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八百三十四章 春风得意马蹄疾

第八百三十四章 春风得意马蹄疾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自梯子上下来的时候,曹操和袁绍两人都很沉默,走去下一科的路上,两人一句话也不说,心事重重的样子。

让数千参试者感觉千难万难的难题,刘玄德给出了标准答桉,答桉所言的种种,一点天命玄谈故作神秘的内容都没有,全都是唯物论证。

唯物主义有一个特点,唯物主义拥有很强的说服力,看完了雄文的曹操和袁绍二人,毫无疑问被彻底说服了,两人完全相信完全信服当真是国无三百年之运,当真是汉立国已四百载当真是积敝根深,当真是天灾**相累,已到危亡之时。

而救解之法,均分土地摊丁入亩两法,曹操跟袁绍皆认为有用,真可救国,但是往深了一想,要真用土地均分之法,尽收豪富权贵之田尽分万民,曹操自思,若真如此,自家众多田产将荡然无存,根基削浅,转瞬与黔首无二。

国朝危难,必取豪富之田方能转安,可若取豪富之田,自家必大伤根基,是为家,还是为国,曹操两难了,袁绍也两难,两人由是沉默。

走在路上,聪明的曹操和聪明的袁绍,同时停住了脚,他二人几乎同时想到了两全之法。

两全之法乃是,救国救难让别人去,拿别人的家的田分与百姓,自家田不动,这样,既可国事转安,亦不伤及自家根基。

曹操和袁绍都还没意识到,他两人如此想,其他豪强其他世家也会这样想,天下所有的世家所有豪强也都会这般想。

分田一法,乃济世神药,可直接将一个不管多衰败的末年王朝直接起死回生。然,此任重而道远,除非世家豪强肯牺牲自己利益以成全社稷,可这等于是让世家豪强自己革了自己的命,世家豪强之辈不可能有此魄力,也不可能有此觉悟。

曹操和袁绍二人绕着城墙走了一阵,到了【数算】一科的张贴区域。

以前还没觉数算怎样,可经历过考试中的为难,曹操和袁绍一想起数算这俩字,就觉头痛不已。

挤到近前,抬头往上看,城墙上张贴的密密麻麻的考卷之上,几乎都是大片空白,这跟答的密密麻麻的经学一科对比很明显。

曹操和袁绍都清楚自己考的怎样,知道考的太烂,也就没了去找试卷的想法。

在高处,挂着一幅巨大的布块,布块上清晰的写着考题和答桉,曹操对着考题和答桉从头看了起来。

数算一卷,基础的四则运算之类的题不难,扫了一眼便略过,忘下再看,到难题,曹操良久瞩目,皱眉沉思,百思不得其解。

一题问,【有部曲三千九百三十,全军十万八千五百,问,此部曲为全军几分之几】

就此一题,曹操默算了一遍,发现跟答桉对不上。

他以为答桉错了,问旁边袁绍,袁绍也默算了一遍,说道,“的确是错了。”

袁绍这么轻易的就也说错了,曹操反而不怎么确定了。

他又问袁绍,算得的为几分之几,袁绍便说了一个数。

曹操一听袁绍算的跟自己还不一样,他沉默了。

为验算到底是谁的对,曹操跟袁绍走到远处,找了个空地,蹲在地上拿树枝一点点的细算。

良久之后,两人终于算得,答桉是对的,自己算错了,题是真难,题难的事后再做起来仍感棘手麻烦。

于后,再朝前去看,紧随而来的又一题,又让曹操袁绍二人不能理解了。

题问,【男十,女十,男女两两相搭,可有搭法多少?

若不分男女两两相搭,可有搭法多少?】

此题第一问,男女两两相搭,共有一百种搭法,这不难理解。

但第二问,答桉给的是一百九十种搭法,且,答桉上还给了算法,乃是,二十乘十九再除二。

这一题曹操和袁绍二人都答错了,对照着答桉两人都看的不甚明白。

不得已,二人埋头再算。

去了一旁,曹操和袁绍找来小石子,草根,柴棍等物来代替人,先是,以四个人开始,两两搭配,人数少,一个一个搭配着也简单,不一会儿,曹操和袁绍揪扯明白了,四人当中,选人二二相搭,有搭法六种。

再添数目,添做五,又是一阵揪扯,算清搭法,为十种。

再添作六……

添作七……

数目越来越大,搭配起来越来越复杂。

这时,曹操看了一眼地上所记的几个数目。

他想起答桉上所写的,二十乘十九,除二,既是答桉。

想到这里,就按这个方法试了一试,人数有四,两两相搭,该是,四乘三,再除二,为……六种。

曹操再一对照,方才所数,四人取二两两相搭,还真是六种。

(咦?)曹操心里惊咦一声。

紧接着,曹操又算五取二,套入公式一算,是十种。

六取二,十五。

到此,徒手一个一个查完的较小的几个数目全部对上了。

当曹操把二十再带入一算,果然为一百九十。

曹操隐约明白又有点不解的,多少知道答桉是如何这么算的。

曹操随意思索了一下,若是万人之中,两两相搭,该是一万乘九千九百九十九,再除二。必然如此。

于曹操而言,这是一次极其特殊的体验,这是一次关键不在计算的算数,就二十个人,数也不大,但是若是不得其法,千难万难。曹操有种直知数算根本精义的感觉。

曹操叫起袁绍,要往前再看试题,蹲在地上袁绍,他抬起头时,仍是皱眉百思不得其解模样,袁绍还没想明白。

可以说,洛阳城所进行的多科考试,数算一科才是知识含量最高的一科,其他诸科,能答者多矣,独数算一科,几千人近乎全军覆没。

题又有,【袋有大小轻重皆同之泥丸,十白,五黑,问,若取一丸,所取为黑之可能,为几何?】

曹操答对了,答可能为三分之一,而袁绍所答乃为黑白各半。

面对着墙上所悬答桉,袁绍愤愤不平,他道,“丸处囊中,黑白不分,顺手一取,是黑是白怎能不是五五之数?”

曹操见袁绍不解题意,好心跟袁绍讲解了一番,袁绍兴趣寥寥,不愿多听。

这还是中等难度的题,袁绍已经不耐烦了,不愿意去细究究竟了。

再往下,有等差等比数列诸题,曹操在考试之时没答对多少,现在见了答桉,见了解题之法,曹操认真思索,颇有所得。

到数列题这里,曹操至少还能看得懂题,看得懂答桉为什么。

再往后,到高难度的题,曹操已经想也想明白了。

题问勾股,曹操只答勾三股四弦五。

去看答桉,答桉却写,但凡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皆能成勾股。

曹操心中大异,立时在心里想了几个数,默算起来。

按答桉所述,只要勾方加股方等弦方,就能成勾股,曹操便以勾长为一,股长为一,算弦方。

勾股皆一,勾方股方相加,为二。

再往后,曹操默算,到底弦为何,到底哪个数的乘方恰好为二。

这一算,不得了了,算着算着,曹操发现,这个数似乎不对劲儿,怎么算不准呢……

一个不经意间,曹操开启了对于无理数的深入思考。

皱眉苦思良久,无论如何也算不精准,曹操只能叹息一声暂时放下,就此放弃,他心里很是不甘。

为验证刘玄德的勾股式到底对是不对,曹操耗在这里了。

既然勾一股一不成,那便勾一股二,勾一股三,乃至其他。

终于,在一个不经意间,曹操随便凑了几个数,用勾五,股十二,弦十三这么一算,一加,刚好对上了,曹操眼睛就是一亮。

眼睛一亮的曹操急求证明,他拿眼四处乱看,眼睛瞄到袁绍的袖子,曹操手拽袁绍衣袖,拿刀呲拉一声把袁绍袖子割了。

袁绍胳膊一亮,他低头看了一眼被割开的袖子,瞪眼看向曹操,“你做甚?”

曹操嘿嘿笑道,“某摆个勾股……”

袁绍怒骂道,“那撕你自个儿衣服!撕老子的做甚!”

袁绍气的牙痒痒。

之后,曹操以木棍为尺,裁了五,十二,十三,三种长度的布条,把布条往一起一凑,当布条对齐之时,成角如同高墙立地,直不熘熘,勾股明显成了。

曹操快慰的笑了。

果然,成勾股之法,岂止勾三股四弦五,另有其他也,古来工术,皆谬!

当曹操得见勾股根本精义之时,他脑海中浮现了刘备的身影,他对刘备学问之精深分外感慨。

——

数算一卷的答桉曹操耗时良久终于把之看完了,特别是数算一卷最后的一部分题,方块套球,球套方块,简直是乱七八糟,对着答桉,曹操看也看不懂。

曹操已见到学问的高山,一次考试,就颠覆了曹操的认知,重塑了曹操的想法。

未考科举之前,曹操一直认为最难的是微言大义的圣人之言,现在才知道,数算一科才是最为艰难深巨,简直日了狗的一样难。

曹操与袁绍再至【律法】一科,二人试卷张贴在墙,因前边围的人多,两人便在后面昂着头先看标准答桉。

律法一科,乃太学院名儒们根据汉律所出的题目,题目五成内容,考法律条文,余下四成内容,考实际判例,判例设刑杀囚罚种种,所涉十分详细。

在此详细全面的考察之下,曹操和袁绍二人所答的称不上优异,只能说一般。

于律法最后一题,那道看似平平无奇很简单的分粥问题,曹操和袁绍都认为自己答的没什问题,没太在意。

但之后,当详看答桉时,两人惊讶了。

【若择高尚之士持勺分粥,然岂不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是高尚之士,亦有远近偏私,分粥于是不能尽公允。

且,人心难测,利惑人心,高尚之士,怎言不会因利堕陷?

故,择高尚之士持勺分粥,非是万全之法。】

【若,定立分粥法度,以护公均。可分粥之人若是有心倾吞谋私,其执掌分粥权柄,便可以粥笼络经营,与其伍者,多以分粥,不与其伍者,少与分粥,如此,众人为多分粥,无不谄媚勾结分粥之人。

至此时,虽有法度,勾连为伍者已成一体,虽有法,法度动摇其不能,等若无法。】

【若,使匠人制一勺,以使每盛粥,薄厚如一。此只着力于器,了无一用。

分粥者以分粥权柄,笼络经营人心,其党伍成时,纵广众之下,与同伍者分粥两勺而只言只分其一勺,旁人其敢言语,不见秦赵高之指鹿为马否?】

曹操于试中所答,乃答,定立法度,以法度确保公均。

袁绍于试中所答,乃答,择高尚之士持勺分粥,以为公平。

然,法度终有溃毁之时,溃毁之法度,与无法无异;高尚之士,又怎言无一私心,又怎言人心自始不变?

看完了答桉前半部分之时,曹操跟袁绍二人意识到,这最后一题很不简单。

曹操自思,若法度非是万全,那万全之法,又是如何,袁绍自思,若人心易变,不用高尚之士,又用何人。

他二人带着心中所想,向答桉的最后部分看去。

【若使分粥公允,只一法,制衡。

使分粥之人,尽取瓮中之粥分诸百千份,而后,令分粥之人,最后拿粥。

如此,若分粥不公,多者旁人拿走,少者留于最后,最后拿粥之分粥之人,便只能拿最少一份。

至相关己利之时,唯有公均,分粥者方能不受损害。

至此,纵是粥勺有漏,每盛必多少不一,纵是器具不精,为使己身不受损害,分粥者自会换勺;纵是无有法度,为使己身不损,分粥者必亦确保公均;纵分粥者非是高尚士,乃是卑劣之徒,为使己身不损,其亦会设法力保公均,于此时,一卑劣之徒,分粥之公均,尤胜于高尚之士。

此便为分粥之万全之法,关键只在制衡,而法度,道义,人心,器具,皆非关键。】

看完了,这是刘玄德所给的最好的分粥之法。

(妙啊!)曹操大有感悟,心中直呼高妙。

(原来如此。)袁绍若有所思。

律法科目整一卷内容,独最后的分粥一题,乃是精华要义,【制衡】二字,足可道尽律法、人心等所有根本,曹操和袁绍从中领悟了许多,多了许多感悟。

——

于后,至【水利】一科,这一科曹操和袁绍两人皆兴趣寥寥,有着前面数科经验,前边数科,每一科最后一题的答桉都令人大长见识,朝水利最后一题去看,最后一题乃问洛阳周遭水流河网分布,此题繁琐复杂,却无甚引人瞩目处。

绕城又走,至【商政】,无甚精彩。

再走,见【农政】,无甚精彩。看答桉的时候,曹操想到刘备所进献的曲辕犁,再联系前边经学一卷最后一题给出的解决土地弊病根源的方法,工农一法,改革农具,使不可耕不可垦之荒滩乱丛尽化为良田,便可使天下田亩大增,大解田地之缺。

曹操便想,曲辕犁足堪社稷重器,有此一物,不知四海之内,可多扩田多少,不知可多养多少百姓,进献曲辕犁的刘玄德,身名将垂青史。

至,走至西城,至科举第七科,【兵略】。

到此,曹操也好,袁绍也好,旁边其他围观的人也好,都精神大涨。

兵略一卷,卷中题目先考诸子兵法,再考,诸如阵法类目,兵械类别,古今战事,军伍编成,等等实际内容。

在这前两部分基础内容之中,曹操答的最好的是诸子兵法,袁绍也是如此。

诸多阵法、兵械、军伍编成等内容,因所涉太多,太过详细,曹操多有未答,袁绍亦然。

再往后,题目渐难,至有一题,题问,【以重赏励士,可足以激勇?】

曹操记得当时所答,当时所答乃是,【士不励不勇,重赏可励士】,曹操自以为所答无错。

太阳高挂了,阳光有些刺眼,曹操眯眼朝答桉看去,答桉写的乃是,【只重赏励士,不足激勇。】

这第一句,就驳斥了曹操所想,曹操不由皱眉,他不明白,为何重赏不足励士。

及往下看,【若有一脏污狼藉之军,其军之中,平日粮饷尚有克扣倾吞,临阵,虽是以重赏励士,可,人活之时,粮饷便已不可保全,待人死,又怎信死后重赏可依言下发?】

【作战之时,只赏功,只言有大功者可有大赏,而不言战死如何,士卒盼功而忧死,十分之勇,不能尽十分;故,尚需恤死,每战赏功,亦重赏战死之时,士卒盼功且不惧死,然,士卒或忧亲卷,或忧亲族夺财,或忧万一身死家中虽有钱财却不足守护,此时,士卒心有忧虑,纵大功、没亡皆有重赏,然士卒忧虑身后之事,十分之勇,仍不能尽十分。

故,尚需抚后。抚后者,使士卒不忧恤金到家,不忧亲族夺财,不忧家失男丁有财难支,至此时,士卒忧虑尽无,十分之勇,可尽十分。】

本还不是很服的曹操,他看完这一题的答桉,他彻底心服了。

如所言,只有激赏,还真没用。试问,一法度不严之军,其军中,将官平日肆意克扣士卒钱粮,士卒敢怒而不敢言,及战,纵是将官以千金重赏,士卒又怎信,怎不疑死后一赏也无?

曹操思量,(养信千日,用信一时也!)

曹操又学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