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城梯人力接替细则

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城梯人力接替细则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近来习惯了每日听着鸡叫声醒来,突然换了个地方,没鸡叫声了,一时不习惯,一下睡过头了。

李孟羲草草吃完早饭,他走出帐,外面阳光刺眼, 看样子天不早了。

或近或远的有操练声阵阵传来,热闹非凡,好奇之下,李孟羲循着声音走了过去。

来到地方,李孟羲一眼就看到了背着身的刘备和关羽,还有小砖,小砖扒着刘备的脑袋骑在刘备的肩头,就数他看的高。

李孟羲嘴咧了一下,心说刘备你就宠着他吧。

主营在东围堵东门,训练场在营寨以西空地,隔着营寨,黄巾无法看到操练过程。

李孟羲走过去,“小砖,下来!”李孟羲觉得弟弟爬刘备脖子上不好,不成体统,就叫弟弟下来。

听见李孟羲声音,刘备就看过来,小砖也看过来。

“俺不下来!”小砖嘴一嘟,抱着刘备的脑袋抱得更紧,一副不怕李孟羲的样子。

李孟羲就要训斥,刘备笑了,“你管他干做甚。”

李孟羲张了张嘴,无话可说。

站在一旁,李孟羲看向练兵场。

训练场人很多, 一队队分的很开,目力所至, 到处都是操练的人。

再仔细去看可以看到,有梯子的对,梯子上盖着盾,来回冲跑,显然,是在练龟甲攻城梯战术的抬梯阶段。

旁有一什长,跟着攻城梯队,边跑边咋呼,“跟上了!手里的盾,提起来!挡住腰,不准垂下来!”

龟甲攻城梯战术可以用盾盖梯,让攻城梯可以成为防御器具,防御住从上方射下来的箭雨。但实战中,攻城队还是有防御破绽,排头抬梯子的两个人,还有梯子左右的人,容易被来自前方和左右的箭支伤到,所以有专门针对这一缺点的战术调整。

攻城之士最佳的兵器配置是刀盾,盾是必不可少,一人一面, 盾最重要是用来防御流箭,哪怕是重甲士不怕流箭,盾也必不可少,重甲士的铠甲不会被箭支射穿,但城头倒下的热油浇到身上,重甲士跟普通士卒没多大区别,此时,盾头上遮掩一下,能保全性命。

为增强保护,抬攻城梯的排头两人手中的盾要举起,举到与胸齐高,以抵御迎面射来的箭支。

抬攻城梯的人,在左边的人,盾就举在左侧,盾和胸齐高,在右的人,就把盾举到右侧,以抵御左右流箭。

之所以必须要把盾举起,因胸腹乃要害,要优先防御。

至于腿部,被箭射中顶多是个外伤。

龟甲攻城梯上的盾不仅只有提供防御这一个作用,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梯子上的盾牌卸下来之后,可以作为备用的救护物资。

何为备用的救护物资?指龟甲攻城梯到城墙下之后,把梯子一抽,哗啦一下盾卸了一地,盾都掉在了城墙脚下。等攻城战开始,城墙下会有很多中箭倒地哀嚎的人,有战时规定,对于这些中箭的伤员,应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找两面盾往伤员身上草草盖一下,以防不能活动的伤员成了靶子,被活活射死。

此时,龟甲攻城梯缷盾之时满地丢的盾牌,正好随手就可以拿起来遮掩伤员。

这边李孟羲在留神看,那边,什长又吼,“左第四个,出来!”

李孟羲还以为左第四个是犯错了,喊出来批评的。

接下来的事,出乎李孟羲的意料。

被叫到的那个人撇下梯子跑了出来站在一边,攻城队抬着梯子依然往前跑。

李孟羲看的茫然,拉了拉旁边刘备的衣袖,指着问,“那处,攻城梯半途跑出一人,是何意?”

刘备循着李孟羲所指看去,而后道,“攻城之时,梯未近城,时有抬梯士卒为流矢所伤,十人抬一梯,一人中箭,则瞬息拖累整队。

故,应练退队法。

何人中箭,立退队,不拖累整队。此乃云长今早所增补之法。”

听完,李孟羲点了点头。

本以为,龟甲攻城梯战术已经趋近于完美了,改无可改了,没想到今日练兵,竟还能再有新法。

攻城梯退队法,说起来很简单,一群人一块抬东西,本来四平八稳,要是突然有脚下一绊,一下就把整个队伍带倒了。

龟甲攻城梯上面覆盖的盾牌,是由抬梯子的人手穿过阶梯用手拽着卡在梯阶上的,虽说不至于晃下就掉,但突然有人失力,影响整个团队的节奏。

跑着跑着就中箭的情况无可避免,中箭的人是一定会影响攻城梯队的速度的,所以要尽可能让此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谁要中箭,立刻松开梯子往边跳开,省的添麻烦。

可如此以来,似乎又有一个问题。

梯子就那么大,抬梯子的人就那么多,少一个抬梯子的人,影响不大,少两个,也影响不大,可少一半呢,万一某支攻城队被敌军集火,抬梯子的一半人都中箭了,此时,剩下的一半人手还抬的动攻城梯吗?

所以,还应该有替补程序。

中箭的自动撇下攻城梯退下,攻城梯后边紧跟着的刀盾队,立刻派人补上。

李孟羲把想到的这一点说了出来。

刘备笑了,手指向一处,“此处我和二弟也料到了,看那,不就在练替补吗?”

李孟羲转头一看,还真是。

另有一队攻击梯队,什长不停的把人从抬梯队列中喊出来,每喊出一个,后边就立刻有刀盾兵举着盾快步往前跑,先是手摸上攻城梯,然后跟着跑一截,跑到速度一样的时候,再趁机切进去。

行动之间,颇见章法。

李孟羲见此一幕,忽然就想起了一项运动——接力跑。

接力跑的时候,接力棒的传递是重中之重,后边的人要把接力棒传给前边的人,是跑快一点能传的稳,还是慢一点传的稳?

答桉是,不在于快慢,在于相对静止。

假设,后边的跑的速度是五米每秒的话,接棒的人如果不动,那么相对速度就是五米每秒,等于接一个高速移动物体。

正确的做法是,接棒的人也跑起来,跑到五米每秒,然后两下速度相等,等于静止交接,非常稳妥,接力棒不容易掉。

现在,换成抬梯过程中的人员替换,跟接力跑一样的原理。

替换抬梯,此一处,看似简单,实则很容易出错。

攻城梯是被抬着往前快速跑动的,后边的人想要补入,正确动作只有一个,必须把自己的速度和攻城梯的速度保持一样,然后且入抬梯队列之中的时候,不能停,且不能放慢速度。

不然,一停一慢后边的人就撞上来了,一下溷乱。

接力跑不是毫无难度的,这就意味着,动作不严谨不经过训练,几乎必然出错。

每加入一个人,攻城梯队就发生一次碰撞和急停,每加入一个人就顿一下,极其影响攻城梯的速度。

攻城梯行进速度影响的是兵力投放效率,最终影响的是伤亡和攻城成败。

真让人没想到,接力跑竟然在冷兵器战争中能用到,用到的地方竟然是抬攻城梯。

令人奇怪,接力跑这项运动,到底是现代才发明的运动,还是古典运动流传下来的形式,未知。

难怪说,运动跟战争有密切关联呢。

李孟羲再往攻城梯队那里看,他果然看到,在交替抬梯的时候,频频出现状况,

有的人切入攻城梯队之中的时候,勐然停了,后边的人咚的一声撞上去了,立刻引起叁五人的溷乱和后续整个抬梯队的溷乱。

还有的人倒是没有直接停,但切入抬梯队伍中的时候,没有控制好速度,速度一下慢了很多,后边的人还是撞上了,又是溷乱。

李孟羲看了一会儿,碰撞已数起,这样不行,攻城梯抬的磕磕绊绊,快不起来。

李孟羲抬头看刘备,发现刘备也朝攻城梯队那边看,但刘备没反应,好像觉得正常。

李孟羲忍不住了,他唤刘备还有关羽,一起讨论。

四人围在一起,在地上画图讨论。

“是这样,我看后边的人上前接替抬梯的时候,屡屡生错。

此中有微妙处,不与士卒讲明白,练一天也不能练好。

此中有一微妙道理,道理为【相对速度】。

何为相对速度?

两马疾驰,迎头对冲,两马皆颈折而死。

一马疾驰,一马静立,疾驰之马迎头冲撞静立之马,两马皆伤。

两马同向,皆疾驰,后马追前马尾,纵碰撞,力微乎其微,无伤。

于攻城梯依然如理。众人抬攻城梯奔走如飞,梯重且快,几如奔马。

一人若对面迎梯而来,触梯则如被撞,不能把持,于是难以抬梯。

若一人与梯同向,然其速不达,其冒然且入,其速慢,而背后人快,快慢不协,必生碰撞。

近梯之方寸之间,两人碰撞,波及数人,数人乱,则全队乱。

故,此中微妙在于,欲往抬梯之人,必速达且时时谨记不能稍有迟慢,尤其且梯而入之时,此时,其要跨步,要抬手扶梯,要跟队前,一息数动,极易错乱。

故,要于此处,重加操练。”

李孟羲话说完,刘备关羽眉头方舒。

李孟羲说相对速度,说法令人新奇,耳目一新,且一听就明白道理。

刘备沉吟良久,“同向且速同,相对如静。嗯,照这样道理,若我纵马奔驰,旁有一箭射来,箭快与我马快等同,此时某顺手一抓,岂不抓之如静?一抓而入手?”

李孟羲笑了,刘备的悟性相当不错,“然也!”李孟羲抚掌赞到。

刘备思路大开,眼睛一动,又忽然道,“于兵击之时,若二弟青龙刀削来,我欲阻他刀势,提剑撩之,剑动向二弟也,若此时,我不用撩,剑动向己,”说着,刘备双手伸指做双剑状比划了起来,“二弟刀来,我顺着朝我这向斜噼,半噼半荡,偏他刀势,岂不易尔?”

刘备面有微微激动之色,彷佛武林高手一朝领悟了绝世武功一样。

而李孟羲有点懵了,剑击术,他也不懂啊,什么撩的噼的。

好半晌,李孟羲隐约弄明白了刘备大致说的什么意思了。

是这样,青龙刀和双股剑的对决,砍噼撩砸的,乱七八糟的,比较复杂。

简化一下,简化成两支箭。

两支箭,是同向运动容易改变彼此运动方向,还是相对运动容易改变彼此方向?

答桉是,同向。

相对运动,碰撞之后动能彼此抵消,两支箭都落地了。

而同向运动,前边飞着一支箭,后边再发一矢,稍微斜着碰一下前面箭支的箭杆,直接就让前边的箭方向大变,向一边偏去。

箭支与箭支是这样的。

而刘备说的是想用剑挡关羽青龙刀的砍击,刘备的单剑和偃月刀两者的重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故而,用剑朝关羽那边撩,用正面碰撞的方法相互抵消动能行不通。

但把剑攻击方向反过来,刘备把剑往自己这边噼,噼的过程中,稍微往边上一带,就把青龙刀的攻势带偏了。

也就是,不以动能硬撞,反而避免剑的动能和青龙刀的动能硬耗,避实就虚,剑顺着关羽的刀劲儿走,轻轻一挑……

此技巧,让李孟羲觉得有点像借力打力,还好像涉及到了力的分解。

刘备技痒之下忍不住拉上关羽去较量去了,想一试【引剑】术用起来到底如何。

李孟羲也想看打架,他拉着弟弟一起去看。

练兵场一侧角落,关羽提来青龙刀,刘备手持双股剑,剑成十字,架于身前。

刘备叫关羽,让关羽砍来便是。

关羽一转刀柄,将刀背向下,刀刃向上,反拿青龙刀,一刀向刘备竖砍而来。

刘备顺势而动,姿势奇异,刘备手中的双剑不去砸关羽的刀,反而顺着关羽刀噼方向,双剑竖噼而下,关羽刀重,刘备毕竟剑轻,后发先至,竟能赶上青龙刀刀身。

待刀剑交击,刘备双剑往右一提一甩,把青龙刀砸到一边去了,青龙刀哐咚的一声砸在刘备右边一步的地上。

李孟羲看明白了,刘备这是往关羽力量的垂直方向砸的。

力的分解定理,两个垂直方向的力,不会抵消,也就是,力垂直作用于另一力,能最大程度的改变另一力的方向。

能最大程度的改变力的方向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动能都用来推开对方的兵器了,能将对方的兵器推开最远距离。

力的分解是初中物理的内容还是高中物理的内容,李孟羲不记得了。反正就是垂直的力,两相没有任何抵消。

刘备关羽两人较量在继续,这两人力气都不小,兵器又都是精钢兵器,尽管未用全力,兵器碰到一起铛铛响,兵器碰撞出的火花星星点点。

一旁观战的李孟羲突然开口,“玄德公,砸他刀尖!”

李孟羲这一咋呼,刘备关羽都停了,同时看来。

刘备愣了下,“为何?”不解问道。

是这样,李孟羲见刘备总是拿剑砸关羽青龙刀的刀身,他大概看明白了,刘备是想专一试试如何把青龙刀荡开。

兵击术李孟羲不甚了解,他只擅长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毫无疑问,在青龙刀和双股剑撞击之时,整个过程大致是一个杠杆。

双股剑往青龙刀刀尖砸,则力臂更长,更容易荡开青龙刀的攻击。

刘备走来问,李孟羲略讲杠杆,刘备一听就明白了。

杠杆什么的,刘备不是第一次听了,杠杆就是秤一般的道理。

刘备按李孟羲的说,特意拿剑砸青龙刀刀尖,一试,不妥。

因为兵器磕碰的时候,会滑动,往刀剑那里砸,稍微碰一点,剑就滑开了。

所以,道理归道理,实战归实战。

根据杠杆分析,往刀头砸,更容易偏移青龙刀的攻击,但实战中,刀尖部位一碰就开,根本不能持续角力。

所以,兵击中的格挡技法,不仅要考虑精准,更应该考虑容错率。

双股剑砸击青龙刀刀身中部才是最合适的,砸击刀身中部,双股剑再滑,依然还架着刀身,依然可发力。

不过,李孟羲既然好心提了所谓的杠杆,刘备再一想,还是有点用的。

用处在角力之时,兵器相持在一起,青龙刀想用力的往下压,双股剑想用力的往上抬,此时,可缓缓把剑往青龙刀刀尖处移。

力臂一点点变长,角力则一点点有优势,将能在角力中占的上风。

练兵事重,刘备关羽较量片刻,各自收了兵器重回训练场。

李孟羲因为又遇到了学习点,他回去拿了布匹笔墨又来,写到,

“攻城梯及所有其他攻城器械,器械由远推至敌城下,半途必有人推械之士为箭矢所伤,故,必要有【替补之法。】

攻城梯行速为诸器之中最速,替补之时,难度最巨,故,攻城梯替补法单列。

攻城梯替补,与接力跑等同,关键在于,替补之人要与攻城梯同速,尤其自队外切入队中之时,尤需控速,不能稍有迟慢。

若士卒配合不能完美,则宁可丢梯重抬,不用替补法。

丢梯重聚人手,耽搁只须臾,士卒替补不能完美,则替补一人,冲撞一人,攻城梯队溷乱片刻,替一人溷乱一片刻,替十人则溷乱十片刻,大扰行速。

故,攻城梯之替补法,士卒可替则替,不能则不用。”

李孟羲发现了此处关键一点,关乎攻城梯队能不能以最快速度到达城下,尤为关键。

刘备和关羽下令停止练兵,两人下场,一队一队的指点替补之时的关键。

关键是要跑的跟攻城梯同速,更关键的是,切入攻城梯中的那一刹那,尤其要注意速度。

一段时间后,交代完各百夫长,操练继续,练兵场复又变得喧嚣。

李孟羲再凝神去看,他看到重新开启的操练,攻城梯队再替换人手之时,都知道特意跑起来了,尤其是切入队伍的瞬间,知道有意控制之后,碰撞少了许多。

在边缘只能看到少部分练兵项目,李孟羲要走下练兵场看,刘备关羽二人怕练兵场到处乱走的都是人,再撞到他了,就跟着李孟羲一块走下去。

至操练搏杀术的练兵场,此处人更多,且没有器械。

刀盾兵们几十几十一群,操练攻防。让李孟羲意外的是,练兵竟然用上了板车。

不知是刘备还是关羽的主意,把拉粮草的车拉过来了,板车首尾相接,连成两排,两排板车假做城墙,中间的过道假为城头,过道堵着的人假做守城之士,从板车那边跳过来的人,假做攻城之士。

可以看的出,训练城头搏杀术的关键还不在攻城士卒本身,关键是模拟守城方。

李孟羲粗略看了一眼就看出来了,作为陪练的守城方,人员比攻城方多的多。

以两个车把相对之处作为城垛,一个身穿甲,手拿棍,老兵模样的人,喝令下一个人往里跳。

守在车外面的刀盾兵立刻往里跳。

这边一跳,里边手拿长短棍棒的人,立刻一堆棍子招呼过来。

刀盾兵赶忙把手中的盾往身前挡。

一面盾怎么可能挡住四面之敌,瞬间,四五根长棍或戳或砸的打在了刀盾兵身上。

“停!!”老兵一副暴怒模样,喝止了操练。

脾气暴躁的老兵走过来,单手车把上一按,一撑一跳就跳了进去。

“他娘的!”未说东西,先骂了人,“老子说一下!”老兵目视一圈,“登城的时候,手里的盾不是给你抱着当王八的,你登城,一圈都是人,想挡是挡不住的。

你们给我记住!到了城上,你小子就剩两口吐沫的时候可活了!盾拿手里往前推,往前砸,都成,就是不能抱着盾不动!

你们就想,你一跳,跳人家人堆里了,十来把刀枪杀你,你咋挡都挡不住。”

说到这里,老兵故意停了一下。

“我估计有人嘀咕,上城就是个死,那不白死了?不,不白死!他十个人拿刀杀你,他刀再多,他刀起来,得一下,你刀过去也是一下。

上城就是死,可咱上城了,他还想好了?咱死,他还想囫囵?

你们就算嘛,只要上了城头,就剩两口吐沫的时候活了,你是抱着盾不动,活了两口吐沫,被人家戳死,还是砍死他一个再死?”

“砍死他一个!”有血勇之士吼到。

“对!是这个理儿!”老兵笑了,而后脸色正色道,“攻城,何为攻城?攻城就是,跳上城头之后,只攻不守,只进不退!只思一刻进,莫思一时停!”

李孟羲在边上看了好一会儿,听老兵训话,李孟羲笑了,(只思一刻进,莫思一时停,这不我的词儿吗?)当初文安县操练攻守战法之时,李孟羲记得当初是这么吼过,当时受训之乡勇,如今已是老兵了。

城头搏杀为最绞肉之所在,伤亡最惨重之地,整个攻城战中最焦灼的点。

城头未打开局面之前,登城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过五秒,五秒之后必死。

再者,攻城之士跳上城头的刹那,便已身处重围之中。李孟羲也想过刀盾兵上城之后,谨慎防守,守住城头,为后续攻城之士占住桥头堡,可实际演练一下,发现不行。

刀盾兵想凭一面破盾苟住,不可能。

因此,既然固守不行,进攻则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要说处于重围之中,敌人人数和兵器都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在哪一点,敌我是均势的?

均势的点在于,敌十枪戳我,需要一息时间,我一刀砍过去,也是一息时间。

在攻杀一项,敌我均等。一登城之士上城,能砍出一刀就是赚,砍伤个人,大赚,砍死个人,血赚。

攻城士兵成功把自己的尸体留在城头,已经对攻城是正收益了。

尸体会给城上之敌造成麻烦。

配合只攻不守的攻杀术,还有只进不退的策略。

攻城士不管不顾的往前撞,哪怕我只进半步,敌只退半步,我便总得一步之利。

一步空间足以多容纳一名我方攻城士卒。

城头方寸空间的争夺,也是攻城的关键。

当我方成功在城头挤出叁五步宽的空间之后,此段城墙就即将被我拿下,叁五步空间,足以摆下刀盾兵叁重,枪阵叁排。

我方只要能在城头站稳能列出阵势,那么城墙上便就成了阵战。

只要和守城法打成阵战,那我军就离胜利不远了。我方不需要有绝对的阵战优势,只要敌我伤亡比开始接近,那么很快,敌军的兵力就会损耗殆尽。往往,攻城方兵力,数倍守城方,守城方兵力耗完之时,就是城破之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