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506 大明国策 (二合一)

506 大明国策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3-03 23:34:14

“有本让通政司转呈司礼监,等朝会再奏。”

听到沉忆辰是要上疏奏章,景泰帝朱祁玉语气逐渐有些不耐烦。

本来他身体就有些扛不住,完全靠着丹药效果跟一股意志硬撑,不想在朝廷百官面前有损帝王威严。再加上废后跟易储两桩大事接踵而至,哪有精力去处理沉忆辰鸡毛蒜皮的小事,司礼监掌印太监兴安代批红就行了。

沉忆辰原本是想着等着二月初一的朔日大朝上疏的,结果谁能想到景泰帝朱祁玉莫名“失踪”,接连取消朝会接近一月,等到李达等人都已经从辽东回京,征讨军将士的军功银依旧没有拿到手中。

辽东军的抵京,意味着明朝班军制度中的“京操”,开始正式进入运转,在外的卫所军将轮番进入京师或者京畿地区守卫。

河大班军营、大同边军营、保定班军营等等兵马,很快就会来到京师卫戍,福建跟山东卫的将士必须离营腾出空间,否则京师兵马将人满为患。

地方卫所军人在京师都讨不到银钱,现在走人了还想着朝廷会发放军功银,简直就跟白日做梦差不多。沉忆辰不知道景泰帝朱祁玉,何时会召开望朔大朝会,他已经没时间继续等待了。

今日虽然不是什么朝会,但文武百官齐聚文华殿,规模跟影响力不下于大常朝,此乃公布《宗藩弊论》的最好时机!

“臣要上疏的是《宗藩弊论》,必须呈陛下御览!”

宗藩弊论?

听到这四个字名称,景泰帝朱祁玉先是一喜,不过很快心中感觉到有些不对劲。废后已经在朝野中产生很大的争议,如果不是王直跟胡濙两人站出来表态,恐怕言官清流不会这么善罢甘休。

当废后诏书传递到各宗亲藩王那里,必然会引发更大的反对浪潮,特别是襄王会抓住这个时机搬出祖宗之法,让景泰帝朱祁玉陷入舆论的劣势中,损耗他临危受命力保京师的政治威望。

沉忆辰这时候上疏矛头直指宗藩,定然会吸引外界大部分火力,顺利过度废后带来的各方压力,完美展现了皇帝手中利刃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朱祁玉会感到一喜。

但当他回过神来,就从沉忆辰“宗藩弊论”的上疏标题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如果仅仅是想要追讨四十多万两军功银,至于用上这么耸人听闻的词汇吗?

很明显沉忆辰想要上疏的内容,不仅是局限于军功银的范围,那他又想借题发挥一些东西,指出的弊论涉及的范围跟深度边界又在哪里?

换作寻常时刻,这种事关敏感的奏章,朱祁玉肯定会私下阅览,把影响范围给降至最低。但是他现在迫切需要有人来分担“火力”,让废后跟易储两事顺利进行下去,不会出现什么节外生枝的状况。

于是乎思索片刻后,终究还是点了点头道:“王诚,把沉卿的奏章拿过来。”

“是,陛下。”

王诚躬身领命,然后来到沉忆辰的面前接过奏章,两人目光相对的时候还暗暗点了点头满脸赞赏。

他可没有当年王振、成敬的学识,压根就意识不到《宗藩弊论》四字的影响力,还以为是沉忆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皇帝挡枪呢,简直妥妥的大忠臣!

景泰帝朱祁玉从王诚手中接过沉忆辰的奏章,怀着警觉的心态看向开篇,上面书写着“以太康之尸位,而有厥弟五人,使其并建茅土……”

看到这些内容,朱祁玉脸上凝重表情明显舒缓了许多,他还真担心以沉忆辰的行事风格,会言辞犀利的整出个大事件,现在看来仅仅是标题有些夺人眼球,内容还是老一套“宗藩和睦”的思想。

看来这小子也学会了明哲保身,不敢为了讨要军功银,太过于得罪大明的宗室藩王,话尽捡些好的说。

但就在朱祁玉刚刚放下警觉审阅奏章的时候,站在殿下的沉忆辰却开口说道:“陛下,自古以来,待宗人之失,未有如有明者也。庸疏而舍戚,内羁而外亲,既不得筮仕为吏,而复限之于国城之中,若无罪而拘之者。”

沉忆辰话音落下,文华殿内外可谓是一片哗然,在场众官员本以为他最大限度,不过像之前在庆功宴上那样大放厥词,为了讨要军功银说些逾矩冒犯的言语。

结果谁能想到,沉忆辰的矛头直指祖宗之法,这是从根源上否定了明朝祖制啊!

此刻站在御台之上的朱祁玉,本来还在看着沉忆辰那番“先扬后抑”的开篇,对于他的言语有些漫不经心,以为是关于奏章宗藩和睦的一些补充。

可在听完之后,他的震惊程度要远甚于群臣,原因在于沉忆辰说的跟自己看到的上书内容,简直八竿子都打不着。只是当朱祁玉缓缓抬头再度看向沉忆辰的时候,眼角的余光恰好看到了奏章的下册,此刻他才明白了什么叫做图穷匕见。

沉忆辰此子,写了一片前后截然不同的奏章,让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严重性从而提前阻止!

“陛下,长久困于国诚,让宗藩者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骄矜,不知礼义。”

“并且占据着大量封地官田,导致朝廷税收锐减,以臣出镇过的山东鲁王为例,百姓堪称民不聊生。另外世袭罔替制度分封下来,宗室数量急剧增加,百年之后大明将无地可封,民众将无田可耕!”

“臣冒死谏言陛下,即日起削减宗室俸禄,解除镇国将军及以下宗亲,科举入仕跟参合四民之业的限制。另外征收王府庄田税收,自亲王始降等袭爵!”

如果说沉忆辰前面抨击祖制,已经让文武百官感到震惊无比,那么当后面各种限制手段出来之后,宛如一道惊雷炸在了文华殿内。

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全部都呆呆的望着沉忆辰,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沉忆辰这是疯了吗,到底是为了讨要四十多万两军功银,还是为了掘朱家宗亲的根基?

“沉中堂深谋远虑,已看到宗藩之弊根源,为大明解百年之忧,臣附议!”

哪怕明知这封奏章上疏之后,会引发极大的争议,乃至于引来杀身之祸。商辂依旧在沉忆辰说完之后,毫不犹豫的从队伍中站了出来,昂首向景泰帝朱祁玉表达了自己支持态度。

自从那日看到沉忆辰的奏章,凭借着一股书生意气署名后,这接近一个月时间下来,商辂几乎每时每刻脑海中都在思索着,宗藩给天下跟百姓带来的“危害”。

想的越多,他就愈发的佩服沉忆辰的深谋远虑,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仅需要更替数代,万里江山的良田将半数沦为王府私田,朝廷的税收将呈直线下降。

如果再算上士大夫免税跟挂靠的田产,他简直不敢相信再发生一次外敌入侵,朝廷别说什么军功银跟加饷,恐怕连最基本的军饷都发放不出来。

趁宗藩还未沦为大明一害之前,提前加以限制跟约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宗藩弊论》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段段入心,可为大明国策!

商辂的附议,仿佛是惊醒了朝堂众人,各种议论声音在文华殿内轰然炸开。

“沉阁老他是疯了吗,这种直指宗室的话语也敢说出来,不怕按照《皇明祖训》论斩?”

“削藩这种事情可不能碰的啊,说不定就成了玩火**。”

“为了几十万两银子,沉忆辰至于整个宗藩弊论吗,他有几个脑袋去得罪大明宗亲?”

“此疏一出,恐怕陛下都保不住他。”

可能是此事太过于重大,殿内百官几乎是不加遮掩的议论,完全无视了在场的监察御史。这些话语同样传到了沉忆辰的耳中,他对于这些冷嘲热讽的言语,不过是一笑了之。

长久以来,沉忆辰的热血、狂妄、豪迈、愤怒等等情绪,更多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中宣泄着。朝廷中枢文武百官的视角中,他更像是一个少年老成的圆滑官员,从最初阿谀王振开始,再到抱住明英宗朱祁镇的大腿,最后又果断跳反拥立新君。

这一步步走来,此子把权谋利益给彰显到极致,以至于为了上位担下弑君恶名都在所不惜。

如果不是出镇边关带来的赫赫战功,恐怕沉忆辰早就已经声名狼藉,个人形象在官场跟百姓将士口中,朝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

但是这一次,沉忆辰没有提三尺之剑,仅靠着文人之笔,同样展现出了惊天动地的威力。并且这一次不夹杂着丝毫个人利益,完全是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上,有着一股破釜沉舟的气势抨击宗藩之论。

读圣贤书成为大明魁首,要做的永远不是当一名腐儒,抱着那些礼法教条不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才是一名读书人,真正应该用毕生所学做的事情!

沉忆辰来到这个世界后,很多时候选择顺从历史大势,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壮阔的变化。原因在于他心中很清楚,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想要改变历史潮流必须站在权力的巅峰,否则就是找死。

权如宋之王安石变法,明之张居正改革,就算站在了宰辅的位置上去变革,依旧是举步维艰。

自己一个区区小官,去妄言改变世界,与笑话何异?

可如今他终于可以踏出自己的第一步,哪怕依旧免不了朝堂百官的讥讽,但沉忆辰至少可以做到泰然自若,除了皇帝外没有几个人敢再当面呵斥,这就权力带来的改变!

就在满堂喧嚣之际,又有一名绯袍大员站了出来,用着正气浩然的语气说道:“大明近来年天灾战乱不断,宗室弊端愈发严峻,百姓苛税之下可谓是苦不堪言。”

“沉中堂此疏直击要害,惶惶之言振聋发聩,还望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以天下万民为重,革宗室之弊,佑万世之昌!”

能在与沉忆辰完全没有事先商量跟沟通的前提下,仅凭借一腔公心大义愿意站出来支持《宗藩弊论》的,满朝文武只有一人能做到,他就是于谦!

于谦出镇地方接近二十年,而且还是山西、河南这等宗室分封要地,论起藩王对于百姓之害,朝野中没有几个人比他更加清楚。

说实话于谦早已意识到问题,但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他做不到如同沉忆辰这样,追根朔源的阐述宗室弊端,并且找寻到解决方法。

《宗藩弊论》一出,让于谦简直“惊为天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救国救民之路。易储这种仅限于皇家权势传承之事,于谦可以选择沉默以对,但他却必须为天下发声,为苍生立命!

“孟子有云,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沉阁老却愿意为了天下改革宗藩之弊,不惜得罪于皇亲国戚,此大义悍勇令下官敬佩不已,更是彰显揶揄小人之懦弱!”

“臣愿随沉中堂谏言,不悔矣!”

又是一名官员从队列中站了出来,他正是担任通政司右通政的萧彝。

长久以来沉忆辰关于朝堂上争论,几乎不让萧彝等人出面站队,原因一是不想暴露自己的“朋党”,二是他们整处于仕途上升期,很容易遭受朝堂老牌文官集团打压。

但这一次萧彝按捺不住心中激动,就在于沉忆辰的上疏,简直完美诠释了文人忠于家国,承担道义的本心风骨。

这么多年过去,他依旧还是那个自己崇拜敬仰的沉忆辰!

“沉中堂为社稷谏言,为生民请命,臣附议!”

文官队伍末尾传来了一道响亮声音,景泰元年的榜眼,现翰林院修撰彭时站了出来,毅然决然的赌上未来仕途,为沉忆辰表达了支持。

“臣附议,请陛下改革宗室之弊!”

翰林院庶吉士何闻道,同样满脸激动的站了出来,他视沉忆辰为自己心中信仰。如今这封上疏,仿佛让他重回了西湖雅集,沉忆辰说出圣人之道的场景。

言不如行,以行证道,这封上疏一旦成功将拯救天下万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