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250章 刀斧手

第250章 刀斧手

书名:汉末第一兵法家 作者:南宫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19:57:01

李孟羲所说四点不足,第一点,拐杖,第二点,军中小灶,第三天,军中分粥无有严令约束,至于这第四点,还与军律相关。

“我军至今为止,未有专一执法军士,也未有军法官,此拖延久矣,关将军,可早日决断此事。”

关羽点了点头,“明日就选刀斧手。”

刀斧手?

李孟羲诧异。

刀斧手这个词很熟。

一般,古代都在帐后埋伏几十刀斧手,等摔杯为号,冲将出来,把人砍成肉泥。

说的是缺专门执法军士,说军法官,关羽却说挑组刀斧手。

李孟羲转念一想,可能,刀斧手是专门砍人头的,简单的说,行军法不就是砍人头吗?所以,刀斧手实则就也是执法军士。

那么,为什么帐后要埋伏刀斧手呢?

可能,一是,执法军士,是主帅手里,最核心最忠诚的一批士兵,用着保险。二是,一般值得帐后埋伏刀斧手的目标,必然都是将领。

为整死一个小卒,显然用不了刀斧手。

而一般来说,将领都穿着好甲。

有甲胄在身,普通的刀可不行,破不了甲,容易刺杀失败,用普通刀兵埋伏,很可能砍了半天,还把人给跑掉了。

而斧头,重刀大斧,能破甲,用来砍目标将领,必然砍死。

刀斧破甲杀将,为特攻装备。

再有,再说军中执法,一般重刑,都是砍人头。

砍人头区区环手刀可不行,刀身薄,砍不动人头,得用斧头,斧头势大力沉,一斧下去,头颈两分。

因此,整天拿着斧头执法军士,不是刀斧手,是什么。

李孟羲明白了一点。

因为古代技术条件限制,最简单的处死方法,只有砍头这一点,而不像后世那样,能枪毙。

又因为,要利索点把头砍掉,刀枪剑戟都不好用,唯独斧头大钺好用。

所以,斧头便和刑罚,权利,王权,联合在一起。

据说,商周之时,代表王权柄的就是大钺。

又据说,“王”这个字,就是大斧头的象形。

不仅东方如此。

基于古代的技术条件,西方最简单的处死人的手段,也是砍头,西方的刀,砍头也不便利,因此,西方的斧头,也是代表着王权。

比如,臭名卓着的辣脆,意大利辣脆伐西死党作为标志的党徽是竖棒,其图形是棍棒加斧头的图案,由古代王权仪具延伸而来。

——

李孟羲把一日之内看出的军中不足,共计四点,一一说完。

纵然是李孟羲说完,过了很久。

篝火中的木头,噼里啪啦的烧着,刘备关羽二人仍然意犹未尽,回味了良久。

良久之后,刘备再转头看向李孟羲,不无感慨,“羲儿,你心思细腻,非我和云长所能及。

若非有你,这诸多疏漏,不知何时才能自知。”

说着,刘备看了关羽一眼,眼神刹那间交流了一下,刘备再转头再看李孟羲时,已满脸笑意,“羲儿,这日后得劳烦你多多上心了,我军中但有错漏,还请,不吝指出。”

说着,朝李孟羲拱了拱手。

李孟羲闻言,挠头。

他目视着刘备,“我闻,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说罢,又转头看向关羽,“关将军还记得吧?当日我初见将军练兵,当时我所说,将军不妨问计于卒。

将军初不信。

可后来怎么着?

那一日,一日之间,你我得破阵三法,成阵变阵之法十五,战策共五十条之多。

这其中,你我二人所思所想,只有区区七八。

余者,全是士卒所想。”

“今玄德公欲问我军中疏漏之处,可某只一人,纵每日眼观目瞧,旦夜不休,又能觉察几处不足?”

“再者,找军中疏漏之处,又岂止只有我能为?”

李孟羲盯着关羽刘备,言辞郑重,“义军草创,离强军精兵远矣,必然,处处皆有疏漏。”

“来来来!”李孟羲突然笑了,他伸手做请,“这夜色正好,两位好好想想看,必然也能找出我军疏漏。”

刘备关羽不由得相视一眼。

“这……”刘备迟疑。

见此,李孟羲再激,“两位肯定能知察疏漏,莫以为难。”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备关羽,不得不一个摸下巴,一个揪胡子,两个眉头紧缩。

好一会儿,刘备为难的摊了摊手,满脸为难,“羲儿,某实在想不出。”

“不成!”李孟羲小脸一板,严肃说到,“想不出,今晚就别睡觉。”

刘备哭笑不得了。

无奈,只好继续去想,继续想军中何处不足。

这在说话间,关羽想到了。

关羽沉吟到,“……若说疏漏,还真有一处。”

“我领三百奔袭之兵,每日奔跑,士卒背的行囊,晃晃当当,时不时还会掉,羲儿,你看,想个法子?”

行囊,晃荡?

李孟羲寻思了一下,脑海中便出现了一个画面——

背着铺盖和被子,还有衣服,碗筷乱七八糟一堆东西的士兵们,边跑,身上的东西晃晃荡荡的,把人肩膀砸的老疼。

不仅如此,跑不节奏也被带乱了。

然后,脑海里又浮现了另一副画面,那是现代军队的强行军的画面。

十公里越野,士兵们背着大包,大包系的死死的,一点不晃动,枪也用绳子绑死在背包底下,然后,前边用腰带紧紧的束在腹部,这样,包裹就一点不会晃动了。

“携行具……”李孟羲恍然,自言自语的说到。

关羽听到李孟羲说的话了,虽然听不太明白,但显然,李孟羲有解决方法了。

关羽就不再过问了。

想战国时的魏武卒,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这魏武卒,又穿数重甲,又拿弩带矢,还携戈配剑,还带有军粮,自然,也少不了炊具帐篷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带这么多东西,还能日奔袭百里。

那么,必然,魏武卒有一套好用的携行装备,把这所有武器军粮等,安置的妥妥当当,背在身上,省力又稳固。

不然,若是携带不得法,这乱七八糟的东西一路跑,一路晃荡,还一路掉,跑不了百里,人就没力气了。

魏武卒必然有高效携行具。

携行具的重要性,不下于铠甲兵器,可魏武卒的携行具,这么重要的科技,不见诸于兵书记载,也未流传后世,殊为可惜。

关羽已经想到了一处疏漏之处,就等刘备了。

关羽和李孟羲二人,就拿眼瞅着刘备。

等刘备“交题”。

刘备很是为难。

气氛就这么沉默了不短时间。

好算刘玄德最终还是想出了一个答案。

有了答案的刘玄德,顿时气势就不一样了。

他露出笑意,一脸从容,腰板直起,看着李孟羲。“羲儿,你要走我二十车马二十辆,现下,好多粮食得靠人背。我军车马不足,这是否是一疏漏之处?”

刘备笑问。

“是!”李孟羲也笑了,“如我所说吧?而位也能找军中不足!”

刘备关羽闻言,哈哈笑了。

三人约定好,日后,每人日挑一错,夜时汇总。

总叫他一日知三错,又改三错,千日知三千错,改三千错。总叫他再无一处疏漏,总叫他强军精兵必成。

然后,李孟羲就跟刘备商量,如何解决车辆不足的问题。

一个解决方法是,还是买,沿途遇到村落的话,买牛,买驴子,买骡子,买能拉车的牲口,也买板车。

一旁的关羽给出了另一个解决办法,军中有木匠,可以直接找人手坐,不也行?

缺车是个问题,和板车这个工具相比,人背的效率有限。

一人可以背三十斤粮走一天,再多,就太累人了。五个人,也只能背一百五十斤粮而已。

但用车拉,一人前边拉,后边两人推,左右一边一个人推,那一车,轻松拉三五百斤粮不止。

有车无车,就是,好几倍的运力差别。

板车不可或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