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六百九十二章 辉煌计划(三)

第六百九十二章 辉煌计划(三)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李孟羲计划之宏大,若有人深究其中繁琐艰巨,足以叹为观止。

整个庞大的计划,为了测试批量热处理的技术,要盖一百个土窑,盖土窑用了两千民夫,几十匠人,还有一个造城大匠。

有了土窑,还缺钢条,为造钢条,得新建一个灌钢池,这又是一大批人力物力。

灌钢池造好之后,要造规格一样相差无几的钢条,要达到完全一样,锻打的不行,还得铸造的,而铸造的话,简陋的模具无法支撑长达千次的铸造,所以得翻模数次,这又得一大批人力。

之后,钢条有了,热处理又是麻烦,人工热处理的话,不同匠人的经验和技艺不同,热处理的差别很大,而淬火这个工艺,稍微有点差别,钢铁性能差别大了去了。

所以,为均衡淬火效果,便只能建一个超长的三百丈长的加热槽。

要建长达三百丈的土槽,人力耗费又是巨大。

之后,一千个钢条同时淬火,需要足够的铁钳,铁钳也不够了,铁匠们还得加班加点的赶制。

最后,还有炭,炭因制作工艺不同,不同的木头烧出的炭,不同批次烧出的炭,火力大小区别极大。

所以,最好是得用同样的木头,一窑烧出足足九千斤炭。

而那么大的窑又没有,又得重新盖一个窑。

盖巨型的窑就又得时间,又得大量人力物力。

更不用说之后炭烧好之后,还得花大量人力物力将炭粉碎成粉末。

整个测试计划,只第一轮测试,这需要战兵营刀剑,后勤营的物资,民夫营的人力,诸多的资源支持,需要铁匠营,木匠营,陶营,建造营等九个部门的统力协作,需要冶铁,制炭,建造,测量,热处理,模具等二十几个工种的技术支持,需要多达五千人力的全力协助,总之,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办得到。

幸好是,军中早早的有把各类匠人收集了起来,有大量技工可用,若是不然,让李孟羲来,李孟羲不懂测量,更不懂该如何修建长达三百丈的水平槽,他更是不懂怎么造一个规整的模具。

若无众人合力,若无军中大量人力物力可调动,李孟羲根本就没办法完成测试。

要不怎么说,技术研发得巨大投入得不停砸钱呢。

李孟羲计划的这次实验,要制造一千根钢条,这一千根钢条制造出来的目的便只有实验,没有其他任何用处。

此中成本,比打造一千把刀具还要高的多。

而已知,一把最次的道路五百文朝上,一把顶级刀剑,价格无算,而一把中档刀具,两贯。

一轮测试的成本,花费换算出来,少说五千贯。

这还是第一轮测试。

一轮就五千贯,照这样下去,若无成果,义军的这点家底,迟早得穷。

而同时,科学便是第一生产力,当技术取得突破之时,当带给生产力的巨大回馈,收益将远高于投入。

李孟羲轰轰烈烈的大计划开始了。

第一日,民夫们把土窑盖了一半,并在要求严格的造城匠人的严令之下,修整其中十一个窑,捣毁不合格的六个。

同时,铁匠们遴选完了两千把刀具分类存放,并开始赶制一千把铁钳,同时开始挖一个新的灌钢所用的铁池。

建造队盖了一个巨大的炭窑,窑垒了一半,剩余的高度需搭梯子往上继续加盖。

淄重队早将大量杨木噼好堆了大堆准备妥当。

李孟羲在第一日,收集了大量水缸水桶等盛水工具留待备用。

第一日,繁忙中度过。

第二日。

一百个土窑完全盖好,较真的造城匠人拿着绳尺一个个测量着,土窑多有瑕疵,仍需修整,同时,在每个土窑中,同样规格的炭池建成。

铁匠营,铁匠营赶制的铁钳已快速赶制出八百余具,数量快要完成。同时,灌钢池挖好。同时,由技艺最精湛的匠人把模具精凋细琢,拿着竹片一点一点的把模具刮薄添厚的各种修整,花了足足大半日时间,终于将小小的一个模具做成了。

模具中的凹槽,长四尺,宽一寸半,厚0.8分,前后一般厚薄均匀,没有一点瑕疵。

同样是第二日,建造队把巨大的炭窑做好了。

于此日,李孟羲收集了更多的水桶和水缸等物,并让铁匠们帮忙制作了一个方便测试用的夹台。

所谓夹台,就是两个大铁块,中有小缝,可以便于钢条插在中间固定,然后可从两头施力拉弯便于控制。

于此日,关羽练兵依旧,民夫们和兵丁们一日吃的两顿饭依然是稀粥和一顿丸子,丸子一如既往的好吃,炸丸子煮的汤一如既往的让民夫兵丁们把碗都舔干了。

第三日。

在大量人力襄助之下,一百个土窑终于建好也修整好了。

所有一百个土窑,一般的高低宽窄,都是六尺矮,一丈宽,所有土窑都是标准的长方体,从第一个开始往下,窑体的长度从五尺开始,依次向下增加,最终,加到最后,窑长已达一百零五尺,足三丈有余。

在土窑盖好之后,因工时赶趁,不得不拿了大量柴草把土窑烘干处理。

与此同时,造城匠人开始在土窑集群旁边准备盖一个长三百丈的加热槽。

这个三百丈的加热槽,到底有多长?两里。

而因地势还有建造难度等等方面的考量,对于这个三百丈长的长槽,造城匠人在取得李孟羲的同意之后,决定是把长槽迂回着来建造。

建造之前,花半日,匠人量好了长度,又半日,插好了标杆,做好了施工安排。

同日,铁匠营目标的一千把铁钳终于打造完成,铁匠队长统计之后,发现还多了一百多柄,足有一千一百多个铁钳。

匠营的灌钢池也在同日做好,灌钢的准备已做完。

建造队忙碌许久,终于把巨型炭窑做好,跟寻常土窑一样,新做好的炭窑一样需要加热烘干。

在这第三日,李孟羲巡查各处,了解了所有工程进度。

第四日。

冶炼开始,匠人们把大量完好的刀剑投入了炉子中开始冶炼。

烧炭工作也一并开始,匠人把大量的木炭塞进数丈高的窑里,塞了满满的半窑,然后加火,点燃整个窑中的木头,待烧到火候火势正烈之时,立刻用黄泥封窑。

此日,加热用的三百丈长槽半日就垒好了,长槽细长,工量不大,垒起快速,只是,长槽乃有精工要求,需要长槽从头到尾都一般深,需要从头到尾槽宽一样,需要从头到尾都是水平。

助力的民夫们没能力把槽修到水平状态,只能是造城匠人自己来。

造城匠人拿着尺规,牵着绳索,弯着腰趴在土槽上一个眼闭着一个眼睁着一尺一尺的瞄平,他手里拿着把刮刀,身后有人提着泥跟着,不平的地方,凸了拿刮刀一点一点给刮平,凹了拿泥给湖上。

每修一尺两尺,匠人便取了瓢水倒下去半瓢,看水顺着流的走势,看修的平是不平。

加热槽修的极其缓慢。

第五日。

经第四日一天一夜的冶炼,两千把刀剑全融成了铁流到了池子里,灌钢术开始。

铁匠们按李孟羲所说的方法,拿着一根混铁枪搅拌铁汁,搅不两下赶紧换另一个。

这时,却有匠人找过来说,不能搅铁。

李孟羲疑惑为何。

匠人则说,按官坊做法,生铁化熟铁之术,便是将生铁流入池中多加搅拌,搅着搅着,炭气烧走,生铁便就成了熟铁。

幸好是李孟羲把锻钢知识没有私藏全盘告知了铁匠们,铁匠们熟知了钢性与炭,与气的关系之后,冶铁原理弄的很是清楚,若不然,匠人们就不能依据经验发现李孟羲的差错之处。

让李孟羲极惊讶的是,他本以为,高炉中流出来的铁,因为和炭火接触的关系,必定是生铁,他以为,生铁化熟铁之术,只能是百锻除炭。

因而李孟羲以为,生产熟铁的成本极其高昂。

然而,真实情况是,大汉有大规模制造熟铁片技术,只需把生铁流入浅的铁池里,使生铁尽可能的和空气接触,然后多加搅拌,搅着搅着,铁里的炭就大量燃烧排掉了。

这反应在实践中便是,往往,生铁汁搅着搅着以极快的速度就变稠了,搅不动了。这不是降温的缘故,一池铁水,大半天温度才能降到凝固状态,这是因为,随着生铁里炭的燃烧排除,很快就变成熟铁,熟铁融掉又高的多,于是,铁水就快速变得粘稠。

灌钢法不能搅铁,那,李孟羲担忧,他不知生铁和熟铁煮了一宿之后,炭掺杂的均匀与否。

问了铁匠,铁匠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到这一步,李孟羲没办法了,他只能就这样了。

下次看来得做一个标准的正方形铁池,然后将熟铁片均匀的插进去,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使炭分散的足够均匀。

灌钢已成,检查铁质时,令人捞起一勺铁汁随便打造下试试,待打造完成,铁冷了下来,打造完成的铁片敲起来铿锵作响,匠人依次判断,一池子都是好钢水。

钢水没问题,铸造便立时开始。

铁匠们把铁汁灌进早已打磨好的精工模具中,两勺铁水下去,模具满了。

待半个时辰后,开启模具,取出里边还发烫的钢条,钢条铸造的厚薄均匀,形制极好。

之后,匠人们便以铸出的钢条立刻开始造新的模具。

一千根之多的钢条,要铸完势必耗时漫长。

这日傍晚,一窑的炭烧成了,开窑之后,取炭上称称量,满窑的炭足有一万一千多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