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09章 改变体系

第609章 改变体系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19 00:29:47

沉忆辰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不爽这种东西其实是相互的,言官清流视沉忆辰为佞臣,沉忆辰又何曾不是认为对方是一群“腐儒”?

听着沉忆辰的批判,倪谦沉默不语没有反驳,换作是几年前他定然不会认同。可身为翰林掌院,没谁比倪谦更清楚清流的弊端跟缺点,更何况这些年沉忆辰执掌朝政,已经用行动证明了实干兴邦,远比空谈误国要强太多了!

既然无法反驳对方,那么就没有必要无意义的争执下去,沉默许久倪谦才开口说道:“向北,此事我会尽力而为,结果就只能听天命了。”

“晚辈谢过倪前辈相助!”

没有丝毫迟疑,沉忆辰当即就拱手致谢,他对于“诱之以利”其实有着十足的信心,请倪谦出面无非就是给这群清流们一个台阶下,一个足以说服自己不是为了名利外派的台阶。

“现在言谢还为时尚早,如果大规模的京官外派,麻烦困难重重,你得做好心理准备。”

倪谦开口提醒了一句,官员调度执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沉忆辰得做好详细的规划步骤,别脑子一热就先把人给送了出去,到时候搞得地方政务一片混乱,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倪前辈放心,晚辈早已跟户部大司徒做好了预桉,并且这次京官外派仅仅是个开始,日后言官清贵想要晋升阁部,必须要有地方从政经验,这条将写入考成法之中!”

说实话把言官清流给外派,不仅仅是为了清丈全国田亩这一件事,沉忆辰还打算顺势扭转大明官员升迁体系,不再让朝廷出现一批只知道照本宣科的书呆子。

要知道明朝常规官员升迁路径,特别是阁部大臣那一批,就是靠着翰林官或者庶吉士的身份,蹲在翰林院中修书死熬。等熬个十几二十年,之前的阁部大臣要么老死,要么致仕之后,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升迁。

这样的人别说是地方从政经验,很多连京师的政务都没太接触过,更像是一个纯粹做学问的学者。长久以往下去朝廷中枢就与底层百姓,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颁布的政令法规简直就是凭想象的一腔情愿,压根就不懂真实的民间疾苦!

借助清丈全国田亩的机会打下一个基础,慢慢把临时的京官外派流程给固定下来,最终演变成律法考核的形式,这便是沉忆辰的终极目标。

听完沉忆辰这段话,倪谦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一抹震惊神情,他万万没想到对方的计划居然如此宏大,将改变整个明朝官员的升迁体系流程!

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里面有两句文章,叫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倪谦自己就是翰林掌院,他非常清楚绝大多数的文人士子,都只做到了后面一句,往往在昏暗的官场中忘却了前面一句。

如果这一切真的能按照沉忆辰的计划执行下去,那么居庙堂之高的官员,本身就来自于江湖之远,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善“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看苍生”这个弊端跟缺陷。

“向北,还记得正旦朝会上,我曾回答了你胸怀公心万民,便是正道。”

“事实证明你做到了,我岂能袖手旁观。”

倪谦此刻感慨万千,他很早就清楚沉忆辰乃坚毅之辈,否则不可能独自编写完《寰宇通志》,更不会毅然出镇山东治水。

只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身居高位的沉忆辰依旧没有被官场改变分毫,他还是那个胸怀家国天下,想要为百姓苍生立命的少年!

有了倪谦的出面劝说,京官外派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言官清流群体,并且沉忆辰适时的推出了奖罚条例。几乎就是明摆着告诉这群喷子们,是选择留在京师当个嘴强选手,还是选择外派争取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两条路已经摆在了眼前。

说实话人皆有功利之心,但像沉忆辰这样**裸的打算撕下“清流”的遮羞布,大明开国以来还是第一个,

于是乎在言官清流团体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沉忆辰这是玷污羞辱,自己满腔公心大义岂能用钱财来衡量?

也有人认为沉忆辰这是在分化,很明显是感觉到文官团队准备奋起还击,害怕在朝堂上面成为众失之的,赶紧把最有战斗力的一批给外派出去。

当然有更多的人内心里面蠢蠢欲动,毕竟言官翰林群体别看身份尊贵,实则除了弹劾开喷之外,大多都是手里没有实权的闲散官员。

明朝官方俸禄低的可怕,清流们为了保全自己名声,又不好学贪官那样大肆敛财,很多人只能过着贫苦日子去借钱生活,等到有朝一日飞欢腾达再来还债。

并且官场一个萝卜一个坑,六部这些还好点,翰林院跟国子监的清流们那熬上个十年起步,那是再正常不过多事情。很多翰林中进士就已经三十四岁,结果修书熬到死别说位列阁部,就连身穿绯袍的机会都没有等到。

现在沉忆辰给了他们一个合理合法的升官发财机会,先不说升官这种偏向于主观考核的事情,单单丈量一百亩隐匿土地,就能得到一两白银的奖励,就足以让人心动不已。

官场都是人精,他们都非常清楚大明随随便便一个县,隐瞒藏匿的土地都在万亩以上,这就是百两乃至千两雪花银,抵得上一辈子明面的官方俸禄。

沉忆辰权臣、佞臣、奸臣什么的可以放一边,这家伙有一点赢得了官场公认,那就是做事情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就连最普通的士卒军费都未曾拖欠过一分一毫,这笔钱百分百能落袋为安!

有了这种种诱惑的存在,哪怕明面上众人群情激愤的反对,暗中户部却收到了数百份外派申请,数量已经占据了科道言官跟翰林国子监等等清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对于这个结果,沉忆辰是见怪不怪,后世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别考验人性。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上称了一千斤也打不住,言官清流他们同样是人,就没办法免俗。

清名?显贵?这些玩意能值几个钱?

相比较沉忆辰的澹定,户部尚书年富跟翰林掌院倪谦两人,得知出现这种结果之后,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

他们都是传统文官出身,一辈子接受文人风骨气节的理学思维,结果到头来发现最为清贵的一批人,硬是没有扛住沉忆辰“糖衣炮弹”的轰炸。

年富跟倪谦不是没有想过会有人“妥协”,只是没有想过会出现这种兵败如山倒的场景,实在是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算文官清流多么没有骨气,毕竟朝廷政令颁布是处于合理合法的角度,无非就是跟以往嘴硬相比较起来有些打脸罢了。

但是这个结果传到了文官集团那边,特别是杨鸿泽的耳中,就感到完全无法接受。毕竟杨鸿泽跟很多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不同,他是真正克己复礼的理学士大夫,不为名利所动。

杨鸿泽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新晋礼部尚书何文渊,想要与他商议此事,不过意外发现何府中,工部侍郎赵荣比自己还要快上一步到来。

几人互相拱手客气两句之后,赵荣就首先按捺不住控诉道:“下官还请大宗伯做主,新任工部尚书徐有贞执掌部堂,专权独断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还当着众部属的面羞辱下官不学无术。”

“士可杀不可辱,下官势必要弹劾徐有贞那小人,同时还要向陛下谏言沉宫保结党营私!”

赵荣说这番话的时候怒发冲冠,要知道他的先祖是西域人,元朝才进入到中原安家,长相有些异域风情。

正因如此,赵荣为官生涯中遭受到很多异样眼光,再加上他并不是传统科举出身,而是走中书舍人那条路径,从吏员身份转换到了官身,种种因素让他心理有些自卑。

最近工部商讨疏浚沁河,使其能直通漕运,方案上面赵荣跟徐有贞产生了巨大分歧。对于赵荣而言,这个工部尚书位置本应该属于自己,徐有贞是抱着沉忆辰的大腿才得以空降,本就心里面不服。

结果徐有贞也是个心高气傲之辈,加上他确实在水利工程上面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实在无法容忍赵荣的不专业意见,上头怒喷对方坐镇工部这么多年水平低下,简直就是不学无术。

就这一句“不学无术”,精准戳中了赵荣没有科举进士身份的痛点,双方直接就在工部衙门闹得个不欢而散。

今时不同往日,何文渊通过了廷推担任礼部尚书,意味着文官集团终于有了领头人物去跟沉忆辰抗衡。赵荣第一时间就来到了何府,准备吹响反击沉党的号角。

“少司徒稍安勿躁,徐有贞仅是个善于钻研媚上的小人,称之为三姓家奴都不为过,想要问罪于他简直轻而易举,不过前提是得打掉他的靠山!”

何文渊从容不迫的回了一句,安抚了赵荣之后,就把目光望向了杨鸿泽。

相比较赵荣这个工部侍郎的弹劾,杨鸿泽身为内阁大臣,才是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杨鸿泽乃胡濙的亲传子弟,接受了对方从政几十年留来下的政治遗产。

别看自己担任了礼部尚书,文官集团中很多人依旧偏向于杨鸿泽,只有他带头出面才能掀起一场官场风暴。

“杨中堂,不知你这次前来,是所为何事?”

杨鸿泽耿直归耿直,官场混了这么多年他也不是当初的那个愣头青,大概能猜测到何文渊眼神中的意思。

但是这一次他的事务,是跟赵荣完全不同,于是拱手回道:“大宗伯,沉宫保外派言官清流清丈田亩一事,朝中已经传的沸沸扬扬,从户部转呈内阁的数据来看,已有八成同僚递交了申请。”

“我担心沉宫保以清丈田亩为由,把朝中反对力量调派地方,实则为了彻底把控朝野。”

“朝堂之道在于平衡,特别是如今天子年幼,大权独揽只会诞生权臣!”

杨鸿泽自己私德没有问题,但是他的眼界却远远达不到沉忆辰的高度,依旧把全国清丈田亩看作政治斗争手段的一种,不敢相信这是对方真心为了万民谋利。

听着杨鸿泽的话语,何文渊冷笑一声回道:“沉忆辰早已是权臣,杨中堂你看清此子太晚了!”

其实何文渊心里面,对于杨鸿泽也始终有着一些不满,在于他跟沉忆辰之间关系隐约“暧昧不清”。要知道当年胡濙挑选杨鸿泽为自己的接班人,本意是看中他刚直不阿的秉性,用来狙击沉忆辰权倾朝野的。

结果事情走向完全不同,杨鸿泽不仅没有成为沉忆辰的阻碍,在几次关键宫变中还鼎力相助,简直是忘却了自己清流的身份。

面对何文渊的暗中指责,杨鸿泽沉默不语,心中情感复杂万分。

按照常理来说,沉忆辰确实已经大权在握,架空并且凌驾六部发号施令,称之为权臣并不过分。但是自己内心之中最真实的情感,却并不认同沉忆辰是传统意义上的“权臣”,只不过这种观念却无法说出来。

见到杨鸿泽不说话,何文渊也没有得寸进尺,转而用一种温和的语气说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沉忆辰大规模调动京官外派,出去容易回时难,本官推测他是想要用沉党成员填充朝廷空缺。吾等必须把他的狼子野心给公之于众,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还陛下一个吏治清明。”

“杨中堂,当年胡前辈就对你寄予厚望,今日本官同样是如此,紫禁城上方的乌云蔽日,还需要你来拨开。”

何文渊这段话几乎是相当于明示,杨鸿泽不能再选择袖手旁观,必须上疏弹劾站出来反对沉忆辰。阁臣之间“同室操戈”带来的效果跟影响力,要远超科道言官以及六部官员出手。

文官集团该到了向沉忆辰正式宣战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