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605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605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18 09:15:52

“学生大逆不道,还请恩师责罚!”

一见到胡濙,杨鸿泽就重重跪了下来,两行热泪汹涌而出。

越是恪守传统的理学家,就越注重师道尊严这四个字,杨鸿泽几乎已经在心中认定,胡濙的告老还乡与自己有关,这番前来是为了请罪!

见到杨鸿泽这个模样,胡濙首先是一愣,然后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至少在自己宦官生涯的最后阶段,培养的学生在乎的不是师生利益,没有出现人走茶凉的场面。虽然当年看错了沉忆辰,但自己没有看错杨鸿泽,人生幸事。

“鸿泽起来吧,为师知道你心中内疚,可辞官致仕一事与旁人无关,全在乎己心。”

说罢,胡濙向前一步,搀住杨鸿泽的臂膀,想要把他从地上扶起。

只不过胡濙的这番解释,在杨鸿泽看来不过是安慰自己的话语,依旧是痛哭流涕道:“恩师待学生有再造之恩,可学生却没有做到尊师重道。”

“如今更是让恩师心灰意冷致仕辞官,堪称欺师灭祖之徒,罔顾天理伦常不配为人!”

杨鸿泽把话说的非常重,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夸大,相反明朝对于门生制度的执行非常严格,学生有任何反对老师的举动都被视为大逆不道。

前中期内阁首辅制度没有确立之前还好点,到了中后期哪怕贵为张居正这样的权臣,面对门人学生的弹劾,都无法立足于朝廷,只能当场向皇帝提出辞呈致仕。

包括万历年间门生王士性弹劾辅臣申时行,以及门生丁元荐弹劾内阁首辅王锡爵等等事件,都引发了很大的官场地震,造成师生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

杨鸿泽的事情当然没有弹劾老师那种严重,同时他反对的时候也没有想那么多,纯粹是胡濙的处理方式跟自己毕生理念不同,他选择了遵从内心罢了。

只是这封致仕上疏,彻底让杨鸿泽乱了分寸,胡濙举动完全在他意料之外。并且这件事情一旦传播开来,必然会遭受到文武百官的非议,师生两个都会被扣上反目成仇的污名。

面对杨鸿泽这番声泪俱下的自责哭诉,胡濙长叹一口气,然后手上用力把对方给扶起,这才语重心长的说道:“鸿泽,为师先前的辞官理由不是为了安慰你,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抉择。”

“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师入仕接近五十余载,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从先帝宣德元年算起来,距今也有二十多年。一个位置上待久了,是会疲倦懈怠的,更何况为师已经垂垂老矣。”

“沉宫保的改革变法计划,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壮举,可为师只要还在朝中一日,就注定阻止与发对他变法的实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朝堂终究是属于后起之秀,与其坐视大明无法摆脱历朝历代衰败糜烂的宿命,还不如当个闲散翁,看看未来走向到底如何。”

说到这里胡濙停顿了一下,然后脸上浮现出一抹苦笑道:“希望为师还能活到见证沉宫保变法成功的那一日。”

如果说杨鸿泽之前心理,更多是一种愧疚跟自责,那么现在他就处于一种完全不理解的状态。要知道恩师从始至终都跟沉忆辰不对付,这种对立情绪甚至要超过了自己。

毕竟杨鸿泽好歹跟沉忆辰同为阁臣,双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并且就算政见不同,对于人品方面这么多年相处下来,还是比较认同的。

可就算如此,杨鸿泽都不相信沉忆辰能恪守本心,在考成法篡夺的巨大权势面前能不迷失自己。单单凭借着一番会面几句言语,沉忆辰如何能说服自己老师放下成见?

“恩师,沉宫保到底说了什么改革变法内容,能让你如此笃信对方能打破王朝轮回的历史宿命?”

这句话其实杨鸿泽昨夜就想问,只不过胡濙摆手送客让众人先行回去,他也只好作罢。今日趁此机会,干脆来解答心中疑惑,寻得老师的一个解释跟答桉。

“沉宫保,他……”

面对自己学生询问,胡濙话到了嘴边却硬生生咽了回去。

原因在于他太清楚杨鸿泽固执的性格,是绝对不可能接受这般激进的变法措施,势必会公开反对闹得满城风雨,从而打断沉忆辰步步为营的计划,导致提前迎接整个士绅阶层的反击。

很多时候不懂变通,放在官员身上是一种优点,只有这种人才能保持公心大义,为了心中理想去造福一方。可同样这种执拗性格,在千年未有之大变革中,就成为了腐朽落后的象征。

腐儒二字,某种意义上对应的正是这种人。

“鸿泽,为师不能背信弃义,但相信你很快就能见证沉宫保的改革变法。”

这不是胡濙第一次回绝改革内容,杨鸿泽身为学生,自然不能逼迫自己老师透露。可仅仅是这样,很难说服他去信任与接受沉忆辰的革故鼎新。

“恩师,除了辞官致仕,真的没有其他选择了吗?”

“没有,为师的乞骸骨正是沉宫保变革的起点!”

“可是……”

杨鸿泽还想要劝说胡濙两句,只是刚开口就被对方给打断道:“鸿泽,为师不会去说服你改变,相反希望你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

“朝堂之道在于平衡,你的存在会限制跟纠正沉忆辰很多激进的策略,只有这样才尽可能避免他被权力**给迷失,不会走向独夫民贼的道路。”

“日后仕途为师不能陪伴左右,就只能靠自己了。”

说罢,胡濙轻轻拍了拍杨鸿泽的肩膀,眼神中不再有官场上下尊卑,只有老师对学生,长辈对晚辈的那种嘱托。

话已至此,杨鸿泽明白老师是去意已决,于是饱含热泪的再度跪下颔首道:“学生明白!”

明良二年的七月,注定不是一个太平的时间点,礼部尚书胡濙的乞骸骨奏章被皇帝给驳回挽留后,紧接着又是连续上疏请命,让文武百官看到了他的意志坚决,怕是真的心生退意。

直到第三次上疏致仕,明良帝终于同意了胡濙的请求,并且下发圣旨厚赏。

升授胡濙为少师、光禄大夫、柱国,赐其玺书、白金、纸币及袭衣,拨给驿车。并让胡濙的一个儿子在锦衣卫供职,允许世袭锦衣卫镇抚使。

这份恩隆基本上是正常情况下,明朝文官生前能达到的极致,想要再进一步只有死后追赠。比如说赠予“三师”头衔,加左右柱国、特进荣禄或者光禄大夫等等,再赐予一个“文”字谥号。

面对胡濙的致仕,沉忆辰说实话心中有些感慨万千,他的经历可能比皇帝还要更有资格,代表明朝的一个时代结束。从此大明传统文官集团,不再是前朝最大的势力集团,沉忆辰终于成为数次朝廷政变中,笑到最后的那个“胜利者”。

乃至于到胡濙离京的那一日,沉忆辰还准备去亲自送行。只不过胡濙可能考虑到影响,以及自己某种意义上致仕的并不光彩,于是乎选择清晨悄然离去,没有给任何人送行的机会。

就这么朝堂一位七朝元老,落幕了自己的官场舞台。

不过随着胡濙致仕带来的短暂官场低沉后,很快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吸引了万千目光,各方势力都想要把这个位置给收入囊中,其中最为主动的便是司礼监掌印曹吉祥。

曹吉祥是在正统朝末年从边关入京执掌御马监,他的势力范围基本上全部局限于军中,再加上王振导致的文官跟宦官之间隔阂仇恨加大,他几乎没能在文官中培养出自己的党羽。

换做以前曹吉祥知道自己能力,估计不敢对礼部尚书这种职位生出觊觎之心。但是执掌京营让他的野心愈发膨胀,再加上沉忆辰势力一步步壮大,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感。

迫切需要在文官集团中壮大自己的势力,就如同当初王振培养了一群文官“干儿子”,直接掌控了朝堂的话语权,人人都得称之为“翁父”。

于是乎他就把目光瞄准了都御使杨善,这位便是当初巧舌如黄,硬生生没有付出分毫代价,把明英宗朱祁镇从瓦剌迎回来的“大功臣”!

历史上面杨善凭借着这份出使功劳,以及后来在夺门之变的从龙之功,封兴济伯,赐世券,掌左军都督府事,兼礼部尚书,可谓风头一时无两。

只可惜这个世界历史完全改变,杨善迎回来明英宗朱祁镇,导致了被景泰帝朱祁玉厌恶疏远,不仅没有拿到丝毫功劳,连右都御史的职衔都及及可危。

夺门之变更是被沉忆辰给挫败,从而导致杨善仕途不如意整日郁郁寡欢,成为了一个闲散官员。

要知道杨善本质上跟徐有贞是同类人,内心里面充斥着野心跟冒险精神。要知道他出使瓦剌风险极高,原因在于景泰帝朱祁玉压根不想自己兄长回来,使臣就是送去得罪也先的炮灰。

就这种明摆着的死局,杨善尹然选择出使,甚至主动变卖家产筹措路上的花费跟开销,毫无疑问他的所图甚大。这般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还被疏远打压沦为了朝堂的边缘人物,杨善怎么可能甘心?

正是明白杨善的野心,加之他在担任右都御使之前,曾担任过礼部左侍郎一职,来接替胡濙的职位理所应当。

曹吉祥于是就找到了杨善,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开始角逐礼部尚书一职。

除了杨善蓄势待发之外,另外一方文官集团自然不会让如此重要的职位,再度落入沉忆辰或者宦官的手中。他们利用制度上的优势,直接廷推何文渊担任礼部尚书,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确立他新的文官领袖身份。

吏部尚书跟礼部尚书谁大,自古就是一项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权势上毫无疑问是吏部,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让礼部的地位出现了不对称的尊贵。

景泰帝朱祁玉给何文渊的加衔是吏部尚书,名义上是天官大冢宰,位列文官之首是不会去担任什么礼部尚书。但是这个加衔水分太大,吏部事实上由李贤掌事,他是沉党成员,导致何文渊根本就说不上话。

担任实权的礼部尚书,放在明朝有两个非常大的好处,一是能主持科举考试,故而门生故吏可以遍布朝野。胡濙之所以能稳居文官集团领袖,除了他七朝元老带来的资历外,多年主持科举培养的门生同样重要。

另外一点就是礼部尚书大宗伯,在明朝中后期是必入内阁,并且还是首辅人选的种子选手。具备超越吏部天官,成为内阁首辅宰执天下的潜力。

对于根底浅薄的何文渊来说,礼部尚书主持科举的优势,简直跟他目前处境完美契合。只要能在这个位置坐上三五年,主持两届科举后就能在朝野中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势力,从而成为真正的“一方大老”。

至于目前风头正盛的“沉党”领袖沉忆辰,却意外的没有举荐人选,等同意放弃了这个最为重要的礼部尚书位置。

其实认真来说,用“放弃”这个词不太准确,真实原因是以目前沉忆辰的实力,基本上争夺这个位置无望,哪怕他个人权势遥遥领先。

毕竟沉忆辰太过于年轻,这就导致了他志同道合的盟友,比如商辂、萧彝等人,亦或者门生彭时、岳正等等,放在官场动辄几十年的时间维度中,只能算是一个新人。

再加上沉忆辰之前已经推荐徐有贞,拿下来工部尚书这个职位,短时间内又想拿下礼部尚书,势必会引发诸方反对,哪怕就是后宫中不太过问政事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估计都会暗示皇帝阻止。

一旦朝堂中势力出现极大失衡,就意味着再无人可以制衡沉忆辰,这对于皇权来说是个大忌。

既然注定失败的争取,那何必去浪费这个时间,不如把精力放在改革变法上面。考成法随着胡濙的致仕,让文官集团群龙无首得以通过,有了这个根基沉忆辰就得进行第二步,那便是全国开始清丈田亩,为后续的纳税做好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