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六百三十五章 高压结构改进

第六百三十五章 高压结构改进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锻造中的焊接技术,乃是将工件锻成之后,再把边缘部分加热,使其软化,然后再拿锤子把两个铁件的边缘部分给砸到一起。

铁匠们到了晚上也没停下忙碌,他们将高压锅的几瓣锅身锤锻到了一起,再接上锅底,高压锅的锅体便成了。

完成了的锅体,看起来很粗糙,锅体不规整,有些扁,焊接痕迹很突出,还有些毛毛糙糙的毛刺。

这样一个丑陋的铁器,匠人们自己都看不下去,嫌丢人,匠人们提议说打磨打磨,修一修。

李孟羲则道,“不必了吧?不修也能用吧。”

铁匠们还追求美观,李孟羲对此没有追求,难看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结实,密封性要好。

在漏水测试的时候,往锅里装满了水,经检查,没有一处漏水,完全合格了。

锅有了,剩下的便是锅盖。

高压锅难的不在锅,难得在锅盖与锅的高度密封。

对于密封的方法,李孟羲没有选择用复杂的设计,他选的是类似泡菜坛子一样的方法,锅沿大一点,盖能紧扣住锅沿,然后直接拿铁水浇一圈,直接把一圈封死,这样的密封效果,绝对比真正的高压锅还厉害。高压锅再严丝合缝,也会有少量漏气,而用铁水悍死的话,则一点缝隙都没有。

铁匠们花了不长时间,把一个锅盖锤出来了,锅盖跟锅体一样,也是非常厚,非常笨重,非常沉,跟个盾牌一样笨重。

将锻打好的锅盖往锅上一盖,问题顿时出现,锅盖大了一圈。

铁匠们回去又改,改了一轮,回来再试。

这次大小合适了,锅盖够圆,但是因为锅做的不好,锅是扁的,结果盖子与锅反而不配套了。

负责打锅盖的匠人拿着锅盖对了几次,对不上,这个匠人只能尴尬的把盖子拿去。

跟李孟羲预料的一样,单做一个铁锅容易,单锤一个锅盖也容易,可要是做两个能配套的东西,难度高了数倍,精度不够,误差太大。

最终,锅盖改了又改,圆的锅盖改成了半圆不扁一边高一边低的盖子,这才终于,锅和盖契合了。

还缺最后一步工序,得往锅盖上打一个小孔用于排压之用,不然,气压这玩意儿压强可以极大的,粗制滥造高压锅若是不留排气孔彻底封死,怕是撑不住一会儿,水蒸气就把高压锅憋炸了,跟个炸弹一样。

李孟羲把锅看了又看,他觉得锅不够大,又生恐排压孔太大压力泄的太多,以致锅里压强不够,于是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压强,李孟羲对匠人说,只在锅盖上打一个比针略大小孔,孔越小越好。

这个要求,让一众匠人们为难的不行,因匠人们手中最细的凿子,也比麦秸杆要粗了,要钻一个针孔大小的洞,操作起来太难了。

难归难,匠人们没说什么,忙碌去了。

李孟羲等了很久之后,才等到匠人们把钻孔完成的锅盖拿了过来,此时,夜都深了。

夜虽已深沉,但好不容易把高压锅做好,李孟羲并不想立刻去睡觉,他很想试试高压锅的效果。

高压锅是为测试造纸技术所造,已知,让草本中的植物纤维尽可能散出来,这是造纸术的核心关键。

又知,草本中普遍存在一种锁住纤维的物质,干扰造纸进行。

来自关羽的提示,关羽说可能是树胶,这个猜测很合理,大概率,造纸过程要除的是胶。

那么,高压锅花了两天时间做好之后,要测试的第一步是,当要找树胶来,然后加酸加碱加盐轮流试一遍,看何种情况,胶质解的最彻底。

李孟羲连夜去搜寻材料了,他去找胶质,找不到,不管桃胶椿胶之类的,如今飘雪时节,什么胶都找不到。

李孟羲又不想就此放弃,无奈之下,就不用纯胶了,他直接找来生麻,然后央人把生麻铡一遍,剪一遍,再剁一遍,把麻剁成碎的不能再碎的碎末。

帮忙碎麻的苦力,自然是关羽,关羽把麻又铡又剪又剁的,忙的不停,李孟羲还在旁边说,不够碎,再剁。

关羽连剁了好几遍之后,终于忍不住了,把斧头一撂,“这够碎了,再剁都着火了。”

把麻剁的快着火了,可想而知,关羽剁了多少遍。

李孟羲对工业造纸隐约有些印象,人家造纸厂造纸的时候,有大的粉碎机,把原料粉碎的跟面粉一样一阵风吹来就能扬起的细粉末,材料颗粒足够细微,自然,现代造纸工厂生产的纸张纹理很细腻。

李孟羲意识到,原料粉碎也是造纸的关键环节。

可用手工方式粉碎,无论拿铡刀铡,还是拿斧头砍,无论怎么费力气,原材料依然很粗糙,依然是指节长短的麻段,跟粉末状的碎草末,根本没有可比性。

李孟羲便想,粉碎机该如何制造?汉末可以有水排风箱,同样可以有水力粉碎机,如果水力粉碎机不好用,其他粉碎方法,磨,石磨,用石磨把原料磨碎,一样可以提高纸张的质量。

李孟羲将构想草草记下,一个是【造纸所用的粉碎原料的粉碎机】,一个是退一步的替代品,【石磨】。

李孟羲问关羽,“关将军,如麻线麦秸等,石磨能否将其磨碎?”

正拿筐揽碎麻准备装起的关羽顿时就是一愣,“……麦秸?你磨麦秸做甚?麦秸能不能磨碎?这……某不知也。”

关羽回答不了了。

李孟羲的问题太稀奇古怪,好好的粮食不磨,谁没事儿去磨麦秸玩儿?

碎麻有了,测试正式开始,李孟羲找来一块新的麻布,正式记下第一轮测试——

【1 用醋煮麻,看是否能将胶质除去,将生麻煮成浆。】

军中醋也不多,平时都是用来煮菜调味的,每次都紧巴巴的用,多放都舍不得。

平日急缺的醋,此时李孟羲生怕醋不够,将半坛子醋哗一下全倒进铁锅里了。

倾时,酸熘熘的味道弥漫开来,闻者口水立生,酸的。

倒进了半坛醋,李孟羲又捧了好多碎麻往高压锅里丢,然后又加了水,水加到九成满之后,锅上盖上盖子,李孟羲令匠人们把融铁取来。

几个铁匠手拎着钳子,夹着通红的铁匆匆来了,然后铁匠们把铁顺着锅盖浇到锅沿儿上,再趁着铁还热,赶紧拿着小锤子把铁叮叮一阵砸。

最终,匠人们用融铁将锅盖一圈都封死了。

李孟羲围着高压锅转了一圈,凑近认真打量了一番,(这样,应该完全密封了吧。)他想着。

看天色实在不早了,李孟羲看向一众忙碌到深夜的铁匠,他道,“辛苦诸位,夜深了,都回吧,早去睡觉。”

说完,李孟羲想了一下,又道,“留下一人,万一铁没封好,还要再修,谁留下?”

匠人们没有推诿,反而都想留下。

傻子都知道机会难得,遇见事儿得多露露脸。

最终,李孟羲只选了看起来最年轻能扛的铁匠留下,其他人打发回去睡觉了。

这一夜,注定无眠了。

城主府,厅堂当中,高压锅支在石头上,下边放着柴,旁边堆着一大堆柴,关羽在拿火石点火,李孟羲吭吭哧哧抱着铠甲来了。

李孟羲等火点起来之后,将铠甲递给了关羽。

关羽疑惑。

“还是穿上铠甲的好,我怕会炸。”说着,李孟羲自顾扣上了铁盔。

关羽疑惑的指着锅,“这东西,会炸?”

“可能会。彭!的一声就炸了。”李孟羲很严肃的说着。

关羽一听锅还会彭的一声炸,烧锅竟然还能有大危险,关羽便不由分说的大手一挥,让李孟羲躲远点去,他来烧火。

李孟羲也是怕炸锅,高温蒸汽烫伤可不是闹着玩的,锅要是炸了,铁片嗖嗖飞,跟个炸弹一样,多危险。

有关羽代劳,李孟羲躲的远远的,躲在一边等着。

关羽倒是心大的很,守着锅处之泰然的慢悠悠的时不时添一根柴。

一段时间后,李孟羲等烧的有时候了,他提醒,“关将军,可看看锅沿漏气不漏。”

关羽便起身查看。

看了锅一圈,没有漏气。

关羽回复说未有。

李孟羲点了点头,看来用融铁封口的方法,密封性很可以的。

继续又等,又一段时间后,锅里的水或许是沸腾了,水蒸气嗤嗤嗤嗤的开始顺着排气孔往外冒。

已是深夜,安静的很,水蒸气嗤嗤乱响的声音尤为明显。

天又冷,锅里的水蒸气成一道笔直的白汽往上飙射,巍为可观,关羽饶有兴趣的抬头看着白汽蒸腾。

离得远的李孟羲,也聚精会神的盯着蒸腾的水蒸气在看。

水肯定是沸腾了,锅里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了,可是,这水蒸气的排泄速度也太快了吧?就一个针孔大的小孔,水蒸气嗤嗤的飙着往外跑,这得泄出去多少压力?

在锅盖上钻一个小孔的本意是为了排压,可这排压的效果也过于强了吧?

李孟羲不由就想起,真正的高压锅,真正的高压锅似乎是根本不排气的,高压锅上有一个小小的阀门,当饭做好之后,高压锅才开始放气,放气的目的也是为了安全的掀锅而已。

李孟羲又想到,按后世的家用高压锅,能做到整个煮饭过程不泄压的高压锅,锅是非常厚实的,因而能经的住超高的压强。

后世的高压锅所用的钢材肯定强度远超普通钢铁,汉代的钢铁强度肯定远不如高压锅的钢材,也就可能会难以承受的住过高的压力。

李孟羲在思考一个问题。看见高压锅排气效果太夸张,他觉得加了排气孔,锅内压力可能大为减弱,会影响蒸煮造纸材料的效果,可要是把锅全部密封住,李孟羲生恐普通的生铁锅经不住整汽的压力,又会炸掉。

陷入了两难的难题,要么压强不够,蒸煮效果差,要么全密封,压强够了,可锅有可能要炸,难以做出取舍。

——

一等,就是等了一夜。

第二日,天还未亮,公鸡叫了。

怕锅会爆炸,有些害怕的李孟羲,披着被子睁大着眼睛,一夜都不敢睡觉,关羽要烧锅,关羽也一夜未睡。

听见鸡叫了,关羽朝李孟羲看来,“羲儿,还烧吗?烧了一夜了。”

或许时间足够了。

李孟羲掀开被子,他去叫来两个值守的铁匠,铁匠们带着锤子凿子钎子来了。

撤了火,待锅凉了之后,铁匠拿着凿子对着锅沿的封铁叮叮当当的凿了起来,密封的铁在凿击之下,一块块被敲掉。

片刻之后,所有封铁被砸掉,李孟羲迫不及待的掀开了锅盖。

锅盖掀起的刹那,李孟羲看到,锅里黑乎乎的,拿来火把照了一下,满锅都是乌黑,而且,锅里的水没有了。

愣了好一会儿,李孟羲伸手往锅底摸了一下,摸的一手漆黑。

“似乎……烧湖了?”李孟羲抬起头,睁着迷茫的大眼睛,不十分确定的看向身旁关羽。

“哈哈!”关羽开心的哈哈大笑,“就是烧湖了!”

第一次高压煮浆实验算是失败了,李孟羲立刻就想明白了失败的原因。

是事先估计不足,忘了随着水蒸气的蒸发,锅里的水会不停的蒸发出去,于是锅就烧干了,于是锅里的碎麻就烧成黑乎乎的炭了。

意识到了不足,李孟羲总结,煮浆的过程中得加水。

可再一想,锅密封之后,锅盖上就一个针孔大小的小孔,怎么加水?中途难以加水的。

问题两难了,煮浆过程耗时必然很长,哪怕用了高压锅,也需要长时间沸煮,可煮的时间长了,锅里的水就烧干了。

想来想去,昨夜未想明白的那个问题,李孟羲突然有了答桉。

昨夜还在想,要不要把排气孔给封了,这样可以极大提高锅内压强,但同时有炸锅的可能。

现在又面临着烧干锅和半途要加水的问题,不用考虑了,最好的选择便是不要排气孔了,直接把锅完全封死。

锅直接封死之后,水蒸气就全困在了锅里,就永远不存在把锅烧干的问题,于是加水的难题直接解决了,锅想烧多久就能烧多久。

选择不要排气孔,多个问题同时解决了。

第一次实验彻底失败了,李孟羲心情倒反而还好,他不仅解决了加水问题,还因为加水的问题,进一步选出了最佳的高压锅结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