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四百五十五章 围三缺一,取死之法

第四百五十五章 围三缺一,取死之法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为探查敌城详明,刀盾士连出动两次,次次有损伤。

第一次过去还好,伤的一些人都不是要害,第二次有一人脸颊中箭,看样子情况有点严重。

李孟羲跟过去看了一会儿,因为帮不上大忙, 他就离开了。

伤兵营外,关羽等在那里。

李孟羲一见关羽便说,“应少带些的人,少带些人,便少些损伤。”

李孟羲意思是说,去探查敌城,不该那么多人。

人多, 死伤就多。

关羽沉默了一下,然后看着李孟羲, 道,“实则不然。”关羽驳斥了李孟羲的说法。

“羲儿,我问你,此次前去探城,伤了多少人?”关羽问。

“十人。”李孟羲不假思索直接答道。

“嗯。”关羽点了点头,“两百人临城,伤了十人。可羲儿你可知晓,若此番,只派人甲士十人临城,这十人,全都要死。”

“派甲士两百,伤十人。派甲士十人,全死。怎言人少伤亡少,人多伤亡就多?”关羽笑着看着李孟羲。

李孟羲一下就迷茫了,他搞不懂, 难道不对吗?人多, 承受箭雨的人多,伤亡就会多。

人少, 目标少,伤亡的人就会少,不是这样吗?

李孟百思不得其解,他抬头,疑惑的看着关羽,问,“若甲士十人,怎就十人尽死?何道理也?”

就是十人尽死,事实就是如此,但李孟羲问道理,这个道理吗……关羽沉吟良久,好一番思索之后,才想到给李孟羲讲解。

“这样,羲儿,《吕氏春秋》可曾读过?”关羽问。

“未曾。”李孟羲更加不解,说伤亡,跟吕氏春秋有什么关系。

关羽随后道, “《吕氏春秋》有一言, 曰, 【万人操弓, 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言中之意,若万人同射一靶,则必能中靶。

临城之时,城头黄巾有数,假设就按他弓手百人。

我若百人临城,他弓手百人射我,一弓射一人,中于不中,难料。

我若十人临城,城头亦百人射我,十弓射一人,中与不中,九一均分。若我只一人临城,则百弓射一,此人绝无生还之可能。

如此说,你可能明白?”

李孟羲惊讶的看着关羽,李孟羲此时处于震惊之中。

震惊之处在于,吕氏春秋,一听名字就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古早着作,然而这么一部久远着作,神奇的在里边提到了兵器知识。

震惊之处第二在于,弓弩的杀伤成果是和概率学相关,而关羽显然懂得概率的原理,从关羽表述就能听的出。

震惊的第叁处,李孟羲恍然一下就明白了,我方攻城兵力可多可少,但敌城兵力受城墙限制,总兵力是不变的。

十人攻城和百人攻城,死伤到底哪个多哪个少,完全是概率问题。

可以略算一下。

假设,敌军弓弩手水平相等,敌军对我军一人瞄准射击之时,整场战斗其能杀伤我军士卒的概率,假设为十分之一。

那么,城头弓手百人,我百人攻城,此时,城头每名弓手盯我一人,则每名攻城之士死伤的概率,都是十分之一。

问,一场战斗下来之后,死伤大于等于十人的概率是多少?

简单计算是,十个0.1相乘,再与九十个0.9相乘,得概率。

再计算十人攻城,死伤十人的概率。

二者相比较,可以明显得出,百人攻城的时候,伤亡比十人攻城小的可能性更大。

由此,李孟羲弄明白了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敌军弓弩部队的时候,人越多,平均伤亡反而越少,因可分薄敌军箭雨。

反之,如果我方是守城弓弩队,敌军为目标,那么最高的杀伤模式是,视其百人为一人,也就是我军尽可能的朝着对方一个目标攻击,那么一轮攻击,敌军单个目标几乎必死,然后再同时攻击第二个目标。

这是杀伤效率最高的战术,由此可见集火的重要性。

同时,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弓弩队朝着同一个目标集火,倒是能做到,可是,该怎么协调人力,该怎么指明目标呢?

李孟羲立刻就想到了方法,用鸣镝!冒顿单于用鸣镝指引攻击,此战术很适合小规模作战。

在守城之时,每五十人弓弩手,其中有一人由经验丰富能判断战场形势的老卒担任,此老卒,用弓和鸣镝,鸣镝红杆红羽,然后,此老卒用鸣镝射向哪里,其附近左右十几几十人就往哪攻击,集火城下敌军。

如此,杀伤效率数倍于各自攻击。

尤其是某些危急时刻,敌军顺着攻城梯眼看要爬上来,此时叁两人对着射击,不足以立刻把敌军射下梯子,得立刻附近所有人统一集火才行救急。

如何集火,如何协调人手,如何指定目标,鸣镝是最好的选择。

攻城战术再次更新。

守城战法也再次更新。

守城之士,应安排善射的鸣镝军士来指引集火目标。

此鸣镝士,或可称之为【射声士】。

关羽一直在打量着李孟羲,眼见李孟羲从眉头紧皱的思索模样,到眉头稍缓似有所悟,再到最后,见李孟羲突然笑了,关羽就知道,李孟羲肯定是弄懂了为何人越多,攻城之时,反而伤亡会越少。

“关将军,我弄明白了!”李孟羲抬头看向关羽,一脸自得。

关羽点了点头,看着李孟羲,又道,“百人攻城,伤亡反而小于十人攻城,还有一关键——在盾阵。

羲儿你想,十人结盾阵,无论前后排几人,怎么排,疏漏必大矣,盾阵不能严整,于箭雨之中,如若单盾。

但若百人结盾阵,纵十横十,盾盾相压覆,密如层瓦,方圆盖阔,实若屋顶。

如此盾阵,如若龟甲,敌纵百人引弓射来,彼焉能一射入隙?其纵是百人神射,亦难。

故,十人难成盾阵,百人则可成龟甲盾阵。此所以,百人攻城,伤亡小于十人攻城者。”

李孟羲再次瞪大了眼睛。

李孟羲都惊讶了,惊讶的看着关羽。真是没想到,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人多攻城,还因为盾阵的原因,能有效防御箭雨。可不,十个人组盾阵,组个锤子盾阵,怎么组都有破绽,顾前就顾不了后,顾左就顾不了右。

关羽于军阵上的见识,让李孟羲佩服,他李孟羲就想不到这一点。

见李孟羲一副听懂模样,关羽抚须又道,“之所以百人临城探查,而不用十人,除伤亡,除盾阵以外,尚有第叁处,尤为重要。”

关羽语气郑重了起来,“羲儿,你可曾想过,我等前去临城探查详明,若只十甲士前去,万一,黄巾看有机可趁,勐然放下吊桥,打开城门,骑兵如风,忽然朝我等冲杀而来。此时,我等离城叁十步,离城门处亦近,我大军尚在营中,远叁百步外。

彼骑兵瞬息冲至,我等只十人,如何抵挡,纵想逃亦不能,尽死也。”

关羽道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李孟羲更加震惊了,他忽然明白,原来守城的黄巾竟然还能杀出来!原来守城一方,还能突然杀出骚扰!

想到这里,李孟羲突然想起了此次围城,围叁缺一……李孟羲有些焦急的问,“既如此,那我军围叁缺一,岂不取死之道?

围堵北东西叁门,南门未有一卒,若黄巾骑兵突然自南门冲杀出来,东西两人离南门又不远,我军岂不瞬间被其偷袭侧翼?尤其万一攻城正酣之时,他突然来袭,截断我攻城势头,岂不令我前功尽弃?!”李孟羲瞪大着眼睛盯着关羽,焦急之下,立刻拉着关羽就要走,要关羽快点做出准备,省的被黄巾从南门杀出来。

看李孟羲这个样子,关羽哈哈笑了,“勿忧勿忧!”关羽安抚道,“我早已令东西两营做好防备,谨防北面来敌,黄巾不能与我军野战,他若敢出来,正好残其军力。”关羽手抚长须,面带轻笑,一副澹然模样,笃定无比。

“不过,”关羽看向李孟羲,点评道,“羲儿你用围叁缺一之法,确实有欠考虑,日后再围城,全围还是留一门不围,应详加考虑,而后为之。”

李孟羲郑重点了点头,而后正色,后迈一步,直身朝关羽拱身认真一礼,“多谢关将军教导。”

李孟羲的感激是心悦诚服的。

关羽伸手虚扶一下,算是受了李孟羲一礼。

此次前来围城,围叁缺一的计策,是李孟羲提的。

没想到,这个计策会的不对,会如此的蠢。

关羽也是,明知道围叁缺一不妥,也不跟李孟羲说,却自作准备了。

好在敌手是黄巾,万一敌军是甘宁之类的家伙,留一门让甘宁能随意出入,他甘宁领百骑出南门,绕城转个半圈,就到东门,趁夜一个百骑踹营,我军凉了!

【围叁缺一】乱用是取死之道!

此策若用,必须考虑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围叁缺一之法的要义所在。

那么,围叁缺一的适用时机,会是何时?不适用时机,又是何时?

李孟羲问关羽,关羽一时也答不详尽,于是便就地讨论起来。

毫无疑问,论不适合围叁缺一的时机,现在就不合适,现在留了一门,给了黄巾出城偷袭的便利。

想来,围叁缺一之策,应该适用在敌山穷水尽之时,而不应该一开始就围叁缺一。

敌军城内兵力强盛,并且战意高昂之时,死板的用围叁缺一战术,等于自找麻烦。

敌军有城可守,天然就有稳固的后方。而我军,营寨扎的再好,防御能力不可能比得过城池。

围叁门而留一门,敌军能从容趁夜偷袭我,我却不能偷袭敌军,此攻守易势也。

再者,敌就算山穷水尽,但此时,有敌军援军将至,也不能围叁缺一。

敌军援军至,没受阻拦,直接沿着没被围的那个方向鱼贯而入,大量生力军入城,直接让敌军起死回生。

于此时,围叁缺一,是愚蠢之策,应该全围,不让敌军两下汇合,且应围点打援。

想来想去,围叁缺一战术,适用的时机,只能是攻城战后半段,并且是敌军将败之时。

围叁缺一只能有锦上添花之效,而不能凭借此一法想克敌制胜。

李孟羲终于知道纸上谈兵,有多蠢了。

围叁缺一,的确是攻城战术,而且听着简单的不行,简明扼要,围叁缺一,围叁门,堵一门而已,可若是直接生硬照搬,反得反效。

李孟羲放心不下南门,尽管关羽说有防备,他还是要亲自去看一下。

主营在东门之外,李孟羲穿过东营,到东营以北,他看到,营寨北半部分,还真是如关羽所说,防备森严。

此处,缷空了的粮车一辆接一辆堵成了车阵,如同壁垒一般横亘于此,还有几百士卒持兵贯甲在此值守,其防守之森严,让人一看踏实。

李孟羲还瞅见了一队骑兵,骑兵们跨在马背上,刀枪在手,手握缰绳,一副待命模样。

可以想象的到,若黄巾骑兵真就从南门冲杀出来,会被早有准备的骑兵队立刻冲出截杀上去。

骑兵们都是备战状态,一旦有险,立刻就能反应过来,不至于还未骑上马,就被黄巾冲了过来,以致上马不及。

李孟羲不由抬头看了关羽一眼,关羽不声不响就做了如此安排,真是厉害。

关羽乃如今军中,最长于兵略之人,而不是他李孟羲。

李孟羲虽多有奇策,并且在飞速成长,但李孟羲自身短板依然不少。

东营无碍。

李孟羲复又去西门。

至西门,张飞刚好在。

张飞急性子,见李孟羲和关羽来,迫不及待问,“大哥,小孟,何时攻城啊?”

“不急,”关羽笑了,“器械正在打造,军士正在操练攻城战法,此时不攻,攻时必若雷霆。”

关羽说话间,李孟羲自穿过西营,至营寨南侧,到南边一看,果然,也有车阵,也有步军和骑兵队待命。

关羽的准备相当充足,东西两门,都有侧重防守,不至被黄巾所趁。

李孟羲巡视完一圈,回来,谓关羽曰,“走,关将军,我俩去南门一观。”

关羽欣然而从。

关羽牵来战马,李孟羲与关羽共乘一骑,战马颠颠的绕城半圈至南门外。南墙在望,城门紧闭,吊桥高起,城头上隐约可见,相比其他几个方向,南墙上人稀疏不少。看来黄巾把主要兵力全集中在了北东西叁门。

整个南侧城墙,一点动静也没有,看来,黄巾没有出城偷袭的打算。

此时,关羽又有教导。

关羽问,“羲儿,若守城是你,此时南门外无敌,你愿不愿领兵出而寻战?”

李孟羲刚弄清楚守城方也是可以出城反击的,于是毫不犹豫的答到,“如何不愿?我可派骑兵出城偷袭,纵不能成,骑兵速快,也可从容撤退。”

“嗯。”李孟羲的回答,关羽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遥望敌城,关羽幽然道,“若是关某,某却不愿轻出求战?为何?因不管偷营,还是袭扰,兵既出,岂能万备无虞?必有损折之可能。

既是守城,我守城兵力必然远少于敌军,我兵力珍稀也,不可轻涉险。

守城兵力出城寻战,纵是能胜,纵能以一换叁,亦亏输也。因何?兵法有云,十则攻城,敌既攻城,兵力十倍于我,我纵能以一换叁,我兵耗尽,他尚余兵力七成。

故而,若非可得大利之时,兵不出也。

舍坚城不守,反出而寻战,此下下策也!

城为何?城者,高可临下,绝拦四向,严实而无漏,横亘而断绝,城乃绝强之地利也!

有城不守,舍地利不用,大错。”

言罢,关羽面带浅笑,看向李孟羲。

李孟羲此时,又是深感受教,若有所思模样。

本来,按李孟羲所想。

敌军若是围叁缺一,我城中兵马尚足,那毫无疑问,无论如何,趁夜派骑兵从未被堵的那一门冲出去偷袭敌营,是必然要选的选择。

因为,和收益相比,风险不值一提。百骑出城,折损了就折损了,损失不大,可万一能有战果,轻则敌军炸营,重则敌军粮草被我焚毁,收益太大了。

本来李孟羲是这么想的。

可听关羽一说,李孟羲恍然明白,如果是守城,能少点损失,还是少点损失的好,守城兵力远不如攻城之敌,我损失一人,需杀敌十人才能拉平均势。

守城之时,“可博大利”的评断标准,已不是野战时的评判标准了,在野战之时,我一队骑兵出去偷敌军营寨,纵是不能让敌军炸营,去偷营的骑兵部队只要能有个一换叁的交换比,其实就对我军是正收益了。

因为,骑兵一换叁,人力损失已拉平了,除人力之外,我骑兵过去袭营,敌军满营兵马,一夜惊扰不得安息,其士气战力必然稍降。

故而,野战之时,我主动出战,无论如何,极大可能有正收益。

于守城之时,就不一样了。

守城之时兵力尤其珍贵,野战时,一骑换叁人,都有得赚,守城之时,一骑换十人,不一定划算。

因为万一骑兵损耗掉,待守城紧急,需要出城突袭敌军的时候,这时骑兵却没有了,直接造成守城失败。

五十骑足以担任一次出城突袭任务,那么,是为了夜袭敌军,想看看能不能占便宜,为了这一个不十分重要的目的,折损了五十名骑兵的好,还是克制住,尽量不为不重要的战略目的损耗不该损耗的兵力,尽可能保存住骑兵,哪个对?

当然是,尽可能把兵力用在最关键的时候合适。

越苟越好。守城最重要的是稳妥,而非奇功。

为了尽可能减少不该有的兵力损耗,甚至,明知敌军远道而来,兵马疲惫,夜里去袭营,战果应该不小。但,趁敌军营寨还未稳,人马疲惫,偷袭敌军,这并不是最关键的时机,甚至此时偷袭不偷袭敌军,于守城成败无太大关系,因此,此时也不是骑兵最应该出动的时候。

守城之军,何时出城寻战,可以有最大收益,可起到最关键作用?

答桉是,攻守正酣之时。

李孟羲早已弄清楚攻城战法,他深知,攻城一旦开始,便万不能停下,一旦停下,守军就有喘息整顿之机,停下就要从头再来,停则为添油战术。

故,守城一方出兵的时机就在这里。

敌军好不容易死了一堆人,终于把攻城梯挂满了城墙,死了许多人,终于尸体堆在了城墙上,越来越多的人踩着尸体踏足城墙,眼看,城头已经要失守。

这时,守城一方正是出兵之时。

若敌围叁缺一,此时,立刻派强力骑兵部队冲出城门,绕城一圈,一阵冲杀,立刻把敌军攻城部队,搅乱成一锅粥。

敌军生勐的攻城势头,一下被捏死。

然后,敌军好不容易在城头占据优势了,可骑兵冲来了,把后续攻城队冲的溃不成军。

城头登城士,失去后续支援,不一会儿就被杀光。

于是,本来岌岌可危的城头,立刻,危急顿解。

眼看城破,突然又回到起点,攻城一方的统帅,要气吐血了。

守城战,出城寻找的最佳时机,就是此时。

之所以用骑兵最好,因为骑兵机动能力强,能在敌人未反应过来之前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步兵不行,步兵从围叁缺一的那一门冲出来,慢腾腾的,敌军看到,立刻派人来堵截了,根本做不到绕城冲击一圈的壮举。

再者,骑兵机动能力强,出城冲击一阵,还能立刻再退回城去。步兵要是出去,就算能扰乱敌军,完成作战任务,却回不来了,出去就是被歼灭的命。

步兵不能出围叁缺一的那个缺的一门,可以出其他门——比如,敌军攻打东门,东城墙外,攻城梯搭了一架又一架,敌军乌泱泱的人顺着往上爬,眼看,敌军攻势正顺,此时,我精锐甲士集结东门后,突然推开城门,冲杀而出,城门左近的敌军一个不妨,被杀的溃不成军。

甲士从城门冲出之后,再往两边散开,沿着城墙根,再杀一通,立刻,把城门附近的攻城敌军全部杀散。

在敌军未反应过来之前,甲士立刻再退回城去。

此时,攻击节奏一下被打乱,除爬在梯子上进退不得的敌军攻城士以外,梯子下,所有敌军后继兵力全散了,敌军的攻城战果,瞬间清零。

敌军要是再想达同等攻城进度,必须再次付出大量人力伤亡,还有大量时间。

而我军,只是派甲士出门冲杀一阵而已,直接就让敌军攻势大为受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