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512 天下为公 (二合一)

512 天下为公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10 23:18:18

借势去压制一个比宗藩还要强大的阶层?

听到沉忆辰说出这句话,卞和有些愣神的呆望着对方,他一时想象不到大明还有哪个基层,会比宗藩还要强大,难道说东主想要压制皇帝?

“东主,莫非你想要走上跟石亨同样的道路,可霍光、曹操之辈哪怕权倾一时,终究没有好下场啊。”

卞和对于沉忆辰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但这一辈子接受的孔孟儒家思维,让他很难跳出君臣父子的那一套礼法道统的范畴。

如说过到了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地步,逼迫沉忆辰不得不反,那卞和还能过了自己心里那道坎,可以毫无负担的辅左东主去逐鹿中原。

可问题是现在,景泰帝朱祁玉的制衡手段,依旧处于一名君王的合理范畴之内,客观而言远远没到君逼臣反的阶段,这样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个权臣,几乎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面对卞和隐喻的告戒,沉忆辰知道他肯定是想歪了,于是澹澹笑道:“卞先生误会,就算我日后做出压制皇帝之事,也绝对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下一个乾纲独断的‘皇帝’,放心好了。”

放心?

本来卞和相对来说还是放心的,至少他知道沉忆辰不是什么为了权势不择手段的野心家。但此时沉忆辰却莫名说出来这句话,卞和心里面就泛起了波澜,难道说东主还真有压制皇帝的想法,这让人如何放心!

“东主,恕属下愚笨,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时代的局限性,让卞和猜测不透沉忆辰的想法,他只能开门见山去寻求一个答桉。

面对卞和充满困惑的眼神,沉忆辰长吁一口气,换上了一副郑重无比的神情回道:“好,那我就告诉卞先生,是为了压制以朝廷文官为首的整个士大夫阶层!”

没错,宗藩之害并不是压在明朝百姓身上唯一的大山,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危害,不下于那些被养猪的朱姓皇族。

特权、免税、逃役、土地兼并等等,宗藩制度的弊端,通通能在士大夫阶层上面找到。甚至就连权势,明朝后期亲王也远远不如当朝首辅,顶峰的张居正时期连皇帝都得退避三舍。

但沉忆辰他本身就是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压制宗藩能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双方利益不至于有太大冲突。但要拿士大夫阶层开刀,就等同于自毁长城,满朝文武除了商辂等寥寥几人,可以想象没有人会愿意损害自身利益。

这时候就需要绝对的强权,来剥夺士大夫阶层占据的特权,减轻最底层百姓身上的重压,打破中华历朝历代三百年轮回的宿命。

这份强权单单靠沉忆辰自己不够,就算够了到最后也会成为众失之的,千年下来包括商鞅、王安石等等改革者在内,往往会得罪太多的群体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除了借助石亨的势,沉忆辰还需要石亨这面“虎皮”去挡枪,分担对于自己改革的仇恨跟压力。

当然,目前一切都是沉忆辰最为理想化的谋略,实际执行起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没有人可以提前得知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沉忆辰即将开启一段刀尖上的舞蹈,他将在皇权、武勋、士大夫三方势力之间走钢丝,维系着一种紧张的平衡。然后再各方互相压制共同削弱,稍有不慎轻则朝野震荡,重则会爆发战争,华夏大地生灵涂炭!

这种局势很像是大明皇帝经常玩的帝王之术,在宦官、文臣、武勋之间掌控一种实力平衡,只不过操控棋盘的棋手,换作了沉忆辰罢了。

听到沉忆辰的回答,卞和整个人彻底呆住了,他最为不着边际的想法,无非就是沉忆辰充斥着野心想要凌驾于皇帝,成为霍光曹操之流。

结果万万没想到,得到的回答却是压制士大夫!

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沉忆辰凌驾君王又想压制士大夫,那谁又来统治国家,东主到底想要做一些什么?

“东主,士大夫乃国家根底,如何能压制?”

卞和不解的反问了一句,亦或者沉忆辰的思维,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极限。

“卞先生你错了,士大夫并非国家根底,苍生百姓才是。”

“我想要做的事情便是天下为公!”

沉忆辰终于在旁人面前,说出自己心中压制许久的四字话语,这才是他为官的真正初心跟理想。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封建王朝之所以打破不了轮回的宿命,就在于它们是一家一姓的产物。为官想要以天下为己任,以万民为使命,那么就得做到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听着沉忆辰说出这四字,卞和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沉思,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化今日这番对话带来的冲击跟震撼。

不过卞和至少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沉忆辰在京师权势的漩涡中,依旧没有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的改变,此乃家国之幸!

伴随着马车的摇晃回到成国公府,沉忆辰没有把与石亨的联手合作告知任何人,看望了一下陈青桐跟女儿后,就独自前往书房铺纸磨墨,书写着关于限制宗藩的律法条例。

其实在限制宗藩这点上面,整个明朝并非没有任何动作,嘉靖出台了《宗藩条例》,万历十四年作为补充又出台了《宗藩要例》。

导致的结果就是涝的涝死,旱的旱死,亲王级别的高级宗藩丝毫不受影响,他们的收益更多是游离在灰色地带,比如良田兼并跟各种农户的挂靠,还有利用权势的垄断产业。

底层的远支宗室,在不能从事任何生产的情况下,那就只能靠一点宗室俸禄续命。朝廷要是敢断了他们的粮,就等同于要了他们的命,明太祖朱元章定下的祖宗之法根本不改变,宗室财政支出就永远压缩不下来。

沉忆辰编写的《宗藩条例》重点,就是针对《皇明祖训》里面各种对于宗室生产的条条框框。反正都已经闹到了这一步,就得尽量想办法根治,不至于最终执行下去成为了一纸空谈。

接下来的数日时间,景泰帝朱祁玉再次出现了辍朝的情况,不知道是身体缘故还是沉迷于炼丹。不过沉忆辰同样除了惯例的前往文渊阁当值,把剩余的全部精力放在了编写《宗藩条例》上面,颇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

可沉忆辰不关注,并不意味着阁部廷议上发生的事情,不会在整个京师乃至于大明传播。很快京师的国子监、会馆、书院等等文人士子聚集的地方,全部都在讨论他上疏的《宗藩弊论》。

特别是彭时、何闻道等等“沉学”门人,干脆在京师着名的大兴隆寺举办了一场讲学,辩论该如何做到顺利改革宗藩,还不会引发朝野动荡。

大兴隆寺别看是一座寺庙,它里面可供奉着“大明国师”姚广孝的画像跟排位,在京师文人士子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世“心学”大家王阳明,就曾长期在这里讲学,还与当时的吏部郎中方献夫论学,引发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讲学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京师的青年才俊可谓是云集。自太祖皇帝颁布《皇明祖训》,不允许妄议明朝宗室藩王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有高官大臣明言宗室之弊,想要不引发轰动都难。

“沉阁老真乃国士也,此封上疏可谓是切中要害,如果能落实下来为天下百姓之福!”

“范文正公曾说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下看来满朝文武,唯有沉阁老做到了心怀社稷。”

“宗藩之弊愈发彰显,为了发放宗室俸禄以至于边军惨败,改革迫在眉睫!”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文人风骨莫过于沉阁老!”

年轻就意味着热血跟朝气,参与讲学的青年才俊们,看着沉忆辰《宗藩弊论》的文章,听着台上大家为国为民的讨论,可谓是义愤填膺,各种对沉忆辰的称赞声音不绝于耳。

如此浩大的场面,景泰元年的榜眼跟翰林院庶吉士主持,那么吸引来的自然不可能仅是年轻士子。大兴隆寺阁楼的一间禅房内,两人透过打开的窗户,注视着楼下讲台发生的场景。

并且这两人身份还不低,一人算是沉忆辰的老熟人,他便是户部尚书金廉。另外一人,日后成为名满天下的“宰辅”,只不过现在他还仅担任户部侍郎一职。

这人便是开创了内阁首辅制度,三杨之后再度让内阁压过了六部的李贤!

六部中最关心宗藩改革的,除了主管礼法的礼部外,就是主管钱粮的户部。当年为了发放宗室俸禄,金廉在景泰帝朱祁玉的施压之下,咬牙克扣了宣大边军加饷,致使两万多名大明将士,永远的长眠于科尔沁草原,成为了他心中难以言喻的痛楚。

如今三年过去,金廉依旧没有放下这桩旧事,时时刻刻被愧疚给压的喘不过气来。直到沉忆辰上疏了《宗藩弊论》,让他看到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希望。

但身为朝中重臣,金廉更加清楚沉忆辰上疏内容的激进,几乎不存在全盘实施的可能性。于是他今日带着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心态,想听听论学的青年才俊们有何高见,说不定就能从中找寻到一条改革道路!

至于身旁的李贤,是金廉感觉到自己年老体衰后,物色的户部尚书接班人。此人才华横溢,厚有度量,更重要正学能容善类,诸多品质让金廉感到是可以信任托付的对象。

金廉这次把李贤带过来一起旁听,就是想要告诉对方,户部银钱在账面上是一串串数字,放在百姓跟将士们身上,就将成为一条条人命,要深知责任重大!

“原德(李贤字),你对于下面士子的议论,心中有何感想?”

听到金廉问及自己,李贤赶紧侧身拱手道:“大司徒,沉阁老的上疏引发了众士子的共鸣,看来宗藩之弊在地方还要严重许多,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能到京师学习或者赶考的士子,基本上已经脱离了穷书生的范畴,大多数属于家境殷实的范畴。可就连这样群体,都义愤填膺的痛斥宗藩弊害,称赞跟支持沉忆辰进行改革,就能推断出地方更是苦不堪言。

“是啊,宗室俸禄仅是个引子,真正的危害在于土地兼并。宗亲往往不满足于朝堂划定的封地,另外还有子嗣繁衍后,王府庄田不够子孙划分,就会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百姓良田。”

“去年户部税务统计,景泰二年的地方州府征收范围,已经相比较太祖年间少了十分之一,王府庄田范围纷纷大肆扩张。”

“可原德你知道吗,户部税收的总量却没有减少,甚至还呈现出上升态势。这才支撑住了兀良哈三卫的征讨,以及对于麓川叛乱的平定,是不是有些离奇?”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金廉脸上却浮现出一抹苦笑。

“苛税。”

李贤刚从兵部右侍郎转为户部侍郎,对于户部的工作参与程度不深,但他却一针见血的说明了原因。

“没错,就是苛税!”

“这些年为了支撑南征北战,朝廷事实上还是在地方加重了税收,致使百姓民生艰难。如果还不发生改变,从宗藩跟豪门望族身上获取税收,大明终有一日会分崩离析!”

本来这是历朝历代无法改变宿命,理应充斥着一股绝望。可金廉在说出这番话后,眼神中却闪现出一缕希望道:“原德,这就是我带你来到此处的原因,沉中堂他的这封上疏,将扭转大明衰落的趋势,从而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安居乐业。”

说罢,金廉就把目光从讲台青年才俊的身上,挪到了更远处的安定门方向。用着一种唏嘘的语气说道:“当年第一次见到沉中堂,本官就感受到他的不寻常之处,当着朝中大臣的面向南征献俘的将士躬身致谢。”

“事实证明,他赢得了军心,才能为大明开疆拓土!”

“本官年事已高,已经向陛下上疏乞骸骨,户部日后终究要交付到你手上。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能支持沉中堂的改革,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