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六百二十章 树梢捕鸟,冰下捕鱼

第六百二十章 树梢捕鸟,冰下捕鱼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十日这天,前半天,张飞所带的狩猎队共猎得野鹿五只,狐狸两只,刺猬团子四个,獾子一个,松鼠两个,从树洞里掏出的干果十好几斤,还有射到的喜鹊野鸡等鸟类七八只,掏了上百个鸟窝,得了百十多个鸟蛋。

下午时分,张飞部围猎依旧,猎场换了数个,忽然斥候来报,说巨鹿城有人来。

张飞将围猎事宜交给副手,前去接洽。

来的乃是游骑商队,人不多,车也不多,骑兵八个,马车四辆。

游骑商队队长见到张飞之后,立令麾下几人把车上东西卸下来。

士卒们爬上车上,搬下来了很厚实的一大捆网。

游骑队长指挥着把网抖开拉起之后,指着网对张飞道,“此是捕鸟网,军师特令我等送来,好捕鸟之用。”

张飞凑上前,看着线细的还没针粗的鸟网,他瞪大了眼睛,“这样细,能结实了?”

张飞见捕鸟网是用很细的细的绳子编的,很怀疑鸟网的坚固程度。

游骑商队队长笑了,“哈哈!细才好呢,细了才能逮到鸟,粗了想逮鸟,万万不能!”

在游骑商队出发之前,李孟羲早就将捕鸟网的关键讲了一通,就怕张飞是拿到网用不好。

之后,在游骑商队队长的一番讲解之下,讲了数个要点。

第一是,鸟类羽毛丰厚,鸟撞到网孔里之后,想要往后倒,毛就被戗着了,此便为,进去容易,出来难。

第二点,绳子够细,鸟毛才能裹在网线上绕上一圈,才能把鸟毛缠住。绳子若是粗了,鸟毛缠不住,就抓不住鸟。

“这跟人的汗毛一样,可拿绳子试试,看是不是绳子细了容易把汗毛缠住。”商队队长如此说到。

张飞一听,就忍不住拿手过去试。

张飞把袖子捋起,露出手臂,手臂凑到网上,拉起一根细网绳,绳子一搓,果然,他汗毛被网绳缠住了,一挣,汗毛拽掉几根。

这能说明什么?这不过只能说明细绳子确实容易缠毛,并不能说明粗绳子不能缠毛。

张飞犟上了,不信粗绳子会不如细的好。

张飞又拿栓网的粗麻绳绳子去试,手凑上搓来滚去的忙活,结果可想而知,粗绳是绝无可能缠住毛发的。

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张飞终于信了,奇了,跟捕鱼的网还不一样,捕鱼的网粗了好,粗了结实,这捕鸟的网越细越好。

张飞下手去拉网绳,他总觉得这网太细,总觉得不结实。

上手一摸,摸到网上粘湖湖的,张飞便拿眼看游骑队长。

队长解释说,“涂了有桐油,军师说粘湖点,更容易粘住鸟毛。”

还是鸟毛,还是为了粘住鸟毛。

张飞都服了,抓个鸟,这么多门道。

既然此捕鸟网劳师动众的大老远送来,天也正早,张飞便索性把网带走,准备捕鸟。

冬雪之时,万物息休,连鸟也少见,张飞找了好大一圈,终于找到了个林子,林稍上有些鸟窝,间或会有鸟从林间飞起。

张飞仰头看了半天,就这儿了。

到支网的时候,张飞才发现,这捕鸟网可不是一般大,难怪拉了四车分开拉。

网支起,四张长网接在一起,拉了长长的几十丈一长熘,蔚为壮观。

网好了,可是愣瞅没鸟,张飞便令人骑着马跑到林子另一边把鸟往这头哄。

一众骑兵星散而去。

片刻后,钻入丛林的骑兵们呼喊着撵了过来,惊的林中只鸟扑棱棱飞走。

张飞在远处守着,他看到鸟飞出来是飞出来了,可绝大多数鸟都是喜鹊斑鸠,直接从网上边高高的飞走了,一个鸟没能网住。

张飞仰头朝天上看,(不妥啊,)张飞皱眉寻思,(鸟飞的太高,网拉的低,得……上攻城塔楼,攻城塔楼够高。)

张飞依照所见,他寻思如果网拉的跟树一样高,捕鸟效果肯定极好。

要把网拉到跟树梢那么高,张飞也是经历过多次攻城战的,也熟知攻城器械,张飞自然就想到了攻城塔楼。

张飞肯定是误解了捕鸟网的用法,捕鸟网的用法应该是守株待兔,网支到那里放一天两天甚至一周不去管他,然后过几天去收网,捕鸟网的用法是这样的。

然而张飞还以为捕鸟网跟鱼网一样,以为网只要下去,立刻就能捕到鸟呢。

张飞对捕鸟网的效率要求太高了点,然歪打正着,正好,张飞会想到用攻城塔楼去支网,这个方法一出,网直接拦到树梢高度,可想而知,捕鸟效率得增高数成。

张飞认真写下第九条军猎之法,【捕鸟,需制攻城塔楼,鸟雀大者有斑鸠,小有麻雀,斑鸠多飞于树梢之上,麻雀多惯低飞,故,使网能及树尖之高,可多获鸟雀。】

简直了,捕鸟而已,能用上攻城塔楼,能用上攻城器械,有些丧心病狂了。

反正军猎之法,本就不是普通围猎,本就是要尽可能提高捕猎效率,成本根本不是问题,用塔楼便用塔楼,如果投石机捕鸟有用,用投石机又有何妨?

——

同一日,在张飞拉网捕鸟之时,远在巨鹿城外,李孟羲到了木工基地那里去了。

木工营扎营在河边,木工们要就近做鱼鹰舟,就近下水试船。

李孟羲到时,他看到小河上,竟然结冰了。

李孟羲讶然,顿时后知后觉的想起,冬天,还能捕鱼吗?河面都冻住了,哪里还能撒网。

一圈转了转,渔队不见踪影,打鱼的人全都出去了。

李孟羲找人问过,旁人答,小河冻上了,沿河往下游走,走到大河,大河水急,还没上冻。

也就是说,仍然可以捕鱼,只是艰苦了点。

思索良久,李孟羲倒是觉得,或许冬天比平日更好捕鱼呢?

众所周知,鱼也是需要氧气的,夏天的时候,快要下雨的时候,池塘里缺氧,鱼都露头了。

冬日小河结冰,水里更是缺氧,李孟羲想到了北方冬季捕鱼之时,会在冰上凿出冰洞,然后鱼都凑到冰洞处呼吸,此时,拿盆子下去一捞都能捞住鱼。

冬日捕鱼,效率能远胜平日,此为天时之助也!

李孟羲问同来的关羽,有无见过冬日凿冰捕鱼?

这一问,倒提醒了关羽。

“是矣!”关羽眼睛一亮,“凿破冰面,鱼将聚集破冰之处,一网下去,百鱼入网,封冰之时,乃捕鱼最佳时机。”

李孟羲求证明白了,凿冰求鱼这个技术,不算什么深奥技术,东汉末年的劳动人民早知这个技术。

然而知道技术归知道,就如关羽,关羽不也一时没想起来此节?同理,不群策群力的话,无法将生产效率发挥到极限。

大雪连下了十几天,河面的冰早冻的硬实了,李孟羲迫不及待想试试看,到底凿冰捕鱼效率能有多高。

李孟羲就要下河,关羽拦住了他。

关羽一是怕李孟羲一脚踩空掉冰窟窿里捞都没法捞,二是,凿冰捕鱼不同寻常撒网,需要特殊的捕捞方法。

关羽去找木匠们准备去了。

李孟羲对技术相关好奇的很,他追着关羽一路问,照关羽所说,要凿冰撒捕鱼的话,因凿出的冰洞不大,所以撒网不好撒,网只能团成一团顺着冰洞丢到冰洞里,可如此以来,网就不舒展了,网不到鱼了。

“羲儿,你觉此时,该当如何?”关羽笑着考教李孟羲。

李孟羲皱起眉头思索着,鱼网不展,那肯定就得让鱼网扩散开来,可网在水下,该如何让网散开?

李孟羲想到,拿棍戳一戳,不成,又笨拙,效果又不好。

他又想到,是网的原因,可以造一种特殊的网,网下到水里就可以自动舒展。

然而以李孟羲现在对技术的理解,还不成,这种自动舒展的网,哪怕到了后世,也不多见啊,技术不发达的汉末,网就更不可能这么复杂了。

想来想去,李孟羲想的都焦灼了。

看李孟羲一副想不明白的样子,关羽抚须笑笑,就要说出答桉。

“我明白了!”就在这时,李孟羲突然喜笑颜开,“找个人,抓着网绳,跑起来,转圈一甩,不就把网甩开了?这不跟在水上撒网一样,水上撒网,也得甩开。”

是一种叫做离心力的玩意儿,李孟羲想明白了。

关羽乐呵呵的笑了,点了点头,“嗯,你这说法,对也不对。”

自以为已经解决了难题的李孟羲顿时愣了,“额,何为对也不对?”李孟羲不解的抬头看着关羽。

关羽解释道,“这其一,水下甩网,可不同舟上撒网,照你所说,找一人拽着网绳绕圈跑。这不成,网在水下又沉又重,一人决计拽不动。

故,某言,对也不对。

水下散网,确是要将鱼网甩荡开来,可徒单人劳作,不能成事。”

原来是这样,李孟羲恍然大悟。

李孟羲紧接着又道,“那,一个人拽不动,多找几人便不就妥了?”

然而关羽还是笑着,道,“此法,对也不对。”

李孟羲又懵了,为何又对也不对了?

不待李孟羲问,关羽便解释道,“着数人同拉一网,可冰面能有多结实?人跑来转去,不一会儿就把冰面踩碎。

且,冰面光滑,人转着跑着,跑慢了,网荡不起来,跑快了,易滑倒。

再有,数人拉网,数人难以合力。”

“故,不必数人,可设一木轴,轴有数臂,数人围轴转之,静站不动,只手动,便可转轴如飞。”

李孟羲脑海中想了一下关羽说的这个木轴,他想明白关羽说的什么了。

——

幸好木工营地就在河边,有大量木匠随手可召。

没用多久,木匠们就把冰下捕鱼的装置做好了。

捕鱼装置很简单,不过是一个木棍,木棍顶上,一圈嵌着几个长的木把,跟方向盘一样,只此而已。

带上了木架和网,关羽带着人到河边去了。

到了河边,关羽不让李孟羲下河,让李孟羲在边上站着,关羽自己下河去了。

关羽扛着工具,小心翼翼的踩着冰往河中间走,到了最中间,关羽招呼几个士卒往边上走。

工具放在脚边,关羽提起一柄榔头,俯身趴到冰上,开始凿冰。

片刻之后,关羽成功在冰面上凿了一个大窟窿出来。

冰窟窿里,水哗啦啦流着,关羽站在边上,低头看水,静等鱼来。

岸边,李孟羲无聊的蹲着,他手支着下巴,无聊的看着关羽他们忙,关羽不让下河,就只能待在岸边看。

李孟羲没有亲自下去忙碌,可他已经发现了可以加以改进的技术细节。

方才见关羽拿个榔头砸冰,榔头没刃的,是钝器,钝器砸冰,必然把冰面砸的破碎不堪,必然砸出一三尺洞,支离破碎出十尺裂纹出来,这不妥。

李孟羲觉得,最好得有专门的破冰凿,破冰能更安全一点。

若想更为专业,还有方法,热水,烙铁,更安全。

用破冰凿依然会让冰面产生裂缝,热水不同,热水直接把冰化出了一个洞,一点裂缝不会有,整个冰面结构依然完好无缺。

烙铁也是,烙铁切冰,如同过泥,想切个什么形状的冰洞,就能切个怎样的冰洞。

冰下捕鱼第一项改进有了,要么用热水和烙铁,要么用破冰凿,再考虑到外出捕鱼的条件,烧热水不容易,烙铁也不好准备,最好的,还是用破冰凿。

李孟羲再一想到现下军中只有木工生产能力,还没开始任何铁器生产,破冰凿一时半会没办法制作,这让李孟羲不由眉头皱起,他在想,是不是得打铁了?不必大规模生产兵器,也不必去找铁矿,先找点坏掉的刀剑给融掉,然后少量打一些破冰凿,还可以少量做一些灌钢刀,甲片,扎甲,铁锅之类的,生产有门槛,需要有足够原料,需要大量人手,但若是技术钻研,少量的一些铁少量的人手直接就可以开始了。

再结合兵器来想,李孟羲想到推演攻城守城战术时,火攻之时,城上往下丢火之时,此时,攻城一方需要把城头丢的柴火捆给扒拉到一边。

用手拉肯定不行,烧手,用刀剑也不行,刀剑太短,诺大的一个柴捆,刀剑挑不起来。

用枪也不好用,长枪爬攻城梯时太拖累,长枪也不利城头搏杀。

最好用的乃是短戈这个兵器,在对抗城头火攻之时,戈这个兵器等同于工具中的镰刀,把柴捆钩起就能钩一边。

从此处,兵器除了战斗,兵器的工具性作用也是很重要一方面。

兵器也可以作为工具。既然缺少破冰工具,李孟羲便想,军中有何种兵器可以用来破冰?

合适破冰的兵器,肯定得是凿击兵器,戈,步字戟之类。

可普通的戈,普通的步字戟手戟之类,肯定不行,戈刃太薄太短了,凿击能力不够。

李孟羲便想起了一种重型戈刃,所谓【雄戟】是也,这玩意儿是巨型戈,戈刃又厚又宽还长,跟个镰刀似的,凿击能力一定很强。

这时,关羽从冰面上走了过来,“羲儿,凿冰不易,我看,得调点雄戟给渔队,也好凿冰之用。”

李孟羲抬起了头,看向关羽,他不由笑了。

就说得是雄戟,诸般兵刃中,没有比这个更适合凿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