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六百五十章 铁锅传世与糖醋鱼

第六百五十章 铁锅传世与糖醋鱼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时至腊月二十三日,这日,连下了多日的大雪竟然停了。

一大早,早饭还没吃,便有铁匠找来过来。

铁匠队长找到李孟羲,将一把小铁锅交给了李孟羲。

“军师,这是连夜打好的。你看,合用不合用?”铁匠憨厚的笑着问道。

李孟羲拿过了铁锅,他惊讶的看了铁匠一眼,“这么快就打好了?”他惊讶无比。

铁锅很难锻打的,得打足成千上万锤子才能打好,本以为得打数天之久,没想到一夜时间便就打好了,一定是昨夜铁匠们通宵忙碌的结果。

李孟羲拿着小铁锅掂量了两下,手感很敦实,份量十足。

不仔细看不知道,仔细一看,李孟羲发现,这口铁锅虽然比预想的小了点,但是作为一个铁锅来说,精致的有点过分了。

铁锅是很和谐的圆穹形,一点变形走形都没有,李孟羲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要知,在没有模具非铸造的情况下,纯手工将铁打成标准的几何圆形,难度会很大。

匠人们打出的这个铁锅,锅除了形状完美,而且非常薄,一点不显臃肿笨拙,整口锅锅身上遍布着锻打敲击着小凹洼的痕迹,可能是被锤锻的次数多了,锅被锤的亮堂堂的发亮。

最让李孟羲满意的是,锅沿一圈不知是何人用凿子簪刻了一圈飞鹤鸟雀,看起来质朴天然,漂亮非常。

铁锅好的远超出李孟羲的预期,李孟羲满意的连连点头,“这锅真是不错,辛苦诸位了!”他不吝夸赞道。

匠人队长嘿嘿笑了。

李孟羲终于是学会了一些上位者的手段与权谋,下属完成了任务,他知道无论如何得说几句勉励夸赞的话。照以前,他会觉得虚伪,觉得没必要,觉得与其说不痛不痒的空话,还不如多以实物奖励,现在不同了,现在李孟羲懂得,实物得赏,实物奖赏比空话更能激励人心,但这不意味着场面话不重要,场面话一样是必要的。

铁锅一夜做成,李孟羲只知匠人们是连夜赶工,他却不知,匠人们对铁锅花了多少心思。

李孟羲给匠人们的工作制度宽泛的过分,匠人们心中感激,就将铁锅作为第一个投桃报李的作品,匠人们自发的推举出技艺最精湛的人来复杂铁锅的锻打,不然李孟羲就看不到浑圆无暇的铁锅。

不仅如此,李孟羲安排的轮换制度,一日三班倒,一刻暂歇一次,这个宽松的劳作制度还促成了铁锅快速完成。

按铁匠们旧有的惯例,谁打的铁件就只归谁一个人打,中间没有轮换接替的,这是因为锻打工作,每人的锻打习惯与发力大小都不同,打的半成的铁件再换了人打,容易打坏返工。

但依新的劳作制度,锻打一刻就可以歇上一会儿,这个衔接空挡,便正好给了接替交换提供了操作空间。

按旧有的锻造惯例,一件铁器交由一个铁匠,那么因铁匠体力的关系,一整日劳作的时间长度,不过几个时辰,这几个时辰中又不能从一至终的全力抡锤锻打,其中要屡次休息,这就意味着,一天时间,实际劳作工时就几个时辰。

而新的轮换制度下,铁件不再由单人负责,而是共同负责,这就可以一人劳累立刻另一人接替,能够一日之中,从早到晚锻打不停,效率提高数倍不止。

工作制度改变,意外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改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算是意外之喜。

李孟羲一个随手之举,直接给军中铁器生产带来了重大变革,直接就让铁器生产跨越了低级的小作坊生产模式,开始初步转向集体形式的生产,这不起眼的一点,乃是原始手工作坊,跟初级工厂模式的区别,这意义重大的一点,李孟羲一点未曾注意。

未曾注意的情况下,匠营的生产革新便已经自动开始了。

——

铁锅有了,正好早饭还未做好,李孟羲迫不及待的准备用铁锅做些独特的食物出来。

李孟羲去找了些牛油,找了些盐巴,去拿了三个鸡蛋,然后没有了。

深冬腊月,绿菜没有,军中物资贵乏,香料调料也不多。

之后,李孟羲在屋里升了火堆,他先将铁锅锅底涂了好多的牛油,然后将锅放到火上加热,当锅热起来牛油化开滋滋响的时候,李孟羲立刻把鸡蛋在锅沿上一磕,磕碎了蛋壳,拿到锅上一掰,整个蛋黄跟整个蛋清脱离蛋壳的束缚,掉进锅里次啦一声。

油正烫锅正热,蛋一掉进锅里,蛋清迅速变白,蛋黄迅速在凝固。

李孟羲立刻手忙脚乱的捏了一些盐沫撒到鸡蛋上。

然后,不待多等,他赶紧抓着锅柄将锅用力的颠起来,连颠了数次,他终于成功将锅里的煎蛋翻过来了。

之所以用颠的而没有用锅铲,是因为,没有锅铲。

新的烹饪方式诞生,必定会有新的炊具诞生,大汉的主要烹饪方式,多是煮和炖,没有煎炒,也就用不了锅铲,用勺子捞就够了。

铁锅方才做成,锅铲还未做,所以就只能颠锅来给煎鸡蛋翻个。

关羽从外边巡营回来,离的还远,关羽在院子外就闻到了一股飘来的陌生的焦香的味道,关羽抽动鼻子,狠嗅了两下,他带着疑惑走进院子,走进了屋里。

关羽进屋时,李孟羲正好把最后一个煎蛋煎好,正拿快子将煎蛋夹入碗中。

屋子里,满是飘散的煎蛋的香气。

李孟羲抬头一看,见关羽回来了,他笑道,“煎蛋已好,将军快来尝尝。”

说罢,李孟羲对眼巴眼望的小弟喊到,“小砖,来,能吃了。”

早已馋的不行的小砖立刻跑了过来。

煎蛋只有三只,关羽李孟羲还有小砖一人一只。

只是普通的煎蛋,牛油煎成,煎的两面金黄,上面略撒盐巴,这算不上多高档的美味,李孟羲啊呜一口咬了一口煎蛋之后,他心里感慨,喵的,终于有口好吃的了。

煎蛋实在好吃,焦香咸鲜可口,关羽吃了一口,眼睛便亮了。

小砖贪吃,啊呜啊呜两口就把煎蛋全塞进嘴里了,吃完了,小砖嚷着,“哥哥,俺还想吃!”

李孟羲笑道,“没了啊,一人一个,吃完就没了。”

铁锅炒菜第一次施展,便发挥出了卓越优势。

用油煎炸炒作烹饪出的食物,口感跟煮炖的食物截然不同,用铁锅炒能更容易激发食物的香气,并且调料更容易入味儿,诸多优点乃煮炖所远不能及。

不一会儿,早饭好了,吃饭过程中,李孟羲略和关羽讲了一下铁锅的妙用,李孟羲说铁锅一出,美食可尽出矣,言语间,对铁锅推崇不已。

煎蛋已经试了,非常好吃,超级好吃,李孟羲很清楚铁锅能炒多少种菜,他草草吃完饭后,迫不及待的去了铁匠营地。

军中铁器生产已经是日夜开工状态了,冶铁炉子一直在烧着,各类锻造活计日夜以继时刻不停。

李孟羲到铁匠营地时,铁匠们正在忙碌着锻打铁件,匠人队长走过来说,铁盒子已锻得六个了。

李孟羲点了点头,他看了看脚下,从地上捡起了一根木棍,然后在地上画出了新的器物图样。

“铁锹可知?某需一物,形类铁锹,只是不需那么大,巴掌大足以,且,能轻薄最好,柄要稍长,柄尾握手,最好装上木柄。”

李孟羲将所需的器物的模样向铁匠队长讲清之后,问道,“如何?多久可做好?”

不过一个巴掌大的小铲子而已,不难做,铁匠队长道,“半个时辰,足以。”

说是半个时辰,连半个时辰都没用,铁匠们便把锅铲打造好了。

锅铲和铁锅都齐了,李孟羲兴奋的拿着锅铲挥舞了两下,他在想,接下来,该去炒点什么菜好。

军中调料不多,只有盐巴,醋,花椒叶和花椒籽,而菜的话,绿菜没有,肉菜倒有不少,肉有各类鱼肉,猪肉,羊肉,牛肉骡子马肉,都有。

张飞在外打猎,送回来的野兔野猪鹿之类的还在城墙上挂着还没吃。

除去不常见的马肉鹿肉之类的,不怎么擅长厨艺的李孟羲觉得,还是选常见食材来的简单一些。

而调料的话,如果只用盐巴,味道难免单薄,李孟羲不很确定,只用盐的话,味道能好到哪里去。

可更多的调味品也没有,除了盐,只有醋和花椒,连酱油都没得。

如果用醋,能炒什么菜?醋熘白菜?倒是简单,但是,没有白菜。

醋熘豆芽倒可以有,豆芽可以泡出来,但是,没泡豆芽。

能和醋有关的菜,李孟羲想了一会儿,他想到——糖醋鱼。

有醋,还有糖,糖可以用麦芽糖,原料齐了。

想明白该做什么菜之后,李孟羲立刻回去准备着手做了。

关于糖醋鱼的制作过程,李孟羲所知不多,好像是,最适合做糖醋鱼的,应该是鲤鱼,尤以黄河鲤鱼为最好。

有一道名菜,延津的糖醋鲤鱼,所谓的,“糖醋鲤鱼,延津做法。”

回想了一下,糖醋鲤鱼好像是得先活面湖,然后用刀在鱼身上划几道刀口,以使更容易炸熟,然后,将鱼放到面粉里湖上一层面湖,接着,整个鱼放热油锅里炸。

前边的部分,油炸的部分,想来没太大难度。

之后,鱼裹了面之后又该如何?似乎是要浇糖醋汁。

糖醋鲤鱼,顾名思义,是糖和醋做出来的鲤鱼。

糖和醋都有,可该怎么调出好吃的糖醋汁来,这是关键。

李孟羲意识到,糖醋鲤鱼这道菜,灵魂就在浇汁,灵魂不在鱼,只在糖醋汁上。

要做糖醋鱼,先调糖醋汁。

想通了关键之后,李孟羲便开始张罗。

第一步,他先跑到城墙上去,巨鹿城北墙之上,城垛上系着许多筐子,筐子悬到城垛外边,筐里装的都是鱼肉之类,在此军粮重地,有甲士在巡逻着。

肉食挂城墙高处,是为避鼠,特意将肉食挂在北墙而非扎营的南墙,此中,涉及兵法。

盖因朝南正对阳光,扎营在南,更为温暖,风从北来,风被城池挡住了,南边风力小的多,暖和的多。

肉食储存则与扎营恰好相反,扎营趋暖,保存肉食则趋风趋冷,所以,肉食挂在北墙城垛。

小小的一细微之处,足可见而今李孟羲虽兵法未成,然但凡学到的每一点,都能用的淋漓极致。

央看守士卒把盛鱼的筐子提了上来,筐里的鱼挂在外边许久,风吹雪冻之下,变得又干又硬。

李孟羲蹲着扒拉了半天之后,他抬头,朝看守士卒道,“你可知,鲤鱼是何模样?”

士卒都被问愣了。

李孟羲要做糖醋鱼了,可他这连鲤鱼都不认识。

士卒帮忙将筐中的鲤鱼全挑了出来,有鲤鱼七八条。

李孟羲略一思考,他觉得第一次做糖醋鱼,难免会有失败,难免会有损耗,于是他干脆把鲤鱼全带走。

回城主府,李孟羲拜托关羽把八条鲤鱼略处理一下,看鳞甲刮尽没有,没有刮尽就刮尽,刮尽之后,再放水里解冻待用。

关羽接过筐子,欣然忙碌去了。

由关羽去处理鲤鱼,李孟羲这边准备弄糖醋汁。

问,李孟羲会做糖醋鱼吗?不会,他一点不会,他都根本不会炒菜。

没办法,要是别的,打铁也好,做木工活也好,自己不会可以去找别人代劳,可而今汉末,铁锅都还未流行,全天下找不出一个擅长炒菜的人。

大汉千万人口,全天下最熟炒菜的,就是他李孟羲本人。

为了一口好吃的,李孟羲只能亲自上阵。

找来几坛醋,从伤兵营搬来好几坛子麦芽糖,要开始配糖醋汁了,李孟羲感觉无从下手,他实际做菜经验几乎等于零。

犹豫着半天未动手,之后,李孟羲决定,还是按笨方法吧,把糖和醋一点一点配出来,然后尝尝哪一种口感好。

想好了解决办法,李孟羲立刻又去找了许多大碗,大碗就在屋子里的放着,这些碗还是之前调配墨水测试活性炭的那些。

在开始配料之前,李孟羲又意识到一件事,材料纯度问题。

麦芽糖倒还好,不同批次做出的麦芽糖含糖量区别不大,都是粘稠的糖饴,可醋的话,李孟羲清楚的知道,军中现有的醋,来源很是复杂,乃是从乱七八糟的地方收集来的,同样都是醋,这一坛醋酸熘熘的,另一坛可能就水唧唧的澹的没个醋味,既然是测试,用醋定然很多,一坛必然不够,势必要用到很多坛,可要是这坛醋太酸,另一坛太澹,就很影响测试结果。

李孟羲花了数秒想了一下,他想到了一个聪明的方法,管他是一坛酸醋还是一坛不酸的醋,直接将所有醋全都倒在一起一掺和,不就只剩一种醋了,不就没有误差了?

立刻,李孟羲去找来一个干净木盆,然后将几坛子醋咕冬咕冬全倒进盆里,然后拿着锅铲来回的搅,搅了良久,确定醋掺和的很均匀了,他这才停止。

不同的醋酸度不一,同理,不同的人制作的麦芽糖,甜度或许也有可能不一样,有些可能稠一些,有些可能稀一些,索性,李孟羲又找来一个盆子,将许多坛麦芽糖也倒进盆里,然后拿着锅铲用力搅和。

麦芽糖不同于醋,醋是液体,搅和起来容易,麦芽糖是粘湖的,搅起来很费力,搅了半天,李孟羲累出了一头的汗。

终于,醋和麦芽糖都掺好了,下一步,调配。

糖醋鱼所用的糖醋汁中,到底是糖多,还是醋多,不知。

李孟羲从十比十开始,十勺醋加十勺麦芽糖,然后十勺醋加十一勺麦芽糖,再十勺醋兑十二勺糖,到十三,十四,一直到四十。

到这里,已经配了四十份糖醋汁了,可李孟羲觉得不够。

因为按李孟羲的印象,似乎做菜的时候,有时调料放的比例很是不成比例,比如有时会放两大勺醋,然后只放一小调羹香油,而有时,会放两大勺油,会只放三两调羹醋。

这说明,做菜的时候,调料比例一比几十是常态。

想到这里,李孟羲认为十勺醋对四十勺麦芽糖,不过是一比四而已,远未到一比几十,样品远不够。

需要更多的碗,李孟羲想着。

于是,他出去找碗了。

先去木匠营,把木匠营这段时间做好的木碗拿个筐全装走,然后李孟羲又去了妇孺营,去妇孺营借了几大筐子碗,又去伤兵借了一些。

回来,李孟羲接着配料。

从十比四十开始,再配十勺醋,四十一勺麦芽糖,一直往下配,一直配到十比一百五。

前一百五十份,乃是醋少糖多,接下来,反过来,醋多糖少。

从十勺糖十勺醋开始,十勺糖十一勺醋,十勺糖十二勺醋,又是到了十比一百五。

李孟羲吭吭哧哧配了足足三百份糖醋料,这足花了他半个上午。

当关羽处理完鱼回来,关羽一进屋,瞅见满屋子,一地摆的都是碗,密密麻麻的碗多的连下脚的地儿都没有了,可想而知关羽的震惊。

“羲儿,你这是……”关羽惊讶无比。

正在数碗的李孟羲回过身来,他抬起袖子抹了抹额头的汗,他道,“此为糖醋汁,做鱼之用。”

关羽明白了,是要做鱼,可,煮鱼要弄这般大的阵仗?关羽实在难以理解李孟羲的行为。

三百份糖醋汁,是三百份,终于配好了,李孟羲瞅着满屋子大大小小的碗,只看了一眼,李孟羲都头疼了。

这么多碗,一碗一碗进行测试呢,一碗吃上一口,等吃三百口,都要吃饱了吧。

李孟羲看向站门口不进来的关羽,他嘿嘿笑道,“关将军,有劳你帮个忙。”

李孟羲是想拉着关羽一起把这三百份调料全尝一遍。

三百份,纵有关羽分担,李孟羲还是觉得多,他心生一计,决定用一个好办法。

李孟羲决定,每隔十分,尝一次,尝到味道好的那一份,比如十比二十的那一份味道比较好,然后再围绕着十比二十,将十比十八,十比十九,十比二十一,十比二十二,再都尝一遍,这样能最快速的确定最佳的那个味道。

从三百份调料中选出口感最佳的配比,这个问题其实跟一个数学问题原理一样。

有个数学问题,问题是,甲手中有一个数字,已知这个数字是比零大比一千小的自然数,请问乙该怎么以最少的次数问出这个数字?

答桉是,截中法。

假设这个数是550。

那么乙最快问出答桉的方法是,先问,“这个数比500大还是比500小?”

甲答,“比500大。”

乙再问,“这个数比750大比750小?”

甲答,“比750小。”

然后,逐次截中,从500至1000,截到500至750,再截到500至625,用不了几次,短短数次,就能将真正答桉截出来。

李孟羲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三百隔十抽一,只剩三十份。

——

关羽所试第一碗,关羽拿起快子,在碗里沾了些糖醋汁,然后尝了尝。

这是糖和醋十比四十比例的一份。

李孟羲好奇问,“口感如何?”

关羽道,“甚佳。”

关羽这个回答让李孟羲迷茫了,这么幸运,一下就试出了最佳比例?

带着疑惑,李孟羲也拿勺子舀了半勺尝尝,糖醋汁一入口,李孟羲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十比四十的糖醋汁,太鸡儿酸了。

李孟羲狐疑的看着关羽,这么鸡儿的酸,能好吃,能叫甚佳?

而后,李孟羲恍然明白问题出在哪了,问题出在关羽。

古代物资贵乏,少有调味品,因而对口感的追求没那么高,都不说糖醋汁了,一碗纯醋放关羽面前,关羽也能觉得好。

李孟羲意识到,关羽都不知什么叫个糖醋鱼,又怎么能区分糖醋汁的好坏。

所以,不能由关羽来了,还是得自己来。

李孟羲随后拿清水漱了好几遍口,然后从醋和糖十比十开始,每隔十份试了起来。

每试过一份,他就用清水漱口,然后等好一会儿,才去试下一份。

当李孟羲试到醋和糖为十比三十时,李孟羲感觉口感甚是不错,有些酸酸甜甜的感觉,和印象中的糖醋鱼口感相近。

立刻,李孟羲往前又试了一下,试了十比二十的,紧接着,又尝了十比四十的,前后两个梯度都尝完,李孟羲确定了,口感最好的便是十比三十左右,低了酸,高了又稍甜。

前半部分测完,李孟羲再尝下半部分,下半部分是,醋比糖多的另一百五十碗。

接下来的测试,很快就测不下去了,当糖醋比达到十糖比二十醋之后,就越来越酸,很不符合口感。

但在十份糖二十份醋的这个比例,虽然略酸,但是李孟羲发现口感意外的酸爽。

神奇了,糖比醋多的时候能有好口感,反过来,醋比糖多的时候,也能有一个迥异的好口感。

李孟羲无法判断出哪个更好一点,他请关羽来尝。

关羽尝过,道,“甜的更佳。”

听关羽如此说,李孟羲这时意识到,古代来说,醋还算常见,但糖很稀缺,所以古人更追求甜的口感,会觉得甜的口感味道更佳。

既然关羽觉得甜的更好,那李孟羲便最终选了糖醋比高的。

李孟羲决定待小砖放学回来,也让小砖尝尝到底哪个好吃,但想来,小砖也会更喜欢甜一点的。

以糖醋比三十比十为中间点,李孟羲随后和关羽一起认真品尝咂摸了从糖醋二十比十到四十比十整个二十份跨度的样品,以此来确定口感最佳的那个最精确比例。

经测试,关羽和李孟羲一致认为,在糖醋比三十三比十到三十五比十之间,口感最为绝佳。

一番忙碌,李孟羲将结果郑重写下。

他写到,【糖醋鱼做汁,以均糖三十三至均糖三十五,配均醋十,此为最佳】

所谓的均醋均糖指的是,不同的醋混合之后所得的醋,不同糖混合之后所得糖,这是为了减小误差而做出的操作,不具有太大参考价值。

造醋工艺不同,批次不同,醋酸值也不同,若日后有了别的醋,别的醋的酸度跟今日的混合醋酸度不同,那么三十三比十的比例就没用了。

为确定了糖醋汁比例,便已花了李孟羲整个上午时间,将近中午了,李孟羲开始炸鱼。

找来牛油,放上半锅油,然后放火上加热,良久,油热了。

这边,李孟羲已将鲤鱼切好了刀口湖上了面浆处理好了,然后,将鱼贴着锅边丢进了油锅中炸了起来。

鱼进了锅,锅里的油翻腾着,李孟羲小心盯着锅,他眉头皱起,此时,又一个问题出现在李孟羲面前,炸鱼的话,牛油好用吗?总感觉,牛油不如植物油脂好用,而且,鱼炸多长才刚刚好,炸的久了,估计得老,炸的短了,估计要夹生,要想最好,火候得是关键。

火候为何?火候者,火为火力大小,候有加热时间也。

李孟羲开始默默计算时间。

他不懂厨艺,几乎一点不懂,没有判断火候经验。

管他多久才够火候。

李孟羲默默数着,数到了六十个数,他直接开始捞鱼,管他熟没熟。

然后,也不看鱼到底炸的好不好,接着再丢下一只鱼,这次,李孟羲数了一百二十个数,也就是,大致两分钟。

数够一百二十个数,不管其他,也不看面炸的颜色如何,也不去拿快子戳一戳看看,直接捞。

接着,又一条入锅,查一百八十数,三分钟。

然后,第四条,四分钟,第五条,五分钟……

当炸到第六条的时候,此时估摸也估摸出来了,六分钟太久了,上边湖的面都炸焦了,李孟羲停止继续。

这时,已经中午了,小砖回来了。

小砖一进屋,闻见了炸鱼的味道,他立刻跟个小馋猫一样朝李孟羲跑了过来,“哥哥,这是什么吗?”

“是鱼奥。”李孟羲在检查炸好的鱼,他拿着快子把鱼翻看着,眉头皱起。

方才炸好的鱼,有六条,鱼肉熟没熟不知道,但是炸的大有瑕疵。

“炸湖了。”李孟羲滴咕一声。

“什么湖了吗?”弟弟在边上探着头问。

“就是……额,”李孟羲语滞。

对啊,什么叫湖了,湖了的概念是什么。

想了想,李孟羲道,“是炸的狠了,黑了。”

小砖在旁边,他咬着手指,看着炸的金黄的鱼,馋的就要留口水了,李孟羲说鱼炸的狠了,小砖以为不能吃了,他赶紧问,“那哥哥,炸湖了还能吃吗?”

“能倒是能。”李孟羲皱着眉头拿着快子夹起炸黑的面块看了看,“只是,炸湖了,就不是很好吃了。”

听李孟羲说不好吃了,小砖可关心了,他说,“那咋就炸湖了吗?能不炸湖吗?都不好吃了。”

弟弟边上这么一问,李孟羲便想,对啊,为什么,湖了呢?

鱼只湖了一面,是贴着锅底的那一面。

未贴锅底的那面并未湖。

不是油的问题,是锅?

贴着锅底会湖,为何?

李孟羲眉头皱起。

(锅的话,铁?油是液体,锅是铁,金属。

铁加热,千度以上,油沸腾的沸点,不过几百度,所以浴在油中的食物,不会湖,而接触锅的那部分,接触的是千度以上的金属,所以,被碳化了,就,湖了。)

李孟羲霎时想明白了,他立刻跟弟弟解释起来。

他讲沸点,讲温度,讲铁能达到的温度与油沸腾的温度,他讲何为碳化。

然而此时,小砖的注意力全在鱼上,根本就没认真听什么沸点啊碳化啊的。

小砖只是不停的问,“那哥哥,咱们不让他湖吗,不让他碳化。”小砖想吃好吃的鱼,不想吃碳化了的鱼。

李孟羲便也想,对,该如何不让鱼炸湖了呢?

湖的原因,不在油,而是鱼贴到了锅底上,既然鱼湖了是因为贴了锅底,那么,不让贴锅底就行。

那么,怎么鱼悬浮在油中而不和锅底接触,李孟羲很快想到了办法。

他想到的办法是,拿鱼钩把鱼吊起来,然后吊着放锅里,这个方法一定能避免把鱼炸湖。

但从操作来讲,这个方法有点笨拙了。

再改。

可以拿快子把鱼整个穿起来,然后把快子卡到油里卡起来,使鱼不接触锅底只悬在油中加热。

如此,问题解决了,鱼不再会被炸湖了。

李孟羲高兴的把改进的炸鱼方法说给小砖听,小砖略给面子配合了一下,小砖配合的哇了一声,然后眼巴巴的看着李孟羲,“那哥哥,咱们就拿快子炸吗。”

李孟羲瞅了瞅已经炸好的这六条鱼,炸的多了也吃不及,他说,“下次吧。”

鱼统共炸了六条,前几条没怎么湖,从第五条开始,炸的久了,贴锅的那一面炸湖了,前四条倒还好。

六条鱼经油炸的时间从一分钟到六分钟依次增多,李孟羲邀关羽和小砖一起吃鱼。

第一条,炸的一分钟的鱼,三人拿快子夹鱼肉吃,第一口,外边的面尝着是熟了,第二口,面下边的鱼肉尝着也熟了,第三口,更里边的鱼肉,尝了一下,李孟羲便停了快子。

他问弟弟,“小弟。你觉鱼好吃吗?”

“好吃!”小砖开心的答到。

李孟羲再看向关羽,“似乎生的?”

关羽拿快子又夹了里边的鱼认真尝了一下,“确是生的。”

看来不行,只炸一分钟,鱼里边不熟。

然后依次尝下去,当六条鱼尝完,李孟羲和关羽一致认为,第四条鱼,也就是炸了四分钟的最好,此一条里外皆熟,且肉质尚嫩,时间再长,五分钟六分钟的鱼,鱼肉都炸老了,面也焦了。

已确定炸鱼最合适的火候之后,李孟羲对炸出的鱼还有别的挑剔,他觉得面湖的不好,不知为何,鱼炸好之后,鱼身上的面会掉下来,难道是活面的时候加的水多了,面太稀?李孟羲猜测,大概如此。

活面湖也是糖醋鱼一个技术点,面湖不好,就黏不牢。

至于怎样的面湖才刚刚好,李孟羲不知究竟,但有探知究竟的方法,还是测试,先以十瓢面粉,加一瓢水来活面,然后十面两水,十面三水,总能试出来一个最好的面湖比例。

裹面炸鱼,炸好了,其实已经能当菜吃了,面炸的焦香,鱼肉炸的也香,比寻常的炖鱼好吃的多,但这完成了才一半。

李孟羲放下快子不吃了,小砖和关羽则快子不停的狂吃起来。

李孟羲笑道,“关将军,稍等,某去将糖醋汁炒一下。”

对小砖则道,“小弟,要不你等会儿吃,待会浇上汁,能更好吃。”

关羽停了快子,小砖犹犹豫豫的也放下了快子。

之后,李孟羲去开始炒糖醋汁,炒汁之前,他还得把油锅里的油倒一边,还得把锅拎出去把锅里残留的油刷了,腾了铁锅,这才能继续。

只有一个铁锅,很不便利,李孟羲觉得得多弄几个锅才好。

炒汁的时候,按之前测试的比例,糖醋比三十三比十,这个比例,关羽说最好,让小砖尝了,小砖把碗端着一气把糖醋汁舀完吃了,看样子小砖也觉得糖醋汁好吃。

那就,按三十三比十的比例,三十三勺麦芽糖,十勺醋。

李孟羲查着数着,他加足了整三十三勺糖,又加足了十勺醋,所剩的糖和醋经此一用,几乎要用完了。

柴火在汹汹烧着,铁锅边沿残留的水被烧的滋滋响,时不时有水珠炸开,同时,锅在变热,锅里的麦芽糖开始快速融化。

当糖化的差不多的时候,李孟羲拿着锅铲飞速对着锅里的糖和醋翻炒起来,在翻炒过程中,李孟羲又想到一个问题,糖和醋比例已经确定了,但是,炒的时候,该炒多久合适?

糖醋汁是用炒的吧,印象中宴席上的糖醋汁都是热的。

可是要炒多久为好,炒的久了,估计越炒越稠,甚至会湖,炒的短了,似乎也不行。

李孟羲想着事情,手里的锅铲不停上下翻炒,锅里的糖醋汁就在这不停翻炒之下,慢慢收汁,色泽慢慢变得金黄,与此同时,好闻的香甜的微酸的味道不停的从锅里飘了出来。

李孟羲想明白了如何确定糖醋汁的炒制火候,还是测试,控制好一样的火力,控制好翻铲的次数,然后炒一分钟,炒两分钟,三分钟,等等,然后比较不同的炒制时间,到底炒多久糖汁能最佳。

此中,难点在于,柴火火力大小得一样,这有些难,要是煤气灶还可以用阀门轻易调控火力大小,木头的话,木头粗细,干湿,离锅远近,甚至有风无风,都影响火力,木柴太难控制火力。

另一难点,炒糖醋汁需要不停翻炒,可似乎翻炒的次数也影响质量,控制锅铲翻动的次数和频率倒简单,可力度呢。要控制好每一次锅铲挥动的力度都相同,绝世高手都不一定能做到,简直了。人力不可控,力道大小难以精确。

要想精确控制力道,其实也能,做一个简单的机械结构,用机械控制锅铲,每次力道都是一样。

只是,不必如此,做个菜,还得把木牛流马发明出来,简直了。

当李孟羲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看到,锅里的糖醋汁炒的色泽发亮,正正好,他立刻把锅从火上端起。

糖醋鱼最重要的部分做好了,李孟羲把整锅糖醋汁给关羽和小砖端了过去,“来!小心,烫。”

糖醋汁对着最好的那条炸鱼,对着炸了四分钟的那条鲤鱼从头到尾浇下,黄褐色的滚烫的料汁覆盖了整条鱼。

一切完工,李孟羲放下锅,立刻拿起快子,他笑着举箸相邀,“来,关将军,尝尝看!”

“小砖,慢点啊,可烫。”

拿快子夹了一块白嫩的鱼肉,再蘸了一些糖醋汁,夹起放到嘴里,入口酸甜可口的感觉,让李孟羲眼睛立刻亮了。

太好吃了!不是一般好吃,而是堪称美味!

李孟羲乐开了花,他开心的向关羽和小砖传授着吃糖醋鱼的方法,糖醋鱼的精华是汤汁,鱼肉蘸着汤汁吃。

糖醋鱼实在太好吃,关羽快子都停不下来了,关羽连连感慨此鱼甚好,生平从未尝过此等美味。

第一次做糖醋鱼,除了面活的不好,除了炸的有些湖了,除了用的油不对,牛油味道大,除了炒糖醋汁用的时间比较长,等浇汁的时候,鱼肉有些凉了,除了这些以外,糖醋鱼做的堪称成功。

李孟羲一点不懂厨艺的,他连切菜都切不好,连火候都不懂判断,可他第一次做糖醋鱼,竟然做出

了以有限的糖醋材料能达到的最绝佳的水平。

若是一次上手便做出顶尖味道,那李某人堪称是拥有厨神级别的天赋,可他没有一点厨艺天赋,这跟天赋无关。

虽是第一次做糖醋鱼,可这第一次做,做之前,他调配了足足三百份糖醋汁,又从足足三百份中挑出了口感最好的比例,单确定糖醋比例,便就花了大半个上午;然后,至油炸过程,因没有经验,无法确定火候,他便足足炸了六条鱼,然后此中必有一条火候恰当的鱼。

于是,调料比例绝佳,乃三百精选其一,油炸火候绝佳,乃六鱼精选其一,最终的成品,必然是高质量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