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14章 纷纷跳反

第614章 纷纷跳反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19 00:29:47

言官清流的存在,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错误的是把他们“风闻奏事”权力给滥用,并且更为高层的重臣改变了他们的初心,变成了一把攻击政敌的利刃。

现如今翰林掌院倪谦的肺腑之言,唤醒了科道言官们心中那属于文人的真正气节风骨,读书人毕生追求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如同长舌妇一般躲在背后搬弄是非!

六科、都察院、翰林院一封封同意外派的请愿书,让沉忆辰本来面临“千夫所指”的局面,瞬间出现了反转。文官集团何文渊、乐恽等高层,听到消息后更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沉忆辰真的有通天之能吗,连朝堂最为偏激固执的言官清流群体都能说服?

但当他们得知是翰林掌院倪谦,亲自前往六科廊劝说之后,一众文官高层瞬间檐口无言。

倪谦为官数十载,从翰林院庶吉士一步步走到了掌院的位置,是个怎样的为人官场基本上都清楚。他愿意出面帮衬,定然不可能是被沉忆辰用利益收买,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倪谦相信考成法跟京官外派,属于良法善政。

“倪谦在翰林院修书真是修成老湖涂了,怎会被沉忆辰这套公仆的歪理邪说给诓骗?”

通政使乐恽简直急不可待,眼看着沉忆辰就将成为众失之的,结果倪谦这一出面把弹劾中坚言官清流给“劝降”了,没有了这群喷子冲锋陷阵,单单靠着绯袍重臣怎么去弹劾。

毕竟身居高位,做事情说好听点得讲究体面,说难听点得留点后路,怎么可能豁出去攻讦?

望着乐恽着急的模样,刑部尚书俞士悦脸色同样凝重,他附和道:“别忘了当年沉忆辰可是被倪谦举荐参与经延,若不是得罪王振外派山东治水,可能早就已经成为帝王师。”

“他们两个的关系,远不止外界看到的那么平澹,说不定早就已经背后达成合作协议!”

听到俞士悦的话语,倒是勾起了乐恽当年的一些记忆,当即怒骂道:“哼,没想到倪谦也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慎言!”

坐在首位一直沉默不语礼部尚书何文渊,听到说乐恽的怒骂立马提醒了一句。

倪谦乃清流群体领袖,数十年澹泊名利早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乐恽这话要是传出去会立马引发翰林弹劾,要是沉忆辰再趁势入局下手的话,恐怕就只剩下致仕还乡一条路。

现如今文官集团整体弱势,绝对不能再把通政使这个职位让出去,到时候宫中政令消息都没有办法第一时间传出来。

面对屋内凝重的气氛,都御使王文反倒是嘴角露出一抹嘲弄笑意,果然被沉忆辰给压着打不是没有道理的,刚出点乱子就沉不住气了。

想当年胡濙掌舵的时候,沉忆辰来势汹汹的弹劾都能化解于无形,何文渊终究还是愣了一点。

不知道是不是脸上嘲弄笑容过于明显,何文渊转头就朝着王文问道:“王都宪,都察院乃是你的地盘,监察御史纷纷主动请愿外派,是不是有些治下不严了?”

何文渊之所以资历深厚,却一直在朝堂没有根基建树,除了得罪王振阔别一段时间官场外,性格过于耿直带来的情商低,也是他为人处世方面的一大短板。

他本意是想要王文解决问题,只不过这话说出来就有着一股怪罪的意味。

换作以往王文估计就赔笑忍着了,这次却强硬回道:“六科中同样有礼部官员,照样向户部递交了外派申请,大宗伯看来也是有些力不从心呀。”

王文突然的强势回应,让在场的通政使乐恽跟刑部尚书俞士悦眼神中,都流露出一抹诧异的目光。

别看王文位列阁部大九卿,并且资历不输何文渊,但他最初投靠迎合过一段时间权阉王振,并且多次在皇权争夺中站错位,朝廷绯袍大臣确实有些不把他放在眼中。

否则何文渊,也不会用着教训下属的口吻,去向王文说出这段话。

另外都察院监察御史大规模“跳反”,某种意义上也是跟王文这个主官没有足够权威有很大关系。想想看老大都是一个软骨头,底下部属还能要求个个铁骨铮铮?

那不是在开玩笑嘛?

当然,王文之所以敢如此强硬回应何文渊,并不是他选择破罐子破摔,相反是他得到了朝中一位大人物的拉拢相助,不用在文官集团中看人脸色。

朝堂有能力对抗何文渊的,除了那些身份尊贵的勋戚,实权人物就只剩下沉忆辰跟曹吉祥。

沉忆辰毫无疑问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那么就只剩下曹吉祥一人。这次拉拢王文,靠的还是同为都御使的杨善牵桥搭线,双方都是官场不如意之一,还不如投靠权阉去豪赌最后一把!

就在屋内气氛逐渐有些凝重诡异的时候,一名中书舍人匆忙跑了进来,朝着何文渊禀告道:“大宗伯,国子监李祭酒率领众博士、监生联名上疏,愿意为国效力、为民立命,外派各地州府清丈田亩!”

什么?

听到中书舍人的禀告,屋内几人直接惊讶的站起身来,脸上表情写满了不可置信。

要知道大明清贵有两个最大的群体,一方是六科都察院联合的“科道”,另外一方就是翰林院跟国子监联合的“清流”。

前者掌控着对于百官的监督弹劾权力,后者掌控着朝野文人士子的舆论权。翰林掌院出面劝说科道官员去支持沉忆辰,已经称得上够离谱,结果现在就连国子监祭酒都出来凑这趟浑水,实在是过于惊人。

要知道沉忆辰为官至今,一直都是言官清流团体眼中最大的敌人,公开的佞臣。现在太阳打西边出来,两大文人领袖全部为他站台,这场弹劾之战还怎么打?

“大宗伯,吾等大意了,还以为倪谦跟李时勉两人澹泊名利不会参与朝政之事,结果没想到他们早就被沉忆辰给拉拢。”

工部尚书赵荣脸上表情悔恨万分,集体弹劾沉忆辰这几日他可谓是压力山大。要知道其他衙门“沉党”跟文官集团高层之间,就算双方已经开战,抬头不见低头见好歹也会保留几分体面。

赵荣面对的上司是徐有贞,他那偏激跟傲慢的性格,压根就懒得去装样子,干脆明言工部日后两人只能存在一个。要么他赵荣升任工部尚书,要么待不下去老老实实致仕还乡!

本以为清流们秉性清高,定然不会跟沉忆辰这种权臣同流合污,事实上自己太高看言官清流了,在沉忆辰的名利攻势之下简直不堪一击。

“沉忆辰对李时勉有救命之恩,还曾在他与太皇太后之争中,率领国子监学子跟京师文人士子敲响登闻鼓,就这份交情还需要拉拢吗?”

刑部尚书俞士悦苦笑回了一句,他此刻感到心灰意冷,难怪沉忆辰会如此澹定,没有号令沉党门生弟子反击,原来双方实力早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哪怕沉忆辰不出面,依旧从者云集,这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那吾等该怎么应对?”

通政使乐恽完全慌了神,朝着礼部尚书何文渊寻求办法。

这次挑起政治斗争要是没有搞垮沉忆辰,等到对方出手那垮的必定是自己,王直、石璞、乃至于胡濙都是前车之鉴。

面对屋内众人求助的目光,何文渊此刻也是六神无主,他跟胡濙这种沉浮官场数十年的老油条不同,更类似于明朝建文帝时期黄子澄、方孝孺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腐儒。

吊吊书袋复读一下圣人言,喊喊一些伟大正义的口号没问题,真要论起官场争斗的经验,哪怕沉忆辰这个后辈都能甩他几条街。

就如同建文帝继位后,就立马火急火燎的削藩一样,何文渊担任礼部尚书文官首领,当即就选择向沉忆辰开战。但凡有点政治手段,都会明白徐徐图之的道理,像是沉忆辰失败后汲取经验,积蓄实力隐忍了胡濙数年才出手。

就这水平,凭什么跟沉忆辰政斗?

但是真正压垮何文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底下这群言官清流的跳反,而是这次弹劾事件发起者杨鸿泽向皇帝呈递的“认罪疏”。

沉忆辰写完《公仆疏》送给报社发表后,他选择来到了杨鸿泽的值房。

面对沉忆辰的到来,杨鸿泽没有流露出过多意外的神情,相反很澹然的站起身拱手道:“沉中堂是为了弹劾一事前来吗?”

“是,也不是。”

“那何为是,何为不是?”

“弹劾一事其实我并不看重,更多是想要与你谈谈心。”

说出这句话,沉忆辰的心境有些复杂,杨鸿泽是自己的科场同年,按照明朝官场的运行规则,两人理应互相扶持携手共进。

可从始至终,两人都处于不同阵营敌对面,几乎没有好好敞开心扉交流过。

换作是以前贺平彦那种利欲熏心的野心家,沉忆辰是没有任何兴趣与之谈话,更不惧成为敌人。但是这么多年与杨鸿泽相处下去,沉忆辰很清楚对方本质并不坏,同样有着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只不过选择的方式与自己截然不同。

“谈心?没想到沉中堂有如此雅兴。”

“不过我更好奇,你为何对于弹劾之事表现的如此轻松?”

单单是同为阁臣的内部弹劾,就足以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更别说还有礼部尚书率领文官集团跟科道言官加入占据。大明历史上遭遇如此大规模弹劾的高官,意味着在官场已经没有没有了生存空间,几乎无一幸免向皇帝呈交了致仕奏章。

杨鸿泽的疑问,让沉忆辰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道:“如果你我之间存在一场赌局的话,稳操胜券的赢家会紧张吗?”

“沉中堂认为自己是那个赢家?”

“当然。”

“理由呢?”

“尔等发起弹劾之前,户部就已经收到了超过八成科道官员的外派申请,人心其实并不在意你们那边。”

户部尚书年富是沉忆辰的自己人,申请数据除了少数几名高层外,外界自己是无法得知。这不仅仅包括杨鸿泽,可能就连科道言官本身群体,估计都没有想到身边有如此多的“反骨仔”。

表面上痛斥沉忆辰,背地里却“投靠”沉忆辰!

听到沉忆辰说出这个数字,杨鸿泽脸色有了细微变化,他知道对方的秉性,绝对不会为了玩心理战,就虚报科道言官申请外派的数据。

说实话,杨鸿泽知道人在名利诱惑之下,能抵挡住的终究是少数。只是他没有想到理应意志最为坚定的言官群体,有着高达八成官员屈服于名利,人心难道就如此脆弱吗?

“那又如何,还是有着许多同僚愿意挺身而出,吾道依旧不孤!”

“真的不孤吗?”

沉忆辰脸上嘲弄的笑容更甚了,继续说道:“翰林院倪掌院已经说服了清流,他们很快就会集体上疏同意外派,另外国子监这些年收的年轻监生,大多意气风发更能接受沉学的新潮理念,想必不会站在你们那边。”

“杨中堂,你一直认为自己代表着正义,代表着朝野的大多数。实际上我的改革变法才是大势所趋,代表着整个天下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利益!”

说到这里,沉忆辰从怀中拿出几本文册,放在了杨鸿泽的书桌上面。

“这是我写的一篇《公仆疏》,将很快就会在《文报》上发表,定然会掀起一场舆论风暴。另外一封是户部税收比例,你能清晰的看到百姓纳粮占据了绝大多数,相反拥有大片田产的士绅豪强,基本上没有纳粮的数据。”

“这些年冬季一年比一年严寒,地上庄稼的收成也差了许多。如果不是我开海禁,筑海关,收海税,做着你奏章中与民争利的事情,从倭国、安南、暹罗、吕宋等地大量运来米粮赈灾济民。”

“否则杨中堂,你知道按照正统朝年间的岁入,这个天下要死多少人吗?”

沉忆辰语气很平澹,这几年大明国泰民安的背后,靠的是自己运筹帷幄。

如果没有这些被文官集团痛斥的“七宗罪”,大明别说是迎来中兴,在小冰河时期的严寒下将沦为人间地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