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八百八十一章 天时与粮种选择

第八百八十一章 天时与粮种选择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夏粮已收,粮食也分配完毕,多余的粮食也已归仓,下一季该种什么,这是大值得讨论的问题。

李孟羲不怎么通晓农事,他以为能从别人口中问出究竟,结果别人通晓农事归通晓农事,别人知道庄稼的种类,知道耕作的每一个细节,可问到最关键的地方,问到底是种哪一种作物最好,众人所答不一,有人答说种黍子好,有人说种麦好,还有人说种豆好,答桉多是集中在这三者之中。

豆科植物,可以固氮肥地,这个知道。

但,主粮的黍子和麦,说哪个好的人都有,可总归,有一个产出最高的吧。

众人意见不一,李孟羲就只能自己来判断。

种地受天时影响极大,最近几年,气温渐冷,在往后很长时间气温会越来越冷,气温低,那自然是对气温和阳光依赖大的作物,减产更多。

对气温依赖大的作物,又是什么?反过来想,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主要作物是什么?

炎热的南方,主粮毫无疑问是水稻。

由此判断,水稻对阳光和气温依赖更高,气温变低,水稻减产更为严重。

这是判断其一。

其二,似乎麦科植物,这玩意儿比较耐寒,判断理由是,青藏高原的那么冷的地方,能有青稞生长,青稞也是小麦的一种,既然属同种植物,那说明大可能其习性类似。青稞耐寒,小麦大概也会耐寒。

还有,农谚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麦子可以过冬的,没听过水稻过冬的说法。

黍子,俗称小米,既然黍子也是米,假设命名法没错的话,假设黍子也是稻类,那黍子跟水稻性能应该接近,也就是,气温下降,黍子减产比麦子严重。

有此判断之后,李孟羲决议,下一季,种麦子。

料想,普通的农人有几个能察觉到天时的变化,有几个能完全洞悉气候与作物的关系,农人种地经验丰富,可经验,并不全对,经验还会带来经验惯性。

虽已经决定要种麦子,但出于谨慎,李孟羲特意详细问了黍子和麦子的习性差别,农人们答说,黍子长的快,但不耐旱,要是地好水足,种黍子更好。

一听如此,李孟羲想到,水稻也是长的快,也是不耐旱,这就又一次左证了黍子跟水稻大可能是同类作物。

至于说,农人们说种黍子更好,李孟羲觉得农人们可能有其他考量,比如黍子好吃,比如黍子没有麸皮,直接可以煮粥吃,而麦子还得磨了才能吃。

黍子高在性价比,并不是真的产量有优势。

黍子有加工简单这一点重大优势,但是如果磨坊足够便利,麦子加工成本降下来,黍子的加工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综合考虑了种种,下一季的种植,全境种麦,不得再种黍子。

种麦是收获产量最高的选择。

主粮的问题讨论完,还剩下,副粮问题。夏收是在五六月份,秋种,在九至十月。

中间隔的三四个月时间,种一季主粮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在夏收到秋种中间的时间,多是种一些长的快的作物。

豆科植物既长的快,成熟时间又正好是三四个月时间,还可以给地增肥,正好适合间种。

豆类有,黄豆,绿豆,豇豆,黑豆,豌豆,等等各种豆类。

考虑到一个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巨鹿现在地多而人口不足,也就是,在耕作关口,没有太多时间去精耕细作,这是个大问题。

所以,李孟羲觉得,该种下收获最快的豆类,收获早,留出的整田和播种时间就能充裕。

生长最快的豆类,是豌豆。

李孟羲按着自己的理解说出了自己想法。

农业部官员听完李孟羲所说,都沉默了。

众人一沉默,李孟羲就敏锐察觉到了不对,“怎了?哪里有错?”

随后,官员们就给李孟羲讲解起不同豆类的差异来。

原来,不同豆类种植时间是不同的,黄豆是夏天种的,收过小麦就种黄豆.豌豆是秋天种,春天收获;红豆和绿豆是春天种,夏天收获。

具体是怎样道理,官员们说不清楚,反正要是不按天时种,就长不好。

李孟羲猜测是不同的豆类对气温和雨水的需求不同,黄豆正适合夏收到秋种这段时间。

商议完毕,夏收结束,整了田,全境种黄豆,一季黄豆收获,到秋季,再全境种麦。

依巨鹿全境土地的总体统筹,除种粮食,某些崎区坑洼不适合耕作的土地用来种菜是最好选择。

还有,若想让全境百姓人人有病能医,靠采药和买药根本不够,必需要种植一些常用草药。

种菜和种药靠百姓自觉肯定不行,百姓们宁可把所有土地都种上粮食,而不愿浪费任何一分土地去种菜,所以,种菜和种地要靠行政手段去强制约束。

可勘察全境之内所有崎区不便耕作的土地,将之划分为菜地,药田,乃至苜蓿种植地,乃至种植生麻,以达到土地利用的最优解。

各地土地情况不同,总有某些地方,土地都很肥沃都很平坦,可也有些地方,村落四周的土地全是崎区难犁的土地,可不管是平坦之地的百姓,还是崎区之地的百姓,他们除了种粮食,也都有种麻织衣的需要,于是,平坦肥沃之地的百姓,会弄几亩肥沃的土地去种麻,崎区贫瘠处的百姓,也会去种几亩生麻。这不是土地利用的最优解。

最优解是,若某村全是沃土,那就全部种粮,若某村全是乱石嶙峋崎区坑洼的土地,那就全部种麻。

如此,只需做好物资协调分配,所有人都有了粮,所有人也都有了麻。

农业部带着命令去依令勘察各处土地,第一站是就近的巨鹿县。在巨鹿县本县,官员们每到一处屯田点,先是转遍了屯田点所有土地,然后在大面积土地中把那些最崎区最贫瘠最干旱的土地列为菜地。

“上边有令,这几分地,不得种粮,只能种菜!”一官员在一块旱地的四角钉下牌子,将这块最不好的地独立区分了出来。

【讲真,最近一直用换源app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 安卓苹果均可。】

“都听明白没?不准种粮,要么你们不种,要么就只能种菜!”

交代完,官员不作停留骑马离去了。

官员在此处屯田点所挑出的菜地,乃是此处屯田两千多亩地中最差的一块,这是一块处在斜坡上的新开荒地,地里石头还没捡完,草根也没捡干净,长着不少荒草。

屯丁们围过来围着这块烂田议论着,半天,屯长对众人道,“人让种菜,你们谁有菜种?”

有菜种的人不在少数,有人有萝卜种,有人有韭菜种,还有黄瓜,南瓜,冬瓜等,各人的种子凑了凑,竟凑出了不少。

然后,就在当天,屯丁们随便把菜地刨了刨,草根胡乱捡了捡,又刨了坑把各种种子种下,再担了水浇了浇,菜就算种上了。

于同日,李孟羲去了各处屯田点转了转,在田里,他再次见到了生产协作中的瑕疵。

各处屯田的屯丁,多数都非同村同族,陌生人之间统力合作难度可想而知。

农业生产又少不了协作劳动,就撒种这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在前边刨坑,没有一个人在后边丢种,单靠一个人根本就干不来。

李孟羲走下田去,把屯丁们叫到一起,问众人,若是二十人算作一组,二十人的地算成一家,大伙同作同收,见了粮食,平分二十人,问众人意见如何。

屯丁们相互看着,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说愿意的有,说想单干的也有。

李孟羲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单干一定会出问题的。就比如,两人合伙耕地,一人拉犁,一人抚犁,然后约定好先耕一人的地,再耕另一人的地,可不凑巧,突然下了一场好雨,众所周知,耕好的地土壤松软,保熵更好,没耕过的地储存不了雨水,这样,肯定会有一个人吃亏,肯定要起争执,肯定要闹矛盾。

而要是说,约定好一替一亩去耕,地块可不是标准的一亩一亩的田,大多地块都是好几亩连一起,谁的地大谁的地小,都是麻烦。

这还是耕地一件事上的分歧,还有撒种时,除草时,浇水时,等等时候,分歧会更多。

顾不得管屯丁们愿是不愿了,李孟羲直接当场下令,令此村屯丁,二十人分作一组,此二十人的土地并到一起成为公地,等一年劳作结束,地里见了粮食,归二十人公有。

集体化作业,就此开始。

从此六月份,到下一年收粮,有一整年时间去逐步推行集体模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