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 第四百一十三章 教科书

第四百一十三章 教科书

书名: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作者:社会和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1 09:56:29

董良抓耳挠腮的开始准备新的教材。

他希望接下来把愿意在书院里学习的一些学生给他们分科目。

文学之类的科目自然不用董良去准备,各种大儒经学家数不胜数。

需要董良进行去推动的自然是自然科学。

然而董良自身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是文理分科的。

对于理科方面的知识接受的比较浅薄,而且时间推移之下,本就不多的知识变得更加的模糊。

就让董良感觉非常的困难。

董良不是一个能够运筹帷幄的绝世天才,也不是一个智商过人的顶尖科学家。

所以他也并不能凭借着一己之力,触类旁通,四处研究,纵横发展,直接搞出来一副非常漂亮的科学体系。

董良只能根据自己的模糊的记忆进行尝试探索着。

所以接下来的分科主要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如今数学方面的问题不大,每个时代都不缺少智商过人的数学天才,阚泽、蒋铭祖、赵爽他们都可以根据董良给出来的划时代的知识触类旁通的进行推演。

而所谓的物理、化学、生物其实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分的那么清楚。

不过董良只是要先定下这个大体框架而已,一门学科想要长久的具有生命力,不仅要能钻研学问,还要能学以致用,把价值表现出来。

所以培育出来的人才最好是综合性的人才,多方面的知识混合之下,可以得出一些能够拿出来用的知识成果。

至于将来这些知识的深入研究,理论研究自然会随之发展。

所以董良编写的这三本教材,只属于初等教材,大致的将学生们引入这些科目的世界,起到的作用仅仅只是打个基础,开开门。

这些天董良一直在忙这个。

真正的分科要在这些学生从学院毕业后自己选择,这个董良自然是不加以干涉的,董良只负责将种子撒下来。

这三门学科最有迹可循的应该还算是物理。

对于真正的物理学科内部到底是怎么划分的科学体系,董良并不清楚。

但是董良根据着自己的模糊记忆,将自己明白的一些东西勉强的写出来,尽量的整理好。

如物理中最着名的万有引力,力的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水的浮力,大气压力,磁力,杠杆,滑轮等等。

并且还有着一些更加抽象的原子,原子核之流。

这些东西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董良需要先将这些东西的大致记忆默写出来,再进行整理。

这些东西的公式,董良是一个都不记得了。这就需要将来学习物理的人在凭借着自己的数学功底去进行试验推导。

甚至这些东西的基本概念,董良都记忆的很模糊,只能竭力的将他解释清楚,然后不停的增删字句,尽量的定义准确。

不过物理教材的编撰还是有一些古代典籍可以提供参考的,这也可以让董良稍微省力一些。

毕竟物理学是对大自然发生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一般规律。

这种东西有一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古代人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董良就是在马良的帮助下进行编写教材。

马良在一旁捧着墨经进行查找翻译,然后全部把其中的物理知识记录下来。

董良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大致者列个提纲进行填充着脑中零碎的知识,然后再将马良整理出来的填充进自己的框架里,若有自己未曾注意到的,在受到墨经的启发,也可以唤醒自己已经逝去的记忆。

如此一来,董良编撰出来的物理教材还算的上是厚厚的一本。

各种知识也算详实,还有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佐证。

董良也可以拿着后世存在的一些先进的又简单容易理解的机械技术让学生们开拓视野。

并且启发他们去发明创造。

但是对于化学教材的编撰,就让董良感到更加的痛苦了。

冥思苦想一番,最终也只得到了薄薄的一小册。

化学反应相关的研究实在是过于抽象,各种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单凭肉眼也很难得到观测。

董良只能先给化学定下一个定义,这还是董良在刚刚接触到化学的时候,他的老师给的一个需要背诵的概念。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还有一句区分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话。

那就是物质与物质之间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的就是化学反应。

最后笼统的将脑海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常识记录下来。比如大气大概存在着什么成分,像什么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董良写着写着就开始挠头。

咬着笔杆子,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写下去。

搜肠刮肚的回忆着为了应付考试而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

只知道电解水可以产生氧气和氢气,可是现在又没有电……

不过蜡烛的燃烧试验大致可以记得清楚,是可以消耗掉氧气的,也许这样可以证明氧气的存在?

哎呀,不管了,先这样写下来吧。

毛笔摆着尾巴,便在纸上留下了一行墨迹。

至于二氧化碳如何证明,董良也记得,大概是燃烧之后的废气通入到饱和的石灰水中,会把水变得浑浊。

想了想,脑海中记得住的化学事件实在不多。前段时间让手下的学生们学习制取干净的海盐这倒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实际案例。

董良起笔刚想写,又止住了。

不行不行,这个不能写,实在是制取海盐过于的简单,而现在卖盐是刘备团队中一个很大的进项。

再望将来,无论是从辽东采购马匹,在益州进行物资交换盐都是非常重要的筹码。

至于现在已经研究出一点头绪的火药,就更不能写了。

说起火药,董良就想到了南昌城外的那个小山坡。

虽然已经非常小心谨慎的去进行试验,可那山上的道士还是不小心,已经被炸死了三分之一了。

董良还没有离开豫章的时候,还好那时候的火药只是燃烧的剧烈爆炸还没能成功。

可是近来逐渐的开始能爆炸了。那些炼丹师们变得非常的狂热,总说自己掌握了天神的火雷法。

再也不用董良去用什么金银财宝去引诱,他们都自觉的去研究着提高手中火雷法的威力。

于是那座清幽的小山坡顶已经到处被破坏的不成样子,整天雷声轰轰。

虽然划定了范围,方圆两里之内都不允许百姓们进入,那山坡顶十分的空旷,声音也传得远,爆炸的声响时时响起那座无名小山坡,如今已经被百姓们口耳相传命名为雷山了。

火药产生的化学反应这东西自然也是不能写的。

不过有一样东西可以写,那就是冶金。

汉朝的冶金水平绝对是不低的,而且诸葛亮本人也精通冶金。

在民间也有许多的铁匠掌握着不错的打铁手法,能够冶炼出锋利的刀剑。

而在冶金工业不能形成绝对的技术代差的情况下,自然是谁的矿石多谁的冶炼厂多占优势。

对此刘备自然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即便天下人都掌握和刘备一样的技术,也没有刘备手下的矿产资源丰富。

学过地理都知道江南丘陵地形蕴藏着许多的金属矿物。

于是董良就先将常见的几种冶炼的化学反应给写上,然后又简单的探讨了一下生铁和钢的差别。介绍了一下铁中的碳含量不同会造成怎样不同的结果。

然后又寻找了几个方式,让他们在炼丹中产生的奇怪的反应现象写下来,董良在根据着自己浅薄的化学知识进行基本的分析。看看到底是哪几种物质产生了反应。

由此来稍微给这薄薄的化学教材,增添一些厚度。当然董良自己进行分析的奇怪的化学反应是充满着错误的。

不过董良也确实尽力了,在化学上他真的仅仅只能起到一个播撒种子的作用。

化学比物理和生物都更加的抽象,这在董良接受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可以看到的。

毕竟在九年义务过程中,只有最后一年才开始进行学习化学。

至于什么元素周期列表,就干脆的把他放弃掉,什么化学元素的名称全部都用中文代替,不是董良为了什么民族荣誉感,单纯的是除了常见的几个化学元素的符号其余的基本上全部都写不对。

化学反应方程式董良也只会写个碳酸反应,电解水……

至于生物方面,董良能写的东西也不少,但是一些东西还是没有物理显得更加的直观。

在董良看来,目前生物学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去学会使用遗传杂交的规则,去培育更多的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董良这本生物基础教材说是搞生物,还不如说是在搞农学。

发展农业当然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甚至在未来的千年都是主旋律。

只不过一个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下去,顺利的要几年,不顺利的甚至几十上百年都有可能。尤其是在现在这样条件十分简陋,一切刚刚起步甚至没起步的蛮荒状态。

这就需要一些运气,再加上长久的官方的支持,以及耐得住寂寞、付出毕生精力的研究。

生物方面,董良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常见的植物种类,像什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蕨类植物……

又介绍了一些关于植物的细胞壁,动物的细胞膜这样一些抽象的知识。

董良还没有做出来,显微镜这些东西现在还看不到。

董良不懂到底怎么去烧玻璃,大致只知道用沙子去进行疯狂的加热,所以要做出来好的镜片,只能找熟练的工匠拿着透明的水晶疯狂的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想要搞出来合适的水晶镜片,还需要慢慢的进行摸索试错,不过到底是能看到希望的。

然后董良又将华佗搞出来的人体解剖图挂在了生物课本上面,又添加了几幅简单的动物的解剖图。

再将遗传的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介绍一下,所以说关于植物到底是如何授粉结果,如何杂交,如何嫁接等等。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会有疏漏,不过思路已经给出这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董良揉了揉自己发酸的手腕和酸涩的眼睛,长长的伸了一个懒腰,感受着背后肌肉的伸张和酸爽。

马良也乖乖的停下了笔,自觉的将东西收拾了一遍。

“今天是在这里吃,还是回家里去吃?”

“回家吧,新家都没走熟路呢。”

刘备刚刚给董良分了一个大宅院,三进的大院,有后花园,有池塘,甚至还连着一小块后山,山后长满了竹林。院墙南边还有清澈的流水绕阶而过。

十分的宽敞,幽静,风景秀丽。

至于董良来到京口城临时住的这处宅院,也就变成了董良他们工作的地方。

董良刚刚搬了家,说是搬家,其实就是拎包入住,甚至连包都没拎。

董良想着,以后工作的晚了,指不定就不想回去了。

这处旧宅又有自己住的地方,又有厨房,其实有没有那个新的大宅子都无所谓。

也许,刘备是怕将来委屈了自己的女儿吧。

不过先分给了董良一处大宅子,也正合董良的意,等明日糜竺回来,正是那处宅子派上用场的时候。

而马良自然不是住在董良的家里,只不过选择了住在董良的隔壁。

糜竺马上就要到京口了,刚好从庐江和豫章之间经过,将马谡从豫章带来了。

马良也可以得以兄弟团聚,同样一起来的还有丁奉的弟弟丁封。

“咱们走吧。”

收拾完毕后,两人起身离开。

“物理教材已经可以拿去进行印刷了。明日咱们要去接船,今天顺道把这拿了送到书房去,免得明天忘了再耽误事。”

“另外两本不拿去吗?”

董良看看桌上已经逐渐成型的化学和生物教材,两本加起来都没有物理的一半厚。

虽然有些不甘心,但确实自己的存货已经掏光了。

“再等等吧,我看看这几天还有没有灵感再完善完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