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六百九十章 辉煌计划(一)

第六百九十章 辉煌计划(一)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钢弩的制造关键,还有批量热处理,还有批量渗碳法,关键全在土窑上。

为一探究竟,李孟羲预备盖一百个土窑,这是一项宏达的测试。

李孟羲的计划是这样的,找一片平阔的地方,然后盖一百个标准的长方体的棺材状土窑。

而为何特意要盖成长方体的,这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好计算,好控制。

而若是盖成一个穹顶形状,窑的大小和体积就不好控制了。

从窑的设计来讲,土窑构造简单,只用黄土就足以垒成,盖成穹顶形状是最好的,因为穹顶形状天然的具有高强度。但若结合实验所需,穹顶结构没办法建成标准的球形,因而内部的体积就不容易控制。

而土窑内部体积的控制又是精确控制土窑内氧气,从而进一步控制火焰燃烧的时间,再进一步控制窑内温度的关键。

所以,能精确实验,便只能用规整的长方体的窑体。

召集了大批匠人和民夫之后,李孟羲把建造任务交给了之前搭造祭台的那个建造匠人,李孟羲吩咐下的施工要求是,所有的土窑,窑室的高全都得是六尺,前后一般高,不能太高。

第二,窑壁要越厚越好。

第三,窑洞要能方便密封,密封的越紧实越好。

第四,窑中要建炭池,炭池大小要一样。

所需的一百个土窑,高宽都要完全一致,但是,深度依次递增。

第一个窑,窑高六尺,宽一丈,深五尺。

第二个窑,高六尺,宽一丈,深六尺。

依次往后,深七尺,八尺,九尺,十尺……

终到一百尺。

整个施工关键,显然是精确,要一尺一尺的往深了加窑。

有如此要求是为了能让窑里的氧气体积一尺一尺的增加,以此来达到梯度温度的效果。

造城匠人接过任务之后,面对着诸多要求,经验丰富的造城匠人一眼就看出,关键就在一尺尺增加的窑长。

只是有一点,窑只六尺高,进出得低着头,很是不便,匠人建议说能建高一点,李孟羲微微一笑,说到,“不必,窑低一点,恰是所求。”

那么为何要把土窑建那么低呢,关键一点,容易控制体积。

从窑本身来说,控制体积的方法,要么控制高和宽,而要么控制长度,固定住高度,通过延长长度这是最方便的方法。

而要控制高度,墙得一点一点往高了垒,最后垒到百尺高度,能不塌了?

而不控制宽度的原因是,窑只是黄土搭的,横向跨度太长,窑也是要塌的。

所以,便只能是增加窑长。

而为了尽可能把温度梯度更加细分,窑是越低越窄的好,窑越细长,每加一尺长度,体积递增便越少,从而便使梯度更细微,也能使测试更加精确。

为使窑搭的尽可能精确,建造匠人拿着尺索带着人亲自去测量去了。

李孟羲知晓,这一百个窑建起到使用,非大几日不能完成。

这还是测试场地的准备,到测试过程中,还得需要大量铁片。

百座窑炉,一窑里放十根铁条,那就得一千根铁条。

且,这一千根铁条得厚薄一样,长度一样,宽窄一样,不仅如此,还得是淬火强度也一样,不如此,没办法进行测试。

而据李孟羲所了解,按徒手打造铁器的方法,匠人们打造刀剑时,成品的刀剑重量很不稳定,重一点轻一点参差不齐,而根本没办法生产一千根长宽重量完全一模一样的钢条。

考虑到这一点,也就不能用锻造的方法来打造,得用铸造法。

用同样一个模具,用铁水铸造,依照这个方法,才有可能制造出一千个误差极小的铁条。

而关于铸铁之法,多达千次的铸造,李孟羲不很确定模具的耐久性如何,铸造到半途模具会不会损坏,会不会膨胀从而使重量递增之类的。

当李孟羲带着疑问去了铁匠营,他把问题告知一众匠人,匠人迟疑道,“模具怕是经不住千次铸造,铸造三五十次,怕就要不准了。”

李孟羲顿时皱眉,“那……这该咋办?”

经验丰富的匠人们,轻易给了李孟羲解决之法。

匠人们说,“可用母模分铸法。”

所谓的母模分铸法就是,先打造一个母模,然后铸造一些铁条出来,之后,以这些铸造好的铁条为基,再依之造模。

母模法李孟羲是听明白了,而依匠人们所讲,现在军中用黄泥和草木灰麻布之类的破烂玩意儿所造的简陋模具,铸三五十次,模具就不准了。

那保险一点,就铸二十次。

第一个母模,铸二十个铁条,第二批二十铁条再铸二十个,得四百,四百再分铸,每模铸个三次,就能达到一千所需。

只是有一点,李孟羲觉得,模具换得次数越多,误差会越大。

他问匠人,连翻模三次,铁条会不会越铸越重?

匠人们谨慎思索一番,“兴许会重那么一点。”

李孟羲眉头又皱,“那咋办?”

铁匠们说,“无大碍,重也重不许多,拿锉刀搓几下就成。”

完美了。

翻模虽然的确是越铸越重,但是,重不许多,顶多重那么一两克,三五克顶天了。

把后边的一批成品拿锉刀搓不两下,就把那点误差给磨掉了。

而其实,都用不了那么精确,轻那么几g重那么几g根本不影响实验。

李孟羲在匠人们这里得到了重要的帮助,按匠营惯例,李孟羲写下了共计百斤粮的军票发给了几个匠人。

匠人们得了军票,喜悦不已。

当喜悦无比的几个匠人继续回工地忙碌,旁的匠人一问,便都也心生羡慕,羡慕的同时,也在想,下回见军师来,也往前边凑凑,又一次,匠营激发才智与创造的氛围再一次增强。

——

李孟羲已经知晓该如何制造一千根规格一样的铁条了,但用生铁或熟铁的铁条还不行,这两种铁条不管怎么淬火,要么太硬一拉就断,要么太软一拉就变形,是没办法作为钢弩的弩臂来进行测试的。

所以,还是得钢。

到了钢材这一步,没钢了。

因开春在际,大量的铁料得存着准备打造曲辕犁,曲辕犁是关键,不能为了一点实验把正事耽误了。

然而钢弩和批量热处理工艺也重要,要李孟羲放弃等几个月后再测试,他也等不及,所以,得找更多的铁料来。

想了想,李孟羲去战兵营找关羽了。

战兵营自分营之后,风气大肃,今日营中大起操练,满营都是队列操练的呼喝口令声。

李孟羲找到关羽,向关羽说明来意。

“关将军,拿两千环首刀给我。”李孟羲伸手就要,伸手就要两千。

关羽愣了下,然后,“啊?”

关羽惊讶的看着李孟羲,“是缺铁了?一千成不?”

李孟羲摇头,“不够。”他拿手比划着,“钢弩弩条又长又宽,比环首刀还长还厚,一千柄刀不足以造一千钢条。”

之前为做曲辕犁,军中已调集了一千五百件兵器给融了,现在往哪里再去找那么残次兵器。

犹豫了又犹豫,关羽搓了搓手,一脸为难之色,他商量道,“羲儿,现下军中战兵万余,兵刃人手一件将将勉强,你一下拿走两千把刀,那得有人赤手了。再说,上次之后,也没有那么多残破刀剑了,剩下的可都是好的……”

李孟羲很体量关羽的难处,但是,他还是不肯放弃,李孟羲思索一会儿,他嘿嘿一笑看着关羽,蛊惑道,“关将军,你不妨这样来想。

刀剑在战阵之上,比不过长枪吧?

一把刀,轻者一斤多,重者二三斤,而枪头重不过二三两。

两千刀具要是融了,足可铸枪头五千,岂不使兵备倍增?

再者,灌钢术已成,只需将刀剑重融炼一番,再成兵刃,可坚锐数倍,有此化劣有精之法,还何言旧物优好?”

关羽想了想,一咬牙,“成!某去给你拿来!”关羽拍腿而起。

两千把刀具可是不少,关羽召集了所有战兵,然后带着百夫长们挨个查刀,诸如百炼精钢的好刀就没必要融了,此类好刀比灌钢刀还要精良一些,融了有点亏,但除此以外,稍微次一点的就全收走了。

军中现状是,真正破损劣质的那些刀剑上次就已经收拢走了,剩下的可都是好东西,虽说李孟羲是有灌钢法,虽说也的确,一把刀融了能打造五个枪头,但关羽眼瞅着一把把刀刃明亮的好刀扔破烂一般往车上扔,关羽心里就在滴血。

索性,关羽扭头不看了,眼不见为净。

半晌,两千多刀具凑齐,军中许多人手里连根毛都没有了,关羽还得安抚这些失了兵刃的士卒。

之后,把几车叮铃哐当的满几车刀剑交给李孟羲,关羽苦笑道,“就这些了,再缺铁可是没有了。”

李孟羲目光越过关羽朝后看了看,他看到,好多士卒手里还有枪戈,士卒身上还有甲胃。

口上说这些便够了,但李孟羲心想,要是再缺铁,是把铠甲融了呢,还是把铠甲融了呢?

反正,普通的铁扎甲,怎么可能比得过灌钢做的甲片防御效果好,就当军备升级了。

经李孟羲这第二次搜刮过后,军中环首刀数量锐减,这造成了一个严重影响,那就是军中但凡还存在着的刀具,全都是精良品。

李孟羲把几大车刀剑带去了铁匠营地,嘱咐匠人们依照老办法把生铁熟铁还有精钢兵刃区分开来,然后重做一大铁池,准备来日造钢。

铁匠们看着大量的成色极好的刀剑,一听李孟羲是要把这些刀剑全融了,所有人都觉得可惜无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