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四二章 尔虞我诈

第六四二章 尔虞我诈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元澄恨的咬牙切齿。

他明知必死,所以并不怨高英要置他于死地。

其余不论,只是吐谷浑、崔延伯相继大败,他为使持节、都督北征事务的节使,怎能逃得了干系?

太后必然要给朝臣,要给天下人一个交待,无论如何也要斩几颗够份量的脑袋来谢罪。

而只是一个崔延伯,还背不起这么大的一口锅,所以数来数去,也就他最合适了。

更何况冲溃崔延伯大营的吐谷浑溃军,以及西海大军,还是他与慕容孝引来了。

只凭这一点,他就绝对逃不过死罪。

元澄恨的是高英颠倒黑白,殊无担当。如今更是要把李承志起兵造反的所有责任推到自己与高肇头上,不惜让自己背负一世骂名。

更有甚者,堂堂君主,却以臣子家人性命相要挟,与市井恶徒、卑鄙小人何异?

果然如市进所言:黄蜂尾后针,青蛇口中信,两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

可惜形势比人强,元澄除了怨恨,再半点办法都无。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就如李承志所言: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又能有几個像李承志一样,只要心中不快,动辄就有掀桌子造反的勇气?

左右不过一死,不能死了之后还要给子孙留下祸患吧。

是以再是不甘,再是怨恨,元澄也只能乖乖就范。

心中暗恨,他又咬着牙冷笑道:“既然太后已有决断,下旨就是,臣自当遵从!”

等的就是他这一句。

秦松顿时喜上眉梢:“殿下果真愿随寺卿(刘芳)出使西海?”

“出使,此去难道不是送死?”

元澄终是没忍住怒火,张嘴就骂,“你这阉贼,莫不是以为孤虎落平阳,就能任你欺辱?”

秦松也不恼:“怪下官口出无状,还请殿下息怒……下官这就去向太后请旨!”

说罢转身就走,但脚还未踏出殿门,突听身后噗通一声。秦松猝然回头,见元涖竟已跌坐在了地上。

脸色更是灰白如土,了无血色。元诠与游肇连忙上前,将他搀了起来。

生死间有大恐怖,又有谁人不怕死?

秦松暗暗感慨,快步而去。

前后也就一刻,他便去而复返,带回了太后的口谕。

高英也是干脆,就地封元澄嫡次子为扶风郡王,又封庶长子元顺为东阿郡公。

至于嫡子元彝,自然等元澄百年之后,就可继承他任城王的爵位。

不知为何,原本已心如死灰的元澄突然就笑了起来。越笑越大声,最后就如干嚎。

脸上更是老泪纵横……

……

细细算来,这已是朝廷第三次往西海遣派使节了。

第一次为崔光与魏子建,结果肉包子打了狗,一去不复回。

第二次是李韶与杨舒。但李韶拢共未留足半日,最后落了个招抚不力的罪名。就连杨舒也被连累,官降好几级。

这一次的阵势更为浩大,主使为刘芳,使持节。除此外,高英连夜下旨,传诏陇西、关中、六镇:三军皆肃、归芳节度,莫敢犯违。

意思就是但凡刘芳下令,崔延伯也罢,邢峦也罢,元遥与奚康生也罢,也须遵守,不然就是抗旨大罪。

除此外,另有副使元渊、杨舒均赐假节,有临机专断之权。

这三人身份、职责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与李承志相交莫逆,更在李承志微末之时助他良多。

所以明眼之人一眼便知,朝廷这次名为招抚,实为求和。就是想利用这三人与李承志的私谊,请求他暂罢刀兵。

而这只是其次,最关键的是,这次朝廷对西海的态度: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对话,就连太后予李承志的圣旨,也已不是“诏”,而是书。包括用词也用的“致”,而非“授”,更或是赐。

说直白些,元魏已默认西海为真正的“国”,就如对待吐谷浑、柔然、南梁一般,而非属国。

不过是顾忌最后一丝颜面,没有诏告天下罢了……

启程前五日,朝廷便以八百里加急,提前予西海知会。而李承志等这一天也好久了,自然是打蛇随棍上,且反应不可谓不快。

使团还未出京,皇甫让、李亮、达奚、张敬之、李丰、张信义等相继接到密令:暂且休兵!

而粗略算来,皇甫让已然占了薄骨律镇,将邢峦逼至黄河以东。李丰更是进至狼山西麓,与元遥、奚康生隔高阙关、鸡鹿关对峙。

这两处都已然一月未生战事,至多也就是相互试探,谁也不敢乱动。

说直白一些,不论是皇甫让也罢,还是李丰也罢,其实都在给李亮打掩护。

经李承志受授意,如今李亮麾下兵力合近十卫,约五万之众。而后又兵分四路,分别由张敬之、李孝章、皇甫忠、张信义统帅。就如四支利箭一般,直直的插进了陇西。

自达奚与张敬之来援,至今虽才月余,但北至薄骨律,南至武都镇,东至萧关,包括秦、梁、河三州,鄯善、枹罕、武都三镇等已皆归西海。

怕贪多嚼不烂,更怕弄巧扰拙,是以李承志屡次严令予李亮等人:刚过易折,过犹不及,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若非如此,李亮怕是早已攻克陈仓,甚至拿下岐州也只是迟早之事。李亮甚至都不打算用火炮、炸药。

也并非李亮不知天高地厚,而是但凡西海兵临城下,陇西诸州、郡,十县有七八县就会大开城门,不战而降。崔延伯虽驻守陈仓,可谓近在咫尺,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自四月中,他一败再败,一退再退,从鄯善镇退至陈仓关,这退了何止是千里?

要说那七万残军还余几分士气和斗志,就如同说笑一般。

虽屡战屡败,至少折损不大。他使出浑身解数,才使大军未溃,是以崔延伯心知肚明:若是他敢分兵于各郡驻守,怕是麾下一听炮响就溃,一见“李字旗”就降。

而收拢于陈仓,至少人多势众,多少有些底气。也不至于尽降了西海,便宜了敌贼。

再者陇西算不得小,有秦、梁、河三州,并鄯善、枹罕、武都三镇。其下数十郡、百余县,就算是闻风就降,西海一日又能占几县,一县又能驻多少兵?

所以崔延伯早有预料:既然西海的目的是占地、抢人,那就任他占,任他抢。只要占了就要分兵驻守,便是一县驻一旅,也要需近五万兵。且还要牵制丽子园的邢峦、沃野镇的元遥,试问西海还余多少兵力,焉敢进犯关中?

至少暂时不会再有大战,西海短时内已无瑕东进。

如此,还真就消停了近月。小战仗自是不断,但大都昙花一现。

而驻营于清水县李亮,距驻于陈仓关的崔延伯还不到四百里。游戈于陇山西麓百里滩(今宝鸡陇县关山草原)的西海甲骑,与驻于陇关的中军就只隔着一道山梁。

但诡异的,好似陇山真就成了一道天堑。自至清水县后,猛如下山虎一般的西海大军再未往东进过一步。

不过崔延伯麾下早已成惊弓之鸟,生怕哪一天可摧山裂城的铁弹就会落到头顶上,是以战战兢兢,不敢有一丝马虎。

待刘芳等人出陇关之时,便看到了极为诡谲的一幕:山岭之上人影绰绰,关城之上刀枪林立,朝廷兵卒个个如临大敌。

而不足一里外的山下、关下却散落着数不清的牛羊。牧羊的西海兵卒连甲都不披,大都只穿着麻裤麻裆(马甲),更有许多赤着上身,好似个个刀枪不入,城上的利箭射不死一般,便是城上兵卒恐吼要开弓,也是信马游缰,不理不睬。

若有牛羊上山,更至城墙之下,西海兵卒至多也就是呼喝几声,也不来赶。而山中、关城的朝廷兵卒却不敢大意。但有牛羊近至射程之内,或是用钝箭、或是用弹弓打回去。

你当他为何如此谨慎?

皆因教训太过深刻:吐谷浑大败之初,七八万溃军虽漫无头绪的往东急冲,但崔延伯手握大军近二十万,又将营寨立的高之又高,筑的牢之又牢。

且还在营外挖了护寨河,是以只凭吐谷浑溃军,绝对不可能一次就将崔延伯的大营冲溃。

是皇甫让巧施妙计,收拢了吐谷浑骑兵的溃马,而后将炸药绑在马脖子里,又将引线延长,绕在马尾并马的后半身。

引线一着,马儿只知往前跑,莫说前面是一道壕沟,一道寨墙,哪怕是千丈高的悬崖也照跳不误。

便是用这种方法,皇甫让不但填平了壕沟、炸毁了寨墙,更是给吐谷浑溃军炸出了一条路。

本就被进营就炸的火马惊的六神无主,待吐谷浑溃兵冲进营之后,更是乱上加乱。且皇甫让又令炮营予两里外开炮,每一颗炮弹都落入了崔延伯在大营正中,官兵焉有不败之理?

常言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的官兵但凡见牲畜靠近关城,不由自主的就会想到那一夜的惨象,怎可能不提防?

之所以用钝箭、弹弓,而不是利箭,自然是怕牲畜身上藏着炸药。所以只会往远处赶,而不是射死在关下。

至于射死后吊上来吃肉,那是想都别想。

天知道西海将帅是不是像对付慕容孝一般,已提前给牛羊喂了毒?

所以崔延伯早有严令,但有牲畜近至关下,赶远便是。自然也有不愿主动挑起事端的用意在内。

所以看起来,倒像是山上、城上的守军在帮敌军放牧。

牧羊的兵卒也乐的清闲,只远远的守在百丈之外,或是高歌,或是说笑。但至饭时,还会架起火烤肉……

看到此情此景,自刘芳以下,无一不是脸色阴暗,面沉如水。

像杨舒这种爱较真的,更是险些将眼珠子瞪了出来。

就算是怕挑起事端,不敢射人情有可愿,但连只羊都不敢射?

崔延伯莫不是被李承志吓破了胆?

看他面露讥色,眼中尽是不屑,更似欲言又止,李韶忙拉了他一把:“你不知就里,就莫要置喙……”

杨舒眼睛一翻,又冷哼了一声,心中更是腹诽不已:李元伯,你也太能看的起我杨延容了?

刘芳、元澄、高肇都未出声,我才几品,你就敢让我置喙崔延伯?

这不是往死里得罪人吗?

老夫性子直不假,但又不蠢?

崔延伯就在一侧,离的近之又近,将二人的小动作看的清清楚楚。

但他并不在意。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便是被人讥笑,他也认了。

也就只能等朝廷再狠狠的败上一次,怕是才能知道李承志的诡计多端……

心中暗忖,又听刘芳怅然一叹:“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县子请回吧!”

崔延伯也未客套,抱拳应道:“诸位保重,下官就不远送了!”

说罢也不待众人回应就下了城。不多时,便有十数骑出了南门,往陈仓奔去。

此举有些无礼,但无人计较,只是各自在心中盘算。

若是常人,遭逢大败,损兵折将,怕是请罪的奏呈都已上了上百封了。但崔延伯从头到尾都无只字片语,只当这事从来没发生过,打了败仗的好像不是他一般。

众人皆知,崔延伯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心有不甘,更有不贲。

不甘仗都未好好的打上一场,就做了败兵之将。不贲元澄英明一世,到头来却贪生怕死,害他背负万世之骂名。

若是吐谷浑大营大乱之时,元澄未脱身事外,先走一步,慕容孝也不至于弃军而逃,近十万精骑怎会溃那般快?

这也就罢了,好个元澄竟一点弯路都没饶,直扑鄯善大营而来。慕容孝更是穷追元澄不舍,之后才将九成九的溃军引来,更引来了西海大军。

是以崔延伯早就恨元澄入骨,更愤于朝廷识人不明,处事不公:如此大败,早就该斩了元澄祭奠死难的将士。

可惜的是,元澄入京近有两旬,却如石沉大海,了无音讯。朝廷既无邸报,二无圣旨,更不曾问他兵败之过,崔延伯便以为太后为包庇元澄,竟连如此大败都当作浮云一般?

心灰意冷之下,自然也就无所畏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