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 第两百七十章 巨寇西行 大将南征

天柱山约莫位于大别山正东方位。

不过大别山是一条大山脉,西北东南走向。

天柱山对应大别山的东南角。

如今雨水浇透了江淮之间,处处河沟水塘浑水满溢。

大地泥泞不堪。

山间除了有些洪积扇处可能有洪水泛滥,小溪间流水暴涨,山洪爆发外,也还有点优势对应于平地。

即真正的大洪水淹没不了山头,而山上石头多,

多少有个下脚的地方。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认为,如果是董良,他一定希望待在有石头的地方胜过平地,因为他实在是对会将人的鞋子都拽下来的烂泥深恶痛绝。

雨带已经过去了,但是庐江郡境内的泛滥的大水还没有退去。

似乎史书上并没有什么洪水的记载,但是对于郡县残破的江淮之间,水利废弛,

和网密布,平地处于高山之下,

天然的聚水处。

河网里随便溢出来一些水流,就足以让这片本来就湿润的土地洪水泛滥。

江淮之间似乎自古以来就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受难,再后又要因为地上黄河,不得已承接大量的排水任务,多灾多难,也令人慨叹。

而如今将近七八万人在这天柱山下聚集,乌压压盖住水面,俗话说人一满万,无边无沿,人满十万,彻地连天。

这虽然不到十万,但是离彻地连天也差不了多少了。

这些人大多都是百姓,一群妇孺老弱。

不知因何聚集在此,只看见高处有侍卫林立,

挂三竿大旗,一个雷字,一个陈字,一个梅字。

要说这是谁呢?

不是别人正是如今横行在庐江之间劫掠的几名巨寇,雷绪、陈兰、梅乾。

呵!梅乾,没钱......

言归正传,这几个人的来历说来话长,原本乃是骷髅王袁术的部下。

袁术死后,他们三人就举兵上万,在江淮之间劫掠为生,这庐江郡郡县残破。

当然,庐江的郡县残破也不能全怪他们,骷髅王袁术也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这三人有兵马上万,虽然未必多么强,但是横行在江淮之间很少有人来啃这一块骨头。

如今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扬州刺史刘馥的招揽,一个是卫将军刘备刘玄德的招揽。

最终在孙乾的三寸不烂之舌下,他们决定,前往豫章,投奔刘备。

这庐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风云变幻,令人目不暇接。

原来的扬州刺史是严象。

建安初年,

因为才华很高擢拜尚书郎。兼有文武,荀彧作为督军、御史中丞,与严象一起讨伐袁术。袁术病死,拜扬州刺史,举孙权为茂才。

看起来是曹操的人,还举荐了孙权,结果他被孙策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杀了。

然后曹操忙于官渡之战,没有功夫收拾这边的残局,于是就派了刘馥前来。

刘馥是个能人,受命后,单枪匹马来到合肥空城,在那里建立了扬州的新治所。几乎和刘表年轻的时候差不多。更关键的是虽然没有宗贼掣肘,但是合肥几乎是个空城,他一手建起来的。

按照原进程,他应该在这里耕耘七八年去世。

把合肥乃至周围江淮之间,治理的很好,合肥也成了孙权噩梦的开始。

正是公元208年他去世,合肥从一个空城起步,也没有张辽等名将。

孙权第一次大举进攻合肥,曹操在荆州,救兵迟迟不至,孙权围合肥百余日,连日的大雨令到城墙快要崩塌,守军于是用草苫盖着城墙,而夜晚则点燃鱼膏照明,观看孙军有何行动以作防备。孙权无法攻陷,同时扬州别驾蒋济设计迷惑孙权,使其以为张喜援军快到,最终孙权不得不退军。

扬州士民因而更加追念刘馥,刘馥被陈寿载入三国志,赞颂其是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着,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

正是刘馥这样的能人招揽雷绪、陈兰等人,如果没有刘备的招揽,他们自然是愿意的。

但是现在,他们还是想离开这是非之地。

只因为这庐江郡太乱,太穷了!

原本袁术在九江郡寿春,与庐江接壤,拼命的搜刮享乐。

好好的地方被袁术败坏干净。

庐江太守李术建安五年刚开头,刚被孙策任命就杀了原来的扬州刺史严象,结果没多久,孙策又死了。

李术又叛乱起来。

周瑜等又帮孙权平叛,干掉了李术。

一年不到,本来就不怎么健康的庐江又连番征战。

如今周瑜与刘备大战又将庐江南作为主要战场。

这一仗无论胜负,将来曹操和孙权或者刘备必然还要继续打仗,淮南地必然又是战场,这样的地方,哪里有雷绪的生存空间。

而刘馥能给他们三个的又太少,因为刘馥不过是一个没有扬州的扬州刺史。

而刘备是一方诸侯,如今已经有半个扬州,整个交州。

再加上刘备那里,个个都是人才,孙乾说话又好听,雷绪他们就做出了这个决定,南下投靠刘备。

要投靠刘备就要好好准备,毕竟千里之遥,中间还要庐江兵马堵在长江之上。

不过如今庐江虽然是属于孙权的,但是他并没有在庐江有多少掌控力,本来三万兵马都是李术的,如今又调遣到了长江与刘备对峙。

所以按理来讲,庐江北部,本来郡县残破,没有什么城池和驻军,如今所有力量又都集中于南边。

只要不从正南方向过去都好说。

如今雨季刚过,实话说,行路是非常困难的,道路上处处积水。

一脚下去就是一脚泥。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而不提前出发,就是因为这个时候,人难走,马也难走,遇到精锐骑兵还有机会逃。

谁也不会知道曹操会不会闲着没事来剿个匪。

毕竟去年派刘馥过来,就连个随从都没给,让人家匹马入城,白手起家。

如今不管怎么说,官渡之战也打完了,不帮把手说不过去。

而且如果提前出发,那么半路上就会碰到雨季。

连绵阴雨中赶路,就怕出现疾病。

如今虽然道路难走,那也只是对于董良这样的矫情人才会考虑的问题。

哪怕是后世的董良也不富裕,平原的农村,处处耕地,连穷地方的旅游都干不了,处处千篇一律,百无聊赖。

因此常常抱怨少雨,来了雨水又嫌弃土路难行。

可说到底不还是比那些悬崖村和天梯村要幸福的多吗。

只是想要更好而已。

对于这些百姓来说,更是无所谓了,有人为了生存可以与野兽为伍,可以深入危险的矿洞,或者波涛之中捕鱼。

即便是艰难的生存对于他们都是难以得到的处境。

更多的还是死于战场的刀锋之下。

因此谁又会嫌弃道路难行?都是为了生存的行尸走肉罢了。

烂泥扒掉了草鞋那就赤脚。

污水泡烂了脚趾那就忍着,忍过了就活,忍不过就死。

他们的要求实在太低了。

“往西行吧!”

雷绪拿着孙乾赠与的路线图观看。

往南要经过敌占区的封锁,不如往西,绕道荆州。

荆州那边是孙乾打点好的。

这几个人隐隐的以雷绪为首,因为孙乾来游说的时候先找到的就是雷绪。

若说是原来还是陈兰的地位高一些,后世流传的故事里本来袁术部下的上将,曾随袁术攻打徐州。袁术称帝后,以陈兰为副将,作为讨伐吕布的七军之一,取碣石。

反而是雷绪并没有很清楚的被记载。

不过如果他们这一次没有孙乾来游说,那么几年后,陈兰和梅乾都应该死在曹操的手上,反而是雷绪投奔了刘备,封了偏将军呢。

看得出来,雷绪虽然没有具体的事迹,但是能力和眼光还是到位的。

陈兰和梅乾也不由自主的靠拢在雷绪的周围了。

于是这好几万妇孺加上一万出头的兵马,就浩浩荡荡的在一个个水洼里跋涉着。

如果他们能顺利的到达江夏,在荆州的帮助和策应下,也许可以用船把他们送到豫章郡,那样就省力很多了。

......

大雨刚在洛阳冒头,大军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可见夏侯惇是自打接到了曹操的命令就迫不及待的整军备战。

只等雨水一到,说明南方已经出梅,这就是出兵的时机。

建武将军,高安乡侯夏侯惇,是西汉太仆夏侯婴之后,夏侯渊族兄。勇猛善战,十四岁时有人羞辱其师,他便将那人杀死。曹操举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随曹操征讨,担任裨将。

在故事里流传的夏侯惇似乎是一个莽夫,比如他眼睛被射瞎,他拔箭带出来眼球,然后直接啖睛说:“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似乎将此事作为他勇武的标志,好似伤疤是战士的勋章的意思。

其实不然,他十分痛恨别人称呼他为盲夏侯,常常会在照镜子的时候把镜子推倒。

他年幼的时候就杀了说他老师不好的人,虽然违法,但是比较受到称赞。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是一个莽撞的匹夫,还有夏侯惇肉票将军的称号,似乎都在告诉世人这个一个匹夫的感觉。

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很四平八稳的大将。

个人品德高尚,处事公平,很受人尊敬。

有人调侃他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也是对于他莽夫印象的偏见。

虽然他确实失利了很多次,似乎是个人才华不如关羽张飞周瑜那样的神采飞扬。

但就是那么普通,打败了仗常常并不影响他战略目的的达到。

四平八稳,实力雄厚,放在哪里都可以独挡一面。

后世人都知道关羽败走麦城,所以董良总想给关羽这样的战争天才配个副手弥补一下短板,包括张飞也是如此。

但是夏侯惇不是这样,也许他更像是朴实无华的赵云,虽然名声没有赵云明媚,但是像赵云一样靠谱。

赵云遗憾的是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而夏侯惇确是可以担当曹魏大将军角色的人。

所以这一次派夏侯惇前来是再合适不过,无论胜负,夏侯惇都可以稳住。何况打刘表不会有负战绩。

所以暂且忘记夏侯惇被人绑票的黑历史吧,他同样意气风发的渴望建功立业,带领大军,穿过风雨,穿过屯田地带,直接到新野,襄阳城的外边与刘表对峙。

至于曹操给夏侯惇派的两员副将,于禁,李典,只有李典还不怎么有名气。

于禁的名字真的和他这个人很搭配。他带军严肃庄重,战斗中所缴获的财物从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于禁常以军法处理下属,不得士卒众心。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铁面的感觉,钢铁将军,令行禁止一样的感觉。

他跟随曹操立下赫赫战功,如今是益寿亭侯,偏将军,给夏侯惇做副将刚好合适。

李典则是一派儒将风范,不过他还远远不能和夏侯惇,于禁相提并论。

李典年少时好学,不爱好征战,熟读各种书籍。

建安五年,曹操认为李典是个可造之材,让他试着管理百姓。时值官渡之战,李典带领家族的人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

也就是说,李典初出茅庐,儒将风范,这一次也是因为他有供应军需的经验,跟着夏侯惇和于禁负责后勤工作。

如此看来,曹操派兵确实很有一套,这一次夏侯惇出征,有大将风范的夏侯惇为主将,身边两个副手,一个是铁血派将领于禁,一个是儒将风格的李典。

互相取长补短,互相策应,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如果关羽在荆州负责后勤和守卫的是于禁和李典这样的人,也许许昌真的要迁都了。

如今大军出征,并没有一步一探那样谨慎。

还没离开曹操的控制区域,并且也不是说大军行军就非得一步一探,那样会类似人的。

如今不过是于禁为前军,稍微走的前面一些,夏侯惇和李典在中军。

粮草物资带的并不多,一路上也有就食的地方,沿途也有官衙。

至于到了荆州,物资如何调配,自然就需要李典在新野一线屯田的地方征发,如果这样还不够,那自然要在南阳搜刮了。

这也是他们没有准备那么多物资的原因。

在曹操的控制区域获得粮草很容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