

“这个时候召集内阁,皇上是要有什么吩咐吗?”礼部侍郎朱国柞开口道。

刘一燝却示意他不要再说,接着看了满屋子的诸臣,正色道:“今天就议论到这里,诸位暂且先按住自己的性子,尤其是杨主事,等到了皇上开朝听政的时候,再去上书不迟。”

杨涟自然是知道刘一燝的好意的,皇上刚刚登基,还是要耐住一些性子,等到了一个月后,朝廷清净了,就可以上书讨论此事了。

杨涟虽然是个刚烈猛直的人,但是他自然也是知道耐性的重要性,这朝廷里的事情,很多都是需要耐性的。

他冲着刘一燝鞠了一躬,示意自己是知道的。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先进宫了,诸位都先回去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