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517 创刊建社 (二合一)

517 创刊建社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4 23:19:03

邸报?时报?

面对沈以诚突然话锋一转说起这个,何闻道跟岳正两人都下意识的愣了一下。

其实报纸这种东西,放在华夏并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新鲜玩意,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类似的文抄,古代称之为邸报。它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播时事,而是向全国州县刊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朝廷法令、官员任免等等信息。

但是这类纯粹的官方信息,存在着一种时效性上的落后,以及过于专业化的弊端。想想看百姓就连字都不认识,你要他们去阅读朝廷那文绉绉的法令,不是强人所难吗?

沈忆宸想要改变这种弊端,办一份偏向于后世的时报,内容更贴切于底层市井,大幅度的增强时效性,使之成为百姓了解天下事的一个渠道。

当然,沈忆宸同样还有着私心,那就是后世记者很多时候被称之为「无冕之王」,就在于他们掌控了话语权。时代这玩意只要诞生出来,不仅仅能帮助沈忆宸掌控话语权,还能结合他的身份去掌控儒家的「释经权」。

「沈学」从今日状况来看,确实在大明发展的如火如荼。可哪怕如此对于沈忆宸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朝廷中保守的传统理学家,依旧占据着绝大多数。

有了时报的加持跟扩展,任何一家学派的传播速度,都远远不能与「沈学」抗衡。可能一切顺利的话最多只要个三五年时间,就能把「经世致用」的学术思维给传播到大明各地,从根本上解决人亡政息的弊端!

「邸报学生倒是了解,家父曾经在县衙里面担任过文书,经常要整理朝廷下发的谕令,然后誊抄下来公之于众。」

「可时报这种,学生就没听说过了。」

岳正谨慎的回答了沈忆宸的提问,他心中隐约能猜测到老师的意图,却不敢擅自做出定义。

「时报的传播方式跟邸报一样,不过内容却可以用更通俗的方式,去把朝堂发生的事情告知百姓。除此之外还能把自己对于朝廷的理解刊登在时报上面,就像现在大兴隆寺士子们讨论为师的《宗藩条例》,择其精华部分发表出来公之于众。」

沈忆宸这么一解释,岳正瞬间就理解了「时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确实相比较以往公文性质的「邸报」,时报能更快速的传播以及吸引天下众人的目光!

理解了时报的本质,岳正的思路立马就被打开了:「恩师,除了刊登时政外,学生认为还可以刊登老师的科举笔记,以及对于四书五经的集注,这样能大幅度吸引文人士子争相品读,把‘沈学,的观念深入人心。」

要知道沈忆宸在世人眼中,崇拜点除了治水平叛的赫赫功绩外,还有一个堪称无法撼动的核心点,那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元及第,六元魁首功名成就。

沈忆宸在乙丑科的试卷,早就不知道被各大书院「出版商」翻印了多少册,基本上大明文人士子人均一本。

如果沈忆宸能亲自下场,把关于科举考试的经验,以及对于四书五经的讲解注释刊登在时报上面,将毫无悬念的引发起一场风潮,不愁报纸名声打不出去。

岳正这边的话音刚落下,何闻道那便即刻补充道:「恩师,学生也有一些愚见。」

「学术无高低之分,但说无妨。」

沈忆宸当即就给了何闻道肯定,先秦为何能出现思想狂潮,就在于百家争鸣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直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没有了新鲜血液的诸如,整个华夏思维才愈发的保守腐朽,最终到程朱理学走进了死胡同。

时报的诞生,就是为了给思想碰撞提供一个场所,彻底打破儒家的固型思维。路起始于脚下,沈忆宸希望自己能给门生一个表率,那就是人人

皆可畅所欲言!

「大明千千万万百姓,能读书识字者十不存一,如果仅是刊登朝堂之事跟文人笔记,那么绝大多数的乡野村夫根本就看不懂时报内容,时间日久就与朝廷的邸报无异。」

「学生认为,除了时政外还可以刊登、话本等等内容,让说书人去更为广泛的传播给普通百姓,这样才能做到哪怕出身于乡野村夫,依旧能得知时报上的内容。」

何闻道举一反三的建议,算是补充了沈忆宸想法上的不足,他立马点头赞许道:「闻道你的想法很好,确实可以刊登、话本等等内容,甚至还能刊登商贾的广告,从而降低发行时报的成本。」

「另外为师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时报文体尽量用话本的口语形式,不再拘泥于格式对仗!」

古代除了识字率外,文言文的文体,同样是阻碍底层思想传播的障碍。这个时代还没有白话文运动,但是明朝话本等等文体格式,早就已经在市井坊间流行,普罗大众更容易接受。

「恩师高见,确实底层百姓更喜欢话本格式。」

何闻道、岳正两人均是点头认可,明朝、戏曲等等偏向于白话文的内容,正朝着一个新的高度发展,如果时报能顺应潮流的话,必然会受众大卫扩展。

「闻道、季方,创刊建社为师可以出力,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理编修。」

「如果可以的话,为师希望把报社交到你俩手中。」

对于报社沈忆宸注定是没有时间跟精力去打理的,能偶尔用个笔名在上面发表两篇文章就不错了。何闻道跟岳正两人,能举办并且延续大兴隆寺讲学,就意味着他们在能力上面没有任何问题。

把报社托付于他们,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恩师,学生……」

面对沈忆宸突然的嘱托,何闻道两人有些惶恐,下意识想要推辞。

不过话刚说出口,就被沈忆宸打断道:「为师相信你们能做好报社,发扬文字的力量让大明士子不再迂腐,让大明百姓不再愚昧!」

对视着沈忆宸那期待的眼神,一种文人的使命感涌上心头,何闻道、岳正两人没有再过多的推辞,用着坚定的神情回应道:「学生定不辜负恩师所托!」

「好。」

沈忆宸点了点头后,就把目光方向了身后的卞和说道:「卞先生,挑选一家现成的书社购买下来,不论价钱多少一定要用上最好的活字铜版印刷,保证每一份时报的笔墨清晰度。」

「至于时报的名称就叫《文报》吧,取‘文以载道,之意。」

沈忆宸始终记得后世有一篇新闻,在南朝鲜挖掘出了金属活字,于是乎对方就恬不知耻的宣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并且还有了申遗的想法。

铜版金属活字其实早在赵宋时期,就已经在华夏大地有过大规模的应用,只是很可惜作为完整的文物没有整套保存下来。如今恰好自己要创办报社,就得用上最好的铜版活字印刷术,哪怕初期成本要高上许多,沈忆宸依旧在所不惜!

「是,东主。」

卞和点了点头,当即就吩咐郑祥等人去处理此事。

交代完这些后,沈忆宸再度把目光望向道场内的士子,聆听着他们的慷慨陈词。

曾几何时自己还是一个低微小官的时候,也就如同在场的青年才俊那样,只能靠着言语去抗争,眼睁睁看着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却无力去更改。

如今身居高位,掌控了梦寐以求的权势,那些不能做、不敢做、不会做的改革,即将要一件件的在自己手中完成,人生在世总算没有荒度一生。

报社这边在紧锣密鼓的筹办着,时间很快就来到了

五月十五的望日大朝,这次上朝沈忆宸穿上了绯红的飞鱼服,走在文官的队列中引发了无数双羡慕的眼神。

还未到而立之年,就已经穿上了飞鱼赐服,配上了犀牛带。那么异日官居一品身穿蟒袍,配上腰玉,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大丈夫生当如此啊!

作为几个月来皇帝唯一举办的大常朝,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成国公朱勇,此次也来到了上朝的武勋队列之中,新贵忠国公石亨第一时间便迎了上去问好。

「成国公,久违了,近来身体可还安好?」

石亨满脸的笑容,把姿态给放的很低,要知道现如今他位极人臣,加上骄横的性格。一般人别说让他主动问好,哪怕是对方过来恭维,往往都只能得到敷衍的摆手。

「身体还行,一点老毛病,忠国公如今看起来是容光焕发。」

成国公朱勇客气的回了一句,其实当年在边关的时候,他很看好骁勇善战的石亨,认为他将成为下一位大明的当世名将。

事实证明,论战功石亨确实当之无愧,可他的野心却膨胀的更快,屠龙者终成恶龙。

「人逢喜事精神爽,可能是最近与沈阁老把酒言欢了一场,心情愉快吧。」

石亨笑哈哈的说出这件事,他与沈忆宸联手看中就是背后成国公朱勇代表的老牌勋戚势力,现在到了试探一下对方态度的时候。

听到石亨说出这句话,成国公朱勇脸上神情闪现过一丝不自然,他完全不知道沈忆宸会跟石亨混在一起,可对方既然这么多了,那肯定确有此事。

沈忆宸想要做什么?

朱勇脸上神情细微的变化,立马就被石亨捕捉到眼中,他心中立马浮现出一股不满情绪。很明显沈忆宸没有把联手之事告诉成国公,代表着此子对自己有所保留。

当然,这种不满石亨是不会表达出来的,他依旧借势道:「成国公真乃虎父无犬子,沈阁老的才华学识令本公敬佩不已,特别是在一些国事上简直不谋而合,堪称为忘年知己!」

石亨把沈忆宸一顿夸赞,同时流露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他与沈忆宸在「国事」上面达成了一致,双方成为了政治上的盟友。

至于是什么「国事」,想必今日参与朝会的官员均心知肚明,老牌勋戚跟文官集团是共同反对易储的,石亨希望能凭借这番话语,让成国公朱勇改变态度。

说实话石亨的话语,确实让成国公朱勇大感意外,他复爵之后已经很少参与朝政,更多是把展露头角的机会让给了嫡长子朱仪,为他日后顺利袭爵打下扎实的基础。

易储这件事情上面,朱勇跟沈忆宸没有任何沟通,他相信以对方的才能不需要自己过多叮嘱。另外哪怕身为父子,双方依然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跟倔犟,不可能就轻易的改变选择。

身为老牌勋戚之首,成国公朱勇必须捍卫嫡长子继承制,否则礼法崩坏后国将不国。但是沈忆宸如果真的跟忠国公石亨达成了某种协议,双方成为了政治上的盟友,那么朱勇就得考虑自己的决定,会不会站在儿子的对立面。

曾经亏欠了沈忆宸太多,褪去了锋芒的成国公朱勇,不想再与儿子成为「敌人」。

就在成国公朱勇心中思索权衡的时候,上朝的景阳钟声敲响,文武百官依次从午门左右两掖进入。沈忆宸如今身为内阁大臣兼兵部尚书,已然可以站在了文官的前排,恰好遥遥望见朱勇神情复杂的盯着自己。

文武有别加之隔着一扇巨大的午门,沈忆宸不知道成国公朱勇的眼神有何含义。只能说石亨在鲁莽武夫的形象下,隐藏着狡诈心机的一面,已经抢先沈忆宸一步开始借「势」了。

长长的百官队列来到奉天殿

内外站立,很快伴随着一声鞭响钟鼓司开始奏乐,景泰帝朱祁钰在一众锦衣卫跟大汉将军的簇拥之下,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皇帝登上御座,朝臣们三呼万岁行礼,按照惯例来说就将进行到「奏事」环节。

奏章内容早就由内阁跟通政司选定,就等着大臣们照本宣科即可。不过这一次,却没有让通政司跟鸿胪寺官员进行引导「奏事」,相反司礼监掌印太监兴安来到了御台的中间,手中捧着一卷明黄色的卷轴。

景泰帝朱祁钰今日上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昭告天下易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