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 第三百二十九章 跪地的孙皎

第三百二十九章 跪地的孙皎

书名: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作者:社会和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1 09:56:29

边鸿笑眯眯的将东西塞到了自己的怀里。

孙静看他那迫不及待的样子,还是提醒了一句。

“现在城里防备的很严,我不建议你现在非要跑去亲眼看一看,东西就在那里放着,又不会跑掉,事成之后,还有更多的宝贝等着你。”

“你要是随意乱跑,被他们抓住,不仅你的小命难保,那些宝贝也都不是你的了。即便你没被他们抓住,反而破坏了我的计划,我可不会饶过你。你可以猜一猜我的手段。”

边鸿这时候笑的就有些尴尬了。

“放心,放心,将军放心。我,我知道事情的轻重。”

“嘿嘿,嘿嘿……”

听着孙静这连哄带吓唬的安排,边鸿自然也不敢放肆。

这一次被孙静买通,才知道这一个甘愿告老还乡的人,在背地里藏了多少手段。

虽然孙静并没有刻意的去给边鸿展示,但是边鸿既然加入了孙静的计划,自然也能感受一些冰山一角。

边鸿自然不敢放肆。

“你下去领几鞭子,明天晚上我送你出城,你去将孙翊引到城内来。”

“喏!”

边鸿被仆人带领乖乖的下去了。

孙静也同样的,为了怕家里有奸细,派着部曲,将院内密密匝匝的围了起来。

许进不许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走漏消息的风险。

孙静在别的地方安插了那么多的奸细,自然也会防备着自己家里。

“仲异,将此物交给他们。让他们明日以孙翊的名义,攻击讨虏将军府。”

孙静让孙瑜将印章交给那些心怀不轨的宗亲。

孙瑜这次回来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居然藏的那么深。

以往老老实实的闭门谢客,不肯与宗亲互相接触。自己甚至都以为父亲真的是心灰意冷,心甘情愿的告老还乡。

连自己大哥的死都不在乎了。

自己还想偷偷的和宗亲接触,父亲不愿意做他们的旗帜,自己愿意去统领这些宗亲。

结果这次回来之后才知道,这些宗亲里不知安插了多少自己家的眼线。

这让孙宇感觉又惊又怕又敬。

原来父亲不是放下了,而是在蛰伏,等待机会。

……

孙皎跪伏在地上,请求董良给他一些兵马。

董良坐在钱塘县衙的高座上,坚定的摇摇头,不肯答应。

“你的财宝拉回去。我愿意接受你们的投降,但我绝对不会掺和你们孙家内部的争斗。”

董良的声音非常冷漠,毫无起伏,是那样的坚决和无情。

马良和丁奉都在一旁十分的惊讶,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董良。

“求董都督发兵,务必救我一家。只要董将军愿意相助。不需费一兵一将吴郡王我甘愿拱手相让。”

孙皎仍然跪伏在地上,不肯抬头,诚恳的请求着。

但是董良始终不肯答应。

“江东兵马已经悉数被破。吴郡所留,老弱残兵,不是我大军对手,无论你们投降不投降,也不过多费一些周折,就可将吴郡反手拿下。”

“可自古以来,攻城最难,即便董都督手下有大军攻伐,凭借城墙这依托,恐怕都督手下军队也难免会有伤亡,若愿意接受我的投降,必使将军获得全功。”

孙皎还想用言语继续诱惑董良。

他哪里知道,此时此刻,董良冷漠的脸隐藏着内心深处兴奋的火热。

董良只能把戏演下去,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不可能让孙皎看破。

董良哈哈大笑。

“你们投降,我个人可以获得全功。可我手下诸多将士,没有仗打,就难以升官加爵。如今你吴郡各个城池尽皆空虚,只要稍微付出一些代价,就可拿下。”

“如此一来,我手下众将个个积极请战,凡有夺城之功,主公必然不吝赏赐。即便我想接受你们的投降,我手下的将士们恐怕也不愿意。”

“这……这……”

孙皎的牌几乎已经打完了。

他趴在地上的头颅微微抬起,额头上已经全是汗水。

覆盖在手背的衣袖已经被汗水浸湿,趴着的腰身,背部也是一大块水渍。

额头上的汗不停的外溢。半趴着的孙皎正在经历头脑风暴。

在他的眼里,他必须赶快想出一个合适的理由说服董良,让董良派兵救援。

他认为,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二哥很难是孙权的对手,因为孙权毕竟是江东共主。

有很多人愿意为孙权效命,而自己的父亲和二哥,这离开权力太久了。

他本以为自己献上众多的礼物,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归降的决心,一定能说服董良派出军队救援自己的家庭,可没想到,不知道为何,董良丝毫不为所动,这个年轻的统帅的想法,孙皎完全看不透。

孙皎不停的头脑风暴,突然灵光一闪。

“孙权承接父兄之遗泽,手下忠良众多。其势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若其人投降之后,用其手下则将军必然不放心,不用去,手下又可惜了那么多的忠臣义士,贤将良才。”

“若都督愿意助我兵马,我必取孙权之人头献于阙下,树倒猢狲散,其主死,其手下众将,群龙无首,便可以可以交付重任。”

“我知刘使君胸怀大志,意在天下。若能得江东诸多良才相助,必然是如虎添翼。扬州也是富庶之地,稻米之乡,若扬州稳固,则更有助于刘使君伸张其志气。”

“望都督察之,思之!”

孙皎微微抬头,慷慨陈词完毕后又深深下拜,诚诚恳恳。

他终于说到了点子上。

董良自然也一直考虑过这个问题。

他这一番话说出口,无论是旁边的马良,还是旁边非常老实的陈到也都情不自禁的点头。

这时间,大家都觉得面对这个条件,董良是没有拒绝的余地了。

可董良此时此刻仍然没有欣然答应。

只不过不再那么的冷漠,笑呵呵的将孙皎从地上扶起来。

董良没有答应孙皎心中的石头就不能落地。

但是他的态度有这么大的转变,这也让孙皎松了口气,他觉得董良一定是被自己说动了。

“叔朗贤弟何必这么性急呢?”

董良将孙皎扶起,并请他坐下,一边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他。

“对于令尊孙静大人,我可是早有耳闻了。”

“听说当年他是和兄长孙坚一起起兵,并且立下汗马功劳,是孙坚的左膀右臂,是也不是?”

孙皎不明白董良为什么要突然打探自己父亲的情况。

但有求于人,也只能乖乖的应付。

“都督所言不错,当初正是父亲征召本地乡亲与二伯一起征战。”

得到了肯定答复,董良点点头,继续问道。

“当初孙策寄居于袁术麾下,一穷二白,再次起家,也是在孙静先生的帮助之下,是也不是?”

“正是,父亲也确实在伯符兄长起兵之时,出了大力。”

“嗯~。”

董良的连番问话,令帐中众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董良则暗自在自己心中印证了猜想。

“听说一年前,孙策刚死之时。你大哥孙暠也是在这会稽郡起兵,想要自立?”

董良这一下戳到了孙皎的痛处。

孙皎陪笑的脸庞有些僵了。

但还是要乖乖的回答问题。

“当初我大哥做事太过轻率,起兵之后又被虞翻劝住。后来……”

“可惜,后来就被孙权派来攻打豫章,牺牲在了战场上。”

孙皎的语气越来越低落,董良则将他没说出来的话说了出来。

孙皎立刻又敏感的变得惶恐不安。

“都督放心,我绝没有怪罪刘使君的意思。彼时各为其主,沙场征战,生死由命。绝对是怪罪不到刘使君头上的。”

“要怪也只能怪孙权,把我兄长送到刀口。”

孙皎解释完,又赶紧强调一句。

“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就算我是我二哥和父亲也是这样想的。”

孙皎知道二哥是这样给自己说的,但自己父亲是怎么想的,孙皎并不知道。

不过这个时候当然不能直说。

“我们父子是一心想要弃暗投明,我们也知道,刘使君向来仁义,将军岂忍心看见心向主公之人,惨死于敌人之手。”

孙皎说着就又要拜倒在地。

董良赶紧一把拦住。

“哎,使不得,使不得,叔朗贤弟,万万使不得。”

“贤弟一片赤诚之心,我已知晓。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万万不用这般客气。”

“据你今日所言,是令尊吩咐你兄长孙瑜,这必然是早有准备呀,叔朗贤弟是当局者迷太过心急了。”

“在我看来,情势哪有那么危急,说不定是令尊大人胜券在握呢。”

不得不说,董良分析的十分有道理,但是孙皎身在局中,此时只以为董良在说风凉话在推脱。

连忙又恳求道:“都督,千万看在我全家心向玄德公的份上……”

“哎~”

“贤弟莫要着急,听我说完。”

董良打断了孙皎的话。

“贤弟,非是为兄不肯帮你,实在是我主尚未入主吴郡,便先杀吴郡之主,此时又不是在战场之上,如此行径,被天下人看在眼中,让我如何能够不担心呢?”

“何况,你们还是至亲。相助至亲相残,如此行径,我在主公那里也不好交代呀。天下人都知我主公刘玄德仁义,却不知我处不光对百姓仁义,对于不仁义之人也有雷霆手段。”

“令尊要为儿子报仇,天经地义,可是我一个外人,要是插手你们亲人相残,主公不会放过我呀。”

孙皎又一转身,董良都已经可以预判他的动作了。

孙皎现在什么筹码都拿不出来了,除了趴在地上磕头没有别的办法。

当初决定违背兄长的意思,不往东走而往南来,就是冒着生命危险,想要求一只兵马。

到了南边才发现前来叛乱的不是百越叛军,是刘备的大军。

这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来孙皎就是被嘱咐去投靠刘备的。

孙皎心想,以这五车金玉,再加上杀死孙权之后,愿意举家率领吴郡投降,这样的筹码一定可以打动刘备的将军。

可没想到遇到了一个董良,居然无论如何都不答应。

死都不怕,孙皎还怕磕头吗?董良现在开始讲自己为难,那就说明愿意谈了。

孙皎一定要让董良感受到自己的诚恳。

董良拦住孙皎,他虽然想得到孙皎的感恩戴德,但是却不能让孙皎姿态太低。

总让他磕头,总有点侮辱人的意思。

搞不好施恩不成,反而把人得罪了。

“贤弟心中的急切,我已经知晓了。罢了,为兄就算是冒着被主公责罚的风险,也得帮一帮贤弟。”

“只是令兄已经回去,贤弟才刚到我们这边,一来一回,又是好些天的浪费,我有心派大军帮助贤弟。行军速度实在缓慢只怕赶不上啊!”

“这样吧,我抽掉城中所有战马。努力凑出来一支两百人的骑兵队。让他们一人双马,由贤弟带领,快速奔往吴县。”

“两百人不知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赶不到地方,再多的人也没用。我再将陈到将军拨过去,陈到将军是难得的猛将,深受主公器重。”

“算得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名将,只是宝剑锋利尚在鞘中,还未曾展露锋芒,我已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敢带兵深入敌营,就是因为有陈到将军贴身保护。”

“此番征战,会稽十几余城,我是须臾不敢让陈到将军离我身侧。我相信,有陈到将军在,一定能保护贤弟全家安全。”

董良一边强调着自己的为难,一边又强调着陈到对自己的重要性。

似乎费了很大的劲儿,为孙皎派出了两百骑兵。

当然,这里的两百骑兵。加上孙皎本部的五十人,想要最短的时间内赶回去,就得是一人双马。

这就得需要五百匹马。

刘备自己也没有马场,董良翻山越岭,虽然带着大军过来的,但是大军之中,马匹并不多。

抽出来五百匹马,也算是尽了很大的努力了。

孙皎也确实被董良这种有诚意的做法给打动了。

他确实太年轻了。

被董良来回拿捏了几次,此时此刻感动的无以复加。

红了眼圈儿,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

(补充:这段孙静家族和孙权之间的矛盾,是作者自己加的。说实话,确实是有点阴谋论的意思。这个灵感也是作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无意中信息碰撞得来的。

和我在文中提出的理由一样,孙静帮助孙坚和孙策两代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本人是既有才能,又有功劳。而孙策刚死,孙权面临一摊烂摊子,这个时候,身为亲叔叔的孙静确实是应该帮点忙的。但是偏偏没有看到孙静在孙权继位之后做出什么功绩,并且告老还乡,反而是孙权带着一帮外姓,在这样的情况下艰难求存。而且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孙静的大儿子孙暠叛乱的事。

再加上孙策刚死的时候。众大臣也曾推举孙翊继位。而孙权和吴夫人拼命的拉拢人心,也没能阻止扬州各地的叛乱。

这几个信息碰撞到一起,就联想到了孙静家族和孙权的不和,孙策和孙权权力交接的时候并不太平。

这几件事,虽说发生的先后顺序可能有些出入,但是这几件事加起来,确实有点可疑的味道。同时,为了情节的发展,就在孙家这里安排了一出亲戚之间的矛盾。

最后,对于孙家之间的尔虞我诈,确实是,似乎有点贬低他们家了。一方面是为了剧情服务,我将孙家做成了一堆工具人,而并不对这个势力抱有什么情感。所以就随便的拔高或贬低的安排。

我常常批判人家,在说到诸葛亮他们的时候不该去搞那么多阴谋论。却偏偏在江东这里留了一些阴谋,不得不说,作者是有点不地道的,我将温柔留给了季汉。

但是并不代表我平时是江东的黑子。在本书中,我的基调肯定是尊刘,至于其他的事例,则一般都是作为工具人出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