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97 制衡之道 (二合一)

497 制衡之道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1 23:23:15

“让李达他们回京?”

咋一听到沉忆辰说出这句话,赵鸿杰的第一反应意外,紧接着就变成凝重。

毕竟从特务情报机构一步步升任到了指挥使的位置,政治嗅觉跟敏锐性不可能差到哪里去。沉忆辰绝对不可能无缘无故做出这种决定,定然是今天在宫中的庆功宴,引发了某种危机感。

“调任李达等大批边关将领回京,哪怕利用轮换当做理由,依然很容易引人注目,有必要这样做吗?

赵鸿杰不知道沉忆辰为何会生出这种危机感,至少在他看来目前朝堂稳定,边关打了胜仗,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边将入京放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极其敏感的事情,特别沉忆辰本身就是个风云人物,无数双眼睛都紧盯在他的身上,稍有不慎就会惹祸上身。

“鸿杰,对于陛下身体的异样,你了解多少?”

沉忆辰没有解释太多,相反问了另外一个话题。

“我只知道陛下服用丹药纵欲过度,身体状态是大不如前,具体到哪一地步就不得而知了。”

“你乃天子亲军缇帅,这点都不知吗?”

沉忆辰下意识皱了下眉头,理论上锦衣卫指挥使应该跟皇帝紧密绑定,甚至成为最为倚重信任的臣子。赵鸿杰坐到了这个位置上,却连皇帝身体具体情况都不清楚,如果不是碍于兄弟情义,着实能用“无能”二字来形容。

面对沉忆辰的质疑,赵鸿杰面露委屈道:“我才担任指挥使一年出头,哪有可能事事皆知。另外陛下最为信任的,还是郕王府的那一套潜邸班底,至少目前在他的心中,我依旧是一个外人。”

“向北,话说回来陛下根基浅薄,只能重要宦官当权,给人一种走当年先帝老路的感觉,恐非家国之福。”

赵鸿杰的这句担忧,沉忆辰没有接话,某种意义上他是能理解景泰帝朱祁玉的行事动机。

想想看明英宗朱祁镇幼年登基,当了十几年皇帝为了跟文官集团夺权,都不得不重用王振等一批宦官当权,才能做到在军国大事上乾纲独断,不用听臣子们的指手画脚。

景泰帝朱祁玉一个庶子,藩王旁支登基为帝,纯粹属于捡了个漏,要什么没什么。明朝连太子东宫的辅臣班底,实际上都成为了一个空架子,王府那更是除了长史外,能用的只剩下太监等一众阉人。

权力这东西是自下而上的,政令下发没人执行,你就是贵为皇帝也没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景泰帝朱祁玉会扶植新贵,会找何文渊这种告仕老臣回朝。

因为只有这些野心家跟不得意者,才会跟新帝的利益绑定在一起,去拥立跟配合执行政令。

站在后世的上帝视角看,这皇帝昏庸蠢的不行,连最基本的以史为鉴道理都不懂,什么宦官当权后宫干政的恶果,历朝历代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怎么一点教训都不知道汲取呢?

事实上明朝有一个皇帝汲取了,他同样是藩王登基为帝没有自己根底,让女人滚回后宫,把祸国太监全给干掉,准备雄心勃勃干一番大事业,这个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崇祯帝朱由检。

结果一番操作下去,他发现好像局势跟自己想象到完全不同,朝堂文武百官照样阳奉阴违敷衍混日子,政令出了紫禁城就变样。

于是乎在位期间换了十九任内阁首辅,五十名内阁大臣,弄死了七个兵部尚书,发现依旧无济于事,最终结局就是煤山找了棵歪脖子树上吊。

很多时候并不是皇帝不知道后果,他们依然这么做的原因,要么就是没有选择只能重用宦官去掌权,要么就是自信能掌控一切,不怕把事情弄砸了翻车。

真正蠢到不自知的,才是少数派。

“向北?”

看到沉忆辰在自己说完后,半天没有回话,赵鸿杰轻声呼唤了一句。

回过神来的沉忆辰,这才继续开口说道:“没什么,宫中锦衣卫的大汉将军,要是有可靠的心腹部署,你让他们多关注一下陛下跟皇子朱见深的状况。”

“向北,你这么担心陛下身体,是不是觉得会出现宫中大变?”

听到这里,赵鸿杰终于意识到沉忆辰的危机感是什么,脸上神情也愈发严肃起来。

“我不知道,只能说防患于未然。”

沉忆辰此刻也是思维很混乱,事情发生的太过于突然,一时间要应对的变故太多。现在没有了看清楚历史走向的上帝视角,他终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无所不知的神。

“既然如此的话,调任李达他们入京,不要用你兵部的权限。回府后求助公爷帮忙,用五军都督府换防的名义,让公爷去与于少保交涉协商,你尽量全程不要参与。”

土木堡之变后,兵部事实上已经把五军都督府的权力侵占的差不多了,但终究时日尚短,很多条约还没有形成律法,成国公朱勇以都督的身份出面,依旧能行使统兵权。

“好,我知道了。”

沉忆辰点了点头,然后脸上挤出了一抹笑意,试图缓解一下略显紧张的气氛。

可能是自己过于慎重,最终什么都没有发生也说不定。

“那向北你就先回府吧,下次有时间怎么也得好好喝上一顿。”

“一言为定。”

说完这句话后,沉忆辰就摆了摆手坐上回府的马车,与此同时宫中御书房内,景泰帝朱祁玉独自一人坐在房间中,双目紧闭不知道在想一些什么。

但是很快屋内就响起了脚步声,司礼监掌印兴安捧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轻声说道:“万岁爷,该服用丹药了。”

听到兴安的声音,景泰帝朱祁玉睁开了眼睛,望着托盘内那几颗暗红色丹药,眼角的余光却仿佛不经意间,瞥见了放在抽屉里面的手帕,上面那抹血迹干竭后的颜色,与丹药是那么的相似。

“兴安,你说这丹药到底有没有用,朕的身体好像一日不如一日了。”

“陛下,此丹药乃方士采集天地灵药炼制而成,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定然是有用的。”

“至于身体微恙,可能是最近陛下操劳过多,心神有些疲乏。如今北境安定,南疆捷报频传,沉阁老又班师回朝,陛下可以放宽心好好修养一段时日。”

兴安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丹药放在御桉上,然后走到景泰帝朱祁玉的身后,帮他轻轻锤起了肩膀。

简单的一段对话,就能看出来成敬跟兴安的区别,一个像是谋士会帮助朱祁玉排忧解难,另外一个更多是讨好劝慰。

其实认真说起来,兴安并不是朱祁玉当年王府潜邸的老人,他早在正统元年就进入了司礼监,备受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十几年,历史上面哪怕得到了景泰帝朱祁玉的重用,忠诚度上依旧有着很大的疑问。

原因在于历史上夺门之变发生后,明英宗朱祁镇大肆清算景泰朝的旧臣,诸如王诚、舒良、张永等太监全部诛杀,兴安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内官之首却没一点事情。

以至于逝世后,朱祁镇还按照兴安遗愿,为他进行了塔葬安排勋贵出席葬礼,还找人写了一篇极尽赞美的墓志铭。

复辟后的朱祁镇可不是什么大度之人,说句心理产生病态扭曲都不为过,偏偏放过了一个投靠朱祁玉还位列内官之首的兴安,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当然真相如何,随着时间的过去将永远成谜。

不过如今朱祁玉会信任兴安,在于土木堡之变后,他力撑于谦反对南迁,算是为后续新帝登基打下了基础。另外在皇太后孙氏,犹豫到底是该命襄王朱瞻墡入京,还是让郕王朱祁玉继承大统的关键时期。

兴安用了“嫡母”一词暗喻孙太后,让她最终下定了决心。

这点就类似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该让李氏子孙继位,还是让武氏子侄延续大周政权。狄仁杰简单的一句“立武,未常闻帝供姑姑之灵位于太庙矣”,答桉自然呼之欲出。

襄王登基为帝,孙氏只能是个皇嫂,郕王登基为帝,孙氏就是正宫皇太后,地位权势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可以说兴安的这句暗喻,为他在景泰帝朱祁玉这里投下了“原始股”,不过真正能继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得到重用关键点还在易储上面。

按照礼法,明英宗朱祁镇是君,景泰帝朱祁玉是臣,哪怕对方发起了夺门之变,依旧无法昭告天下定义为谋逆,赐死也只能暗地里进行,明面上为暴毙病逝。

三年来,景泰帝朱祁玉一步步在朝廷提拔新贵大臣,甚至跳过廷推带来的限制,不惜弄出太监援引入阁的骚操作,创造了明朝历史上着名的“监阁合流”。

后世也正是靠着这个开端,出现了更为着名的“监阁共理”制度。

但哪怕如此,朝中守旧文官集团的力量,依旧阻碍易储计划实施。每当朱祁玉在朝议中旁敲侧击易储想法时,于谦、王直、胡濙等六部九卿重臣,纷纷沉默以对,消极对抗。

甚至示好拉拢的内阁首辅陈循等心腹,关键时刻也在装聋作哑,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打破礼法传承。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景泰帝一个易储,足足谋划了五年,还闹出了贿赂朝廷大臣的笑话才成功,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换一个太子那么简单,严重将动摇国本!

不过景泰帝朱祁玉同样在步步为营,靠着太监援引阁臣,目前内阁中王一宁、萧镃为绝对心腹,勋戚方面忠国公石亨独当一面,六部中吏部尚书何文渊、吏部侍郎江渊,工部尚书石璞纷纷上位。

特别是吏部掌控着朝廷升迁人事权,只要源源不断安排忠诚于自己的官员任职,假以时日朱祁玉终将掌控朝堂。

官员势力的变化效果,彰显在最近几次朝议上,已经不需要朱祁玉自己去各种示意,新贵大臣们为了表忠诚,开始主动提及易储事宜。

特别何文渊的一句“父有天下传之子”,以及评价皇子朱见济“长子序在伦先”的话语,简直说到了景泰帝朱祁玉的心坎上面。

不得不说文人还是厉害,太监在引经据典上拍马都比不过,“序在伦先”四个字,帮助朱见济挽回了最大的法统劣势。

兄弟俩均为庶子升级为嫡子的情况下,按照法统传承当立嫡立长,朱见济年龄比朱见深要大一岁,算是明宣宗的长孙,就能当做易储的法统依据!

有了法统支撑,还得有人在朝议唱白脸红脸,才能更好拿捏反对的文官集团,兴安就是那个唱白脸的关键人物。

最近两次朝议,兴安面对文官集团的消极抵抗,不惜咆孝朝堂,怒斥群臣道:“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佥名,尚何迟疑之有?”

然后阁部心腹配合唱红脸,几番操作下来已经有了明显松动,如果不是景泰帝朱祁玉意识到自己身体撑不住,心态跟行事有些操之过急,其实不至于为了易储让曹吉祥、石亨等人做大,最终尾大不掉养成患。

“朕可没有修养的时间,易储之事一日未定,终究会留藏隐患。”

“这次沉忆辰回京,朕打算利用他吸引宗亲藩王的视线,让这帮亲王们没功夫再联合起来反对易储,这样仅需对付朝廷的六部九卿,应该可以尘埃落定了。”

说完这句话后,朱祁玉深深的长吁一口气,宗亲藩王这堵南墙,沉忆辰没回朝之前无人敢撞,也只有此子才有这个胆量跟魄力,去拿宗室俸禄开刀。

断了他拥护皇兄嫡子,以及迎立外藩的可能性,日后就算自己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沉忆辰也可以成为托孤大臣,保皇儿朱见济朝局稳定,社稷安宁!

可以说朱祁玉各种制衡沉忆辰,并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势,相反是为了给他更大的权势,不至于成为权臣养虎为患。谁是阿谀奉承之辈,谁是真正的为国为民,皇帝又岂能完全不知?

但矛盾点在于,能力越强的臣子,同样对于皇权的威胁越大。如何善用这类治世之能臣,不让他变成乱世之枭雄,才是一名合格帝王需要达到的标准。

朱祁玉很多时候,同样在小心翼翼的把控着那根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