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八百三十八章 针对朝廷官僚的“鸿门宴”

第八百三十八章 针对朝廷官僚的“鸿门宴”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宣,洛阳法曹史,魏光、魏师、魏豹、高奇、赵修此五人上前!”

刘备按着名单,又唤多人上前,这次所传诸人,依然是底层小吏。

法曹史五人到前,刘备询问五人大汉律文若干,五人当中,仅一人勉强可答。

随后,刘备又唤一中榜士子上前,当着灵帝和朝廷文武百官的面,刘备令士子背诵大汉律文。

能自科举律法一科决胜而出的士子,对律文的熟悉绝对不同凡响。

士子朝刘备和灵帝拱手一礼,不卑不亢的背起,“律分九章,有盗、贼、囚、捕、杂、具、户、兴、厩等九律。

盗律刑属,条有五十。

【诸窃盗,不得财笞五十;一尺杖六十,一疋加一等;五疋徒一年,五疋加一等,五十疋加役流。

发冢者,加役流。

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

“贼律刑属,条六十四……”

“囚律七十二……”

……

被刘备所挑来这个中榜士子,士子乃是律法一科所取百人之中,最后一名。

饶是如此,能在八千多参试者当中脱颖而出,并在律法一科高中榜上,这人对律法条文的熟悉程度非同一般,若非如此,其人于考场中也难以答出好成绩。

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朝廷大小官员和灵帝的共同围观之下,科举士子把汉律条文背的口若悬河行云流水。

“好了。”刘备适时打断这个士子,再背下去没个头了。

对比很明显,前边问起几个法曹史,几个法曹史答的磕磕绊绊,丢人现眼,而科举士子,倒背如流,高下一眼分明,一下就衬托出谁是真有学问而谁是无能之辈。

刘备转身奏请灵帝,欲以法曹史一官授予士子。

“准!”灵帝道。

于后,刘备照着名单,从底层小吏开始,一个挨着一个往上念。

“宣,贼曹椽,刘世上前!”

“宣,武举士子,洛阳长青坊,赵禾上前。”

“左右,设靶,取弓失与二人。”

羽林士设了靶子,把弓失交给了贼曹椽刘世和武举士子赵禾,比试还未曾开始,从二人体型上便足可看出差距。

贼曹椽刘世,吃的膘肥体壮体态臃肿,而武举士子赵禾,健壮挺拔,往那一站,就自有一股彪悍气势。

及射,毫无意外,武举士子赵禾,在射术一项上完胜贼曹刘世。

这还不算,刘备又把二人叫到跟前,分别问了二人一些刑名律法条目,贼曹刘世不能答,而科举士子赵禾却能应答如流。

被刘备所挑中和贼曹对阵的士子刘禾,乃是文试武举皆中榜之人,乃是少有的文武全才,很了不得。

对比实在太明显,作为抓贼缉盗的武力部门,贼曹刘世不仅没有该有的武力,该懂的刑律也一问不知。

与之相比,新科士子赵禾,更适合贼曹一职。

刘备请示灵帝,灵帝毫不犹豫的罢黜贼曹刘世,升科举士子赵禾为新任贼曹。

后,“宣,南北东西等八门城门门候,钱乙、周伍、王回……等三十二人上前。”

“宣,武举士子,郑石、郑景、赵奴……等三十二人上前。”

洛阳城八门门侯,乃八门城门校尉麾下将官,属于底层武职,既然是武职,勇武自然得过得去。

刘备令门候三十二人,与武举士子三十二人同场较技,结果毫无疑问,又是武举士子获胜。

武举士子优胜者二十八人,诸门门候只胜四人,这是武举士子压倒性的胜利。

这还不算完。

刘备又从武举士子中叫出一人,令其于当众之下背诵诸子兵法,这人对答流畅,给武举士子们争够了光。

而后,刘备奏请以武举士子替换诸门门候,灵帝从刘备之议,并额外提拔当中文武兼备,既射术出众又熟读兵法的那名武举士子,任东门守门校尉。

诸门门候或并不都是酒囊饭袋之辈,可,武举优胜者,个个百里挑一之勇,一方不过平庸之辈,一方乃百人千人当中决胜而出的人才,朝廷旧有武吏自然远远不如。

到这时,刘备已宣召了数轮吏员,已罢黜了吏员六十人,并新授了六十余人为官,朝廷官员们这时彻底明白了刘备开科举的最终意图,也彻底明白了为何陛下要将大小所有吏员召集于此。

官员们脸色不好,不管是朝中文武百官,还是中低吏员,这些朝廷旧有官僚们,个个脸色难看。

“宣,五官椽金秉上前……”

“宣,左校丞曹秋上前……”

……

“宣,匠作丞……”

“宣,考工丞……”

……

“宣,太仓令丞……”

……

刘备宣召不停,朝廷官员不停的上前,不停的被迫在灵帝面前在众目葵葵之下,被那些科举士子当面比对的无地自容。

随着时间推移,刘备下手毫不留情,他黜罢的官员已近两百人,名单开始朝中高层官员去了,朝中文武官员个个自危。

“宣,侍御使袁休上前。”刘备念了一个名字,他朝官吏队伍看去,一吏员越众而来。

侍御使,掌纠察之职。

刘备就纠察事,考问袁休。

考问毕,刘备又召科举试中一优异士子前来,令两人当面争辨。

士子当面质问袁休,既掌纠察事,为何使得朝中奸佞当道,政事日昏,袁休语滞,不能答之。

刘备又令士子自陈治政见解。

这名在中榜士子当中算得上拔尖的士子,此人在科举考试中涉及政论之所答,其言辞之犀利大胆,令审卷的太学院诸儒大为侧目。

这么一个有学问,有独到见解,并且对朝廷政事充满了不满,且胆气过人的士子,让他与侍御使对峙,算是选对人了。

士子言辞愤然的直斥侍御使之失,又洋洋洒洒的自陈治政建言。

士子言之有物,见解犀利,更兼气势刚正,直把侍御使袁休压的抬不起头来。

照惯例,刘备奏请灵帝,议罢黜袁休。

灵帝准了。

袁休却怒不可遏,他瞪着刘备,冷哼一声,他朝灵帝叩首一礼,愤然指责刘备道,“哼!某以九百万钱买得此官,某献了钱财,陛下也许了某官职,陛下且无异议,你凭何要免我之官?”

场下,一片哗然。

官吏队伍中和科举士子队伍中,皆有人心里骂袁休愚蠢,买官的事,能拿到明面上说吗。

“陛下,你就说,臣是不是花了九百万钱?陛下给的官,凭何他刘玄德说免就免?”

“任免大事,岂容他刘玄德说的算?”

袁休在那里叽叽歪歪追着问九百万钱的事儿,他都不见,灵帝脸色都不好了。

刘备冷冷的看着袁休,一脸嘲讽。

等袁休叽叽歪歪的说完,刘备冷哼一声,他瞥了袁休一眼,又抬头看向乌泱泱的朝廷官员们,似是驳斥袁休,又似是跟朝廷官员们说到,“好你个袁休!

你拿九百万钱,陛下予你出仕为官万难求得之机,此已两请,此已是天恩!

你既得官职,不思用心勤政,反敷衍政事,你玩忽职守,罢你官职,岂不应该?

莫说你区区九百万钱,就是九亿九百亿钱,你以为,这社稷重器,岂是你想买可买?嗯?!”

刘备一通犀利驳斥,驳斥的袁休面红耳赤的,驳斥的他哑口无言。

场下,更是瞬间寂静了。

朝廷官员,心有戚戚。

科举士子,暗为刘备叫好。

连混在士子中的曹操,也为刘备喝彩。曹操惊见,刘备这人口才可是犀利的很呢!

这番出自刘备之口的犀利言辞,直接瓦解了那些买官任职的官员,其官身的合法性。

刘备说的极好,陛下的确是卖官,买了官,花了钱,的确也应该当官。但是,买官花的钱,买的只是一个出仕为国效力的机会而已,如所言,区区钱财换来一个为官机会,这已是陛下的天大恩德了。

这话中的意思很明显,买官买的只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一给,就两清了。

所以,要是买了官,疏忽政事,收了其人的官,也是应该。

这是,从买卖关系角度来击溃买官之人官职的法理。

其次,刘备说的好啊,江山社稷,岂是钱财可以买的。

这句话一出,天理就压下来了,任何人都没办法否定卖了官又把官收走这件事的合理性。

本来,灵帝卖官,只要有人给了钱,就能当官,于情于理,灵帝都不能卖了官再把官收回去,这太不讲规矩。

但,经刘备一解释,豁然开朗。

于那些买官的官员来说,他们买来的的官职从稳固无忧,变成了随时可能被收走,被收走也没理去辨。

于灵帝,卖官鬻爵的灵帝突然发现,可以以很光明正的方式把有限的官职无限次的卖出去,可以把一个官职,卖出去两次,三次,乃至十次都行。而且,很合理,很圣明,很合规矩,谁也说不出个反对意见来。

如果说,卖官鬻爵灵帝自己都觉得丢人,自己都觉得难以启齿,那么,换个说法,卖的不是官了,卖的是给天下人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这样,就变得冠冕堂堂起来。卖的不是官啊,明是可怜天下人,给他们一个一展抱负的机会,至于说钱?钱不是他们为报效国家自己给的吗?多好的人啊,宁可花大价钱,也要为国效力,真是忠臣义士啊。

虽如此,买官的义士忠心可鉴,可政事事关万民安危,这不是只有忠心就行了,还得有治国之能。

若是,有一“义士”,为报效国家,不惜重金买了官,可此义士,虽是忠贞不二,其却并无治国之能,若任其长恋官位,恐非百姓之福。故,对于这些一心为国却无治国之能的人,只好请他们辞官了。

卖官鬻爵是昏庸,是倒行逆施,灵帝自己都觉得不对自己都觉得丢人,可刘备给换个说法,给了一个合理的法理解释,将卖官鬻爵这件昏事,变成了给天下人一个报国之机,变成了一件皇恩浩荡圣明无比的高尚的事。面子里子,还有钱,全得了,连官职也变成可以轻而易举收回来的了,好处多多,坏处一个也无,灵帝哪能不同意。

召朝廷官员齐来,是灵帝和刘备暗地商量好的主意,就是要拿那些买官之人开刀。

至于说,免了官,还会不会有别的人再买官,这个不用担心。

其一,免官有合理的法理解释,就是被免官的官员自己,他也心服口服。

其二,想当官的人太多,而官职太少,不愁没买的人。

其三,买了官,并不是一定会收回去,只要不出差错,干的好,完全能长任下去。这一点,对那些想走入仕途的人来说,依然有致命的吸引力。

灵帝卖官卖的堪称疯狂,他交给刘备的那份买官人员的名单,有涉及方方面面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几百个官员的名字,刘备按图索骥,针对着这些买官的人,挨个核审,超过八成买官者,被裁汰下去了,这意味着,空出的几百个官职,如果卖出去,又是泼天财富。

刘备已站在了道理和法理的至高点,那些买官的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钱白花了的现实,无一人敢再灵帝面前争辨。刘备已经一句话把道理堵死了,刘备所言,社稷重器,岂是钱财可买,只此一句话,胆敢有人想争辨,当场处死此人都没人敢有二话。

这是一场针对大汉官僚系统,确切说的,是精准针对那些买官的官员所特设的鸿门宴。

在这场鸿门宴尾声,刘备将此番洛阳科举士子头名之人引荐给灵帝。

科举文科九科,九科成绩总数第一者,乃一名为华琰(dan)的士子,这人年岁不太大,二十出头,默默无闻,其人本在太学院管理书库,听闻洛阳开科举,这人便和一些儒生们同道参加,结果,他一举超过了洛阳所有高才,一举高中榜首。

结合此人的身份,也就不难理解状元为何会是此人。这人在管太学院藏书,也就是图书馆管理员,一般这个职位的人,多出勐人。比如老子,老子就是管周王室藏书的人,又比如,孔子,孔子是管鲁国藏书的人,后世还有个伟人,也是图书馆管理员。

这些管书的人,经常出绝顶人才,原因大概是,这类人接触的书太多,看的多,知识量远超常人,故而拔群出众。

这也就是为何,刘备出的考题涉及兵法律法医术数算水利农政工技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年纪轻轻的士子华琰却各科都能答的很不错。

作为此番洛阳科举的门面人物,灵帝授华琰为礼部中郎令。

这个礼部,是此次为科举事,专设的一个一部官职,刘备乃礼部尚书,华琰的礼部中郎令,居刘备之下,为礼部从官。

灵帝给礼部配了从官,看来,是要把科举一事长久进行下去。

刘备有进献曲辕犁,进献国债法,摊丁入亩法,科举法诸多重大功勋,方从一介白身直升礼部尚书。

而士子华琰,没有诸多功勋,只因考试考了榜首,一跃从连个编制都没有的书库管理员成为了中郎令,可谓,一步登天了。

华琰一跃成诸科举士子之首,更成为了天下第一个状元郎。

武举科的榜首,乃是王越,当日校场,灵帝已见王越之勇,灵帝命王越为虎贲中郎将,领诸武举士子,护卫宫中。武举士子除去各处任职的人以外,所剩的大抵有四百余人,个个为百里挑一之勇士,数百锐士,皆入王越麾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