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39章 大明科学院

第639章 大明科学院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7 01:16:03

萧彝、年富均是沉忆辰提拔上来的干练之人,再加上于谦本就雷令风行,仅仅只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数十万石的米粮跟一百万两军饷,就随着襄城伯李瑾的就任运输到了边疆。

对于边关将士的待遇,沉忆辰向来秉持着皇帝不差饿兵的理念,只要战时均发放双饷,并且各种抚恤金相比较以前翻了不止两番。

重饷跟抚恤带来的最根本改变,那便是将士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从之前军户状态下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变得渴望在战场立下赫赫战功,来为自己跟妻儿拼出一个更好生存环境。

此时漠南蒙古的最北端卫城,已经须发皆白的定襄侯郭登,横刀立马在军阵的最前列。他的身后列队着密密麻麻的大明将士,鹅毛大雪飘落在映着寒光的甲胃上,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压迫感,呈现出一股充斥着暴力美学的画面。

定襄侯郭登勒了一下缰绳,身下的战马前蹄腾空跃起,发出一声嘹亮的马啸。

只见郭登转过身来,脸上神情充斥着一股刚毅,他朝着身后的大明漠南军怒吼道:“儿郎们,本侯在这块疆域守了足足五年,期间面对过无数次鞑虏的犯边挑衅,包括尔等身后的这座卫城,也曾在鞑虏的进攻中沦陷化为一片废墟!”

“你我皆是堂堂大明男儿,没有谁愿意当个缩头乌龟,永远躲在城池里面等着鞑虏的进犯。现如今终于等到了沉元辅下达号令,大明的铁骑将踏入草原惩治不臣。”

“本侯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尔等身为我大明血性汉子,有没有信心跟勇气令鞑虏俯首乞怜!”

别看定襄侯郭登年近六旬,却依然声如洪钟,让在场众人震耳欲聋。

毕竟是从永乐朝过来的老人,经历过大明北伐的辉煌年代,还走过了仁宣两朝的退守时代,更亲历过正统朝时期的至暗时刻。

只有看过王朝兴衰,才能深刻领悟到仅仅过了不到十年时间,变得重整河山再度“北伐”的难处。郭登庆幸在大明的至暗时刻出现了沉忆辰,更欣慰九边有着一群坚守的汉家儿郎。

现在到了他们展露龙之獠牙的时候了!

“大明!大明!大明!”

雷鸣一般的呼声从上万大明将士喉咙中喊出来,能挑选获得参加突袭行动机会的士卒,均是九边最为精锐的骁勇之士。他们不需要用过多的言语,来证明自己的士气跟战意,仅需要呼喊着大明的国号,让整个草原为之颤抖便足矣。

“很好,不愧是我大明儿郎。”

“出发!”

定襄侯郭登怒吼一声,就领着一万漠南军精锐向北进发。

这一幕的场景,同样还在辽东上演着,新任总兵官襄城伯李瑾,正亲自率领着精锐将士西进,打算横扫科尔沁蒙古诸部。

相比较定襄侯郭登廉颇未老的坚韧,襄城伯李瑾更多充斥着一股新人的意气风发,同时他内心里面还有着一股对沉忆辰的感激跟彷徨。

说实话,他并不清楚内阁首辅沉忆辰,为何会挑选自己这个袭爵的年轻勋戚,来到辽东接替丰润伯曹义的总兵官一职。

要知道辽东乃九边最为重要的军镇之一,并且这一次主动征伐蒙古汗国意义重大,按照常理推测应该派一名老将坐镇,结果沉元辅却挑选了声名不显的自己来统帅辽东军。

不管沉元辅到底是有何考量,这份任命对于襄城伯李瑾而言就是一种认可,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李瑾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哪怕这次就是马革裹尸还,也一定要达成战略目标!

边关热血沸腾的出征仪式,并没有影响到京师的岁月静好,沉忆辰坐在书桌前,默默看完兵部尚书于谦送回来的军情奏报,然后就放在了一旁。

他丝毫不担心这次出征的结果,如果千挑万选的精兵,去打个出其不意的突袭都能战败的话,那就意味着大明北伐将遥遥无期。

胜利是必然的结果,无非就是看获利多少而已。

就在此时,中书舍人赵然元走了进来,朝着沉忆辰禀告道:“元辅,陛下授课时间到了。”

进入明良四年朱见清年满八岁,按照明朝祖制太子年满八岁之后就要出阁读书。虽然朱见清已经登基为帝,但他幼童身份本质改变不了,依旧还是要按照帝王教育的标准来执行。

身为帝王师,沉忆辰这段时间除了要处理内阁政务,还得增加前往文华殿的频率去教导明良帝读书,培养他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帝王。

“陛下今日已经上了几堂课了?”

沉忆辰揉了揉眉间,朝赵然元反问了一句。

“陛下凌晨便起来读书,已经上了两个时辰的课了。”

听到赵然元的回答,沉忆辰叹了一口气,某种意义上他是为明良帝感到可怜。

原因就在于明朝皇家教育极其严苛,特别是对于太子储君或者幼年皇帝,每日学习时间高达十二个小时以上,几乎是天不亮就得上文华殿读书,到了晚上还得再温习一遍当日功课,直至能够熟练掌握为止。

除了文化课程,明朝前中期还得学习骑射这类君子六艺,皇帝或者皇太后会经常考核,若是考核不过关或者不认真学习,就会受到惩罚。

这种繁重的学习生活,压制了孩童的本性,导致皇帝往往在成年亲政可以做主的时候,就立马开始“放飞自我”,于是乎明朝后期出现了许多奇葩皇帝。

别的不说,就拿明英宗朱祁镇来举例,他就是在太皇太后张氏的严格要求之下,才会对王振产生一种异样的心理依赖,到了后来极其厌学还经常缺席朝会,以至于发展到对“压迫”自己的文官集团进行报复。

沉忆辰不想阐述什么学习重要性的大道理,他更期望文武百官能抛开朱见清的皇帝身份,意识到对方仅仅是一个年满八岁的孩童,有着游戏玩耍的天性。

但是每当沉忆辰跟阁部大臣提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就会遭到一致反对,哪怕商辂、萧彝、李贤这群外界眼中沉党铁杆,都不支持放纵皇帝去“玩物丧志”。

对于这种局面沉忆辰也是无可奈何,要知道就算几百年后的现代社会,主流观点依然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各种给孩子报补习班,生怕输在起跑线上面。

更何况几百年前的明朝,世人眼中想要培养出贤明君王,那么就必然得极其严格的勤学向上,严师出高徒,对于皇帝来说同样如此。

同时文官集团还不乏阴谋论的猜测,沉忆辰想要减轻明良帝的学习负担,可能是打着佞臣“声色犬马”的想法,让皇帝品尝到放纵滋味就会更依赖他。

身为臣子,文官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皇帝才是未来大明的希望,抗议情绪简直比当初沉忆辰推行文官清流外派还要强烈。

没办法,沉忆辰只能选择妥协,在自己授课时间段不去讲复杂的四书五经内容,更多是与明良帝说些奇闻趣事。

“当臣子不易,当皇帝也难。”

沉忆辰向赵然元感慨了一句,然后就起身朝着文华殿走去,踏在紫禁城的青石板路上,远远就能看到高居上位的明良帝,正在翘首以盼着沉忆辰到来。

对于朱见清而言,多位讲师授课经延,只有沉先生才能让自己得到短暂的放松。

“臣,见过陛下。”

沉忆辰踏入文华殿内,拱手朝着明良帝行了一礼。

“先生快快请坐,朕期盼多时了。”

朱见清一脸高兴的给沉忆辰赐座,随着跪拜礼的逐步废除,皇帝跟臣子之间的森严礼节满满模湖。不过众多经延讲师之中,除了沉忆辰跟几位年事已老的大臣,其他翰林侍讲还是没有君前入座的待遇。

“谢陛下。”

沉忆辰再度躬身行了一礼,就坐在了文华殿左侧的一张太师椅上。

这边沉忆辰刚一落座,那边朱见清就迫不及待的询问道:“先生,你前日跟我说过欧罗巴发明了一种烧开水的机器,力大无穷能催动马车船舶前行,朕昨夜用茶壶烧水试了一下,只要堵住壶嘴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很大的力量。”

“忠国公西征已经有半年时间,他们多久才能攻下西域恢复丝绸之路,从欧罗巴把这烧开水的蒸汽机带回来?”

不管给明良帝朱见清灌输多少四书五经,孩童的天真始终无法泯灭,他始终记得沉忆辰说过的那种神奇机器,并且还忍不住用茶壶小小试验了一番。

听到明良帝这个问题,沉忆辰愣了一下,他会讲起蒸汽机的故事,更多是想要在皇帝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他对科学事务产生兴趣,而不是如同传统儒家那样认为奇技淫巧。

只是沉忆辰没有想到,自己仅仅随口一提,明良帝朱见清就记在了心中,还用茶壶烧水试验了一番。对于这种科学的求知探索以及动手精神,沉忆辰表示很赞赏。

但问题在于先不说石亨多久能收复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蒸汽机这个玩意要到十八世纪才能在欧洲出现普及,并且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现在欧罗巴还处于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可没有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

没办法,沉忆辰只能委婉回道:“鞑虏乃我大明百年世敌,想要征服他们非一朝一夕之功,忠国公西征可能需要数年乃至于数十年时间,才能打通丝绸之路恢复大明与欧罗巴之间交流”

“是吗?”

听到沉忆辰的回话,明良帝朱见清眼神中流露出一抹失望,他渴望去探寻先生口中那个神秘未知的世界,却又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

“陛下,其实烧开水这个蒸汽机,不一定要从欧罗巴带回来。臣已经与工部大司空有过商议,准备财政拨款开设一所类似于国子监的大明科学院,让那些对算术、器械、工程感兴趣的学子就读,并且工部、大明钱庄、财部会优先选拔。”

“到时候说不定能提前看到,我们大明造出来的蒸汽机。”

沉忆辰之所以提拔徐有贞,并且容忍他组建沉党的一系列行为,就在于对方是一个跨时代的理工科天才,加之他那极端固执的性格,想要改变大明这个时代独尊儒术的法统,非徐有贞这种人不可。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还在推进之中,沉忆辰不想过于刺激士大夫阶层,更不想改革变法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蛋,以至于重现王莽新政的下场,被打上乱臣的标签众叛亲离。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属于牵一发动全身的那种。沉忆辰只能跟徐有贞配合,采取组建大明科学院这种方式迂回发展,把工科学术给纳入到仕途考核标准中来。

当然,这个动作不能太过于明显,更不能让人意识到沉忆辰有动摇儒家治国的企图。大明科学院的优先选拔途径,暂局限在工部以及新创建的大明央行跟财部,这样既能开辟一条新的仕途通道,又不会跟传统士大夫阶层产生太大利益冲突。

毕竟工、商这些舍本逐末的学科,自古就遭受文人士子鄙夷,你去求他们转过来学习,说不定对方还觉得拉低了自己“档次”。

“太好了,先生可以放手去办。”

明良帝朱见清自然不知道沉忆辰真是目的,他仅是流露出心愿得到满足的高兴。

说完之后,朱见清可能觉得还不够尽兴,想起一件事情于是赶紧向沉忆辰倾诉道:“对了先生,曹伴伴最近从宫外进献了几只鹰犬跟珍禽异兽,朕把它们关在了豹房饲养。”

“等到授课结束,要不先生跟朕一同去看看,以先生的博学多闻,一定能认出那些珍禽异兽叫什么。”

豹房?

咋一听到这个既陌生,又隐约有些熟悉的名字,沉忆辰感到有些茫然。

这不应该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出现的着名场所名称吗,为何在这个时候会有豹房,难道说曹吉祥又按捺不住整出了什么新花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