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八百二十二章 国债代言人刘备

第八百二十二章 国债代言人刘备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此日朝政结束,文武百官下殿之时,一个个可见的眉头紧皱心事重重模样。

洛阳城中,简雍安排的说书人们销声匿迹了,而在说书人没有刻意引导舆论的情况下,刘玄德声斥奸佞手掐张让的壮举成了百姓们饭前饭后的谈资,讨论的热度过了两日了,丝毫没有冷下来的意思。

经此一事,百姓们大佩服刘备义举,他钦佩其胆气,同时,百姓们也不无担忧,担忧刘备这次把奸佞得罪狠了会不会受到迫害。

朝中文武官员下朝之后,官员们私下里聚到了一起,讨论起今日朝堂之事。

今日朝堂之事,毫无疑问,全围绕着刘备刘玄德发生。

刘备有讨贼大功,又有进献犁具大功,朝廷合二功为一,将刘备从一介白身提拔为典农校尉,这升迁算是中规中矩,不偏不倚。

但陛下所立之所谓礼部,所封刘备的礼部尚书,如陛下之言,尚书一职,职同九卿,可了不得了。

再加之,其他宅邸,驷车,侍从,仪仗,兵甲,锦绣,马匹,等等赏赐,几乎能赏的物赏全都赏了,足可见陛下优待。

要知,就是皇甫中郎搬师回朝之时,朝廷也没赏这么多东西。

官员们暗议,陛下赏了宅邸从人,必是要长留刘备朝中任职,朝中要多一巨擘也。

于朝上之时,灵帝将刘备所献诸策,一一宣读,殿上之时,百官不敢辩驳,待散了朝,私下聚会,便无此忌讳了。

刘备所呈诸策,国债聚财之法,摊丁入亩法,科举法,等诸法,每一策都给百官带来巨大震撼。

百官对诸法大加讨论,每一策都有大可讨论之处。

国债聚财一法,借豪富之财,约期归还,刘玄德说的很明白,此法乃以明日之财,补今日之需,乃为缓一时之急。

毫无疑问,国债法很有可用之处。

只是,借贷于豪富者,天下谁人豪富?天下豪富者多矣,百官肯定是豪富者当中的一部分。

此国债法一出,百官将大失钱财。

以前,灵帝或因皇家颜面,不肯向百官借钱,但国债借贷法不同,朝廷有出利息,百官知,灵帝不日之后,肯定会向他们大借钱财。

百官常伴君左右,对圣意揣摩的很透,揣摩的很精准。以前灵帝会顾忌皇家颜面不会大肆借钱,但有了国债法,就不存在颜面问题了,因为给了利息,公平公道,灵帝借起钱来将没了任何心里负担。

刘备这第一策,国债法,一下就要让百官掉肉了,百官郁闷无比,却没有任何法子。对于出此主意的刘备,百官暗恨。

于第二策,所谓摊丁入亩,诸杂税若是皆废,田税就重了,税只落到有田亩者头上,要问天下谁人田多,毫无疑问,朝中百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广有土地之人,这摊丁入亩一策,又在割百官的肉。

百官又恨。

第三策,科举,什么叫贩夫走卒一应人等,不分贵贱,不问出身,皆可参试,唯才是举。此一策,简直要撅了百官根基了。

百官人等,大部分出自世家,这些世家子弟凭借着家族的力量举了孝廉,成为了地方所“推举”出的人才,再因此走上官途。

而科举一法,以试取人,就是这个以试取人,使世家豪族再无任何办法优待自家子弟,再想使族中子弟为官,便只能送族中子弟参试,与贩夫走卒同场角逐,如此一来,世家豪族失去了对人才选拔任用的所有特权。

刘备以科举一法,直接动摇了世家豪族的根基,刘备一日之间,成了世家豪族成了百官的死敌。

至夜幕降临,百官人等迟迟未归家者众多。

过一日,朝廷向张贴了告示,告示一贴,百姓照常前往围观。

一处告示旁,簇拥者围观的百姓,人群之前,一识得字的小贩给旁人念着告示上的字迹。

“奉……奉圣谕,”小贩结结巴巴的念着。

“自此日,朝廷欲向民间借……借……”借后边的字,此人不认识,遂略过,“借国债。”

“凡借出国债者,约十年之期,年还十一,加偿利钱百一,此以朝廷信誉作保,绝无欺瞒。”

鬼的朝廷信誉,朝廷都没信誉了,都不信朝廷的鬼话了。

所谓国债,简单明了,围观的百姓们都听明白了,大意是,朝廷向民间借钱,假设有一人借给朝廷一百钱的话,那么,朝廷每年还十钱,同时,再还利钱百一,也就是一个钱。

这么算下来,百文钱借给朝廷,十年后,得一百一十钱。

于普通百姓而言,先不说朝廷信誉怎样,就这个还钱还息方式,很不亲民。百姓们大多手无余财,急花钱的时候借钱都借不来,又怎么有钱去赚那百分之一的利息。

国债的还钱还息的方式,对普通百姓而言,没什么吸引力。

但对那些豪富者来说,会有很大吸引力,豪富者手中有大量钱财,这些钱财放着做生意,因商业不繁荣,也赚不太多,且,做生意还要担很大风险,而要是借贷给朝廷,可是百分之一的利,收益率很可观了,甚至于,比做生意还要赚的多,且,吃利息等于是没有任何风险,平白赚的。

对豪富者来说,买国债乃是极好的选择,但朝廷信誉是个大问题。

但同时,因国债可观的收益率,哪怕朝廷目前信誉的确差劲,但是会有部分豪富者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多少买上一些国债。

这不,围观的一个富豪,听闻有此国债之法,便思量了一下,他张望四周,滴咕一声,“哪可买这个国债?”

边上,一官差回道,“不知。或许过两日,就有信儿了。”

与此同时,未央宫中,刘备跟灵帝商议着如何发卖国债筹集钱财。

刘备只知国债笼统概念,可如何发卖,他可一点没有操作经验的,灵帝就更不用说了,灵帝更不懂。

刘备深知,发卖国债靠的是信誉,可刘备亦深知,现在朝廷信誉实在不怎么好。

而关于如何立信,刘备算是大有经验了,领兵出涿州之时,招降黄巾俘虏之时,当时为尽可能的以最快速度收拢人心,可是用了很多方法。

什么施粥给药,什么以收购草鞋为名建立信誉等等方法。

刘备有足够的“立信”经验,所以,刘备给灵帝出的主意便是,彷照商鞅之徙木立信之法,先立信誉再说。

“爱卿是说,朕要立个桩子?”灵帝若有所思。

“额,立桩是一法,但,或可不必如此。”刘备答到。

徙木立信要是真的只立个木桩子,那就太生硬了。

刘备的立信方法是,乃想以贵重锦绣裁成三尺模样,以此作为借贷凭证,然后,只要有人前来买国债,不管他买一文,还是买两文,直以三尺锦绣相赠。

此为,千金市骨之法,百姓见,朝廷愿以三尺锦绣换钱财二三文,便足见朝廷诚意,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不消半日,满城皆闻。

而后,立信之后,再与人约定,国债以万钱为底限,少于万钱不可买,如此,万钱之巨,朝廷付锦绣三尺,不足称糜费。

刘备有足够的建立信誉的经验,得益于他的这些实操经验,刘备谋划起来,细节详细,步骤严密,使灵帝一听就觉得大有可为。

灵帝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刘备按此法来做。

刘备犹豫了下,向灵帝请求借朝廷印玺一副,以为凭证。

灵帝便令人取来传国玉玺拿给刘备。

刘备接印,灵帝说,“此国玺,你且拿去一用。”

刘备知是国玺,大惊,忙道不可。

灵帝正色,“既是国债,怎可不用国玺?”

刘备无言以对。

兹事体大,刘备怕出事,请灵帝派亲近之人同往以看护,灵帝便派了内监同往。

离未央宫,刘备马不停蹄的开始筹备发卖国债一事,他令随从随意的找了一张矮几,然后又找来几匹绸缎,拿了笔墨,印泥,再拉上两辆装钱的空车,草草准备之后,刘备就这样简单的去发卖国债去了。

刘备身旁,跟着的乃是灵帝配给的随从,刘备不知洛阳详细,他问随从,“洛阳何处人流多?”

随从答说,西城。

刘备本欲往西城,但考虑到,国玺带出来了,万一出事难辞其咎。

于是,刘备便在朝门之外,在门口把矮几一摆,往那一坐,便开始等人来了。

可,朝门四周,人迹罕至,等了半天,人影一个也无。

刘备等的尴尬,他令人扯了几尺丝绸,上书大大的两个【国债】两字,令随从将丝绸绑在枪杆上草做旗帜,在旁站着。

旗做好,路人见国债旗号,当能知是何用意,但,附近没有路人。

刘备不懂舆论,他要是知道操控舆论,只要去派人去闹事里喊两嗓子,喊说刘备在朝门外卖草鞋了……啊不,卖国债了,那不一会儿,满城百姓都围来看了。

刘备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来了人。

一提篮卖果的老汉转了过来,他朝朝门处瞅了瞅,见朝门处,坐着一人,老汉远远的看,怎么越看那人越眼熟呢。

老汉壮着胆子走近,近了,老汉还没说话,刘备见了人,主动起身迎了过来,“老叔,过来了?”刘备笑着跟老人打招呼。

老人瞪大了眼睛,一脸惊讶的看着刘备,“呀!刘英雄!?你咋搁这儿呢?”

刘备道,“奉陛下之令,特在此售卖国债。”

老人眼见刘备一身官服,忍不住问,“刘英雄,任是当官了?”

“哈哈,是当官了!”刘备开心大笑,“陛下命我为典农校尉,礼部尚书令,某算身兼两职了!”

“好啊,好啊!”老人欣慰不已,“陛下可算用对人了,有刘英雄你来当官,咱百姓也有个依靠了!”

刘备跟老人寒暄了一阵,刘备不忘工作,他笑对老汉说,“老叔啊,任要买点国债不?”

老汉不明所以,茫然的很,“这啥叫个国债?”

刘备伸手作请,“来,老叔,坐下谈。”

刘备邀老人于几前坐下,他认认真真的跟老人讲解起国债的详细,并不因为老人一看就是穷苦人而对之有丝毫冷澹。

“是这样,朝廷缺钱,陛下便想筹钱,可筹钱之法,要么加税,要么卖官,可要是加税,咱百姓不就艰难了?要是卖官,恶人买了官当了官,咱百姓不就更难了?

某跟陛下出了一策,就是这国债法。

何为国债法?明了点说,就是借钱。

向谁借钱?自然是向豪富者借钱。

按此法,朝廷借百钱,分十年还,一年还十一,也就是十文,这是本钱。

除此,朝廷给息,陛下给的是,百一息,也就是说,这百文钱,借给朝廷,十年期满,共得一百一十文。

而朝廷呢,借钱留用,喘一时之急,比如要是遇灾荒年,灾荒年朝廷借债,盛年稍多收点税,再把债还了。

如此,得一喘息之机,不管朝廷还是百姓,都好过的多。

这么讲,老叔可明白?”

老汉憨厚的笑了笑,“明白是明白了,可俺们百姓们,也木俩钱,也买不起啊。”

刘备笑了,“话不是这么说,买不了多的,还买不了少的吗。”

刘备看向老人装果子的筐子,“老叔,身上可带了钱?要不,你买上一债如何?”

刘备可是极有面子的,刘备最近是洛阳城百姓口中的风云人物,是顶天立地的豪杰英雄,刘备既然出言,老汉便从怀里摸出了两个磨的发亮的铜钱。

老人面色羞赫,他把俩钱放在手心挪向刘备,“你看,就这俩钱。”

刘备点了点头,朝老人笑道,“且稍等。”

刘备唤随从,令随从拿来丝绸,抻了三尺丝绸,卡察一剪刀剪了。

将丝绸摊于矮几之上,刘备抬头想了想,他问了老人名讳,老人答说名叫张魏。

刘备在丝绸上提笔写到——

【今借洛阳张魏两钱,约期十年,年还十一,年付利钱百一,时为光和八年四月,至,光和十八年四月终。】

刘备能想到了国债凭据的内容也只能是这样了。

写完,吹干墨迹,刘备小心翼翼的拿起国玺,对着墨迹,按了下去。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朱红色的古朴篆文清晰的留在了丝绸之上。

刘备小心折起丝绸,把之交付老人,细心告戒道,“老叔,这个你拿好,自明年往后,每年到这个时候,拿着这个去找有司,可凭之领钱领息。”

老人已不在乎什么有司什么利息了,他一脸不可思议的接过丝绸,“这……这都给我了?”老人不可置信的问了一句。

丝绸可是极贵了,两文钱,换了老长一截丝绸,回去转手就能卖许多钱,老人对刘备千恩万谢,喜滋滋的拿着丝绸离去了。

这是第一个开场。

——

老人怀揣着丝绸,路上怕人看见,一路奔回家,回了家,看见院子里正在理菜地的儿子和媳妇,老人神神秘秘的跟两人说,“老二,老二媳妇儿,你们猜,我刚撞见了谁?”

“撞见谁了?”老二停下锄头看来。

“撞见刘英雄了!就在朝门边上,支个摊,我当是作啥呢,刘英雄当官了,陛下封刘英雄当大官了!

这不,”老汉把怀里的丝绸掏出来,拿给儿子看,“这刘英雄卖我的,两文,这么长一截子!”

老汉儿子接过丝绸一看,见丝绸厚实细腻,颜色华丽,长有三尺多长,就这么一长一截子,竟只两文?老汉儿子诧异的看着自己爹。

随之,意识到了发财的机会,老汉儿子地也不锄了,他赶紧穿上鞋,进了屋里拿上钱就往外走。

老汉在后边追着问,“老二,你出去作啥?”

“我去找刘英雄再买点,拿回来卖。”

老汉急了,他不想让儿子占刘备便宜,出言阻拦,老汉儿子比老汉机灵的多,并不理会。

老汉儿子拿着钱,离了家,匆匆找了过去,到了地方,果然看见,朝门之外,支着一摊儿,摊儿后坐着一当官模样的人,这人极傻,坐在太阳底下干晒着,都不知挪挪。

这人大概就是最近众人所说的刘英雄刘玄德,管他刘玄德不刘玄德的,老汉儿子拿着钱,警惕的走过去。

刘备见又有人来了,起身相迎。

“这儿是买绸子的地儿不?”老汉儿子,打量了刘备一眼,警惕的问了一句。

刘备愣了一下,“啊,是这儿,来,小兄弟,坐下谈。”

这是刘备等到的第二个过路人,刘备照惯例,先给年轻人讲解一通什么叫做国债,年轻人兴趣寥寥,一脸不耐烦。

“是不是,两文就能买一截绸子?”年轻人打断喋喋不休的刘备,出言问道。

刘备大约弄明白了什么,他眼神微妙的看着年轻人,“两文,是能买。”

一听如此,年轻人立摆了十个钱出来,指明了要买五截绸子。

刘备欲言又止,神色很微妙。

这年轻人肯定弄错了什么,刘备也不点破,老老实实的剪了五截子上好丝绸,认认真真的写了凭据,盖了印章。

待刘备把五截丝绸全交给年轻人,年轻一看,还真是能买,于是不再迟疑,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布袋,把小布袋里的钱都撒出来,要把这所有钱都买成丝绸。

刘备还没表示什么,刘备的随从已经看不下去了,出言想斥责。

刘备狠狠地训斥了此人一番,侍从委屈的闭了嘴。

刘备将年轻人带来的钱数了数,有八十九文,按这个年轻人的意思,得给他四十多截丝绸。

刘备也不说破,老老实实的剪了一截又一截的丝绸,写了一个又一个凭据。

一阵之后,一匹丝绸愣是给剪完了。

刘备丝毫不以为贵,面色平静的令随从再取来第二匹,继续剪裁,继续书写。

刘备不以丝绸为贵,可写着写着,却写烦了,太多了,他停下笔,招呼随从抱来两匹完好丝绸,“这样,小兄弟,还剩二十文没写,我给你两匹丝绸,这二十文,写到一个凭据上,你看成不?”

年轻人目光盯在丝绸上,眼睛里睿智的光芒一闪,“成!”

于后,刘备讲凭据,将几十片丝绸还有两匹完整的丝绸,全交给了这个年轻人,并嘱咐年轻人保存好凭据,往后每年可凭票据支领利钱。

刘备最后交代的话,年轻人根本就没听进去,他怕刘备反悔,抱起丝绸,飞也似的跑了。

刘备盯着一熘烟跑远的年轻人直笑,他觉得这人机灵有趣。

倒是,刘备的随从,看别个用几十文就换走那么多的丝绸,随从很不高兴,嘴里滴滴咕咕的滴咕。

刘备皱眉看向此人,这些由灵帝派来的随从,可是不好用啊。

再说那个机灵有趣薅羊毛薅到刘备头上的那个年轻人,年轻人抱着丝绸就往家跑,半路上,他倒是想藏,可太多了,藏不了,遮掩不了。

一路疯跑回家,到了家门口,撞到了邻居,邻居见他抱的明晃晃的丝绸,也是惊的不行,大家门对门,都穷的跟狗一样,谁家不知道谁家了,“老二,你偷人家了?”

邻居笑骂到。

“你才偷人家了!”

老二回骂一句,一熘烟跑回家了。

事出反常,又被人看见,消息终于隐藏不了了,消息终于开始要传播了。

邻居走到老二家,想弄明白到底是出啥事儿了,怎就弄那么多绸子来。邻居到访,机灵的老二闭口不言,家里的老汉老实,对邻居知无不言。

没两句话,谈明白了,原来百姓口中称颂的那个刘英雄,原来当官了,就在朝门外,卖什么债。

邻居听闻如此,便起了也去一看究竟的想法。

这便是刘备宁可吃亏也要把丝绸交给年轻人的缘故,因刘备深知,丝绸不足为重,立信才重要。

刘备简直跟军师李孟羲一模一样,他两人都喜欢祸祸丝绸。

消息在不久之后,逐渐散开了。

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朝门处有事发生,有人详知究竟,有人道听途说,不明所以,很快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了朝门前,数日前百姓齐聚于此,乃欲为刘备求情,这次百姓又聚来,见刘备身穿官服,听闻刘备已被陛下重用,百姓们皆大感欣慰,大为刘备高兴。

于朝门前,百姓们围着刘备问东问西,刘备热情的跟洛阳的父老乡亲们个个回应,这活像一场热烈的粉丝见面会。

至此,发卖国债的第一步基础已经达成了,国债已经有了足够的广为人知的知名度。

趁着群情热烈,刘备趁机向百姓推销国债。

百姓们对朝廷不信任,对灵帝也不信任,但百姓们信任刘备。

刘备不经意间,成了国债成了灵帝的形象代言人了,刘备以一己信誉,挽救了朝廷不堪的信誉,使得国债得以成功推行。

百姓们为支持刘备,有钱的当场来买,没钱的回家拿钱,不想买的持观望态度的,则站在一旁安安静静的看着,什么风凉话也不会说。

国债发卖达到了热烈程度。

这还是开始。

百姓们手中余财不多,买不了多少,刘备体恤百姓穷苦,特意将丝绸剪的越来越长以给百姓拿回去补贴家用。

随着消息继续散布,除百姓以外,更多的人知道国债发卖的信息。

不久后,一洛阳豪商挤过人群,他扛着一大袋子钱来到前边,问可是买国债的地儿。

刘备请此人坐下,笑问,“这位兄弟,欲买国债多少?”

豪商把一袋子钱哐的放到矮几上,“六十贯,你点点。”

刘备笑了,“某自然信得过兄弟,只是,备为国筹财,乃为公务,不得不清点仔细,还请兄弟见谅。”

刘备话说的漂亮,豪商点了点头,赞同了刘备的话。

由随从们把富商的钱财清点了一番,清点得,六十贯有余,富商大气的把手一挥,说零头可抹去,刘备不肯,如数记下。

扯来丝绸一截,刘备详记下富商的名讳,及借贷的数目,还有返还本金的支付利钱的条例,一一记写清楚,写完,刘备持国印盖上一章,一切完毕,刘备手捧凭据,面带笑意的把凭据捧给富商。

富商接过凭据,看也不看,朝刘备抱拳一礼,转身离去了。

区区六十多贯,对富商而言,不值什么,富商是听闻刘备在这儿,来看刘备的。

及走远,远离了人群,富商拿出凭据,大开看了一眼。

一眼看见,【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朱红篆字,不同寻常百姓,富商可是有见识的,一见这八个字,富商童孔一震。

天!是传国玉玺!是传国玉玺盖的章!

在此一个瞬间,富商内心震动,一瞬间思绪良多。

好一个国债,拿国玺来作为凭证,毫不夸张,就因传国玉玺所盖的印章,就直接让这次国债的信誉值直接拉升了不少。

灵帝愿把国玺拿来发卖国债,足可见诚意,这是其一。

其二,皇权神圣,些许钱财对富商人等,不算啥,但是,区区六十贯钱,能买来带有国玺印记的凭据,等于六十贯钱买了一章圣旨了,一个国玺印记,就已经值百贯钱不止了。

各方面因素相因,有刘备这个形象代言人,有国玺,有公道的还款方式和令人眼热的利息,因这种种因素,发卖国债本最缺的信誉问题,得以大部分弥补。

随着消息在富商们之间流通,富商们经过权衡合计,于富商群体,好多人准备拿出部分钱财来买国债。反正,只是部分钱财,没了不心疼,要是真有利钱,算赚了。赔了损失不大,没陪就可以不担风险白白吃利,无论如何,是收益极高的选择。

当刘备看到,拥挤的人群中,挤出一辆车马的时候,当他看到,几个健壮的伙计把钱财从车上一袋子一袋子抬下来的时候,刘备发觉事情开始变得复杂了,他觉得自己有些支应不过来了。

国债乃是向整个民间借贷,体量巨大,事务繁琐,就刘备这一个小摊儿,就他自己,他得累死。

刘备准备的几辆拉钱财的空车,早已经装不下了。

刘备不得不令人调来更多的车,令派人去请示灵帝钱财归放何处。

待,请示的人去请示灵帝,灵帝一听这么快就筹到钱了,他临时起意想看看能筹到钱有多少,便令把钱财倒进院子里。

得了灵帝命令,刘备派人把装满钱的车子拉到未央宫中,哗啦一车在院子里倒下,哗啦一车在院子里倒下,过了一会儿,又哗啦一车来了。

钱财如泥沙般倾泻,钱财撞击的哗啦啦的声响,要看着一车一车在院子里堆起越来越大的钱堆,这视觉感强的,视觉感强到对钱财没什么概念的灵帝也生出了一种钱好多的感觉。

一切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百姓,豪富者,都开始或是尝试者买一些国债的时候,更上一个阶层的人群,百官吏员人等,这些人比寻常百姓,需要更了政治方面的考量。

刘备在殿上已陈说了国债之策,陛下看样子对此策大为赞赏,稍微有点政治智慧的人,见民间开始买国债的时候,不管如何,不等灵帝提,会主动买上一些,这就叫有眼色,这就叫会来事儿。

文武百官再是不爽,也不得不争先恐后的着人取了钱财匆匆来找刘备买国债。

并且来讲,因为多了政治考量,百官买国债,实则买的是政治保障,他们这些人不求收益和汇报的,因此买的非常的多。

大将军何进,领着武士开路,带着一支规模不小的车队来了,何进跋扈,他一来,把人都撵一边去了。

何进到了,刘备赶忙起身相迎,何进对刘备没个好脸色,他手中马鞭朝后挥了挥,令人把车辆推过来,何进板着脸对刘备说了一声,“这钱,是我给的,你收了吧。”

说完,转身就走。

刘备当场傻眼,还没给钱,没给凭据呢。

打眼一看,何进送来的车,连车带钱都丢下了,略一数,少说二十车钱,这得数到啥时候。

刘备无奈,只能写

大将军何进送钱二十车,约期十年,年还十一,付百一利,时为光合八年,至光和十八年终。】

然后,盖上国玺,派随从把凭据朝何进府上送去了。

何进到来之后,百官像是得了默契一样,陆续前来,百官所送的钱财极多,按车算的。

朝门外空间小,车辆停不下,刘备只能加派人手不停的把钱财往宫中运。

未央宫,灵帝于凉亭下,饶有兴趣的看着一车一车的钱财堆过来,越堆越高,已堆的半个院子了,堆了一个大坟那么大,堆了半人高了,灵帝都看兴奋了。

曹操跟袁绍,两人也派人去买了一些国债,从人送回了凭据。

曹操拿起凭据看了一眼,他觉得,凭据上,刘备的字写的极丑。这是自然,刘备一织席贩履之徒,字能好到哪里去。

于凭据之上,曹操看见了国玺印记,曹操又是感慨,他感慨刘玄德得陛下信任如此,把国玺都借用了。

一旁,袁绍把凭据折起,随手放一边,他问曹操,“孟德,你说,朝廷借了钱,是真还,还是不还?”

“不管真还假还,他刘玄德拿别人的钱博得陛下信任成全他刘玄德自己名声,真是好算计!”曹操轻哼一声。

曹操漏算了,谁言刘玄德是拿别人钱财成就自己名声,分明是刘玄德担上身名提朝廷揽财,揽得了钱财,得钱的是朝廷,刘玄德未得一文,而若是朝廷不欲还钱,天下之人岂不要生吞了他刘玄德,若灵帝寡恩薄义,估计到时会把刘备推出来把一切罪责推到刘备身上以平众怒。

刘备以一己之力促成国债发卖,一人把所有代价全担了。

一整日,刘备全在签发国债中度过,至,天将暮,眼看发不了了,刘备只能劝百姓们明日再来。

刘备一个白日不知写了多少字,不知印了多少章,不知说了多少话,手腕都酸了,脖子也酸了,嗓子都要哑了。

收拾了东西,刘备入宫觐见灵帝。

灵帝召刘备于花园觐见,刘备一进院子,吓了一跳,面前一及墙高的钱山黑压压的挡在面前,不见灵帝人影。

“爱卿,今日筹到了有多少钱?”钱山后,响起了灵帝兴奋的声音。

刘备从怀里抱出一卷绸缎,捧于双手之上,跪地道,“禀陛下,钱财只记有数,未及汇总,不知多少。”

灵帝很想知道堆了一大院子,到底是有多少,便邀刘备一起合计。

帝有召,刘备不敢推辞,便无灵帝对着账目算了起来。

数钱总是愉快的事,灵帝核算个繁杂的数目,丝毫不绝枯燥。

至,入夜,华灯初上,又至深夜,两人挑灯夜战的,核算了许久,账目差不多核算完了。

算得,一日所集钱财,为一亿八千多万钱,既,十八万贯有余。

算得如此之大惊人数目,灵帝大为惊讶,对刘备连叫了数个好字。

这还是第一日,筹备不足,这还是洛阳一地,要是集财天下,该是何等巨财,国库空虚之难,似乎瞬间就解决了。

与灵帝不同,刘备深知实务之难,白天一天,刘备都快累死了。

刘备向灵帝建议,他建议灵帝着有司负责操持国债一事。

灵帝正在兴头,见刘备做的极好,便让刘备负责一切事务。

刘备犹豫了,他深知事务繁杂,非一己之力所能干好,于是再行规劝,灵帝只好收回成命,准备择日安排。

经白日实践,刘备把发卖国债所遇问题一一告知灵帝。

“臣以为,国债一事,颇有需思量之处。

其一,陛下可着人令做一国债之印,专为国债凭据印证。

其二,臣以为,为卓着信誉,当使凭据尽为贵重,凭据当用上好锦绣,不可因觉奢费,以粗劣替换。

其三,臣思之,天下豪富者,钱财广多,而贫寒者,家无余财,而居二者其中之殷实者,多也,欲集殷实者之财,国债限额,臣以为,当以千钱为底限。

其四,若为付息便利计,国债发卖,以整百为佳。

至于其五,臣有异字法,盖因寻常记写,诸如【一】【二】【三】等,轻易可改,恐民间自行改额,故以【壹】【貮】【三】等异写之。

其六,若陛下欲借贷天下,洛阳一地,近在眼前,或尚可监察,若远千里之外,鞭长莫及,监察不能。故,或可独设一部,独设官员,独设兵马,独设人力、车队,专为发债运财付息之事。”

刘备所陈述的诸多有利国债的建言,灵帝认为,天天有理。

见刘备如此擅长国债之事,灵帝再一次想将此事全权委托,刘备推拒不受,只言力有未逮。刘备是真心的,他真是觉得干不了,若为国债一事,频繁奔走各州各地,那蹉跎数年,就干不了别的了。

因夜已深沉,灵帝留刘备薄进一餐以为犒劳,刘备恩感五内。

夜更深沉之时,刘备出了宫,朝宅邸去了,灵帝赏了一套宅邸,刘备忙着国事,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眼。

及刘备归宅,发现门口守了好多旁家仆人,一问发现,这些旁家仆人,多是其他朝中官员派来的,他们奉自家主人的命令,想邀刘备去府上一叙。

刘备好心,怕仆人们没请到人被主人惩治,特交代,待得闲必去拜会。

仆人们走,刘备目送着众人离开,他在黑夜中站了好一会儿,心中感慨。刘备切实感受到了在这洛阳之地,人能有多势利。

——

未央宫中,太监张让服侍灵帝就寝之时,旁敲侧击的提了一句,“陛下,西边的院子荒了,陛下若是游玩,可去旁处。”

张让这厮一句话,让灵帝一下想起,因国库不足,因恰逢战事,因百官劝戒,耽搁许久都没整修的宫殿了。

恰好,刘玄德进献了日进一万的国债之法,钱财再不成问题。

灵帝随口一句,“明日,着人修整。”说完,翻身睡去了。

完球了。

说完球了,不是刘备的国债之策集不到钱财,刘备的国债法能打集钱财,能集到恐怖数量的钱财,这才更加完球了。集的钱越多,越完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