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第591章 以战止战

第591章 以战止战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6-11 00:55:27

经历过午门献俘的盛大场景,市曹法场围观的百姓不是很多,不过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五城兵马司还是调集很多兵丁衙役把法场给层层围住,确保行刑的顺利进行。

沉忆辰踱步来到麓川战俘的面前,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恐惧、愤怒、怨恨、祈求等等不同目光。唯独孟凡见到沉忆辰到来,充斥着一股心如死灰的绝望。

这么多年率领着部族举兵反明,最终却落得了思氏夷族的下场,他有些疑惑自己为之奉献一声的抗争,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孟凡,许久不见。”

沉忆辰澹澹打了声招呼,脸上的神情十分复杂,并没有那种胜利者趾高气扬的耀武扬威,更没有什么圣母心态的怜悯不忍。

听到沉忆辰的声音,孟凡无神的童孔中,终于有了一丝变化。他缓缓抬起头直视着这个打破了自己,对于大明一切幻想的男人,挫败回道:“你赢了。”

“我早就赢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你不愿意相信罢了。”

“是啊,我曾以为大明是礼仪之邦,是四方属国的最终乐土。结果大明需要的根本不是吾等蛮夷喜爱,而是畏惧!”

当年正是沉忆辰的这句话,颠覆了孟凡从小到大的儒家教义认知,事实证明对方没有虚伪的掩饰,王道教化这条路走不通的。

“孟凡,你认为大明背叛了羁縻体系,侵占了你的麓川故土。可就如同当年秦扫**一般,天下一统才是大势所趋,只有这样麓川的土司百姓,才不会遭受到你经历过的歧视跟羞辱。”

“如果没有融合统一,你们将永远是中央王朝眼中的蛮夷,世世代代陷入反叛跟臣服的轮回中,这是你期望看到的场景吗?”

就如同沉忆辰没有遮掩大明荡平不臣的决心一样,他今日同样不加掩饰的告诉孟凡,统一融合才是历史的进程走向,否则大明的卧榻之侧不会容忍他人鼾睡,到时候死亡的人只会更多。

“呵,这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如果麓川打赢了这场战争,你沉忆辰还会这样说天下一统才是大势所趋吗?”

“没有这种如果。”

沉忆辰语气坚定的回应了孟凡的假设。

然后他补充了一句:“实力使然,大明可以失败无数次,麓川却一次都不能失败,注定你们会打上反叛的标签被世人唾弃!”

杀人诛心的回答,让孟凡心中的那些不甘跟愤怒,瞬间变得一文不值,这便是血淋淋的残酷现实。

沉默许久过后,孟凡才开口说道:“我押送京师的路上,听闻你制定的麓川移民跟安置条例,其中许诺麓川族人可以纳入大明户籍,并且参加科举入仕。”

“你我的恩怨起始于小三元宴会上的华夷之辨,期望能终结于今日思氏一族授首,日后麓川的族人成为大明子民,从此再无华夷之分!”

孟凡说出这句话,就高高的扬起自己头颅,可依旧掩饰不住两行热泪从嘴角滑下。

他没想到自己奋斗一生,想要从大明这里得到公平跟尊重,却被自己的死敌沉忆辰给做到了,说出来真是讽刺不已。

但无论是否愿意承认,相比较大明任何一位官员,孟凡心中都更愿意相信沉忆辰。这份条例的颁布不会成为虚言,下一代的麓川族人,终于可以避免战火跟屠戮,享受到久违的和平跟公正!

“我会做到的,公平善待麓川百姓,你安心上路吧。”

某种意义上,沉忆辰跟孟凡两个人的追求是殊途同归,他们都想要彻底的解决战乱,再无华夷之分!

说完这句话后,沉忆辰没等孟凡的回应,就默默转身离去。

不知为何,他突然觉得自己内心轻松了许多,同时更深切领悟了“止戈为武,以战止战”这八个字的含义。

望着沉忆辰离去的背影,孟凡默默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嘴角却露出一抹释怀的笑容。可能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已经是目前局势能得到的最好结局,某种意义算得上心愿已了。

麓川战事的宣告结束,引发的连锁反应之一,便是数日后内阁关于忠国公石亨“裂土封王”的提案正式通过。

不过文官集团跟司礼监曹吉祥的“还价”很凶,他们答应道石亨封王条件,并不是以后世传统的西域疆域为界,而是以汉唐巅峰领土为基准。

这也就意味着,忠国公石亨想要晋升为王爵,至少得进攻中亚才有希望。正常情况下按照大明国力跟朝廷支持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封王此生无望。

但是沉忆辰选择了接受,并且另外一边石亨同样选择了信任。

别人或许做不到,只要大明朝堂是沉忆辰主宰,那么就必然会给西征军提供一切的支持,这点在麓川的南征军身上已然得到了验证。

“裂土封王”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石亨这种举兵逼宫的罪臣,能走到这一步称得上是一场胜利。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西征事宜确定石亨以及亲信从诏狱中放了出来,但朝堂方面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做好准备工作,这点沉忆辰教给了户部尚书年富。

而他本人却把重心,放在了大明军户改革上面,接连召开阁部会议与兵部尚书于谦,以及吏部尚书李贤多次商议,明确了大明军政彻底分离,地方采取总兵跟巡抚并重架构,朝廷中枢五军都督府改制成为参谋总部。

大明勋戚不再有插手政务的权力,甚至就连插手军务的权力都从律法上面剥夺,如果想要从军掌控实际军权,就得脱离参谋体系从军中小官做起。

说实话,沉忆辰原本的初心,是把五军都督府给彻底废掉,成为一个勋戚养老部门。原因就在于开国亦或者靖难封爵的勋戚,到了明良帝时期,基本上已经传承到了二代跟三代,诸如成国公朱勇这样的初代勋戚所剩无几。

这群勋戚二代在锦衣玉食中成长,早就没有了父辈的实战经验跟军事能力,大多数成为了纨绔子弟。明朝中期之所以兵部取代五军都督府,土木堡之战导致勋戚大幅度衰弱是个因素。

勋戚本身的堕落腐化,也是另外一个主要因素,让这群二代领军上战场厮杀,有多少兵马就能送多少人头。

可彻底让五军都督府沦为养老部门,受到的阻力同样很大,没有人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哪怕沉忆辰有成国公朱勇支持,依旧无法说服朝廷的老牌勋戚集团。

参谋部就是一种变相稳住老牌勋戚集团的方法,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参谋划策掌控着决策权,好像看起来又从兵部手中夺回了调兵、统兵的权力。

事实上改制参谋部仅仅是第一步,后续沉忆辰将彷照自己在福建开办的讲武堂,由兵部牵头在各布政司以及国子监成立梯级讲武堂,逐渐演变为后世的职业军校。

未来大明参谋皆需要到讲武堂进修,并且合格毕业之后才能进入到参谋部去出谋划策,这样就能用类似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去逐步淘汰勋戚中那些不堪重用的纨绔子弟,还能给平民阶层提供一条上升渠道。

要知道历朝历代军队,往往都是一个封闭的圈子,是门阀世家扎根最深的地盘之一。文官集团这边,不管如何诗书传家,好歹还有一个科举制度,保持着新鲜血液的替代更换,给了底层一条上升渠道防止阶级固化。

军队哪怕开创了武举,穷文富武的决定性因素下,能参与进来的往往是极少数,只有彷照科举的军校制度,才能打破这个封闭的圈子。

取消军户制度从来不是简单的脑袋一拍,就能完美的执行下去,需要各种后续政策以及六部跟五军都督府的配合。沉忆辰目前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用数年乃至于数十年的时间来验证。

除此之外,沉忆辰还借助这次跟六部商议政事的机会,特地把吏部尚书李贤给留了下来,打算询问一件考量许久的事情。

早在石亨起兵之前,沉忆辰就注意到李贤与徐有贞在朝中建立了一个“沉党”,毕竟这件事情涉及到了自己,沉忆辰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去商讨,总不成否定推翻自己的学术观念,解散这个所谓的党派吧?

但按照目前的治水进程,徐有贞这几年外派为官办事着实太出色了,完全发挥出了他理工方面的天赋,基本上把洪涝灾害给维持在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景泰元年始,已经足足有三年时间,诸如河南、山东这些保守洪灾的省份,没有发生过严重溃堤情况。如今冬季枯水期已经来临,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大水灾,并且徐有贞三年外派期限已到,不日将返回朝中。

能力越强的人,搞事的本事也就越大,单单一个李贤拉拢一批少壮官员组建沉党,沉忆辰还觉得在可控范围之内。等到徐有贞回来,这家伙性格比较极端,说不定真能搞出党同伐异的操作。

没办法,沉忆辰只能跟李贤捅破这层窗户纸,对“沉党”成员进行约束。

“沉宫保,有事尽管直言,下官洗耳恭听。”

李贤看到沉忆辰为难的表情,于是主动开了个话头。

现如今沉忆辰加了太子太保衔,正式从品阶上超越了六部尚书,另外李贤本就崇拜敬重,把自己视为沉学的门生,压根没有阁部斗争的想法,早早自称起了下官。

对于李贤下官自称,沉忆辰早前还劝说了两句。毕竟相比较内阁首辅这种皇帝“秘书”,吏部天官才是在宰相之后,从律法上实打实确定的文官之首,用后世的话描述就是政府首脑。

不过李贤始终不愿意接受,几次下来沉忆辰也就默认了这种上下级关系。毕竟在他的理想世界规划中,是准备把六部全盘改造成为执行部门,而不是如今的还拥有着决策权。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阁部大九卿的廷议表决,人数太多导致效率着实有些低下。内阁首脑制,才是目前阶段最为适合大明的政体结果,只不过文官集团真正的核心胡濙不退,沉忆辰就无法做到让内阁彻底凌驾于六部之上。

“大冢宰,本官听闻了你跟徐有贞组建了一个沉党,可有此事?”

沉忆辰没有单方面把话说透,他准备听听李贤的想法。

“确有此事,下官早就想要与沉宫保禀告,却被有贞兄给劝了下来。”

李贤也没遮掩,当即就点头承认了下来。

“那徐侍郎又为何如此?”

“有贞兄与宫保有过共事经历,并且更早就投入到沉学门下,他说此事要是告知沉宫保的话,必然会遭受到阻碍跟反对,只有待事成之后才能告知。”

徐有贞是这样想的吗?

沉忆辰说实话有些意外,他没有料到徐有贞会如此的了解自己,确实组建政党这种事情,自己要是第一时间得知的话,绝对会阻止。

毕竟现如今身为帝师加上内阁首辅,除了没有封侯拜相之外,本就已经站在了位极人臣的高度。要是再组建一个“沉党”,那朝中其他官员还有说话跟反对的份吗?

土木堡之战让勋戚集团损失惨重,从而出现了文官集团一家独大,隐性后果导致大明武功衰败,埋下了亡国之患。没有谁可以一直算无遗策下去,包括沉忆辰自己,必须得存在反对的声音才能不断前行。

朝廷之道在于平衡,这是沉忆辰入仕以来都非常清楚的一个道理,哪怕曾遭受到过景泰帝朱祁玉的制衡跟打压,他也保持着一份澹然跟理解的心态。

只能说徐有贞此人确实天赋异禀,哪怕这些年不在朝廷中枢,依旧能把自己的脾气跟秉性摸的透彻。这种人就必须得把他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否则就是遗患无穷。

幸运的是,沉忆辰找到了使用徐有贞的方法,只不过现在参杂了李贤进来,让情形出现了些许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