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八百七十五章 夏收与【集体小型化】

第八百七十五章 夏收与【集体小型化】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五月末,收获将近。

饱受战乱的巨鹿郡,巨鹿全境,田地曾荒芜近半,幸自今年开春以来,流民们紧赶慢赶的把荒芜土地补种上了豌豆,多少算是弥补了一些收成。

豌豆是救荒作物之一,因豌豆耐涝耐旱,且见果快,开春二月种下豌豆,四月中就能见到豆荚了。早在四月,豌豆荚已经有豆子了,已经能救急了,现在到五月,豌豆彻底成熟。

巨鹿各处都在收获豌豆,收获乃是重事,李孟羲带着人下去查看,每至一处,安定下来的流民百姓,他们除了有得见粮食的喜悦,更多的是关心该缴多少的粮。

豌豆的产量远不如正经粮食,一亩地收下来,豌豆秧子能堆积成一座山,可所收获的豌豆,才半袋而已。

李孟羲问了一农人,他问,“见的粮食,能吃到明年夏收吗?”

农人纯朴的笑了,“省省吃,能撑到。”

也就是,粮食没有富裕,得省着吃才能够吃,而要是再交上去一些,就捉紧了。

对巨鹿的定计,一年活,两年稳,三年盛强。第一年,只能勉强不饿死,勉强活着,到第二年,才能吃饱,第三年才能有足够余粮,才有扩张之力。

农人很关心缴粮的事,他一再问李孟羲要缴多少。

李孟羲回过头,问身后官员,“仓司,我军存粮还有多少?

靠现有存粮,够城中几万人吃到明年吗?”

仓司随身带着粮草册子,他从怀里掏出册子看了看,答复,城中存粮,不及满城所需。

粮食不够,势必得收缴了。

回想起来,自去年冬日落足巨鹿开始,为解决十几万流民的口粮,第一批粮食求诸于幽州刘虞,第二批粮食是从常山甄家借了钱之后采买来的。

也就是说,全是靠借靠买生生支应了十几万人半年之久。再往下,借也借不来了,买也没有钱了,求诸外力已不可行了,往后,只能靠自产。

粮食是一定要收缴的,可怎样收缴,也是麻烦。

麻烦之处很多,一是年景不好,又战乱方定,粮食产量不高,要是收的太多民生艰苦。二是粮食生产也不均匀,如前所言,巨鹿田地近半荒芜,也就有一半土地是开春之后补种的,补种的全是豌豆,这就使得,某些人收获的全是豌豆,而某些人收的全是麦子。

李孟羲再是不懂营养结构,可他也清楚,一直吃豌豆会出事的,一直吃麦子同样也并不好,最好的统筹方法是,将所有收获到的粮食全部收缴上来,然后按需分配。

当脑海中崩出“按需分配”这个字眼时,这个想法再也制不住了。

李孟羲回想到今年开春播种之时,因每一处的屯丁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人力乃是四方人力汇聚到了一起,本以为,以这样的方式,所有人都没有宗族亲卷,这直接肢解了乡土秩序,直接消灭了地主的根基,却未曾想到,农业生产靠一个人根本不行,诸如撒种犁地等等生产,一个人根本干不来。

不肢解乡土秩序,农人依族依亲而居,可以协作生产,但同时,那些豪强地主们也是依族依亲,其根基仍在,暗藏不稳;而要是把各乡村之百姓拆的七零八落,混杂分布各处,这直接消灭了由旧地主豪强带来的隐患,却同时也使得协作生产变得相当困难。

要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百姓能够高效率协作生产,李孟羲想到的方法,有且唯有集体化生产。

集体化的意义还不止是在生产,集体化还包括分配方式,还包括极高的人力利用率和极高的生产组织度,乃是涉及到根本的改革。在李孟羲看来,在汉末这个生产力薄弱的时代,提高生产力极其艰难,想要保证人人有口吃的,只能是从分配上解决。

若不解决分配问题,则就难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思索定,李孟羲回过神来,看着面前等着回复的农人,他露齿一笑,“再等些时日,至于收多少粮食,我等要回去商议一番。”

李孟羲已决定,于下一季的耕作季,就此开始集体化生产。

现下正好是夏收,正好把所有粮食全收上去然后统一按需分配,正好先让百姓们熟悉一下集体化模式。

敲定了接下来的计划,后边的巡视李孟羲不再去了,他吩咐官员们先向各处传播要收缴粮食的消息,先不明说何时要收,令百姓收了粮先备着。

李孟羲的打算是,等再过些时日,等麦子也熟了,麦子也收了,等收完所有的粮食,把今年产出的粮食全部收上去。

回程路上,李孟羲以手遮眼抬头看了看天,已是五月末,天气虽然炎热,却没有丝毫酷暑之感。

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五月乃是麦子收获季节,可在去年,麦子拖拖拉拉到了六月才彻底成熟,今年又是。

气候怪异,连年寒冷,麦子年年晚熟。估计未来几年,皆是如此。

——

回城,城主府,李孟羲一个人在城主府中静静的想接下来的收粮、分配、乃至开启集体化作业的方方面面的准备。

首先来说,收粮这一件事,寻常收粮,不管是十税一还是二十税一,都不难。可今次是要把所有粮食全收上来,然后再统一分配,这对百姓来讲是头一遭,必然遭到猜疑和抵制。猜疑和抵制既生,百姓们会使尽手段把粮食藏起来,想在手里留下一些。故,若收粮,该是设法把每处村落的百姓连人带粮全都拉到巨鹿来,同时再以搬迁他处的说辞,绝了百姓私藏之可能。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换源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huanyuanapp 】

然后,百姓连人带粮食一块迁到巨鹿,粮食统一汇总,人力统一归纳,口粮再统一分配,分配完粮食,再按旧方法按各地田亩的多少往各地分配对等的屯田人力。

收粮和分配倒还不算太难,义军颇得人心,按需分配的政策一出来,虽难免有抗拒,但百姓大抵会配合。

可到集体生产这一点,这已不是有人心就可以轻易实行的。

集体化,俗称大锅饭,吃大锅饭的前提是什么?毫无疑问,吃大锅饭的前提,得有一个大锅啊。

想到了锅,李孟羲不由皱眉,铁锅堪称神器,造铁锅有锻造铸造两法,锻造太贵,且锻造不了太大的锅,而铸造的话,得焦炭,没有焦炭就化不了铁水,就没办法铸造巨型铁锅。

缺焦炭,也不知何处有,还是得到洛阳去找。

等有了大的铁锅,吃大锅饭的基础就有了。

每一屯田点,每日动工,留老弱二人负责烧火做饭,再留老弱几人干些割草喂鸡喂猪拾柴的活儿,然后,青壮劳力下田耕作,每人分以地块,干完有公分,再按公分换取粮食乃至布匹乃至一切生活所需。

李孟羲回忆着后世大锅饭制度所产生的种种问题。第一个问题,集体化之后,吃喝不要钱,全在一锅里捞食,结果就造成,虽然公家的粮食属于大家的,可又不独属于个人,这就造成,人们吃喝起来根本不带心疼的,所有人都想让粥越多越好,馒头越大越好。

结果就是,在生产力本就不发达,粮食本就不够吃的时候,过于放纵吃喝,粮食根本支应不了。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想要避免什么东西灭绝,就把他变成私有的】。

老虎消失了,因为他不是私有的,而马匹是私有的,所以人们会保护马匹。

宋与明,两个封建王朝马政极其失败,宋代与明代的马政之所以失败,根源相同,这两个朝代,为了得到战马,以行政手段将战马变为公有,宋代,政府强摊马匹交给农民饲养,明代,政府强把马匹交给军户饲养,结果就导致,农民养不是自己的马,根本不会用心,且会想方设法把马折磨死。

而假设宋明两代用私有模式求马,官府以经济交易模式向民间买马,那利益驱动之下,若是有利可图,百姓们肯定会想法设法养马想方设法把马养好。

公有制的老虎灭绝了,驴子是私有的,所以驴子一直繁衍。

公有的资源,会最终消失。

公有的粮食,也会被百姓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吃个干净。

所以,吃大锅饭第一点要做的,是要一开始就严格规定每日每人的口粮数量,以防止吃喝不节制。

大锅饭第二个问题,分配问题。

一堆人一口锅里吃饭,谁多了一口谁少了一口都将造成矛盾。

而解决分配不公,李孟羲倒有方法。方法是,令做粥的人,最后一个盛粥。

如此,做粥的人肯定会想法设法让每一碗粥都一样,让每一个馍馍都大小相同。分配公允,也不难。

在后世,集体化生产最严重的问题是,到了后期,人们发现干多干少吃的都一个样,于是乎,没人肯再下力了,都偷懒。

作为一个后来人,以事后者的目光来看,李孟羲觉得,导致人心懈怠的根源可能在于,根源在集体化的程度太高了。

简单来说,假设一个村中,有一百劳力,有一千亩地。

集体生产方法一,这一百劳力,负责干所有一千亩田,然后一千亩田的总产出,算作这一百劳力的总产出,产出平均分配这一百人。

这样的话,会造成个人努力跟自己收获的关联太小。

另一种集体生产的方式,村中一百劳力,分五组,每组二十人。

然后,每组的田地的产出,归每组自己。这跟上边的大集体模式有何不同?不同在,这个小集体模式,个人努力跟个人收获关联大的多。

于二十人的小集体生产中,假设这一组人,假设有十个懒惰,剩下的十个人会有可能也撂挑子不干,但也有可能会嘴里骂骂咧咧的同时更下力的去干。

这是因为,在小集体模式中,个人努力对集体生产影响大,在此模式中,哪怕别人不干,自己下力去干,虽然吃亏,但最终产出多了,落到自己头上的粮食也的也会多了点。

而在大集体模式中,个人努力对自己收获的影响实在太小,这就使得下力干跟不下力干没区别。

小集体模式,小集体二十人,自己所干的,能落到自己头上的,最少有二十分之一。这二十分之一必然能得到的收获,已能让很多人能忍下二十分之十九的吃亏。

大集体百人,自己干的产出,自己的努力成果能确定必然落到自己头上的份额,只有百分之一。百分之一的收获,不足以让人忍下百分之九十九的吃亏。

有了这样的考量,李孟羲认为可以在集体化和私有化之间,做一个好的平衡,使既可以利用到集体化的高组织度高生产效率优势,又能利用私有化的激励作用。

私有化是个人,集体化是大量的人。

平衡二者之间,用【小集体化】的生产模式,在保证生产效率的情况下,集体越小越好。

农业生产,有播种,有耕地,有收获,整田,等等众多生产。

李孟羲需要一个数据,需要有一个既能兼顾生产安排,人数又足够小的最佳人力数目,以此人力数目,作为小集体化的最基本单位。

而,最佳人力数目是多少,尚需一试。

这只是于耕作本身的安排。生产活动除了耕作,还有养牛,饲养禽畜,种菜,种树,捡柴,拾粪,磨面,等等。

鉴于,耕作是生产中唯一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产项目,而像养牛,饲养禽畜,种菜,拾柴,磨面这些,所需劳动力不足,难以像耕作那样用上小集体模式。

又为了尽可能激励生产效率,该用激赏之法。

激赏之法若用,参考匠营,匠营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按件计算,一种是按天计算。按天计算的,每干完一天,额定配给多少粮食,按件计算的,比如每做好一个木碗,每一个碗就额定配给多少粮食。

依照此法,对应集体生产中的诸多细碎生产,养牛的,可以对养牛者制定好奖赏计划,约定牛生小牛一头,赏养牛者多少,约定牛每长肉多少斤,赏养牛者多少斤粮。

种菜的,每向集体提供多少菜,奖其一定粮食,种树的,每活多少苗皆有赏,磨面的,每磨一定数量的面粉,支付其一定粮食。

这些都是按【计件】来奖赏,来激励。

而诸如拾牛粪,洗衣做饭这些不好计件的杂活,鉴于这些杂活儿轻巧,不如耕种那般累人,可以发于基本工资,也就是,那些种地的可以分到粮食,养鸡的可以分到蛋,养牛的可以分到肉,烧火做饭的,因为活轻,就只有每天一顿饭,没有额外奖赏。

这一整套下来,集体化的眉目有了。

李孟羲召所有空闲官员一起,就制定集体生产细则召起了大规模讨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