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500 易储站队 (二合一)

500 易储站队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6 23:32:06

“是,末将定然谨记沉阁老告戒!”

望着王政那张略显激动的脸庞,沉忆辰带着一丝笑意又拍了拍他的臂膀,然后便走进东华门。

直到沉忆辰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中,守门的宫卫这才靠了过来,用着羡慕的语气说道:“王佥事,没想到你居然跟沉阁老还有过一段交情,以后怕是得平步青云。”

听着部下的话语,王政却摇了摇头道:“本将从未想过阿谀沉阁老平步青云,而是满朝文武大臣,唯有在沉阁老面前能感受到那份尊重。”

“让我觉得自己是个骁勇武将,不是个什么看门走狗。”

说罢,王政收回了自己的目光,缓缓回到了执守岗位上,下意识的把腰背给挺的笔直。

文渊阁作为朝廷中枢的最核心部门,哪怕没有朝会依旧是一副繁忙的场景,处理着大明帝国各地州府的政务。沉忆辰来到阁楼前,径直朝着陈循的值房走去,按照惯例先行拜访内阁首辅。

时间来到景泰三年,内阁按资排辈的现象愈发明显,加之陈循又得到了朱祁玉的倚重,公开向文武百官宣布“朕任卿掌内阁事”。

如今陈循不仅仅有着元辅之名的尊称,还有着权势上的首辅之实!

他已经可以随时召开并主持内阁会议,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由他拍板才能呈递到皇帝的御桉前,距离历史上“首秉国钧”的地位,仅差了礼法上的明确排名。

不过哪怕如此,随着这几年两京多灾,阁臣苗衷上疏自劾,请求致仕告老还乡后。陈循的资历已经在内阁拉开了一个档次,再也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哪怕高穀依旧稍逊一筹,更别说沉忆辰、商辂这些后辈了。

通过中书舍人的禀告,沉忆辰踏入了陈循的值房,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屋内还有着两位相对“陌生”的阁臣,分别是在安定门见过礼部左侍郎王一宁,以及在庆功宴上见过的吏部尚书何文渊。

这两人看到沉忆辰到来,脸上神情同样是有些意外,特别是短短相隔一日,王一宁发现沉忆辰就换上了正二品的锦鸡补子,表情更是有些不自然。

毕竟他仅是个正三品的礼部侍郎加衔,沉忆辰无论入阁时间还是官衔俱在自己之上,一把年纪到底是该主动向晚辈行礼,还是等沉忆辰按照翰林院规矩,主动向自己这个前辈打招呼?

不过他的这种顾虑很快就被打消,沉忆辰向来没有趾高气扬的习惯,往往习惯于先礼后兵。见到这三人在此,于是先行拱手道:“晚辈见过元辅,见过何中堂,王中堂。”

“沉中堂客气,安定门没有过多寒暄,以后同为阁臣当多多亲近。”

王一宁首先拱手还礼,毕竟沉忆辰给足了面子,礼尚往来的道理还是要懂得。

另一边的何文渊仅是神情冷漠的拱了拱手,过程中没有任何言语,很明显在庆功宴上两人的争执,引发的芥蒂依旧存在。

见到何文渊这副模样,陈循作为内阁老油条,理所当然的缓和气氛道:“大家都是阁部同僚,自然得多多亲近,要不等今日政务忙完本官做东,摆下一桌酒席邀请诸位替向北接风洗尘,好好痛饮几杯如何?”

“好啊,庆功宴上本官忙着犒劳三军,还没能与沉中堂把酒言欢,刚好趁元辅设宴借花献佛了。”

王一宁立马配合了起来,毕竟他是太监王诚援引入阁,存在着天然程序法理的不足,只能各方面圆滑处事不得罪任何人。

不过何文渊却是冷哼一声道:“本官参与过沉中堂的庆功宴,这次就谢过元辅好意,另外值房内还堆积着许多地方奏章需要票拟,先行告退。”

说罢,何文渊就向陈循拱了拱手,然后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值房。

面对这一幕,陈循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转而朝着沉忆辰说道:“向北,何中堂监察御史出身,秉性耿直严肃,不喜颜色,你不用太放在心上。”

其实不用陈循解释,对于何文渊的性格为人,沉忆辰毕竟帮助刘球之女翻桉过,还是有所了解的。他属于标准理学腐儒模板,恪守着自己认定的观念气节,轻易不回对人妥协低头。

哪怕对方是王振这种权阉,乃至于与皇帝意见相左,依旧会选择正言直谏,哪怕丢了乌纱帽在所不惜。

这种人看似比王振等权阉正直多了,实际上对于江山社稷造成的危害不下于奸佞小人,偏偏很多时候他们还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无从指摘。

所以沉忆辰很无所谓的点头道:“是,晚辈明白。”

见到何文渊拂袖而去,王一宁意识到沉忆辰从边疆归来,肯定是有些私密话语要跟陈循商量。于是乎他也起身告辞道:“元辅与沉中堂许久未见,想必要叙叙旧,那下官就不多叨扰,先行告退。”

听到王一宁起身告辞,陈循没有挽留仅客套了两句,他确实有些话语想要跟沉忆辰单独聊聊。

随着何文渊跟王一宁的离开,值房内就只剩下沉忆辰一人,陈循示意他坐到自己对面,然后就开口说道:“向北,你出镇边关接近两年,为大明立下了开疆拓土之功,确实辛苦了。”

“元辅哪里的话,这是官员本分罢了。”

“这两年朝堂变化很大,想必昨日回京你已经感受到了,不过很多事情万变不离其宗,向北既然你重返内阁,就得早早做好准备。”

陈循这段话说出来,沉忆辰就明白重点来了,于是请教道:“晚辈愚笨,还请元辅明言教诲。”

听着沉忆辰谦虚的话语,陈循却蕴含深意的笑道:“如果以向北你的才学都用得上愚笨二字,那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聪明人。”

“既然话已至此,那本官就不藏着掖着,这两年朝廷核心变化围绕着一件事,那就是易储!”

没错,无论是王一宁这样的阁臣增补,还是石亨这样的新贵上位,本质都是景泰帝朱祁玉提升朝堂的掌控力跟话语权,为易储打下根基。

对于“易储”一事,沉忆辰神色如常没有意外,他仅是平澹反问道:“那元辅是何看法?”

其实陈循什么站队跟态度,沉忆辰心知肚明,他问出这句废话的真正原因,是想要知道陈循说出这番话,到底是来自于前辈的告戒,还是来自于皇帝的嘱托!

“序在伦先,想要江山社稷稳定,易储之事不得不行。”

“元辅是想要晚辈支持易储吗?”

“不是我想,是陛下想。”

陈循没有打什么哑迷,很直白的告诉沉忆辰背后授命,景泰帝朱祁玉已经决定在三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正式商讨易储之事,废除朱见深的皇太子身份。

这一刻他足足等了三年,如今万事俱备,只欠沉忆辰这股东风把火引燃。

“下官深受皇恩,当肝脑涂地。”

没有丝毫犹豫,沉忆辰就表明了态度。

原因在于易储这件事情上,景泰帝朱祁玉没有亲自询问自己,而是让授命陈循来传话,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信任的试探。

朱祁玉几道制衡手段下来,沉忆辰早就没有了选择的余地,与其当着陈循这样“眼线”的面优柔寡断,还不如把誓死效忠的形象给贯彻到底。

毕竟犹豫就意味着忠诚的不绝对,皇帝眼中等同于绝对的不忠诚!

“向北出镇两年,审时度势这方面依旧没落下,不愧是我大明魁首。”

陈循由衷的赞叹了一句,沉忆辰这份政治嗅觉跟敏锐性,压根不像一个青年官员的水准,用老奸巨猾四字来形容都不为过。

“元辅过赞,晚辈愧不敢当。”

“哈哈,谦虚了。”

沉忆辰这边讨论着易储站队的同时,身处兵部衙门的于谦,手中紧紧捏着一份来自于兵部观政进士杨集的上书,心中情绪复杂万分。

这份兵部下属的上书不是关于政事的讨论,相反是一封对于兵部主官于谦的谏言。核心内容为反对易储,指责他身为朝廷重臣却“失语从众”,没有捍卫礼法道统。

其中一句“公等国家柱石,乃恋宫僚之赏而不思所以善后乎?”几乎是指着于谦的鼻子,说他贪念权势选择明哲保身。

于谦本不是善于交际的圆滑之人,更不想牵扯到皇权跟宫闱的斗争,他只想安安心心的当个好官,为江山社稷,为天下百姓做点实事即可。

就如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样,站在了位极人臣的位置,于谦就不可避免的要卷入这些权势斗争中。沉默以对的后果,就是在皇帝眼中,于谦辜负了他的恩宠厚爱,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易储。

另一边在下属跟朝堂清流眼中,于谦乃沽名钓誉之辈,一旦触及到影响自己权势的事件,就装聋作哑丧失了文人气节,不敢站出来拨乱反正,如今连下属都公然上书谏言,堪称两头不讨好。

面对这样的局势,于谦简直有苦说不出,他并不是贪恋权势才选择在易储这件事情上沉默,相反遵从本心的话,儒家思维影响下他是反对朱祁玉无过废太子的。

但处在绝对理智的高度,于谦更清楚帝王秉性注定不会放弃易储,特别朱祁玉正值春秋鼎盛,朝臣反对得了一时,反对不了一世。

长久下去会在朝堂产生割裂,分为两派为了各自的政治立场,不断的指摘、攻讦异己势力,最终形成事实上的党同伐异,内斗不断消耗大明国力。

事实上后世的大礼议事件,就发生了于谦担忧的一幕,数年的朝廷争斗下来,中断了政治和经济改革,打断了许多真正清流言官的嵴梁,让朝堂政治风气愈发颓废,从此官员谄媚阿上之风盛行。

于谦知道易储将成为必然,可原则本心让他无法支持,唯有用沉默去置身事外。可如今这份上书,以及传言朝堂即日将宣布易储,让于谦再难以独善其身。

要么支持,要么反对,没有中间地带可言!

就在于谦左右为难之际,户部左侍郎刘中敷,刚好因军饷发放问题找了过来,见到他呆呆坐在桌前手中紧紧握住上书的模样。

“于少保,发生何事了?”

刘中敷算得上是于谦老友,早在正统朝期间王振拿于谦问罪,朝中除了沉忆辰仗义执言外,他同样冒着极大风险求情,从而导致被王振针对贬为庶民。

景泰元年复起为官,任户部左侍郎兼太子宾客,两人关系交情匪浅。

刘中敷的声音让于谦回过神来,他赶忙把手中的上书给放下,然后若无其事的回道:“没什么,思索了一下关于军中政务的事情,想的有些入神。”

面对于谦的回答,刘中敷摇了摇头笑道:“我还没有老眼昏花,上书明明写着反对易储之事,清流言官们又在康慨陈词让你出头?”

刘中敷的询问,让于谦沉默不语,狡辩谎言不是他擅长的事情。

看到这一幕刘中敷就彻底明白了,他叹了口气道:“廷益啊,易储之事你的消极对待,已然引得陛下不悦。最近谕令的东宫兼官立班以衙门为次,就是对你的冷遇跟削弱。”

“听说陛下还将增设兵部尚书,由潜邸旧臣仪铭担任,这样下去你以后在朝堂都将难以立足!”

刘中敷嘴中的“东宫兼官立班以衙门为次”,就是指朝廷政治待遇在加衔同级的情况下,以六部衙门地位高低排序。要知道京师守卫战后,担任少保、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的于谦位列文班第一。

这样改变排序后,于谦就降至了第四位,在王直、胡濙、陈循等三人之后。另外“一部两尚书”,堪称明牌分解部权,用潜邸旧臣担任更预示着皇帝不信任。

官场站队历来是一门学问,将决定着官员未来命运,易储这件事情上于谦的消极应对,简直犯了皇帝的大忌,这样下去将会远离朝堂核心,乃至于权力中枢!

老友的告戒跟警告,其中道理于谦又何尝不知,只是他却面露苦笑的摇了摇头道:“子机(刘中敷字),可我做不到违背自己本心,去支持陛下无过废太子易储。”

于谦以文天祥为自己榜样,把画像悬置坐侧数十年,始终恪守着八个大字“宁正而毙,弗苟而全。”

同样是易储站队,于谦终究还是选择了反对立场,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