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五百二十二章 兵贵神速

第五百二十二章 兵贵神速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当时李孟羲领大兵出,关张二人亦去,刘备以为兵势凶险,听李孟羲详说当时,刘备才知,比料想更险,稍有不慎,今日必血流成河。

尤其李孟羲一句,【能战,方能言和】,更让刘备有大为受教之感。

细细思之,若敬皇甫嵩三分,那皇甫嵩贵为朝廷中郎将,怎将涿州义军放在眼里,其必倾轧而来,到时一退再退,不得不战,战则死伤无数,战则必落谋反之实。

万幸,军师谋划妥当,制住两下厮杀。

刘备目视李孟羲良久,见李孟羲盯着瓦罐中的鸡不动,刘备拿起快子,往瓦罐中捣了捣,见肉已炖烂,下手撕下一条鸡腿递给李孟羲。

“多谢玄德公。”李孟羲谢到。

刘备笑问,“羲儿,若今日战事避无可避,又当如何?”

李孟羲抬头,看着刘备,郑重道,“那便与他一战。”

说罢,一口咬上鸡腿,用牙撕下一块肉,边吃边有些含湖不清的说,“如某所言,与官军战,无论胜败,于我大不利。

于我无不利之时,唯有一战,尽灭官军。

故,要么不战,战则如雷霆,力图歼灭。”

刘备默然。

——

转眼至傍晚。

义军营寨稳固,因义军车辆众多,车阵于扎营之时发挥大用,一半寨墙乃用板车首尾相连围成。

因强敌在侧,恐官军突然发难,扎营特意紧凑许多,更留有许多人手以作守备。

因行军暂止,无法行军,便反而有了停下来的时间。

见缝插针被义军发挥的淋漓尽致。

李孟羲在跟小朋友们玩,忽然就听到了练兵呼号声。

他极诧异,今天还练兵?想了一下,李孟羲带着下课了的弟弟,去看练兵去了。

至练兵场,刘玄德已径自开始练兵。

扎营虽紧凑,新兵营练兵场地却留了足够空地,一根根用于区分各部区域的火把柱已遍地插好,井然有序。

看到新兵们练兵,李孟羲突然想起白日之事,白天领新兵出战,虽说新兵阵列整齐,但仍有大不足。

不足之处,在于兵器,在于木枪。

平日的队列动作,不管走转停走,全都是徒手,可加了一根枪之后,就如白日列阵之时,有人左手拿枪,有人右手拿枪,更不用说,有人枪竖脚边,有人枪竖身侧,更不用说,齐步走的时候,有人握着枪,有人肩上扛着枪,有人端着枪,各种不齐。

对习惯了整齐的李孟羲来说,虽人齐,却持枪不齐,很是难受。

李孟羲上前,就持枪队列动作与刘备商量了起来。

队列训练到此,于李孟羲而言,突然难度大到了天上去。

早前的训练,所有的动作,站立转向走动等等,这些是李孟羲从初中开始就接受到过数度训练,因而对队列动作非常熟悉。

可到如今,实战队列需要有持枪动作,李孟羲的经验在此时没有了。他所接受的队列训练全是徒手队列,未有丝毫持枪队列的经历,不仅经历没有,甚至都没怎么见过军队持枪时是怎么走队列的。

这就意味着,要自己编队列动作了。

结合队列,第一个队列动作是立正,那么于持枪,第一个则是持枪立正。

持枪立正,左手持枪还是右手,李孟羲稍一想,便觉得理应是右手,右手有力且灵活。

然后,右手持枪,右手该如何持枪,枪柄顿到地上,枪柄是顿到脚尖还是脚侧,是贴着脚还是不贴着脚,枪的角度又该怎样。

李孟羲觉得,若论气势最强,应该是枪直直竖在地上气势最强。

立正姿态,枪立地角度于是有了,枪直立地面九十度。

然后,枪应该立在哪,是贴着脚尖,还是贴着脚侧,还是离脚侧稍远。

李孟羲和刘备叫人来试,发现是,枪不在脚尖不在脚侧,而是身体右上角一点,持枪站立动作最合适,最自然。

问题就在这里,枪若贴着脚放,动作标准容易量化,贴着脚放就行,然而要是放到右上角一点,于士卒个人,就得自己去掌握距离和位置。

李孟羲盯着持枪站立的士卒的脚,皱眉看了半天,到底是一掌,还是一掌多,到底是从脚尖右斜四十五度一掌,还是右斜六十度一掌,弄不清。

最终,李孟羲亲自拿过枪试了好久,才终于摸索出了精准的动作标准。

实则不用管枪与脚的关系如何,关键在手,手只要手肘贴着腰间,手臂自然前伸,那么枪落地的位置,就恰好是合适的。

由此,持枪动作核心,实则还是手。

手肘贴腰肋,手臂与地面水平,手掌竖起和地面垂直,手只要直,枪自然也直。

立正持枪动作完成。

令新兵数人过来持枪立正,教新兵半天,新兵依然茫然模样。

看着出来的几个新兵,老的都是老大爷了,年轻的十五六岁模样,如此兵员,接受能力差可以理解。

李孟羲眉头皱起,朝旁吩咐,“令调教导队前来。”

新的队列知识要往下传递,李孟羲一下就想起教导队了。

教导队四十人,乃是第一批精心练成的队列兵,且此四十人,又作为教官训练了第二批一千六百人,此四十人第一批队列兵,乃是军中队列水平对队列理解能力最强的四十人。

片刻后,教导队各队前来。

教导队集合之后,李孟羲再交代持枪立正动作。

“动作要点,以立正站姿,右臂上半臂不动,手肘紧贴腰肋,手臂平出朝前,手掌竖起,掌心向内,枪握手中,枪直顿于地,可听明白?”

“明白!”教导队四十人,齐声回到。

后边,李孟羲令教导队自做持枪动作,只看了一遍,教导队老兵们,一下学足了八成,枪个个立的笔直,都是右手,手肘都是贴着腰肋。

不足的那两成是,手臂平出时,有人没注意到,手臂往身体一侧斜了点,跟其他人不是一个角度。

走到队列前看,侧面看很齐的阵列,到排头一看,一下又看到不足。

因为持枪动作是,枪几乎是从腰肋处出去的,问题就是在这儿,不同的人,身体体宽不同,这人胖一点,枪就靠右,那人瘦一点,同样也是平臂持枪,但枪就是往里了一点。

李孟羲觉得,高水平的队列,连枪都应该是一条线才对,那样好看极了。

就像国庆大阅兵时一样,刺刀都一条线。那样的队列是怎样练出来的,李孟羲眉头紧皱思索起来。

是让后排的人跟对齐一样,把枪也对齐?

好像不是,因为这样,枪虽齐了,手臂好像就不齐了。

忽然,李孟羲想到了一点,好像,那种大阅时的队列,人员都是精心选拔过的,同一个方阵的人员,身高体重可是一模一样的。

因而,因兵员身体条件很接近,所以队列要齐,手只要出同样的角度,就一样齐,而不会说,因为身高体宽不同,同样的出臂角度,有人身高不够,错了别人一截,造成不齐。

想到这里,李孟羲明白了,以身体条件不相统一的兵员来练完全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是完全不可能的。

枪不能齐成一条线,解决办法也有,从新兵之中,挑身高体重一模一样的新兵来组成队列,肯定齐的多。

可新兵营如今人员杂混,新兵们能记住各自番号就行了,不强求其他。

于是,没齐成一条线算了,能都右手持枪,枪都笔直立于地上,枪都和腰肋一线,这就够了。

持枪立正动作,这算定下了。

还有一个问题,口令,持枪动作,如何和普通立正作以区分。

李孟羲觉得,口令可以就是“持枪!”,然后一想,不对,枪支到地上,是持枪,拿要是把枪拿起,又该是什么口令。

所以,持枪立正不能是持枪,再结合,枪立到地上,就是顿到地上,所以,口令可为,“顿枪!”

而后,按队列动作难度的推进,队列训练是,由静止动作,到动的动作,立正之后,应该是,原地踏步。

总不能,手里拿枪,就不踏步走了吧。

故而,李孟羲令教导队踏步走起,这一走,又大有问题。

枪是顿在地上握在手中的,踏步走起,李孟羲看到,有人别扭无比的,用力刻意把枪按地上,有人拿旗一样,把枪举起,举在手里,有人下意识用双手了。

李孟羲看的皱眉。

问边上人要过一支枪,李孟羲自己来试,到底原地踏步,枪该怎么拿舒服。

先是,把枪按在原地,踏步走起,不行。

喵的,人动着,把枪按着不动,跟他喵的要跳钢管、舞一样,很是别扭。

这个不行。

然后,枪索性抓手里,横起,抓扁担一样抓在手里,约莫一下,也不行,枪横拿手中,太占地方了,影响周围的人,若是紧密阵型,枪根本就没办法横着拿。从减少混乱的角度,枪只有竖着拿,才最为有序。

横拿枪也不行。

李孟羲再试,把枪举起原地踏步,一举,发现大问题,持枪动作,还不是手臂伸直了持的,而是肘贴腰肋,持枪的力量全靠小臂,把举一会儿行,举不久,立刻手臂就累了。

李孟羲意识到,现在还只是木枪,很轻,要是真正的铁兵器,要沉的多,只靠小臂把兵器举起,士卒持久力是问题。

所以,持枪动作,应该是两只手。

既,右手持枪之时,左手过来双持。

由此,又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左手过来,是如何过来,是在胸前,还是贴着胸口过来,再有,双手持枪,左手持枪位置应该如何,是贴着右手,还是拉开距离,又拉开多大距离。

意识到还有一连串问题,李孟羲挠了挠头,决定,还是自己亲自来试。

立正姿势,右手拿起木枪,右手肘贴于腰肋,小臂平出,手掌竖直地面,手心朝内,枪紧握,顿于地上。

这是立正持枪式,然后,踏步走起,右手提枪……

枪一提起,李孟羲发现自己疏忽了一个问题,提枪这个动作,提多高为准。

李孟羲试了下先手肘不动想提,不对劲,提不高,还有提枪的时候,下意识的,手肘想往外拐。

李孟羲顺着身体习惯,不再管手肘如何,也不管贴不贴腰肋,他一下把手臂提至与肩齐平,枪则是贴着身体在肩膀处。

此时,左手过来双持枪,左手手臂若打直,整好是贴着腹部,伸到右腰侧,能抓住枪杆。

“羲儿,这个看着好。”

刘备在一边说。

半天不说话的刘备说好,那便不错。

李孟羲停下动作,回想了一下,而后向教导队说起持枪动作细则。

“持枪令下,立抬手举枪,臂与肩齐,手贴于肩,枪贴于肩,此时,枪身仍正。

同时,左臂起,自胸前至右……左手先虚碰持枪右手,再下滑,至腰间,握枪。

双手持握,势定。”

李孟羲说起左手动作,突然又意识到细节问题。

左手过来握枪,一下摸不到准确的那个位置,势必调整,那么,是从上往下定位,还是从下往上定位,李孟羲选了从上往下定位。

所以,左手搭过来,先碰右手,在右手下,虚握枪杆,然后手臂打直,下滑至腰间,一下到准确位置。

李孟羲保持了双手持枪动作很久,他觉得不累,能久持。

只是,他觉得,怎么这个持枪动作,跟持双手长刀一个姿势呢?

再看教导队练持枪动作。

“持枪!”刘玄德下令。

刷!

教导队四十人,同时提枪抬臂,右臂与肩齐,然后左臂横胸过来,先碰右手,再朝下滑下,至腰间停。

看别人持枪,李孟羲就更觉得,这个动作更双手刀持刀动作特别像。

到队列中去看各人持枪动作,李孟羲发现看似像模像样,实则教导队四十人各有各的问题,最多的问题,是在手上。

说的是,左手在腰肋处那里停,可腰肋范围也太大了。

各人理解不一,有人手放胯骨那里,有人放肋下,有人放胯骨下。

李孟羲略做思考,认为最精准的定位点,应该是,肋下,胯骨上,手掌下沿贴着胯骨。

因为这样,胯骨在哪,手一碰就知。

想到了这里,关于队列训练的某些记忆被李孟羲想起来了,好像,初中训练的时候,教官让立定落步的时候,脚用力往往下跺,这是为了,增强身体记忆。

不仅如此,好像据说像是扑倒,突然卧倒之类的动作,训练的时候,也要动作刻意大一点,用力一点,也是为了起到更好的增强身体记忆的效果。于这一点知识,李孟羲想到,现在训练,无甲还好,手贴着衣服往下一滑,就知胯骨在哪,可战时,势必穿甲,手贴着腰肋滑,铠甲那么厚,手根本摸不到胯骨在哪。

所以,李孟羲决定加一个砸胯动作,既,左手顺着枪杆往下滑,滑到约莫胯骨处之后,稍用力往胯骨砸一下。

有这么一砸,纵是穿着厚厚的铠甲,一砸,铠甲受力,就能反应到身体,就能清晰知道,手在不在精确的持枪位置,然后稍微一微调就好。

于是,李孟羲再规定,持枪新令,令,持枪令一下,右手立刻抬起,把枪往里收回,同时,右臂平举,右手在肩处,枪与肩齐,同时左手起横胸至右,先在上,碰右手,然后顺枪杆向下,滑至腰间。此时,左手荡起,稍用力,往腰肋处磕一下,力度以能知手位置在哪为好。

然后,左手准确位置,在肋骨以下,胯骨以上,手掌下沿贴着胯骨。

“持枪!”刘备令下。

刷。

教导队四十人同时持枪。

如所见,像模像样,最后一个动作,砸胯动作也加上了。

教导队不愧队列老兵,接受能力够强,虽是新队列动作,练了几遍,李孟羲挑不出太大问题了。

再令持枪原地踏步,没问题。

令持枪左右前后转向,持枪对正报数等,持枪齐步走等都没问题。

其实,若实战,应该是还有一个拒枪动作,既,怎么从持枪姿态,变成战斗姿态。

可惜,一抬头,天都黑了。

李孟羲很是感慨,队列动作,这么难的吗。

天只刚黑,按义军惯例,夜里是要练兵的,淄重队在下发木柴,依然是,紧巴巴的,一个新兵教官,只木柴两根。

柴都发完了,突然有令下来,令所有新兵教官,中场集结,然后,火光通明的训练场,由教导队四十人,向新兵教官一千六百人,训练持枪动作。

时间太赶趁了,临近傍晚,方才起意要规范一下持枪动作,然后到傍晚,持枪动作刚编排好,刚交给教导队,教导队刚学会持枪,又得向新兵教官们传授。

幸而,早前创立了教导队制度,此法推广队列教学,效率数倍于单人从头到尾来教。

李孟羲令,要在今晚,要让所有新兵教官学过持枪动作。

李孟羲只说学,没说练的怎样,其实李孟羲对一晚上就把新动作练会也没什么信心。

——

于夜,刘关张并李孟羲,并小砖,众人围着篝火,商议军情。

李孟羲抬头看着乌黑不见月的天色,眉头紧皱。

“某有一忧,皇甫嵩也。

皇甫嵩不可以以董卓类之,那董卓惧我军势,则不敢与我相扛。

然,老将皇甫嵩,大汉肱骨之臣,我军力强盛,董卓惧我,皇甫嵩其则不惧一死,我军又多有黄巾降俘,皇甫嵩必视我军为大敌,仇我军,甚于仇黄巾。”

说到这里,李孟羲神色凝重,目光扫过刘关张三人,“我若是皇甫嵩,见你涿州军人强马壮,且与贼人揪扯不清,嚣张跋扈,反心昭然若揭。

我是皇甫嵩,何惜一把老骨,必于尔等拼个鱼死网破。

尔涿州军不灭,大汉危也。”

“白日,皇甫嵩退却不战,因其人马急行而来,人马疲惫,且其立寨未稳,纵战难胜。

可经半日之久,想必皇甫嵩营寨已稳,且其部人马已休整足力。

半日不敢战,此时其势回强,应当敢战。”

说着,隔着篝火,目视刘备,“敢问玄德公,兵争之道,以弱胜强,当用何法?”

“……用奇攻法也,”刘备直直看着李孟羲道,“夜袭。”

李孟羲点了点头,“某忧虑在此,恐皇甫嵩今夜袭我。

我军营寨虽固,然皇甫嵩乃沙场宿将,用兵老辣,非董卓可比。

若任其攻来,我军徒呆守,恐难免有失。”

“我计,”李孟羲沉声道,“他既今夜来,我便立时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不可!”刘备急出声,一下打断李孟羲的话。

李孟羲微不可查的眉头一皱。

刘备解释道,“羲儿,与官军战,无论胜负,我大不利也。应当避与其争。”

李孟羲眉头一挑,“奇攻可攻强,奇攻亦可灭弱,我军强势,皇甫嵩弱势,趁今夜,夜攻灭了皇甫嵩,还有何不利?”

“咳,”刘备咳了一声,面露迟疑,“稳妥些,稳妥些。”只劝李孟羲稳妥。

李孟羲眉头皱起,思索起来,片刻后,他又抬头,看向刘备,“这样如何,我军虽出不攻,以慑敌法慑之。

令关张二位将军,各领精骑若干,先一步,围皇甫嵩大营,绕营呼喝声惊,皇甫嵩不知虚实,不敢轻出。

其若谨慎,则一夜谨守营寨。

于是,我军则一夜无有被袭之忧。

于是此便为两全之策,不与官军接战,又迫使官军不能攻我。

此如何?”

刘备展颜笑了,“甚好!”

李孟羲就为慑敌战术,谋划起来。

“……当围营百步外,且士卒全选甲士,身背盾,手拿盾,以防箭失。

莫近敌营,以免我军骑卒折损寨下。”

关羽则补充到,“可先冲近四十步,绕寨数围,然后再忽然远撤。”

李孟羲点头,离得远,确实威慑不够,先近再远,则既威慑力十足,又可保全自身。

李孟羲沉吟片刻,又补充到,“骑兵若一夜奔走,则战马力屈,明日不能再战。

故,若去袭扰官军大营,不可全队压上,可使数队轮换。

……又有,恐官军杀将出来,少带骑兵也是不妥。

关将军以外,带多少骑兵,分多少队为何时?”

一问,就问到专业至极的问题了。

关羽手拂长须,眉头紧皱。

片刻后道,“……某和三弟,就带三百骑足以。”

李孟羲觉得差不多,三百骑兵,又是夜里,真打不过,脱身很容易脱身的。

关羽又接着道,“可使骑队,分明暗两部,明者在前袭扰,暗者为弓弩队,立阵暗中,若官军骑兵杀将出来,则明一队,立撤。

暗一队,待敌骑追近,突发箭雨。

漆黑一片之际,敌不备,瞬间落马者众也。”

关羽说完,李孟羲就笑了。

关羽这个主意,可是很阴险。

简单来说,骑兵分两部,一步有举火把,一部刻意不拿火把,藏于暗处,敌军出来,我军骑兵,立刻刻意向弓弩队所在的位置而去,把敌军骑兵引过去。

然后,弓弩队瞄着敌军追兵,一阵箭雨过去,以暗击明,敌军防不胜防。

李孟羲从中察觉一个问题,“关将军,既暗一队,不明火把,一片漆黑之中,明一队,如何知暗队在哪?

关羽皱眉沉思良久,不能有解。

李孟羲倒先一步把解决方法给出来了。

“不妨,使暗一队,用【暗火】。

何为暗火,乃用木桶照住火把,四周,再以木板围起。

如此,藏火之时,则暗。

待,官军追出大营,明之一部,立撤回。

暗部,见明之一部撤回,待临近,立撤木桶木板,亮明火把。

则此时,瞬间,明之一部知暗部何在,然后绕侧后撤。

于此时,事出突然,官军纵突然见明火升起,其战马冲势难止,调头迟缓,躲之不及,必被箭雨所重创。”

说到这里,李孟羲目光一动,“可用画地为牢之法,为更清明边界,暗部可于边界四角立火把,以免为友军冲撞。”

关羽张飞二人,连连点头。

刘备忍不住开口,“这……官军若追杀出来,真要与官军厮杀?”刘备一脸担忧。

李孟羲诧异无比,“官军杀将出来,为何不与其厮杀,万一被他反追过来,不又免不了一战?”

“唉。”刘备面色为难,叹气。

见状,李孟羲道,“实则,玄德公不必担忧。

谁说出营之官军是我军杀的?夜色漆黑,谁知是谁干的?反正不是我涿州义军干的。”

刘备一愣,“……不是我军?是谁?”

“可以是董卓,”李孟羲认真道,“就说他董卓意图谋逆,想刺杀皇甫嵩,故有夜里厮杀。”

李孟羲说的跟真的一样。

刘备若有所思。

而不发言的张飞,为李孟羲的阴险与极度卑鄙,张飞忍不住呵呵笑了,笑得是极开心。“是极,漆黑一片,谁说是我军扰营,我等不认,能乃我何?”张飞畅快道。

“所以。此去袭扰,我军绝不能有人被敌军俘虏,但有人阵亡,必救其而回,不落官军口实……虽说,我不惧他罢了。”李孟羲补充道,“还有,莫带旗号。另,带上火旗。”

不带旗号的目的是,万一有旗手落马,“刘”字大旗遗失夜中,很是尴尬。

带火旗目的则是,火旗于夜中聚众,好的不行。

想起夜中聚众,李孟羲便又想起鸣镝了,无锋鸣镝,李孟羲谓关羽道,“关将军,且带上无锋箭。”

说起无锋箭,关羽还愣了一下,然后想起无锋箭说的什么,关羽点了点头。

无锋箭,既是平头陶制鸣镝,相比一般鸣镝,无锋箭可以往自己友军头上射,号令精确到个人。

再往下讨论,李孟羲意识到,还有一处不甚严密。

就是,躲在暗处的弓弩队,虽说其能出其不意暗算敌人一下,但李孟羲生恐万一被敌人发狠顶着箭雨一波追过来,则弓弩队若是步卒,逃之不及,弓弩队纵是骑兵,则骑兵从静止到加速,也有可能被敌军追上。

难道,还得带枪兵,列枪阵不成。

可再考虑到官军扎营处左近地势,不成,要列能把敌军骑兵截住的枪阵,得派两三千个枪兵过去。

这为了惊扰敌军一下,把几千人劳累的一夜不能休息,等于屈了几千人力。

皱眉想了良久,李孟羲恍然想起对抗骑兵一良法——车阵。

一辆板车横起的长度,抵的上五人并排的长度,一辆板车的拒止力,抵得上十个枪兵。

故,可调一些架子车过去,暗地里悄悄摸摸的摆车阵。

把车阵的想法告知刘关张三人,刘关张三人皆认为极好。

李孟羲由此思路,往下扩展,“……还可带些枪,枪绑车身上车身朝外,做刺猬状,还可,车栏上绑盾牌,以为偏厢车,还有!不妨集中军中所有劲弩,全都上好弦搭好失放车中,一车拉几十弩,待敌骑来,士卒拿弩既放,放完立换新弩,如此,弩雨岂不更密于箭雨?”

刘关张三人眼睛一亮。

李孟羲则是心里滴咕,(喵的,想要诸葛连弩……要有诸葛连弩,用得着拉一车弩……)想到诸葛连弩,李孟羲眼中亮光闪烁。

商量罢,关张二人领骑兵三百,不带旗帜,只带火旗,带无锋箭鸣镝,然后先近后远,只扰不攻,明暗分两部,然后,暗部用车阵,车阵绑枪,一侧车栏绑盾,以为偏厢车,偏厢车上,拉一车上好弦的强弩,万一遇敌,一秒一发劲失,百十个人,瞬间火力,等于千把强弩手,一下把敌军骑兵打成傻逼。

事不宜迟,恐官军先来,李孟羲和关羽张飞,立去做准备。

所需,挑选骑兵甲士三百,骑兵全员要背上背一盾,且手中一盾。绕官军营寨时,手中之盾以防箭雨,官军冲杀出来时,手中之盾,也防箭雨,反正厮杀之事,交给暗部弓弩手。

另一边,车队在调集,强弩在调集。

李孟羲想了一下,虽说,车上可以拉一车强弩,一波强失过去,把敌军射成傻子不在话下,但万一敌军还是杀了过来,万一要苦战咋办,万一弩失不够咋办,所以,除带够强弩以外,还得带够箭失。

义军车辆很多,车辆一下拉来三百多辆,弓弩队还在凑弩。

又有火把分于众人,尤其暗伏弓弩队,弓弩队是骑兵,藏车阵之后,伏射一轮,说不得还得上马奔走。

所以。得带一些人,帮骑兵们拉车。

关键的【藏火】一项,李孟羲找来一些木桶,还有一些木板,他要亲试藏火好不好用。

先把一火把插在地上,然后木板挡着,再使一人拿着木桶虚扣火把之上,李孟羲在外边看,十步,能见光亮,他觉得不行。

皱眉,令人拿来布围着。

有人扯来麻布,把火一挡,光弱了许多,李孟羲还是觉得不行。

眉头一皱,心生一记,“去活点泥巴。”

这大晚上,活泥巴一时半会儿也活不了。

李孟羲想了一下,又道,“去陶匠营,陶匠营有泥巴,陶匠营是在……算了,我去。”

李孟羲往陶匠营转了下,吭吭哧哧提来半桶泥浆,这还不是混杂着草跟沙子的烂泥浆,而是陶匠们淘洗好的干净无比的黄泥浆,此黄泥浆,不仅细腻,粘合能力也强,普通泥巴往布上一湖,泥巴还掉。

把黄泥浆往布上一刷,好家伙,跟上漆一样,湖了密实的一层。

这下,湖了泥浆的布再围着火把一盖一遮,好了,十步外,只能见微光。

二十步外,无光。

至于三十步四十步,别想看见一点光。

李孟羲特意吩咐众人,火把的光一定遮严,并且,见我军骑兵退回来,待我军骑兵近,立刻把火把竖起来。

骑兵速快,这边慢一点,骑兵一冲十几步,说不定慢一下就撞上车阵了。

一切妥当,关羽张飞,领骑兵三百出营,人熄声,马裹蹄。

另有三百多战兵帮着拉车。

关羽趁营中光亮,朝骑兵们各自交代,“以某响箭为号,响箭起,立撤。以某和三将军火旗为引,或跟三将军火旗,或跟某之火旗,火旗向何,尔等便跟向何处。

说罢,领人出营去了。

李孟羲和弟弟小砖,和刘备,于营门处送关张离开。

不亮火把的关张部,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夜色中。

此时,官军部,皇甫嵩大营。

帅帐之中,皇甫嵩大摆酒肉,大犒众将,主位上,皇甫嵩声恨恨道,“涿州军反心将反,若不除之,必为大祸!

其虽势强,然我等食大汉之禄,又怎可惜身求全。

敢情诸位与老夫戮力讨贼,为朝廷除却大害!”

皇甫嵩声激动,举杯邀诸将共饮。

诸将热血沸腾,端起面前酒盏,齐声道,“我等誓死追随将军!”

官军众将康慨激昂,说待后半夜,夜深人静,就趁夜杀他涿州军人仰马翻。

还懂兵法,还懂攻敌不备,还懂后半夜,连老鼠都睡着了,人更是没几个几个醒的,后半夜袭营,最是时候。

若,只考虑时间,只比较是前半夜夜袭好还是后半夜夜袭好,的确是后半夜好。

然,若结合实际,两军对峙,谁先下手谁先占便宜。

官军尚不知,他等官军众将还在喝酒,涿州军已悄悄摸近。

或许是,官军还是有身为官军对地方义勇的天然的心理优势,可能是官军众将潜意识的以为,白天,那涿州军退却,不就是怕和官军冲突,看来那涿州军,虽军强,实则不敢先攻。

因而,官军众将,都准备后半夜夜袭涿州军,却没人会去想,若涿州军来袭营该如何。

关羽部,已摸至皇甫嵩大营两百步外。

遥视之,皇甫嵩大营,光火一圈,中里漆黑,整营静肃。

关羽手紧强弓,小声谓身旁张飞道,“再前压六十步。”

六十步,不大时间,关羽部人马息声,静悄悄到。

关羽又谓众人,“三弟,你领八十骑冲左,某领八十骑冲右,余者,就此待命。”

说罢,关羽领一队骑兵,悄悄上前,张飞也领一队骑兵上前。

于后,有关羽副将,在摸黑摆车阵。

关羽摸至官军营寨前四十步,停下。

默数三百个数。

回头看一眼,见身后,依然漆黑。

关羽看不到的地方,暗部把火把插地上,拿桶照着,拿木板挡着,拿涂了黄泥的布挡着,然后借着火把还剩的微弱的光,把车阵,三百多辆车,一辆一辆的给并排拉好。

他们还带了绳子,把车与车,车尾与车把相连,成连环车阵。

于各架板车之上,车栏对外有盾牌挡着,还有枪也对着对外一侧。车阵拉着麻烦,要消耗一点时间,但拉着不至于太难。

一段时间之后,暗部,有一百四十人,拉起了一个四四方方的车阵。

车阵拉好,暗部众卒又把满车的弩小心从车上缷下来一些。

关羽副将见这边安排好了,手抓强弓,捏起一支无锋箭,搭在弓上,对着远处官军营寨处,吊射过去。

“休!”

鸣镝在啸响声中,穿过寂寥夜空,以极快速度,飞向官军营寨。

此时有巧妙之巧合,鸣镝箭头重,因为初用鸣镝,副将没掌握好,鸣镝射的不远,撞到了关羽骑队一骑兵身上。

那骑兵顿时一惊,又立刻心安。

关羽部听到鸣镝,而远四十步外,官军守营士卒,多了四十步,其竟然没听到鸣镝声。

闻鸣镝声至,关羽便知暗部车阵已成,便沉声下令,“点火把!”

有火折子的骑兵,立刻掏出火折子,吹了几下,吹起明火,然后火折子朝缠了布匹涂了桐油的松木火把上一点,哄的一下,松木火把便着了。

一名点起火把的骑兵,立时把火把边上伸给起他人,其他骑兵忙把自己火把凑上,立时左引右,前引后,一引二,二引三,不过瞬间,大片火起。

官军守营士卒,忽然就看到漆黑一片的外面,突然亮起大片火光,箭塔上的士卒顿时大惊,“快看!敌军!”

哨塔上的士卒惊叫。

比官军士卒反应更快,关羽一提缰绳,“杀!”

“杀啊!”

……

突然惊天喊杀声起,如雷马蹄声中,官军营寨之外两股火蛇般的光点快速向营寨冲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