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083 华夷之辨

083 华夷之辨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沈案首,是在下狭隘了,还望大人不记小人过。”

罗正面露苦涩,抱拳向沈忆宸道歉,他并不是什么无耻小人,错了就要认。

“我认为你更应该向大宗师认错。”

沈忆宸不仅仅是要帮自己讨回公道,还必须得维护孙提学的名声。

“大宗师,学生知错。”

罗正面对孙鼎一躬到底,态度非常谦卑。

“无妨,年少时分总会有迷茫时候,能醒悟过来就好。”

孙鼎并没有深究,一方面是他能理解年轻士子,面对科举不公时候那一腔义勇。

另外一方面,就是自己确实有所偏向沈忆宸,倒打一耙的事情他也干不出来。

只能说孙鼎当初不过是有爱才之心,一时兴起才搞了出四书五经并重的操作,与沈忆宸并没有任何的背后徇私,以及暗箱操作。

事情演变到如今这地步,也是孙鼎所没有料到的。

唯一能感到欣慰的,就是沈忆宸这个案首名至实归,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偏爱,而产生什么不公的影响。

否则真就是弄巧成拙了。

“罗正,你也坐下吧。”

李敏适时缓和了下气氛,毕竟他开口要罗正离开的,如果不出来说句话,估计对方都不敢坐下。

“府尹大人大量,学生羞愧。”

罗正道歉后坐了下来,本来气氛有些凝固的庆功宴,很快再次活络了起来。

“不愧是案首,换常人遇到这种事情,恐怕难以保持这份沉稳吧。”

“废话,沈忆宸是有真才实学的,他慌张什么?”

“有一说一,沈忆宸的童子试时文集我看了,文章确实写的无可挑剔。特别那破题思路,真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

“我正是因为看过他的文章,所以才从未质疑过案首,沈忆宸大才毫无争议。”

沈忆宸之前的哪些诗词,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名气,并且传唱度很高。

但是真正想要获得文人士子们的绝对认同,放在明朝这种环境中,还得看八股文章。

这一次风波平息的迅速无比,就连始作俑者罗正也很快低头道歉,究其原因就在于沈忆宸科举那几篇八股文太强了。

不但遵从的传统的代圣人立言,还集齐了后现代网络破题思维所长。简单点来说,就是领先了整个时代,形成了对同年考生的降维打击。

服不服终究得凭实力,大多人都心服口服的情况下,一点小波澜已经完全掀不起风浪了。

又是几杯酒下肚,应天府尹李敏可能是为了平息之前的影响,以及拔高恭维一下孙鼎,于是说起了应天府的文风教化。

其中最好的例子,自然就是桌上的孟凡,一个土司南蛮归顺于大明之后,都能考得应天府院试第五。

这还不足以说明孙提学重教兴文,有传承之功?

“孙大人,这几年应天府在你的治学之下,可谓蒸蒸日上。短短时间内就连孟凡都精通文墨,取得了院试好成绩,实属功不可没,本官敬你一杯。”

“李大人客气,教化乃先贤至圣的功劳,本官不敢贪功。”

孙鼎谦虚客套了一句,不过还是把酒杯举起来,与李敏痛饮。

本来这也就是两句官场上的恭维话语,没想到之前在主桌上始终一言不发的孟凡,听到后却面露冷笑。

“我麓川本就人杰地灵之处,何须教化?”

孟凡这句话出来,让主桌上数人神情大变,就连之前被罗正质疑面不改色的孙提学,表情都严肃了起来。

因为这不仅仅是没有情商不给面子的问题,而是直接反驳了大明的边陲政策,数次麓川之战的成果!

麓川位于云南的西部边陲地带,元末天下群雄并起,也给边陲少数民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名叫做思可发的地方领袖,通过向元朝进贡获得了官职,然后一步步的建立起地方政权,史称“麓川政权”。

到了明朝创立之后,麓川地方政权不断向外扩张,甚至威胁到了云南腹地。不过洪武初年,麓川第二代领袖思伦发选择归顺朝廷,授麓川宣慰使。

但这种边陲领袖,今日归顺,明日反叛这套操作,基本上已经属于常备技能。所以在洪武十三年,麓川土酋刀干猛叛乱后,朱元璋感觉不能忍,发兵斩首了刀干猛,才平定了这波叛乱。

同时还把背后老大思伦发的麓川宣慰使职位给撸了,换上了亲近大明的刁宾玉,这才让云南边陲暂时安分下来。

表面和平一直维持到正统初年,随着明朝委任的麓川宣慰使刁宾玉势力衰落。前任土司头子思伦发的儿子思任发,认为是刁宾玉抢了父亲的职位,感到不服。

于是组织起旧部,还联合了麓川其他地区实力,一同发兵反了刁宾玉,还侵占了属于明朝平缅宣慰司的孟定、湾甸,大肆杀掠。

这种举动在明朝看来,刁宾玉是我任命的宣慰使,你反他不就是反对中央政权吗?

驻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不打算惯着这个土司蛮夷,立马把情况上报给了明英宗朱祁镇,并且厉兵秣马准备干过去!

明英宗收到消息后,也没有盲目准备开打,而是派了个刑部主事杨宁找到思任发传旨,谕令他归还所侵占的地盘。

结果万万没想到这个思任发鸟都不鸟圣旨,还公开宣称:“我就是法”,并且还把名字改成了思任法。

朱祁镇一听,好家伙见过狂的,还真没见过这么狂的。你就是法对吧,那老哥就让你看看,普天之下到底谁的法更大!

有一说一,明英宗虽然仗打的一塌涂地,还成为了著名的“叫门天子”。但是论起开战,他还真就非常积极。

用后世的话说,打不打的赢,那是实力问题。而打不打,那就是态度问题了。于是征调兵马,并且给沐晟下旨发兵讨伐。

只是明英宗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这一场看似简单的征讨反叛土司的战斗,却打了三场大型战役,经历数次降复反叛,足足用时十年才用盟约形式勉强结束。

并且因为麓川之战,明朝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导致大军疲惫,国库空虚。为紧接着北方迎战北方蒙古瓦刺部埋下了隐患,成为了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另外刘婉儿的父亲翰林学士刘球被杀,主要原因是得罪了宦官王振。但其实他反对麓川战役,认为劳民伤财,也被明英宗朱祁镇所不喜。

更方面因素叠加,才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有了刘球的前车之鉴,麓川战役几乎成为了明朝的国策,孟凡这样公开反驳,岂不是相当于打了大明朝的脸?

“放肆,麓川乃大明之疆土,为何不需要教化!”

应天府尹李敏脸色一沉,直言开口训斥。同时政治敏感度很高,直指孟凡那句“我麓川”,表明立场这并不是你的麓川,而是大明疆土!

“大明之疆土?我部族在此生活百年,那时还在大元统治之下,何来大明?”

孟凡乃麓川一部落首领之子,从小接受的儒家教育,自从归顺之后被强制迁往大明内陆,就一直处于心生不满的状态。

更让他感到难以接受的是,自己明明儒家学识不输于大明士子,却始终被看作教化南蛮。越是这种偏见与歧视,导致孟凡愈发偏向于故土麓川。

今日应天府尹李敏当着新科秀才的这番教化言论,也算是达到了孟凡的临界点,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就如同在场诸生一样,沈忆宸默默听着双方的对话。用现代观念来看,李敏当着孟凡的面,把教化当作功绩看待,仿佛轻视对方蛮夷出身,不太尊重人。

但是放在明朝观念里面,边陲就是一群蛮夷,我用中原文风教化你们高等文明,就应该感恩戴德,而不是恩将仇报。

别说是南蛮了,就连深受中原文明影响到李氏朝鲜,让他们做大明的狗,都堪称是最大的荣幸。把大明皇帝看的比亲爹还亲,驾崩了要给他披麻戴孝。

所以很多观念,你不能用现代视角看待。

对于孟凡的这番言论,李敏身为三品府尹,被区区秀才给当面驳斥,自然不能惯着对面。

不过“刑不上大夫”,孟凡已经身为新科秀才,在没有被革除功名之前,李敏就算再怎么气愤,也不能叫人把他拖下去打一顿。

既然不能动刑,李敏这种身份地位,也不可能跟他继续打嘴炮。于是就只剩下一种方式,那就是赶出学政衙门。

就在李敏大手一挥,准备呼叫衙役的时候,之前沉默不语的沈忆宸却开口说道:“你等部族存在于麓川的时候,确实大明还没有顺承天命开国,但这并不意味着,麓川不是我华夏疆土!”

“早在先秦时期,楚国大将庄蹻就已建立滇国,始皇帝修建五尺道,往云南派遣官吏统治,标志着中央政权正式管辖西南边陲。”

“后面隋唐、宋元虽偶有反复,麓川却始终处于华夏管辖或者册封状态下。认真算起来,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那时候你等部族又在哪里?”

沈忆宸不紧不慢的说出西南边陲地区的历史,真要较真起来,汉人老祖宗在那块底盘起码千年起步。

不是要比谁来的早吗?那就来比比看啊!

“强词夺理,那些王朝跟大明又有何关系?”

孟凡很明显不太认同沈忆宸的理论,秦汉都千年以前的事情了,也能算在大明的头上?

听到这话,沈忆宸脸上表情更加冷漠了,既然论文化传承你不听。那么就让你听听,什么叫做真正的强词夺理。

“关系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麓川既然已经臣服于我大明,那就是大明疆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