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16章 人格魅力

第616章 人格魅力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19 00:29:47

“你让我去统筹全局?”

杨鸿泽瞪大眼睛望着沉忆辰,眼神之中充满了不可置信,按照双方政敌的身份,能做到不落井下石已然配得上正人君子四字。

能出面挽留,更是全凭一腔公心大义!

结果沉忆辰还做到了不计前嫌委以重任,杨鸿泽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说设身处地换作是自己,做不到沉忆辰这般气量。

“没错,我觉得杨中堂很合适。”

沉忆辰点了点头,紧接着轻松语气补充道:“另外不要觉得这是份什么好差事,清丈全国田亩势必会遭受到地方豪门望族的阻拦,并且会得罪朝中许多大臣,以至于到最后背负骂名。”

“说不定到了关键时刻,本阁部还会让你背口黑锅,去平息众怒缓和矛盾。”

“怎么样,敢接这个职位吗?”

“有何不敢!”

没有丝毫的犹豫,杨鸿泽就答应了下来,并且神情中重新焕发出那股锋芒锐气。

朝堂上除了混日子,什么差事没有风险。统筹全局换种说法,某种意义上拥有着统率言官清流群体的权力,这绝对是一项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权柄。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现如今杨鸿泽才能真正感受到沉忆辰的气度,配得上宰执天下。

“好,那就这样说定了,本官就呈禀陛下任命杨中堂为全权特使。”

说罢,沉忆辰就朝着杨鸿泽拱手告辞道:“京官外派还有许多事务等着我去处理,就不在这里久留,文渊阁见。”

沉忆辰这次得知杨鸿泽认罪致仕的消息来的匆忙,加之他跟杨鸿泽终究算不得什么志同道合之辈,双方没有共同语言。君子之交澹如水,事情已经谈妥就可以离开了。

不过就在沉忆辰准备转身离去的时刻,杨鸿泽去感慨了一句:“沉中堂,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何你能得到诸多人效力,走到权倾朝野的高度。”

“不是你本身就想要做一个权臣,而是你的所作所为跟人格魅力,吸引了太多人的跟随。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如果你我之间没有那些政见之争的话,说不定我也会选择为你效死。”

面对杨鸿泽的这句感慨,沉忆辰澹澹笑道:“当你始终选择站在天下万民的那一方,那么就等同于掌控了大势,并且会从者云集。”

“这个天下终究没到乌云蔽日的时候,不乏忧国忧民的仁人义士存在,包括你我。”

留下了这最后一句话,沉忆辰迈着大步离开了杨府,仅给杨鸿泽留下一个深藏功与名的背影。

一夜过后,沉忆辰就想向皇帝呈递了奏章,请求任命杨鸿泽为专权特使,统筹清丈全国田亩之事。

对于这突然的转变,明良帝朱见清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不过先生能呈递这封奏章,意味着他跟杨卿家达成了和解,朝堂上的纷争能告一段落。

哪怕朱见清只是个小皇帝,他也已经有了“稳定为重”的意识存在,当即就同意了沉忆辰的请求。很快这份奏章就流转到了司礼监,由曹吉祥来批红盖印,只不过这一次司礼监衙门里面,却站着不少文官高层。

其中最为重量级的,自然是都察院的两位都御使。

左都御史王文跟右都御史杨善,可能没有预料到自己俩有一天,会倚靠在宦官的权势之下。但是在这一刻他们两人面对沉忆辰的奏章,某种意义上心里浮现出一缕庆幸,确实文官集团那群腐朽太不能打,继续跟着何文渊混必败无疑!

“呵呵,原来这就是文人风骨,杨鸿泽平日里看起来铁骨铮铮,结果见势不妙转头就投靠了沉忆辰,这见风使陀的架势恐怕腐儒都比不上。”

文官集团跟沉忆辰两方斗,谁输谁赢曹吉祥都不在于,可能看到那群自诩正人君子的文人吃瘪,他心里面还是有着一种暗爽。

毕竟曹吉祥扭曲心理本质,源于生理残缺遭受到的羞辱跟歧视,相比较沉忆辰还称呼过“内相”客气两句,何文渊跟杨鸿泽这种传统文人,把对于权阉的鄙夷简直就写在了脸上。

现在一看,杨鸿泽跪的比谁都快,伪君子还不如自己这个真小人呢。

面对曹吉祥的肆意嘲讽,王文跟杨善两人神色如常,没有一丝丝的感同身受。原因就在于当年王振掌权时候,称呼过翁父的朝臣数不胜数,就连勋戚都不例外,杨鸿泽当个墙头草算什么?

嘲讽了一句之后,曹吉祥开始说起正事:“文渊阁五位大臣,现在高谷逝世,杨鸿泽外派,就仅剩下三位。其中商辂是沉忆辰的铁杆党羽,王一宁资历威望均不够,只能当个纸湖阁老。”

“先不论杨鸿泽阁臣身份是否得以保留,至少高谷那个位置空出来许久,是时候该找人填补上去了。”

曹吉祥今日把王文跟杨善两人叫过来,正是为了谋求内阁大臣的位置。要知道随着嗣子曹钦封爵,以及侄儿曹铉担任五军都督,京营中最大的五军营跟宫中腾骧四卫,已然全面掌控在了曹吉祥的手中。

换句话说,如果不算边军跟战斗力的差别,单单论京师兵马数量,曹吉祥已经超过了当初的忠国公石亨!

但是曹吉祥宦官身份带来的巨大缺陷,让他哪怕掌控了内朝跟京营,依旧无法在外朝的文官地盘立足。王文跟杨善两人,别看是官居二品,事实上已经被排除在阁部级别的决策权外。

现如今内阁在沉忆辰的掌管之下,已经对六部形成了凌驾跟操控,明眼人都知道内阁大臣前途无量。单单拉拢几个文官当党羽不够,曹吉祥需要在外朝有一定的话语权乃至于决策权。

那么高谷空缺出来的这个内阁大臣席位,就必须要想办法拿下!

一听到曹吉祥意指内阁大臣,王文跟杨善眼神都闪现过一抹异样光芒。他们愿意屈居于阉人麾下,不正是为了谋求权势,担任阁臣就意味着进入到真正的权力中心。

“内相所言甚是,阁臣之位空缺下来吾等必须力争,否则内阁就将成为沉忆辰的一言堂。”

杨善当即就附和了一句,语气中隐约充斥着一种期待。

如果说王文贪图权势还要点脸是个伪君子的话,杨善就属于一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朝堂上的名声比当初的徐有贞还要差。

当年永乐帝靖难成功,事后打击主导削藩的方孝孺一党。杨善那时候犯事正好也关在狱中,恰巧隔壁就是方孝孺的学生庶吉士章朴,于是乎杨善就骗取对方的信任,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背后杨善却向狱中举报,凭借着揪出乱党的功劳,不仅仅戴罪立功,还得以加官进位。但是这种手段太过于卑劣,名声从此在朝堂上面也是臭了,只能各种把握机会去博个出头!

面对杨善期待的目光,对方心里面那点小意思曹吉祥自然清楚,不过他这一次选择的人选,并不是更早投靠自己的杨善,而是另外一个都御使王文。

原因就在于杨善名声太臭,援引他入阁的话,会遭受到朝野一致反对。现如今曹吉祥的权势,并没有达到当初王振的高度,更没有做到让皇帝有求必应,成功率定然不会太高。

另外一方面,就在于曹吉祥要拿王文竖立一个典型,告诉朝堂的文官只要投靠自己,就能立马飞黄腾达。除了这两者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隐藏因素,那便是御马监掌印王诚的举荐。

历史上面王一宁的入阁是由太监王诚援引的,从而开创了明朝太监援引入阁的先例。其实在历史上面,第二位由太监援引入阁的大臣,正是都御使王文,并且引荐人还是太监王诚!

他们两个早在王振时期,就有过一段旧识交情,本来随着景泰帝登上九五至尊之位,潜邸太监王诚只要等着司礼监掌印兴安告老还乡,眼看着就能一步登天。

结果谁能想到朱祁玉短命,朝堂几经变革让曹吉祥抓住了从龙之功笑到最后。

但王诚毕竟是景泰一朝最有权势的宦官,加之又看清楚局势主动投靠了曹吉祥,举荐都御使王文的这三分薄面还是要给的,更何况两人想法不谋而合。

所以曹吉祥压根就没有在意杨善的期待,直接就望向王文说道:“王都宪也算是历经数朝的老臣了,都御使这个职位蹉跎多年,是该再往前更进一步。”

“要不这样,咱家就向陛下援引王都宪,看看能不能抢先内阁一个位置?”

王文说实话对于阁臣头衔,内心里面并没有抱有多大期待,按照常理曹吉祥应该会更偏向于“旧人”杨善。结果万万没想到,对方直接就想要援引自己,这无疑是个天降惊喜。

愣了一下神后,王文立马就朝着曹吉祥躬身拱手,用着激动语气回应道:“内相厚爱真是令下官惶恐,为了陛下的江山社稷不让沉忆辰独掌,愿前往内阁任职!”

王文真不愧是官场老油条,一句“下官”自称清晰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同时还能把太监援引入阁给说的大义凛然。

只不过站在一旁的杨善听到这番话,内心里面充斥着一股嫉妒跟怨恨,自己才是那个先投靠曹吉祥的人,却被王文给后来者居上,这点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既然曹吉祥做的了初一,那就不要怪自己到时候做十五!

“王都宪客气,另外入阁之事阻力重重,咱家期望你能与何尚书继续保持交好,并且得到文官集团的相助。”

“至于其中如何操作,那就看你本事了。”

曹吉祥脸上浮现出一抹深意的笑容,他援引王文入阁,并不是要让对方彻底脱离文官集团。相反他更期待王文能留在文官阵营之中,充当自己的眼线跟内应。

当然,怎么让何文渊跟一众文官老臣,相信王文身在曹营心在汉,那就得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很快话语不用说透,王文立马就明白了曹吉祥的意图,点头应承道:“下官明白,此事定能让内相满意。”

“好,王都宪不愧是老成谋国。”

曹吉祥称赞了王文一句,转而把目光看向一旁的杨善道:“杨都宪,左都御史空缺了下来,咱家会向陛下建议由你接任。至于阁臣之位不用急于一时,高谷空出了一个位置,杨鸿泽亦或者王一宁,将很快空出下一个。”

杨善是个真小人这点,曹吉祥无比清楚,他这番话语就是安抚对方。

不过这种画饼对于功利心极盛的杨善而言,简直就跟废话差不多。右都御史升任左都御史,本就是常理之中的事情,况且官衔待遇没有任何变化,聊胜于无罢了。

另外杨鸿泽已经投靠了沉忆辰,哪有这么容易空缺位置,至于王一宁可是当初王诚援引的,后者目前还担任着御马监掌印的位置,曹吉祥不看僧面看佛面,怎么好朝他动手?

当然,这些心中的不满跟怨恨,杨善是不可能表露出来,相反他还展现出一副感激模样道:“下官谢过内相厚爱,恩重如山定当铭记于心!”

曹吉祥把目光打到了阁臣的位置上,正在文渊阁处理政务的沉忆辰毫无察觉,他如今要忙的事情太多。随着杨鸿泽这个弹劾事件发起者认输外派,文官集团的声势瞬间低迷了下来,仅存几个不愿放弃的小鱼小虾,一时间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沉忆辰跟年富已经开始统计申请外派的官员名单,把他们分配到大明的两京十三省之地,以及最新收复回来的麓川跟漠南蒙古。

同时伴随着外派的执行,税制简化改革被提上了日程,沉忆辰需要跟户部官员精确计算,怎么把以往的实物缴税给统一换算成银钱,同时还得确保金银铜等金属货币的充足,否则到时候出现缺钱的状况,亦会出现更大的财政混乱。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推行货币化,用纸币去等量替代金属货币。这样不仅能减少运输生产困难,还能通过控制发放量的方式来稳定市场。

只不过纸币这一招,被明太祖朱元章的大明宝钞给玩臭了,想要恢复民众的信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沉忆辰得想办法提升朝廷信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