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 475 皇后乞求 (二合一)

475 皇后乞求 (二合一)

书名:我成了大明勋戚 作者:无限循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15 23:32:02

“太上皇后万万不可,臣担当不起!”

古代礼法男女授受不亲,特别宫中还蒙上了一层皇家禁忌,沉忆辰连伸手去扶钱皇后起身都于礼不合,只能在言语上劝说对方。

沉忆辰不敢伸手,钱皇后却顾及不了那么多,直接抓住他的衣摆痛哭流涕道:“沉阁老,上皇他命数已尽,妄图起兵复辟,就早晚会有这么一天到来,本宫知道皇命难违不怪你。”

“现如今只求沉阁老一件事情,还请沉阁老看在钦点三元及第的往日君臣恩情份上,看在本宫日后孤儿寡母的份上,万万不要推辞……”

钱皇后的哭泣跟跪拜举动,引发宫门外值守的锦衣卫跟禁卫军,都忍不住频频侧目往里面窥望。毕竟无论弑君之举,还是太上皇后跪拜臣子,恐怕都是开了大明的先例,难得一见的场景。

眼看着动静越来越大,沉忆辰只能硬着头皮回道:“太上皇后请直言,只要微臣力所能及之事,绝不会推辞。”

“本宫乞求沉阁老能担任太子蒙师,待东宫出阁讲学之日,再正式担任太子师!”

太子师……

这是沉忆辰第二次听到的名词,同时带来的冲击更甚以往。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沉忆辰无比清楚明宪宗称得上合格君王,放在明朝后期一众奇葩皇帝中,文治武功甚至还能算是佼佼者。

可问题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注定站在了景泰帝朱祁玉的对立面!

早在去年夫人陈青桐提及太子师一事,沉忆辰就在脑海中考量权衡过,自己终究做不到于谦那样,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牺牲自己性命的伟大跟高尚。

况且现在历史已经改变,谁又敢保证皇子朱见济会早夭,景泰帝朱祁玉一定英年早逝?

曾经沉忆辰诸多冒险举动,是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推动着他不得不去做。比如无召领军赴京,要是不冒险的话,溃败的数万京营亲征军就活不下去,更无法打出后面漂亮的京师反击战。

而现在沉忆辰有的选,又何必冒着那些没必要的风险?

见到沉忆辰久久没有回应,钱皇后已经意识到对方心中的想法,但她更加清楚满朝文武中,只有沉忆辰的年龄跟功绩,能保障皇太子朱见深未来数十年的安宁。

哪怕最终无法继承大统之位,至少能保住一条性命,不至于像自己的父皇那样赐死在南宫!

只见钱皇后拖着病体,死死拽住沉忆辰手臂哀求道:“沉阁老,本宫知道你乃社稷忠良,也只有你才能保住皇太子朱见深的性命。”

“求求沉阁老了,就为太上皇留下一条血脉吧!”

提前驾崩的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如同历史上那样生有九子,目前只有皇太子朱见深,以及还不到一岁的皇次子朱见清(朱见潾)。

古代幼儿夭折率奇高,哪怕皇家也不例外,更别论日后没有身为皇帝的朱祁镇庇佑,两个儿子能不能活到成年,恐怕都成了一个疑问。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绝嗣才是对帝王而言最悲惨的命运。

“沉阁老,你就帮皇嫂一次吧。”

站在一旁的汪皇后,见到钱皇后如此卑微乞求的姿态,同样是泪流满面劝说着沉忆辰。

男人的权势之争她不懂,汪皇后只知道皇嫂在后宫中,仅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女人。如今丈夫死在自己的面前,如果未来连儿子都朝不保夕,那如何活得下去?

面对这种场景,沉忆辰心中五味杂陈,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突然间他有些佩服景泰帝朱祁玉的手段,仿佛是预料到会发生这一幕似的,谕令自己去完成弑君之举,彻底斩断与太上皇一脉子嗣的任何关联。

亦或者说当初陈青桐参加后宫命妇“朝贺仪”,与孙太后跟钱皇后之间关于太子师的对话,被景泰帝朱祁玉通过某种方式得知了?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对于情报的掌控实有些惊人。

沉忆辰之前没有回应成为太子师的请求,还仅仅只是考虑到跟皇帝的君臣关系,不想成为对方易储道路上的阻碍,那么现在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身为皇太子朱见深的“杀父仇人”,钱皇后能理解皇命难违,长大后的朱见深能理解自己不得不为之吗?

猜想一下,大概率是无法放下这份仇恨跟芥蒂的。

沉忆辰不是什么圣人,他无法做到把自己全副身家,赌在皇太子朱见深未来会成为明君上面。

这就注定了,无法接受钱皇后的乞求。

“太上皇后,恕臣无能为力!”

沉忆辰一字一顿的说出这句话,然后重重的朝着钱皇后磕头行礼,缓缓的站起身来在对方绝望的眼神中,一步步的转身离开了南宫。

……

历史的支离破碎,没有人知道未来的走向如何,太上皇驾崩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京师,虽然官方公告是朱祁镇突发恶疾医治无效宾天,但满朝文武高层皆知他死亡的真相,沉忆辰是那个弑君行刑者。

为了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景泰帝朱祁玉宣布按照天子礼仪厚葬了朱祁镇,并且以君臣礼为他守足二十七日的孝。

当日伴随着朱祁镇驾崩消息一同传到紫禁城的,还有太上钱皇后乞求沉忆辰为太子师的消息。两任皇后离宫前往南宫,这种事情不可能瞒过皇帝的耳目,能顺利出去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默许跟试探。

加之双方对话是在公开的环境下,南宫中布满了东厂的眼线,及时传递到景泰帝的耳中也就不足为奇。

对于沉忆辰的拒绝态度,景泰帝朱祁玉感到很满意,毕竟他早就动了易储的心思,只等太上皇驾崩之事冷澹下去,皇太子就将改立为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沉忆辰要是真答应成什么太子师,那么将在君臣关系之间撕开一道深深的裂痕,注定不容于朝堂。

不过此时的沉忆辰,无心再卷入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皇权斗争,他已经告别了母亲沉氏跟妻子陈青桐,率领亲信出了山海关沿着狭窄的辽西走廊,前往辽东都司驻地广宁城。

相比较浑浊压抑的官场,他更喜欢快意恩仇的战场,如果再让沉忆辰选择一次,恐怕他会投笔从戎。

出关沉忆辰这次没有走更为快捷舒适的海路,就是想要身体力行勘测辽东的地形。从地图上看东北好像跟华北连为一体,两块版图间有着宽阔便捷的通道,事实上放在古代华北平原跟东北平原,仅靠着一条不到十五公里宽的辽西走廊连接,其他地方均为不适合通行的燕山山脉。

东北的辽西走廊跟西北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兵家必争之地。唐朝末期丢掉了河西走廊,导致整个中亚、西域故土沦陷千年之久,战线直接压缩到陇西地区,帝国丢失了大片的战略缓冲空间,成了天子守国门。

辽西走廊一旦丢失,整个东北、外兴安岭、乃至于更远东西伯利亚地区,都将脱离大一统王朝的掌控,直接沦为略大于弱宋的版图。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中央王朝都一定要统治这两条走廊的原因,它将决定一个帝国的兴衰!

出了山海关后,越往宁远城方向前行,沉忆辰就感觉氛围愈发不对。要知道辽西走廊是大明辽东都司的命脉,必须死死的掌控在手中,结果他居然看到了兀良哈三卫的牧民在悠闲放牧。

更为震惊的是,还有蒙古哨兵的身影!

“卞先生,兀良哈三卫已经侵蚀到这地步了吗?”

沉忆辰很早就知道兀良哈三卫这些不断南下,站在山海关的城墙上就能看到他们的牛羊。只是毕竟有着雄伟的城墙阻隔,哪怕近在迟尺也宛如一道越不过的天堑,他们无论如何都入不了关。

但景泰朝的辽西走廊就完全不同,关隘之间不像后期那样有着明长城连接,这地方能看到兀良哈三卫哨兵的身影,几乎等同于他们正在入侵明土!

“东主,辽西走廊长达数百里,经历过数次大战后辽东军目前不足五万,还要威慑更北面的女真以及东面的朝鲜。西面在鞑靼部被瓦剌部吞并后,更把战火防线给逼近到了跟前。”

“相比较大敌瓦剌,兀良哈三卫毕竟早在太宗时期就臣服于我大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对他们暂且放任。”

卞和说出了辽东都司的难处,如果不是辽西走廊的连接,此时大明的辽东都司仿佛是一块孤零零悬于东北的飞地,一面靠海三面背敌。

有限的兵力只能优先应对瓦剌部,兀良哈三卫这种反复无常的部落,数十年下来双方都摸清了对方的套路,只要没有触及底线侵占,小偷小摸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其实辽东军的难处沉忆辰心知肚明,他之所以这么一问,更多是一种憋屈不吐不快。煌煌大明的国土在土木堡之后,就处于一种不断收缩的状态,出了帝都向北走几十里路,就能看到蒙古兵马耀武扬威的场景。

现在就连辽西走廊这种战略要地也是如此,如果兀良哈三卫再强大一点,或者说整合起来再有野心一点,辽东都司将重蹈奴儿干都司的覆辙!

想到这里,沉忆辰转身朝着跟随在身后的军需官问道:“江郎中,福建卫都指挥使冯正率领的驰援军,还需要筹备多久才能抵达宁远城?”

军需官的原职为户部郎中江世易,萧彝在户部转运通州仓粮草的时候,此人曾经在他手下任事过,统筹后勤相当利索加之踏实可靠,于是乎这次征伐兀良哈三卫被推荐过来担任军需官。

辽东都司如今不到五万兵马,至于兀良哈三卫目前具体有多少兵马没人知道,按照早期的宫中档桉记载,划分千户所时候为带甲之士八万。

要知道蒙古部族面对征服战争,与他们抽调兵马犯边的出兵率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仅需要强壮的战兵,前者在死亡的威胁下,几乎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也就是说名义上的带甲之士八万,面对明军剿灭的生死存亡之际,至少能爆出十几万控弦之士去亡命一博。算上老弱妇孺等等,沉忆辰大概能推测出兀良哈三卫总人口三十至五十万之间。

想要彻底征服这个数量级别的异族,辽东军除去卫城守军,以及威慑女真跟朝鲜等不能动的,最多只能抽调出两三万的规模。

就算再加上朱仪从京营中带出来,驻扎在山海关的三万兵马,依旧是远远不够。

当初土木堡之变,各州府的勤王军以福建卫跟山东卫兵马最多。现在南征军已经离京,景泰帝最大的威胁解除,那么驰援的勤王军自然得返回驻地,不可能永远驻扎在京师。

不过他们在离京之前,被号令前往辽东归于沉忆辰麾下,完成对兀良哈三卫的征服!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山东福建两卫的勤王军,数场大战下来还有四万兵马,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沉忆辰可以轻车简行,他们却需要运输大批的粮草器械抵达辽东,才能支撑后续的战事。

后勤之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才有了沉忆辰问冯正等人率领的援军,何时才能抵达宁远城。

“回沉阁老,早在四月末大司徒(金廉),就筹备了粮草通过海运送达宁远城储备。冯将军率领的勤王兵马,此战过后将返回原驻地,需要脱离京师十营团的序列,整个抽调过程需要时间。”

“一切顺利走海路的话,大概能在七月初抵达宁远城。”

听到江世易的回答,冯正率领的兵马要比自己慢上半个月,其实客观而言以明朝的统筹效率,短短数月之内就筹备好粮草,抽调出序列重编,已经相当之快。

毕竟明英宗朱祁镇那种十几万兵马,完全不考虑后勤三日出征,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例。

但是不知道为何,沉忆辰这段时间总是感到有些惴惴不安。可能是当初在马车中,成国公朱勇的提醒跟警告,让他意识到也先各种试探九边兵力部署后,到了该发动真正攻势的时机。

并且这个进攻目标,不出意外就是辽东都司。

仿佛是印证了沉忆辰的猜想,景泰元年六月十九日,就在一行人刚刚抵达宁远城的时刻,曾经应天府的儿时同窗吴荣,就带来了一个极其糟糕的消息。

辽东都司义州城,被也先率领的蒙古兵马攻陷,直接切断了宁远城跟都司驻地广宁城的通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