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四百五十六章 守城战法之防守反击

第四百五十六章 守城战法之防守反击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李孟羲曾经给自己的的自我评价是,他自我感觉是,至少已弄懂了守城墙的方法。

现在,李孟羲跟关羽学到了守城之时的晋级守城方法——守城之时的反攻之法。

如果只会坚守城墙,这是呆守之法,那么现在,学会反击法的李孟羲, 守城战法更灵活了,如同是龟壳上长了獠牙,更具有威胁性。

以前,还只会守城墙的李孟羲,敌将若来攻李孟羲守的城,敌将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攻不下,直接退却便是。

现在,敌将若攻李孟羲守的城,将有生命危险。既然能派骑兵出城冲杀,搅乱敌军攻城节奏,若是有机会,怎么就不能顺便穿插到敌军后方,直接把敌将砍了?

敌将开始有生命危险。

呆守法,敌军攻城不下,从容退去,其军力虽减,但大体仍在。

有了反击法,攻城之敌军,便不再从容无忧,而是稍有疏忽,就可能大败城下。

攻城也是件很危险的事。死在攻城战的统帅,不知凡几。比如攻钓鱼城的蒙哥,还有其他人。

这一天, 收获连连, 南门探查完之后,李孟羲怕刚学到的东西忘了,他迫不及待的回去。

中军帅帐,李孟羲找到了一堆布匹,堆在矮几之上,他拿出笔墨,立刻要把所有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

话说,这没什么大事发生的一日,到底学到了什么来着。

李孟羲咬着笔杆,皱眉思索了起来。

今早干的第一件事,好像是过去探查敌城明细。

具体细节,李孟羲想起来了,他想起,自己被挂到竹竿上了。

“井阑为探城器械,然此大型器械,制造耗费工时,时间有时紧迫,可先以木梁搭架,架高叁二丈,而后再找一长竹或长杆, 寻一轻便之人绑缚其上。

若架高叁丈,长竹能有五丈, 便能总高八丈,能高出敌城,便可临城探查。

井阑全体,耗时叁日,徒一叁丈木架,无板无梯,半日即可,省时何止倍余。

又因,要临城刺探,城上守军必箭发如雨,故,杆头了望之士,必身穿重甲,手持坚盾护面,”

写到这里,李孟羲略一停顿一下,着重加了一句,“步人甲有胸甲裙甲胫甲,防护周全,唯独脚部,无有甲靴,近城叁十步,箭雨密匝,众矢攒射之下,稍微不周全之处,必见伤。

故,甲靴于步人甲虽是零末部件,可有可无,不必全员配备,然军中需备甲靴数副,以备不时之用。”

“某身处箭雨之中,左右箭啸不止,盾遮掩在前,目不能视,于是不知何时探头观望方能稳妥。

于箭雨中顿悟,于战场之上,眼难关六路,耳倒可明听八方。

老于战阵之人,闻声可知箭近,急躲闪之,于是百战不死。”

“探查敌城明细,只为知敌城构造,以选择最佳攻城点。

至于探城后刻留标记之法,于叁十步外留短刀之法,不堪为用。

因攻城之时,众士抬梯冲锋,过环首短刀所标记处,往前仍需叁十步,地凹凸不平,前又深壕,冲叁十步之远,必生偏移。

冒险探查敌城,本为精巧攻城战法,然则偏移生,精巧荡然无存,前功尽弃也。

故,标识之法,必留于城墙之下,不能远留叁十步外。

近留标识之法,若井阑造成,可使军士居高临下,丛发赤羽箭于标记处,城根一丛赤色,标记明了。

若无井阑,则可用曳射法,使人射绳箭至墙下以绳为醒目标识。

只是,近城叁十步,已至弓弩杀伤之距,城上箭雨连绵,举弓发箭之人,身处险危。

由此,试用一巧法,驻停城上箭雨,妙极。

有草人借箭之法,扎草人百数,夹杂盾阵之中,趋至城下,令军士故意言语激敌,骗其箭矢。待草人遍插羽箭,城上之敌必以为,我军要骗损其箭,是要以待箭空攻城。此时,敌以为识破我计策,必停弓息弩,支箭不发。

如此,敌识破我计谋,则我计谋反成。

近叁十步,敌再无一矢,我善射士便可从容射曳绳箭以作标识。

此为大紊小动之策,以大举动为幌,遮掩微小意图。

至曳射之时,因绳箭有绳散绳断之可能,故,绳箭需多备。

绳箭若要射远,则不能系粗绳,当系细绳。

细绳贴地,又难以目视,难起引领标识之效。

故,又有补救之法。

补救之法为,一涂箭绳以赤,二将箭绳绑高,绑高则必须长杆,然徒有钝杆,急切间不能插土而立,故当带枪支为用,既带枪支,不妨带枪旗,旗帜标识更为明显。

而后,绳箭曳射城下,钉楼梯口处,绳牵直,绑旗枪之下,叁十步,红线牵引,此标识法,精准之至。

绳箭又可回收,若一射不中,尚能拔出再射,因而,绳箭可极精准,尤胜赤羽。”

曳射法记完,李孟羲稍作停顿,接下来,该写更重要的内容了。

曳射法不过是一个小的战术,接下来的内容则涉及和弓弩杀伤相关的内在底层规律。

“百人攻城,伤亡竟远小于十人攻城。

攻城人数竟与伤亡成反比,而非人逾多,伤亡逾多,此与常理有异,为何?

此中道理,《吕氏春秋》有述,【万人持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此概率也。

城头敌军弓弩,有数也。我一人攻城,城头弓手百人。我千人攻城,城头可纳弓手亦百人。

一人攻城,百弓射我,则此人必死。

千人攻城,百弓射千人,一弓看十人,则箭雨分散,大降杀伤之效。

由此可知,攻城之时,多多易善,人多,纵不全员参与攻城,亦可分薄箭雨。人逾多,敌箭雨逾散,于是我军伤亡逾低。

于是知攻城之法,能百人攻城,则决计不十人攻城。人逾多,伤亡反而逾小。

知,弓弩杀伤最效之法,为集射也,既百弓射一人也。集射杀伤效率,数倍于弓弩手择敌自射。

进知守城之法,守城之时,城头十人二十人弓弩手若能同射一人,则杀伤效率数倍于散射,杀伤既高,则大利守城。

至于集射之法,恰有一法可用,法为草原冒顿单于鸣镝聚士法,守城之时,可以善射之卒引领诸弓弩士,善射伍长配朱杆红羽鸣镝,伍长鸣镝射敌何处,左近弓弩士见鸣镝所向,立从而射敌。

此一法,便能集射。

集射之法,除能增杀伤之效率,另有数长。

其一,万一危急之时,某处敌军攀城将至城头,此时,叁五张弓,不能拦之,非二十弓聚射,不能止其攻势。鸣镝射,左近二十弓随射,于是便能二十弓聚射一人。于是,危急之时,城头弓弩化解危急之力,添强十倍。

至于第二,在于角度。有时,左侧射敌,敌举盾挡左,左侧弓弩,迟迟不能建功。此时,若左侧射时,右侧若能跟进,则杀敌易尔。鸣镝之用,便在此处,鸣镝可号令左右之士,使左右能配合无间。

鸣镝于守城之时,有此大用,发鸣镝号令众士之善射之士,因其射声聚众,或可称之为,【射声之士】。”

李孟羲又为军中增添了一个还只在字面上的兵种。射声士,或曰射声校尉,为守城之时,号令集火攻击之专职精兵。

李孟羲已明白了一个核心道理,集火射击,杀伤效率数倍于各自散射。

这一条理论能用于守城,能用于攻城,适用于步军弓弩,适用于骑兵骑射,适用于所有远射攻击和远射作战。

集火攻击能提高杀伤效率,这一条理论甚至到火器时代,到大炮和火箭弹时代,都是有用的。

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了统筹和最优解,在武器的表层之下,是数学原理。

鸣镝又有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了,鸣镝的作用愈发凸显。

现在再回想起来,鸣镝总共有多少用处了。

第一,鸣镝威慑法,抓俘虏的时候,鸣镝威慑溃兵,止其遁逃。

第二,鸣镝去箭,作无锋箭,往溃兵头上射,作用等同橡胶弾,威慑之效更强。

第叁,鸣镝往自己人头上射,用于战场号令进退。有了鸣镝,可以跨距离,把命令箭速传达,精准至百夫长个人。一声鸣镝至,前进,再一声至,后退。二进制,只进退两令,鸣镝可让指挥反应速度,快数倍不止。

至于第四,就是今日所得,也是草原雄主冒顿单于的战术,以鸣镝聚众,集火射击,数倍的提高杀伤效率。

军中处处需用鸣镝了,鸣镝至少得有两种,一种用于联络的,用无锋鸣镝,一种用于聚众射击的,此时鸣镝也需要杀伤力,鸣镝应该有箭头。

无锋鸣镝配发传令兵,有锋鸣镝则可配发善射之士,用于守城之时,或是骑战之时。

这一条,集火射击的知识,可能是李孟羲今日所悟到的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一条知识。

关羽教导的,为何百人攻城伤亡反小于十人攻城,除了有分摊箭雨,让敌军不能集火以外,还有另外的原因。

“盾阵。

攻城之时,盾阵为降低伤亡之极有效之手段。

百人可成盾阵,盾阵成,严如屋顶。

然,若只十人,盾不能成,防左则右漏,防右则左漏。

故,百人攻城,盾阵成,死伤微小。

十人攻城,盾阵不成,十人尽死。

此所以,百人攻城伤亡反小于十人攻城者。”

“探查敌城之时,必要多带甲士,甲士多,非只能成盾阵,降低死伤,更有自保之大用。

何为自保之大用?

主帅登井阑近城,以探查敌城详时,此时,敌军若见我兵力薄弱又近城前,见有可趁之机,于是突然大开城门,大队骑兵袭来。

若带兵不足,主帅岂不就此头颅不保?

由此知二,第一,主帅不可轻出,第二,守城之时,守城之军非是缩如乌龟,而是既能缩之如龟,其露獠牙之时,亦能狠厉如狼。

故而,攻城之时,谨防守军出城反击,亦为重中之重。

由此悟,守城之时,只会坚守城墙,保城墙无忧,此只为呆守法。

能守,待时可出,为反击防守法。”

“由此知,围叁缺一之策,当慎用时机。

围叁缺一,不用于城中之敌,兵力充足,士气高傲之时;不用于城外敌军援兵将临之时;不用于我军营寨未稳之时;不用于我军攻城正酣之时。

围叁缺一,只适用于敌军兵力粮草怠尽,敌兵力士气低迷,满城无战心之时。此时,用围叁缺一,敌既已无有守城之心,围缺一角,敌若趁机溃逃,则我军便可直接下城,省却日夜围困粮草损耗。”

“知守城之法之反击守城法。

何时开城门出击,为最佳时机?

敌远道而来,营寨未稳之时?

大雨瓢泼,雨压马蹄,利我夜袭之时?

皆非。

守城之最关键,关键在于城不被敌军所破,城不被敌军所破之关键,在于不使敌军从容大段登城,不使敌军大段登城之关键,一在于我守墙之法,二在于,若墙危急,精骑出而袭扰,断敌攻城后力,解城头之危。

故,城头焦灼之时,此时方为最应出城击敌之时。也只在此时,我守城兵力可发挥最大用处。

若为图杀伤,趁夜袭扰,则属兵力滥用也。

夜叁百骑出城袭敌,纵能杀敌叁千,但骑兵折损过半,此战果虽丰,然亦不值。

若到危急之时,城中骑兵出击,环城冲荡,击碎敌攻城之势,则能立解城头危难,城池多坚守数日未尝不能。

于此危急之时,纵城头杀敌叁千,亦不能解城头之急;而骑兵出城荡敌,虽杀伤不过百数,但荡扫四围之敌,立颓敌军攻势也。

故,若骑兵早早用于他处,用于趁夜袭营,纵杀敌叁千,但至骑兵大为损耗,亏也。

故而,守城之时,不比平地野战,

守城之时,我守城之要,或不在杀伤敌众,而在不使敌破城也。

守城之核心,诸般方略,应全为【不使敌破城】此一核心计,偏离此核心,则必为下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