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七百一十一章 士子见,【术】【道】【军】【法】

对简雍与一众涿州士子来讲,简雍是知晓李孟羲身份,知晓李孟羲乃义军军师,但简雍对李孟羲其他所知还不甚详细,而其他涿州士子所知就更少了,在宴后,简雍也好,涿州士子也好,他们对李孟羲的第一印象,便有了。

那就是,此子虽是年少,但其气度沉稳,更是能说会道的厉害。

一道糖醋鱼足以让李孟羲喋喋不休了很久,之后的煎蛋没什可讲,只是铁锅的使用而已,李孟羲一言带过。

而其实,涿州来客能在满目苍痍的巨鹿城吃到煎蛋,便是足见义军后勤能力的地方。

巨鹿不比天下他处,在他处吃到鸡蛋只是寻常,然,巨鹿方经战乱,已经是千里无有鸡鸣,军中之所以蓄养着鸡鸭,根源要追朔到几个月前了,乃是一路行军,一路沿途采买的。

在他处吃到鸡蛋很简单,在巨鹿吃到鸡蛋,稍难;在巨鹿吃到新鲜鸡蛋,更难,比之更难的是,吃到多达四十只鸡蛋;更难的是,今日吃完,明日会还有。

而最最难的是,这些鸡蛋的产出,没耗任何粮食。

之所以没耗粮食,这是因为,捕鱼时有大量额外的产出,鱼中的鳔拿去熬胶可以造船造弓弩,而无用的鱼杂鱼鳃等,正好喂养鸡鸭。

也就是现在鸡鸭太少,鱼杂消耗不及了,不然,按军中累日递增的捕鱼量,拿来全喂鸡鸭,能喂千只,一日可获千百枚蛋。

涿州一众来客能吃到一顿丰盛的宴食,这一点并不容易,若换旁人来主持巨鹿,哪怕是皇甫嵩来,皇甫嵩若想在大乱之后,在军中有蓄养着足够数量的鸡鸭,皇甫嵩得做到,要在进发巨鹿之前,沿途收购大量鸡鸭,而要收购大量鸡鸭,又因为是行军途中,鸡鸭带着不便,养着还废粮食,性价比极低。

所以,要想性价比高,得有两者,一是,得有足够的养鸡鸭的笼,二是,得解决养鸡鸭的粮食消耗问题。

若解决前者,得有随军匠人,得有一定的木料储备,依皇甫嵩数万讨贼大军,匠人和些许木料不会太缺,然,负责后勤大事的皇甫嵩,他得对匠作有足够的重视,才能想到这点细枝末节的事。

而要解决鸡鸭消耗军粮的问题,按义军行军的经验,可有两种解决之法,一者,扎营时军士出外采集,采得草籽野菜等聚到一起可以喂养鸡鸭,而第二种方法,乃是捕鱼,若能大量捕鱼,单单杀鱼剩下的无法利用的鱼肠鱼杂等就足以喂鸡喂鸭了。

然,关键就在这里,要想大量捕鱼,得大量鱼网,大量渔船。

想行军在外,谁会带大量的网大量的船,想当初涿州军,也是没网,也是没船。可一来抓得俘虏收降的黄巾越来越多,二者粮草不济,所以李孟羲不得不发动妇人编网,发动木匠大力造船,这才最后有了行军时充足的捕鱼能力,然后,才有了足够的鱼杂,才能毫无成本的蓄养大量鸡鸭。

而若是皇甫嵩,若皇甫嵩抓得黄巾太多了,粮草不够了,他皇甫嵩直接把黄巾坑杀了,哪里会费心思去做造船捕鱼之类的事。

皇甫嵩没动力也没造船的想法,或许也无小型鱼鹰舟的制造思路,于是所以,皇甫嵩难以行军之时大量捕鱼,于是就不能有大量鱼肠鱼鳃之杂,于是,就没有喂养鸡鸭的廉价之物,于是,就算皇甫嵩沿途买了许多鸡鸭,结果随军蓄养,会消耗大量粮食,得不偿失,性价比极低。

而就算皇甫嵩能做到和义军种种一样的事,他皇甫嵩也做了渔船,编了好多鱼网,也打造了鸡鸭笼车,那皇甫嵩有无长视的目光,能忍着不把鸡鸭吃了,而且一养就养几个月留着下蛋,这还是两可。

义军能随军蓄养一定数量的鸡鸭之禽,且,不耗军资,且,不增拖累,这意味着,日后不管是何种情形,哪怕是兵败奔逃千百里,军中仍然日日有鸡鸭蛋在不停产出,见微而知着,义军后勤之坚韧,非寻常可比。

说完了糖醋鱼,说完了煎蛋,再说完了馍馍,又说完了没必要说的熟牛肉,所剩最后一个,乃肉丸汤。

说到肉丸汤时,李孟羲转头看向刘备,说到,“说到油炸肉丸,此物,非只是吃食,还与军略大有相关。”

刘备顿时惊讶,“奥?竟如此?快快讲来!”

军略一词,所代表着的是重量级内容,军略一词一说出来,便见下方简雍立刻打起了精神朝李孟羲聚精会神的看来,其他涿州士子,亦是如此。

李孟羲整理了思路,缓缓说到,“此事,乃跟粮草有关。”

说着,李孟羲笑着看向刘备,“玄德公,在你粮草送至之前四五日,军中粮草已耗尽了,当时迫不得已,某便把军中牛骡牲口,杀了一千多头,准备是吃肉度日。”

刘备还不知,一听李孟羲说粮草早断了,顿时一惊,他忙问,“那,够吃吗?”

李孟羲道,“勉强能支应时日,所幸等不几日,你的粮草便送来了。”

刘备一听没事儿,便笑了,“这便好。”接着,刘备笑着调侃道,“我说羲儿,你把咱的牲口都杀了,那岂不,就没得用了?”

李孟羲对此早有考量,他道,“无妨。军中牲畜,我只把公的杀了,母的全留着。待有空,找来公的配种,只需一年,牲畜便可增倍数。”

刘备闻言一愣,然后觉得有趣,哈哈笑了。

场下的简雍在留心观察着李孟羲与刘备,简雍看到这小军师说把军中牛骡牲口全杀了,刘备不仅没怪罪,反还一笑了之了。简雍瞩目着跟刘备谈笑和睦的小军师,心中暗道,看来这小军师乃执掌实权之人,这般小小年纪,刘备竟信的过他,令人惊讶。

说完了宰杀牲口之事,收回话题,李孟羲转头目视场下众人,他接着说到,“本来,杀了大批牲畜,多有肉食,虽无粮,吃肉也能饱腹。

就这样,煮肉汤全军分食。”

说着,李孟羲顿了一下,忽然话题一转,“可几日后,肉食殆尽,幸我军有大肆捕鱼,鱼获多有存余,仗着存鱼,当能再接续几日。”

“可,一日,某与关将军巡营,撞见有民夫与伙夫顶撞冲突。”

说到此处,场下多数人都在心里想了,敢顶撞伙夫,是不想活了,大多数人都以为李孟羲接下来是要说整顿军法之类,可结果,非是如此。

李孟羲回想着当日情形,沉声说到,“某与关将军前去问询,问生了何事。

民夫乃说,是伙夫不给盛鱼肉。

问伙夫,伙夫乃说,是民夫挑事。”

顿了一下,李孟羲目光扫过场下众人,笑问,“当此时,各说各有理,某又未亲见,怎知谁对谁错?诸位以为,某此时,当如何?”

在刘备左手第一个位置的简雍,简雍稍作思索,沉吟道,“某以为,”李孟羲闻声朝简雍看过来,见出言的是简雍,李孟羲笑着拱手一礼,“简雍先生请讲。”

简雍道严肃道,“军中重地,不管对错,敢搅扰生事,皆要惩治,不然,不足以震慑余众。”

“额,”李孟羲愕然,他转头朝其他士子看去,问,“那,诸位以为,某又当如何行事?”

其他涿州士子也言,当是如此,军当言,敢搅扰生乱,不能纵容。

李孟羲眉头皱起,无言了。

良久,待李孟羲整理好了思路,他看了看简雍,看了看侧旁刘备,目光扫了一圈,看了看所有涿州士子,他意味深长的道,“某以为,诸位所言,皆是不妥。

军中重法度,莫说军中,便是治民,也需法度。

敢问,这法度用之为何?乃为公道也。

法度为表,而根本,乃是公道,是公正,是公允。诸位言军法当严,言应不管对错,要惩处伙夫与民夫二人。

此,只为威严法纪本身,而不究公道,此岂不是,重表而轻根本,为轻重颠倒之举?

不妥也。”

一席话,震耳发聩,场面安静了,简雍与涿州众士子惊讶的目视着李孟羲。

门口,关羽左看,右看,看这一众士子,关羽很有话说,关羽想说,不是这么干的,不是这么干的啊,要是分粮不公,就比如李陵,李陵分赏不公,结果直接军中内乱了,李陵部下就投匈奴去了。

不是这样干的啊,要是真出事,那可就兵败身死了啊。

在这一刻,关羽对这一众士人,一种智商和能力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关羽抱着双臂,微不可查哼了一声,一双眼眯起,静静的看着一众所谓士子,眼神里透漏着满满的蔑视。

被李孟羲驳斥了,听李孟羲一番高论,震耳发聩,简雍心态立时变了,他心中因见李孟羲年少而仅存的那点轻视,此刻荡然无存了。

简雍神色庄重,直起身体,朝李孟羲郑重拱手一礼,正色问,“敢问,小军师又是如何处置此事,又如何公道?”

李孟羲看向简雍,笑着答说,“此不难。

某只是,查验而已。

某见分汤刚始,鱼汤尚烫,想必,一队之中,盛到汤的众人,还未吃喝。

故,某立令同队之中所有民夫,但凡已盛汤者,置碗于地。

而后,数十碗凑集一处,这一看,究竟立知。

乃是,同队几十碗汤,有的碗中有肉,而有的却无。”

“至此,某知,的确是分汤之时,有所不公。”

“但,某却仍不能知,这到底是伙夫仗权作威,还是其他。”

“故,某再至陶瓮处再观,一看,便知为何。

乃是,鱼肉未曾剁碎便炖煮,鱼肉经煮,鱼肉散,沉于锅底,于是,伙夫盛汤之时,无论如何,一勺下去,有时有肉,有时却无肉。”

“至此,一切明了,非是伙夫有意偏私,亦非民夫有意寻事,两人皆是无错。”

听到这里,简雍眉头一皱,“皆无错?不罚一人?”

李孟羲笑着反问,“既无人有错,何故惩处?法度根本为法度威严否?非也!法度根本,在法度公道也!

无人有错,便无人受惩,此,何疑也?”

又是一番高论,让简雍无言反驳。

李孟羲继续又道,“见一处分鱼不公,可见,军中皆是鱼,皆是煮鱼分汤,全军不公者想必多矣,而又为军粮将近之时,军中每日只剩稀粥寡汤,值非常之时,若不公允,恐大生事端。”

“故,某立下一令,令军中再熬汤时,必要将鱼剁碎,以使公均。”

简雍并涿州士子听闻了李孟羲的处理方法,皆暗自点头。

然而下一刻,李孟羲却说,“待回城主府,某与关将军拿鱼亲试,结果是,无论鱼肉剁至怎样细碎,经炖煮之后,鱼肉必是沉底,待持勺盛捞之时,亦必是一勺或稠,一勺或稀,依然难以竭尽公允也。”

“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公均乃是头等大事。

鱼肉不能均分,均分有难,某和关将军为公均一事,便苦思对策。”

说到这里,李孟羲朝门口抱臂坐着一副叼叼模样的关羽看去,他笑道,“关将军思得一良法,关将军道,【既然是,鱼肉经煮便散,散便沉底,沉底则不利均分,那索性,不煮了。可先将鱼肉捣做肉糜,一人分一勺肉糜,而后,使众人拿热汤冲之,此也能熟,且能极尽公均也。】”

提及关羽了,众人目光都朝关羽看,关羽笑笑,并不言语。

李孟羲接着道,“至此,某便想,既然先分肉糜,便可公均,那为何,不更进一步?

肉糜不易保存,而某恰知一法,可将肉糜团成丸状,下油锅烹炸,待炸过一遍,裹面再炸。经此两道工序,肉丸成矣,且,相比肉糜,肉丸经牛油熟炸,味道更为香醇。诸位宴间所尝便是。”

“至此,军中分汤可公允,可使人人同一,人人有肉。

不仅如此,想日后,行军征战在外,待分肉之时,想必是难以精工细作,不能精工细作,肉块便大小混杂,分肉便难以均匀。

因而,不妨可将军中所有肉食,全做成肉丸,这一者能公允无偏,二者,肉丸裹面经炸,可长存数月而不坏,此岂不正利于军粮储备?

故,某言,这肉丸,与军略相关也。”

李孟羲话说完了,四下一片安静。

一阵长论,众人闻得,有术,有道,有军,有制,有法度,不同的人听来,有不同见解。

刘备听了李孟羲讲述了肉丸和军粮分配的种种关联,刘备心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也。

简雍则是对李孟羲惊讶不已,在简雍这里,什么肉丸鱼丸油炸什么的,都是微末之术,不值一提,他惊讶李孟羲跟关羽,就因鱼肉分不均,忙碌了那么多,废了多少功夫废了多少心思,这,值得吗?

兴是值得,简雍暗道,若论公允无偏,刘备军中之公允,谁人可比?

诸涿州士子,见解也是不同。

有士子觉得,没有惩治冲突的伙夫与民夫,依然不妥。

有士子颇有所悟,士子听李孟羲一顿讲述,不管是查清冲突的原因,还是后边的想出使分汤公允的方法,这都不难。而其实最难得,最难的是在能想方法去追求公道,而不是一见有事,不论分说,各打五十鞭子。士子从中,感触到了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李孟羲查清真相所用的手段,还是想出了办法烹炸肉丸,这都只是术而已。而关键的“道”便是,公平最难的,便是有想保证公平的想法。

只要想保证公平,那么,查清对错黑白的手段也好,禁绝不公的妙法也好,其实,都不难。

士子中,也有人疑惑,疑惑肉做成肉糜,得废多少功夫?

有士子则对李孟羲说的肉丸可存几个月不腐表示怀疑,这就是对油炸食品,尤其是对裹面油炸食品缺乏了解了。

士子中最有意思的家伙,自言是喜欢吃食的胖胖的士子,兴奋的拿着笔把肉丸子的做饭刷刷记了下来。宴间之时,肉丸汤也是极好吃的,原来是裹面炸过了两遍,原来用的牛油,难怪吃着隐约有牛肉的口感,原来如此。

——

一碗普普通通的肉丸汤,在李孟羲讲述过程,诸士子从中见了李孟羲的术,道,军,法,等等各方面的水平,众人见李孟羲年纪小小,学识非常,无不暗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