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八百六十八章 养珠产业,开启

第八百六十八章 养珠产业,开启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五月十三,自一大早,众多军令接连被李孟羲下达。

第一令,令军中所有经训超过一月的战兵,也就是,完成了基本队列训练的战兵,过了新兵期的战兵,在战兵中除骑兵以外其他人中,抽四千人,这四千人卸了衣甲,不带兵器,领上锄头铁锹锯子等工具,带上宿营帐篷和半月粮食,由建造队匠人和工部官员带领着去五十里外的大陆泽整修营地。

这派出的四千人力,第一步,需把有二十个巨鹿城那么巨大面积的营地给修整出来,满地的草该烧的烧,该拔的拔,树该砍的砍,地面该铲的铲该填的填。

等半月后,当营地基本清理好之后,到时可以开始建造房屋。

第二令,李孟羲派大量游骑去寻找芦苇,令找到芦苇之后,连根拔回来。

第三令,令一众军医研究河蚌可以种珠的地方,准备开始捉蚌种珠。

第四令,令工匠以蚌壳为料,磨出小型圆形颗粒,准备作为种珠材料。

第五令,命令下达给农业部官员,要农业部官员制定一份植树计划,准备在巨鹿境内,遍地植树。

命令下达到各处,除了修整营地一项容易理解,其他各项命令很是奇异。

农业部,农业部官员就那么寥寥几人,他们接到命令时,一听是让种树,几人面面相觑。

命令很简单,只是种树,可,种什么树,咋种,种哪里,都没说。

几个官员只好围在一起商量。

军医营,田卜费劲巴拉的拉着一辆车回到营中,车上载着几个好大的水桶。

田卜卸桶的时候,军医们一齐围过来看。

田卜从桶中捞起一个大蚌,笑对同僚道,“给,都看看,军师让咱找找这河蚌的五脏六腑都在哪,说是要准备种珍珠……”

军医们骤听种珠之时,都是错愕,以军医们的见识,他们没听过珍珠还能种出来的道理。

珍珠暂且不去管他,军师让找河蚌的脏腑,这个命令更让军医们哭笑不得。

医分人医和兽医,兽医不稀奇,可未曾听过有谁能给河蚌看病。

不管如何,军令下来了,让干啥就干啥,一军医从桶里捞了一只蚌,费了好大劲儿把蚌卡察一掰两半。

一般而言,年龄越大的医者医术越好,军医营满营军医都是田卜一个个挑的,挑的个个都是医术精湛之人,这因此,军医营一众军医平均年龄可是不小。

就看见一群普遍中年朝上的半老老头子们,他们一群围在一起,对着一只平平无奇的格挡蚌引经据典的讨论着。

河蚌这玩意,没鼻子没眼的,如何去分辨其脏腑。

一胡子雪白者若有其事道,“珠生蚌中,如人怀胎儿,照此道理,种蚌当种太阴内府之中。”

听老者这么说,众人便拿针灸扒拉,想找河蚌的太阴内腑穴位所在,结果扒拉一会儿,发现河蚌这玩意儿,都找不到哪是头哪是尾。

仔仔细细研究半天,终于有人提议,可以把河蚌放水里看看。

有人去拿了一盆水,往水里一放,河蚌会吐泡泡,这一下就找到河蚌的口器了。

由人推之,顺着河蚌口器,就能找到太阴府穴。

同时,又有军医提出异议,他言,“珠之于蚌,怕并不等同胎之于人吧?

胎为活物,珠似为死物。

太阴内府,蕴活不蕴死,或非生珠之处。”

这么一说,旁有人也质疑道,“或如牛黄狗宝?蕴生于胃也?”

这个说法,立刻得到了相当一部分的军医的认同。

牛黄狗宝跟珍珠比较,质地纯粹,这是第一处类似,附壁而生,这是第二处类似,牛黄跟珍珠很是类似。

良久,一外围的军医凑上来了,瞅了两眼河蚌,从河蚌本身,他看不出什么,他迟疑道,“某倒觉得,人骨有畸增之病,珍珠之于蚌,于蚌而言,或是病蕴而生。”

到这里,牛逼了。

医者们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药理病理辩证逻辑,竟然硬生生的推到了接近正确的答桉。

说珍珠自畸病而生的那个医者,他自己可能也只是灵感一闪随口一提,他自己可能也不确定,但这就是真相。

珍珠对于河蚌,就是病,珍珠成型原因,乃是沙粒或其他杂物进了河蚌身体里,河蚌分泌出保护物质把杂物包裹起来以减轻对身体的损害,天长日久,分泌物层层积累,就形成珍珠了。

军医们的讨论在继续,若珍珠等若牛黄狗宝,种珠该种在胃里,可,不说珍珠,牛黄狗宝可遇不可求,也没听过谁人能把之种出来。

若珍珠等若人骨上的畸病,那蚌的骨在哪呢,似乎河蚌全身上下没有一根骨头。

军医们拿着针灸对河蚌这里戳一下,那里戳一下,依据日常经验来判断,军医们很确定,河蚌真的一根骨头都没有。

问题进入死胡同了,卡到这里了。

洛阳太医刘进,他今日又一早来了。

进帐一看,刘进看见军医们围在一起不知缘何。

刘进凑上去问了一嘴,军医们三言两语便把详情告知。

听到种珠之事时,刘进的反应跟其他军医一样,也是惊讶,“珍珠还能种?怎个种法?”

军医们皆说不知,只说这是军师交代的。

涉及到义军那个神奇的小军师了,自到了巨鹿,刘进可听了太多小军师的神奇之处了,刘进思索,难道珍珠还真能种出来不成?

跟军医们又谈了一阵,听军医们正争论若真能种珠,珠该种到哪里的问题。

刘进想起了曾经的一些经历,他若有所思,走上前去,要过旁人的针灸,他凑近河蚌,手按着蚌壳,拿细细的针灸在蚌壳里靠边缘的位置轻挑了几下,在蚌壳边缘,有一层薄薄的膜,一挑开,里边如若是个小囊。

刘进谓众人道,“洛阳时,某亲手取过不少珠子,蚌中有珠,十有**是在这囊里。”

说完了曾经经历,刘进突然有些明悟,(莫非……种珠,是种在这里不成?)

以前从未留意从未深想过的事,今日细思起来,突觉匪夷所思。

刘进不愧是洛阳太医,太医确实非凡俗可比,洛阳作为天下中枢也确实非他处可比。

珍珠已是极难得之物,刘进却亲手活取过珍珠,还不止一次,还好多次,次数多到令刘进不经意记住了珍珠取珠位置的规律。

刘进作为太医,料想他亲手过手过很多进贡给灵帝的珍稀药材,活蚌活珠或就是各地进贡药材的一部分。

皇帝奢靡,可见一斑。

得益于刘进这个大有见识的太医,种珠最难的种珠位置的问题,被刘进一语道破。

种珠术听着很神奇,军医们为一问究竟,央田卜去请军师前来。

田卜不好违了众人之意,只好去找李孟羲。

在城主府,田卜找到李孟羲,他说明来意。

李孟羲放下手头杂务,随田卜去了。

——

军医营,众人簇拥,李孟羲听着太医刘进所讲,看刘进用针灸所挑河蚌的位置,一些记忆浮现脑海。

李孟羲隐约想起,似乎有珍珠囊这么个玩意儿,据说珍珠就是种在这个部位的。

本以为,要找到种珠位置,得做大量测试,没想到问题直接会解决了。

令匠人们磨的珠核也正好磨好了,李孟羲拿着珠核跟众人讲解,“蚌之所成,因沙砾也。

河蚌生于河底,河底多泥沙,其蚌壳张合之间,难免有时有沙砾入肉。

众位是医者,当知,木刺进入皮肉,会化脓肿胀。

沙砾入蚌肉,蚌也是如此。

不见,蚌壳内,银闪明亮,与珍珠一色乎?

此银色,便为珍珠质。

沙砾入蚌,蚌分泌珠质以裹挟异物,一日不见其变,二日不见其变,经年累月,长至数年,珠质累积成多,珍珠便成也。

此所以,但凡有珠,必出于大蚌,蚌小,珠质积累不足,珍珠则就难成。”

“种珠之法,可用沙砾,用金银,用陶块,等等皆可,而金银之属,大多有微毒,或致蚌死,沙砾则形状不定,珠成无定型,难得浑圆。

可取蚌壳内壳,磨为圆状,再种入蚌体,待三五年珠成,珠体必圆润无暇。”

“此用沙砾蚌壳种珠法,谓之有核珠。

另有,无核珍珠。

无核珍珠,乃用珍珠为材,打磨圆滑,再种入蚌中,蚌成,内外皆珠质。”

种珠法,就这么简单的个事。

把种珠之密讲给军医们之后,李孟羲特意交代众人万勿外传,此乃机要。

军医们再三保证,一定会谨守秘密绝不声张。

种珍珠的条件似乎成熟了,太医刘进疑似指出了正确的种珠位置,但也可能,刘进记错了。

为确保万无一失,李孟羲决定还是测试下好。

李孟羲决议,捉来三千只河蚌,三百只种珠在囊,三百只种在肉里,再三百只,种在其他位置,反正,把各种情况都试一下。

这就需要军医们弄清楚河蚌到底有多少不同的器官或是什么。

李孟羲没过来之前,军医们以为玩笑,李孟羲过来说了种珠之法,军医们知道珍珠真的能种,他们这会儿很卖力的去帮忙。

军医们尽取桶中之蚌,拿着各种小刀具和针灸对着河蚌各种解剖各种研究,他们研究的方法是怎样不知道,反正最后军医们经过讨论,给出了一十二种种珠位置。

有一十二种不同种珠法,每组算五百蚌,共需六千只蚌。

若种珠法有用,最短两年时间,养到两年的时候,开蚌来看,种下的珠核当已有了珍珠的雏形。

养珠周期漫长,为了一个测试结果就得等两三年,为早日得到大量珍珠,李孟羲决定养殖与测试同步进行。

太医刘进有丰富的取珠经验,所以刘进所给出的位置,大概率真能种出珍珠,除六千测试用的河蚌,李孟羲决定,剩下的所有河蚌,全都按刘进所指的位置来。

种珠所需的准备,需珠核,还需笼网,军中所有渔网全都是麻线编制的,养珠需数年之久,恐麻绳不耐久蚀,李孟羲去了匠营,他向匠人们询问能在水下保存数年的材料。

匠人们给出的材料是,松木笼。

“千年水下松,万年风中杉,松木沉水底,百年可不坏。”这是一名老木匠说给李孟羲的。

军中囤积的有不少的松木料,平日里,松木料除了做工具以外,更多的是用作照明和引火的材料,现在松木有更多的用处了。

跟匠人们敲定了养蚌笼的细节,鉴于蚌这玩意儿多喜欢吸附在泥沙或是石头上,所以,蚌笼最好是层层分层做成抽屉形状。

令匠营收集所有松木打造蚌笼,同时,李孟羲派了大量人手拉着车子带着桶去摸蚌了。

半日后,在大量人手的协助下,河蚌一车一车的拉回,军医们一人拎走一桶蚌,热火朝天笨手笨脚的忙着。

军医们忙碌的时候,李孟羲四处转着看。

转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因河蚌的蚌壳是紧闭着的,开的时候很难开,军医们拿刀子去硬别,卡察一声就把蚌别成两半给整死了。

粗略算了一下,十只蚌,被掰死能有七八只,成功率极低。

“停!”李孟羲叫停。

“都先想想怎么开蚌好,看,掰死多少!”

不让忙了,军医们就只好想方法,不久,方法就出来了。

有人说,可以拿个窄点的木板卡着,省得用力过勐。

有人说,可以拿火烤一下,火一烤一热蚌就开了。

还有人说,煮锅花椒水,把蚌往水里泡一下,保准麻的它自己开开。

都是人才。

李孟羲当场把这些方法记下,随手写了几张军票发下去,以奖励想出方法的人。

这时,匠营的人来了,一匠人端着碗,碗里是小半碗磨好的蚌壳,李孟羲顺势问匠人,问他该如何开蚌又不损坏蚌壳。

匠人挠了挠头,“做俩板,夹中间,不就妥了?”

匠人说的是,以木板做限位,以避免蚌壳开合过大损害壳体。

不消说,这又是一个好用方法,李孟羲又把一张军票赏下去了。

数法同用,木匠们打造了夹板,有人升起火,有人找来窄的刀子,有人煮了花椒水。

经测试,火烧法不好用,一不小心就把蚌烧湖了。

花椒水好用,把蚌往花椒水里一丢,蚌立刻就开了,只是,李孟羲担心以蚌脆弱的生命力,恐泡了花椒水把蚌泡死,所以,这个方法最好验证一下,看泡了花椒水的蚌能活多长时间,如果问题不大,那可以继续用了。

确定是安全的方法,是拿小刀别进蚌壳里,一别把蚌轻轻别开,再拿木棍卡着,从容种珠。开蚌解决了,种蚌又是麻烦,种蚌得先拿小刀在蚌肉上划一个小口,然后把珠核塞进去。

军医营没有足够小巧的刀具,也没有合用的夹具,这时,镊子派上了用场。

召匠人依样打造了斜嘴竹镊子,有了镊子,种珠方便了许多。

至当日傍晚,匠人们已种出六百多只蚌,蚌装上新打造好的松木笼,笼由马车载着,运到河边沿岸投下。

养珠还有另外的事要解决,首先是珠核的制作问题,匠人们草草磨出的珠核并不圆润,且珠核小的跟米粒一样,制作麻烦,一个人忙半天做不出几个珠,太浪费人力了,故而,需要找到大批量生产圆珠的技术。

不久前,测试纸张强度时,当时用自由落体的泥丸砸到纸张上来试纸张韧性,考虑到,不规则的形状会带来误差,可能尖角刚好落下来,纸破了,换一次,尖角没在下,纸就不会破。于当时,需要用到足够圆润的泥丸,制作泥丸的时候才发现,把泥丸做圆并不容易。

谁也没想到,当时制作圆丸的技术会在今日再次用到。

李孟羲去翻看记录,一阵翻腾,他查到了。

制作泥丸的方法,一个是,搓好的泥丸放草木灰上,草木灰柔软,泥丸不易变形。

另一个方法是,模具,把泥丸用模具扣出来,等泥干了再把模具撤掉,可得到非常圆润的成品。

鉴于,珠核不是泥,珠核的材料坚硬不易加工,李孟羲便想,或可以烧制一些小泥丸,以替代蚌壳。

自然成珠的过程,是沙砾,陶土跟沙砾似乎没太大区别。

连夜,李孟羲向陶匠们下达了烧制泥丸的命令。

陶匠们接到命令的时候,听到命令是让烧制绿豆那么大的小泥丸,他们肯定会很奇怪。

制造东西,过大的难造,太小的也难要,房子那么大的泥丸难造,绿豆大的同样难造。

李孟羲要的泥丸数量是十几万个,这么巨大的数量靠人搓得搓到猴年马月。

军务压到身上,匠人们不得不生其他办法。

在压力之下,人的潜力也被激发出来了。

为尽快完工,陶匠们生了法子,他们用一个木板做模具,在木板刻出半圆的一道道小棱,再找来另一个木板,也刻半圆小棱,然后,半干的泥搓成细条放在两板之间,棱对着棱,槽对着槽,上下频繁滑动,就用这样的方法,小圆球哗啦哗啦的制成。

因泥丸柔软,受碰撞容易变形,上回制泥丸的经验用到了这里,陶匠们用筐装了蓬松的草木灰接着,泥丸落下来的时候,直接砸到了草木灰中看不见了。

靠这样的颇具创造力的方法,一夜之间,陶匠营所有匠人通宵忙碌,当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他们成功把一窑泥丸烧好给抬了过来。

李孟羲顺手抓起一把还热乎乎的泥丸,他粗看一眼泥丸的质量,发现泥丸又小又硬又圆,他惊讶,不知这么好的泥丸是怎么做成的。

反正,李某人曾做过泥丸,他知道小小的泥丸想做圆有多么不易。

带队的陶匠把制作方法说了一遍,李孟羲一听,顿时知道这是个巧妙技术,立拿出纸笔把之记下。

对忙了一夜又创造了高明制丸方法的匠人,李孟羲赏下一大把军票,总计赏了三百多斤粮食给陶匠营众人。

经此,陶匠们的辛苦忙碌得到了丰厚回报,到下回再有军务,匠人们会更踊跃更愿意发挥聪明才智。

泥丸体积那么小,一窑的产量,足够用十年都用不完。

李孟羲招呼人抬着一筐泥丸一大早去军医营。

清晨的军医营,军医们起的早,人已经齐了。

李孟羲指着一大筐泥丸对军医们道,日后就用泥丸种珠。

军医们凑上来从筐里抓起泥丸来看,泥丸不稀奇,可绿豆大小的泥丸,又那么多,很令人惊奇。

得益于匠人们的创造,高效率制丸成为了可能。

找来军医营主官田卜,把制丸模具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告知于他,田卜听的连连点头。

自从有了淬药之法,淬药之法提取了各种药物的精粹粉末,和淬药法同时诞生的,还有制丸药的技术。

平日里,军医们拿手搓药丸,搓的大的小的不一而足,药丸大小不定,药效也就不一,这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现有了制丸模具,做药丸方便了。

在把所有泥丸交给军医们之前,李孟羲以无比挑剔的眼光检查了下,他发现虽然泥丸大体都是很圆的形状,但其中仍难免有一些有轻微变形的瑕疵品。

泥丸廉价且不值钱,但是不久的将来每一颗珍珠都老值钱了,一颗完美的珍珠跟一颗不圆的珍珠差别可大了去了。

李孟羲提议,把所有泥丸挑挑拣拣,挑出最好的出来用来种珠。

李孟羲生活经验的不足再一次暴露出来了,他本来的想法是纯手工一个个去挑,军医们却各有方法。

有军医拿来粗糙的木板,稍微把木板斜起,撒泥丸上去,能立刻滚下去的便是好的,停住不动的,就是扁的。

李孟羲跟好奇宝宝一样凑过去看。

年长的白胡子军医停了动作,朝李孟羲呵呵笑了,他解释说,平常选黄豆种用的就是这个法子。

“奥!”李孟羲又受教了。他提笔记下。

军医们筛选良品的方法还不止于此。

军医田卜,这厮拿个大斗,装了半斗泥丸,然后使劲的去晃。

李孟羲见了,不明所以,他走到近前,踮脚去看。

田卜停下了,歪过斗让李孟羲看个清楚。

李孟羲问为何装斗摇晃,田卜答说,照这样晃荡一阵,圆的都沉下边去了。

李孟羲想,为何圆的回沉下边去,这有道理吗。

似乎真有道理。就类似轮子,圆的轮子是滚动摩擦,摩擦力小,而非圆的轮子,转起来不顺畅,摩擦力大。

【讲真,最近一直用换源app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 安卓苹果均可。】

这就使得,一斗泥丸充分摇晃起来,摇晃的足够的时候,圆的更容易滑到下边,而不圆的容易卡在上层。

又一筛选法得到,用泥丸,或者说,陶丸。只因泥丸容易加工。

珠核的问题彻底解决了,等数年后,将有一大批圆润完美的顶级珍珠出现。

珍珠本已极贵,顶级珍珠一颗换两袋粮食,不过分吧,十万颗珍珠,换二十万袋粮食,只要销售做的好,不使珍珠在一个地方大规模泛滥,以十万珠换亿万钱财,不难办到。

自,纸张,书籍,兵器,烈酒,精粹药品之后,珍珠是第六项已确定可搏得暴利的产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