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 第四百二十五章 欣欣向荣的京口城

关平在董良家中住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两人起床用膳罢,带着几个护卫溜达着向码头走去。

穿城而过,许多高矮的民房大门口都挂着奇奇怪怪的海鲜。

从海里流入市场的各种奇奇怪怪的海鱼,以一种极低的价格到了百姓们的餐桌上。

首先接收到这巨量好处的就是京口城,再以京口为中心向整个扬州扩散。

在东汉,一条鱼的价格在一钱到七钱,这个鱼价大多也是河鱼的价格,海鱼的价格却略有不同。

海鱼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种类也千奇百怪,一条大的鱼有数百斤重。

董良并不认得各种鱼类,也不知道哪些鱼的口感更好,虽然有些老渔夫知道哪些海鱼好吃,哪些海鱼不好吃,但鱼的味道到底也只是那样,在百姓们的选择中,味道不是最优先的。

所以海鱼的售卖并不以味道称雄,而是单纯的卖肉的重量。

正常来说一斤鱼要三个钱,这价格倒和内陆的鱼价差不多,内陆的鱼价一条从一个钱到七个钱,大小也就是一两斤,两三斤。

海鱼的土腥味儿要比内陆的鱼少一些,处理起来也更简单一些,如今海洋捕捞大丰收,家家户户都有鱼肉吃。比之一只鸡要二十个钱到七十个钱,实在是划算太多了。

如今,刘备在这扬州处处大兴土木,到处都在招工,因人手不够,还暗中派出人手从广陵郡招工。

又舍得给工钱,一个劳力一天的工钱就足以全家吃鱼肉吃一整天吃三顿。而工人们在工地上往往都是管饭的。四舍五入一下,一家人吃肉,还能省下一些积蓄。

大量的铜钱流入到市场之中,而百姓们首先面临的自然是温饱问题,这些铜钱可以买到丰富的粮食以及吃不完的海鱼,自然也就没有贬值的风险。

日子是在肉眼可见的变好了。

处处的大兴土木,到处都是工地,让整个京口显得繁华又忙碌起来。

而官府虽然限额盐的购买,但盐也不贵,百姓们过惯了苦日子,突然间,市面上涌现了如此多的海鱼就难免的想要储存一些。

就是怕日后政策改变,没有这么便宜的鱼肉可吃,鱼肉虽然是肉,但其实和粮食差不多,都是用来果腹的,如果能储存下来,当然要备一些应对兵灾和饥荒。

于是乎购买了大量的海鱼,却又吃不完,只能用盐全都腌制起来,晾晒在房檐下做咸鱼。

一时间,整个京口城似乎都飘荡着一股鱼腥味,放眼望去,一个街道上,房檐下挂的全都是咸鱼。

但是没有人会嫌弃,这是一种幸福的味道。有了便宜的盐,可以进行腌制,可以调味儿鱼肉的味道也可以变得很不错,这也都是活命的希望。

百姓们都大大方方的将鱼肉挂在门外。有院子的倒是可以挂在院子里,但一些没院子的只能挂在房檐下。

逐渐入冬,京口城靠近长江,水汽充足,天气湿冷,想要得到一些阳光,还得把鱼挂在外面才行。

鱼不值钱,盐也不值钱,也根本不怕有什么人来偷。

官府管的也严,巡逻的也认真,抓到小偷判的也重。

吴科在诸葛亮、张昭、伊籍等人的逐渐编撰中,已经有一些法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了。

还因为这件事儿,掀起了一阵关于法治、德治的争吵,到底要不要严格的法律也引起了一阵讨论。

最终,在诸葛亮、伊籍、董良、庞统四人的全力支持下,挑起头,打出旗帜,带着一大群人才,轰轰烈烈的定下了依法管理的基本方略。

一些新编纂的法律在官吏们的讲解之下,让百姓们懂法用法。

所以,偷这些便宜的咸鱼而去触犯法律,实在是得不偿失。

真有那些想要不劳而获的,早早的都被盯了起来。

但凡是肯干活的,只需要到工地上去干一天,也足够他吃上三四天的饱饭。

“不知道多少年没看到这般繁荣的城池了。”

关平和董良走在京口城中,满肚子的感慨。

“我小的时候,虽说这天下官吏也是贪污**,却到底没有打起来仗,还是过的去。这十几年,从南到北,处处烽烟,到处都是城池残破,即便是洛阳、长安,也没有一处好地方。”

“在这小小京口城中,家家户户门外都挂满了咸鱼,且不说粮食如何,这家家户户不缺盐吃,不缺鱼吃,便已经是人间天堂了。”

两个人看着这样的场景,都感到非常的自豪,这里面都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董良终于看到自己给这个世上百姓生活带来的切切实实的一些改变。

而关平虽然没有参与政务管理,但是将这扬州从孙家的手里夺下来,也有自己的一份力。

“虽然如今只有这京口一城能得到这繁荣景象,我也知足了。”

关平不敢奢望,即便是在伯父刘备的治理之下,能让整个扬州所有的百姓都过上这样富足的生活。

家家户户的田地里种着粮食,一年能收获两到三季,劳力们参与官府的徭役,既然还发工钱管吃饱饭。

虽说汉朝官府有些时候征发徭役也是要花一些钱,管一些饭的,但是懂的都懂,规定是规定,承诺归承诺,现实归现实。

多少人被官府征发徭役,需要自备粮草衣物?最后干下来,说不定连命都丢掉。

“你这着什么急呀,一切才刚刚开始。如今不仅仅是京口,连周边的乡村也已经得到了好处。而且逐渐的向其余的城池中蔓延了。”

“再过上几个月,大半个扬州都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

董良拍了拍关平的后背大胆的鼓励他发出畅想。

关平黑黝的脸庞此刻像他父亲那样涌现出一抹潮红。

“我听说你们搞出来的盐确实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难道海里真的有那么多的鱼,可以养活这么多的百姓吗?”

关平是于董良相处之中,略知到了一些海洋的问题,但他确实真的很难想象,大海真的有多大,到底能养活多少人。

董良闻言哈哈大笑。

“你尽管放一百二十个心,就以如今这东海的鱼获,扬州的人口,仅仅只凭眼前的大海养活整个扬州是不成问题的。”

“何况这海鱼也只是补充而已,虽说腌了咸鱼也能往内陆卖,但总不能让大家天天都吃咸鱼,咱们在南边一年两三季稻子的产量也足以让扬州人丰衣足食了。”

两人说说笑笑,看着京口城的变化,路途便走了一多半。

本来不用这样浪费时间,耗费体力,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骑马都可以很快的到达码头,只是关平还没来得及好好的看看在刘备治理下的京口城的样子,所以就请董良带着他慢慢的穿城而过。

如今一边看,一边在董良的介绍之下,果然,嘴角越咧越大,黝黑的脸上露出一排白牙。

幸福的笑容始终挂在关平的脸上。

不能说关平有多么的崇高,但毕竟关平和关羽都是从底层爬出来的,他们能够做到感同身受,能够明白眼前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而这样的幸福之中,还有自己添的一把火,自然也感到与有荣焉。

即便是对于普通的上位者来说,见到治下的百姓能生活的幸福,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走了这一大半路途,百姓们家中的炊烟逐渐的散去。

因为关平和董良起的早一些,所以现在百姓们应该才刚刚吃完了饭。

一些勤快的妇人已经收拾完毕,打开了大门,准备出门上工去了。

成年男子们路上却不见很多,这些人往往选择住在工地。

在工地有住的宿舍,虽然也只是普通的草棚,但是在官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卫生条件还算可以。

主要是住在工地,来回不用浪费时间,一天可以在工地吃三顿饭。

这既让这些汉子们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也为家里省一口粮食。

而女子们的工作多是织布绣花或者一些杂活一类的,工作地点一般都在城中,而且还需要照顾家里的孩子,所以要在家里生火做饭、主持家务也不容易。

但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碌,总是有盼头幸福的。

随着三三两两的妇人离开家门,一群半大的孩子也个个背着书包从屋里冲了出来。

从那大街上见到自己的同学,互相的呼朋唤友,一起来来往往在街道上乱跑。

咯咯大笑着欢天喜地的去上学,时而碰见自己家中的亲戚长辈,又被她们笑骂几声。

骂着这些皮猴子,不要在路上疯玩,赶紧到学堂去,耽误了上学就要请他吃一顿竹鞭炒肉。

安静的京口城终于不再安静,被笑容充斥了。

关平和董良也失去了清晨的静谧,漫步走在这京口城的宽阔街道上,也失去了一开始的悠然,不由自主的心情和动作都变得热烈了起来。

但这种感觉并不坏,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发自内心的畅快也感染着他们。

对于眼前这样的场景,关平就不感到陌生,不需要董良再去做解释了。

关平知道在汝南,在豫章实行的政策,一定也在这里进行推行了。

这些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的在学堂里接受一些基础教育,这是不需要学费的,中午学堂里还管一顿饭。

等基础教育完毕后便开始分流,愿意对于政务等学问进行钻研的则开始钻研准备科考。

对于科考不感兴趣或有个人特长的,在进行专门的培养,一些生活技能以及用得上的技术。也不过是两三年的功夫,便可以成为一名成熟的技术工人,走上工作岗位。

而如今正在推行的政策便是工匠分级政策,董良要求由官府牵头,邀请各个行业的熟练工匠一起商议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手册。

并且将相关的考核标准明白的设立出来。

将工匠划分为九级,后三级同等级的工匠和官员俸禄们的对比,工匠的俸禄是官员的一点五倍。

中间三级是官员送出门的两倍,上三级则由官府和高级工匠评定,最低三倍,上不封顶。

董良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能够推动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吸引更多的人去发展生产力,提高技术。

免得培养出来,所有的孩子都变成官迷,都削尖脑门儿往官场里冲。

将来到底能实行成什么样子,却不知道。但归根到底政策都是好的,具体的行政还要看人。

如今有刘备、诸葛亮等人在,自然不用担心吏治**,而这种政策的延续,到了以后还是要交给后人来处理。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好的。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需要有人开个头,然后一代一代的去努力。

董良和关平两人到了码头,刘备等人也已经到了。如今码头上是人山人海,红旗招展。

贺齐和陈武,廖化、施云等人都带着精兵通过京口向东到大海上沿海路南下前往直线距离约一千两百里外的永宁,和两千里外的东冶。

他们首先去打打头阵,站稳脚跟,开辟出来一片范围。然后开始不断的往那边接引后续民夫。同时将那边山野之间的蛮人纳入管理之中。

整个会稽郡略微有后市两省之地的大小,可如今,恐怕连五分之一的土地都没有得到利用。

会稽郡的南部虽然没有得到东汉朝廷太好的控制,那里的人口并没有什么人统计,但其实也是有着不少的人口的。

当初施云偷家鲁肃的时候,一起投靠来的洪家兄弟等就是当地的势力。

如今贺齐,陈武,廖化等就是要南下。开发南方的土地。

施云因为在原来的会计立下了大功,如今已经得到了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却仍然主动的参与了这样筚路蓝缕的开荒。

他想的很明白,今世的富贵和地位已经得到了,再追求就要追求万世留名了。

会稽郡南边山野中的势力头领已经投到了施云的手下,有施云在,对于南方的开发会有非常多的便利。

陈武贺齐,也是在南方大开杀戒过的,会稽郡人人胆寒。

与此同时施云还追求的是东冶县正东的那一座大岛。

董良告诉他,如果他能成为登岛第一人的话,那么万世留名便是板上钉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